文言文中的「之」是什麼意思,文言文中 要 字是什麼意思?

2021-03-20 05:36:30 字數 6448 閱讀 9986

1樓:乞丐碗裡的包子

文言文中的「之」不止乙個意思

作為動詞有「到,往」的意思

作為代詞可做第三人稱代詞,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也可做只是代詞,意識是「這」

還可以做助詞

2樓:文以立仁

「上」在文言文中的意義大多與現代漢語相同,不需要解釋。不同之處主要有:

1、做名詞(代詞),專指皇帝。這在史書中最常見。結合前後的文字可一看就知。如「以達上聽」,就是要讓皇帝聽得到。

2、做動詞,給皇帝寫報告、請示。如上書、上奏、上疏。這個意義在現代漢語中也用,但指的是上級,如上報。

文言文中"要″字是什麼意思?

3樓:匿名使用者

「要」字在古文中的意思如下

:1、用作名詞,意思是:人體的腰部,這個意義後來寫作「腰」。

出處:先秦·荀子《荀子•禮論》:「量要而帶之。」

釋義:根據腰身紮帶子。

2、用作動詞,意思是:通「邀」。邀請。

出處:晉·陶淵明《桃花源記》:「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釋義:村里有人就邀請他到自己家裡去(做客),設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

3、用作動詞,意思是:中途攔截。

出處:明·高啟《書博雞者事》:「豪民子聞難,鳩宗族僮奴百許人,欲要篡以歸。」

釋義:土豪的兒子聽說了禍事,就聚集了同宗本家的奴僕一百多人,想攔路奪回(他的父親)。

4、用作動詞,意思是:相約。

出處:漢·樂府古辭《孫雀東南飛》:「雖與府吏要,渠會永無緣。」

釋義:雖然同府吏有過誓約,但同他相會永遠沒有機緣。

5、用作動詞,意思是:威脅。

出處:清代·方苞《獄中雜記》:「惟大闢無可要,然猶質其首。」

釋義:沒有什麼好要挾的,但是還要留下他的腦袋做抵押品。

4樓:之那年青春正好

要1. 要 [yào]2. 要 [yāo]

要 [yào]

1.索取:~賬。~價。

2.希望,想:~強。~好。

3.請求:她~我給她讀報。

4.重大,值得重視的:重~。~人。~領。綱~。~言不煩。

5.應該,必須:須~。

6.將(jiāng):將~。快~。

7.如果,倘若:~是。

8.表選擇:~麼。~不。~不然。

要 [yāo]

1.求,有所倚仗而強求:~求。~挾。

2.古同「腰」。

3.古同「邀」,中途攔截。

4.古同「邀」,約請。

5.姓。

一. 解字:會意字。

從西,夕陽西下,兩隻鳥兒歸巢依臥;從女,婦女。以「夕陽西下鳥兒歸巢依臥」作比喻,表示日暮就寢時丈夫摟著妻子的腰,以表示之需要。借古音「夭」,表示妻子屈腰仰就。

後借「約」表示男女性慾時限不同,夫妻雙方都有責任與義務滿足對方的需求;要是腰的初文。選自《中華字通》。又有要求.

要對方做一件事的時候.索要.跟對方要東西。

二.基本字義

要yào

1.索取:~賬。~價。

2.希望,想:~強。~好。

3.請求:她~我給她讀報。

4.重大,值得重視的:重~。~人。~領。綱~。~言不煩。

5.應該,必須:須~。

6.將(jiāng):將~。快~。

7.如果,倘若:~是。

8.表選擇:~麼。~不。~不然。

四.其它字義

要yāo

1.求,有所倚仗而強求:~求。~挾。

例:莊公再拜辭曰:「從政罷政,乃臣下之職,焉有天子委質於臣之禮?恐天下以臣為要君,臣當萬死!」(《東周列國誌》)

2.古同「腰」。

3.古同「邀」,中途攔截。

4.古同「邀」,約請。

5.姓。

五.組詞及造句

1、要求

造句:根據傳統法律要求市鎮行政管理委員會成員每隔五年巡視邊界一次。

2、需要

造句:我們需要一位有經驗的、能夠為鄉村舞蹈連續拉好幾個小時的小提琴手。

3、提要

造句:該子目錄下有幾個檔案,包含從每個rss提要提供者處收到的rss提要條目,而這些提要提供者則由使用者在提要源輸入xml檔案中指定。

4、不要

造句:犯罪分子應當迷途知返,懸崖勒馬,不要在錯誤的道路上繼續走下去。

5、要飯

造句:可憐的拇指姑娘站在門口,像乙個要飯的窮苦女孩子。她懇求田鼠施捨一顆大麥給她,因為她已經兩天沒有吃任何東西了。

「其」在文言文中是什麼意思?有哪些例子?

5樓:楊幹

「其」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和例子具體如下:

用作第三人稱,表示領屬關係,相當於「他、她、它(們)的。」

例:①其子曰:「不築,必將有益。」(其:他的。)②恐前後受其敵。(其:它們的。)

其中,其中的。

例: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②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③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

活用作第一人稱。相當於「我(的)」、「自己(的)。」

例:①並自為其名。②舍其文軒。③既其出。(其:我們)

用作第三人稱,相當於「他、她、它(們)。」

例:①妻跪問其故。?②念悲其遠也。(其:她)③向其先表之時可導也。(其:他們)

在句中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難道」、"怎麼"。

例: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其如土石何:又能拿這些泥士石頭怎麼樣。)②其孰能譏之乎?③且行千里,其誰不知?④其為死君乎?

指示人、事、物,多表示遠指,相當於「那」之類的詞。

例:①其不設色者:曰水墨。(其:那。)②懷其璧。(其:那塊)

表示選擇關係,相當於"是......還是......".

例: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指示人、事、物,有時表示近指,相當於「這」之類的詞。

例:①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其:這種)②今存其本不忍廢。(其:這)

在句中表示祈使語氣,相當於「可」、「還是」。

例: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可要)②依新已五歲,轉眼**。汝其善撫之。(其:可要。一說表示期望。)

在句中表示揣測語氣,相當於「恐怕」、「或許」、「不概」、「可能」。

例:①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賜。②則齊國其庶幾乎?

表示假設關係,相當於「如果」。

例:①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是也」在文言文中是什麼意思?

6樓:e拍

是也:現在正是這個時候。

出自先秦佚名《唐雎不辱使命》:「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

譯文:假若有膽識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發怒,那麼就讓兩個人的屍體倒下,五步之內淌滿鮮血,天下百姓將要穿喪服,現在就是這個時候。

「也」的本義屬於肯定語氣詞,有兩種情況,乙個出現在句中,乙個出現在句末。

擴充套件資料

古代漢語的肯定語氣詞有「也」「矣」「已」「而已」「耳」「爾」「而」「焉(然)」「旃」「夫」「者」「雲」。

「矣」只出現在句子的末尾(倒裝句例外),表示肯定語氣,同時還是實現體的標記,表示所述事件已成為事實或推定將成為事實,一般情況下都可翻譯成「了」(現代漢語出現在句子末尾的「了」)。

「已」本是動詞,「完畢」的意思,但是在春秋時期就虛化成語氣詞,《論語》《左傳》《孟子》等文獻中比較常見。表示確信無疑的肯定語氣,同時也是實現體標記,表示所述事件已經成為事實,可以翻譯成「了」。

「而已」「耳」的功能一致,「耳」是「而已」的合音。在《論語》《左傳》《孟子》等文獻中,「而已」的使用頻率相當高,而「耳」則比較少見。「而已」本是兩個詞,「已」是動詞,「而」是連詞。

「爾」作為語氣詞,使用頻率不是很高,《公羊傳》裡比較多見。「爾」出現在句子末尾,表示肯定語氣,同時有將事態往大處說的意思,與「而已」「耳」相對,與現代漢語的「呢」大致相當。

「焉」本是指示代詞,因為經常出現在句子末尾,遂逐漸虛化為語氣詞。語氣詞「焉」並不常見,它的功能與「爾」基本一致,表示肯定語氣,同時有將事態往大處說的意思。

7樓:花鳳舞

」是的「的意思。

」是也「就是一種肯定句式的用法,在文中一般不翻譯出來。

例如:「吾乃常山趙子龍是也」。

翻譯為:我是常山的趙子龍。

還有幾種常見的肯定句式

「……者,……也」這是文言肯定句最常見的形式。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有舒緩語氣的作用,謂語後用「也」結句,對主語加以肯定的判斷或解說。

如:「陳涉者,陽城人也」(《史記.陳涉世家》)——陳勝是陽城人.

「……也」肯定句中,有時「者」和「也」不一定同時出現,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斷。

如:「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資治通鑑》)

「……者,……」有的肯定句,只在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這種情況不常見。

如:「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者也。」在句末連用語氣詞「者也」,表示加強肯定語氣,這時的「者」不表示提頓,只起稱代作用。這種肯定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較常見。

如:「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戰國策.齊策》)——城北徐公是齊國的美麗的人。

文言文中的「方」是什麼意思?

8樓:寂寞才說愛

【詳細來釋義】

fāng

①《名》兩船相並自,也指bai併排竹木做成的筏du。《詩經·谷zhi風》:「就其深矣,方之dao舟之。」

②《名》方形,與「圓」相對。《促織》:「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頸。」

③《形》正直。《屈原列傳》:「方正之不容也。」

④《名》方向;方位。《赤壁賦》:「不知東方之既白。」

⑤《名》區域;地方。《論語》六則》:「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⑥《名》方圓;周圍。《歸園田居》:「方宅十餘畝,草屋**間。」

⑦《動》比擬;相比。《察變》:「則三古以還年代方之,猶瀼渴之水。」

⑧《名》方法;計策。《赤壁之戰》:「以魯肅為贊軍校尉,助畫方略。」

⑨《道理;禮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比及三年,可使有勇,旦知方也。」?秋水》:「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⑩《名》藥方;單方。《林黛玉進賈府》:「請了多少名醫修方配藥,皆不見效。」

⑾《介》當;在。《伶官傳序》:「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傑。」

⑿《副》才;剛剛。《雁蕩山》:「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左忠毅公逸事》:「廡下一生伏案臥,文方成草。」

⒀《副》正;正在。《荊軻刺秦王》:「秦王方還柱走,卒惶急不知所為。」

⒁《副》將要;就要。?涉匯》:「吾方高馳而不歐。」

⒂《動》縱橫;方圓。?鄒忌諷齊王納諫》:「今齊之地方千里。」

9樓:匿名使用者

方,就。。。約需是這樣吧

「及」在文言文中是什麼意思?

10樓:匿名使用者

「及」在文言文中的字義如下:

1、用作動詞,意思是:趕上;追上。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及諸河,則在舟中矣。」

釋義:追到河邊,(孟明等人)已登舟離岸了。

2、用作動詞,意思是:至;到;到達。

出處:東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

釋義:農夫把春天到了的訊息告訴了我,將要去西邊的田地耕作。

3、用作動詞,意思是:遭遇;遇到。

出處:春秋·佚名《叔向賀貧》:「略則行志,假貨居賄,宜及於難。」

釋義:犯法胡為,放利聚財,該當遭到禍難。

4、用作動詞,意思是:推及;涉及。

出處:先秦·孟子《齊桓晉文之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釋義:敬愛自己的長輩,進而也敬愛別人的長輩。

5、用作動詞,意思是:來得及。

出處:漢·劉向 《荊軻刺秦王》:「方急時,不及召下兵。」

釋義:正在慌急之中,而且也來不及召來侍衛。

6、用作動詞,意思是:趕得上;比得上。

出處:先秦·佚名《鄒忌諷齊王納諫》:「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釋義:您美極了,徐公怎麼能比得上您呢?

7、用作介詞,意思是:等到;到了。

出處:魏晉·王羲之《蘭亭集序》:「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釋義:等到對得到或喜愛的東西已經厭倦,感情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感慨隨之產生。

8、用作介詞,意思是:趁著。

出處:先秦·左丘明 《子魚論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

釋義:對方人多,我方人少,趁著他們沒有全部渡過泓水,請攻擊他們。

9、用作介詞,意思是:跟,與。

出處:先秦·左丘明《左傳•僖公四年》:「屈完及諸侯盟。」

釋義:後來,屈完代表楚國與諸侯國訂立了盟約。

10、用作連詞,意思是:和,與。

出處:魏晉·李密 《陳情表》:「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

釋義:我的辛酸苦楚,並不僅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長官所能明白知曉的。

文言文中夫是什麼意思,文言文中的或什麼意思

1 用於句首,有提示作用夫秦有虎狼之心。史記 項羽本徑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 秦。宋 蘇洵 六國論 夫戰,勇氣也 1.發語詞,不翻譯 2.成年男子 3.丈夫 在這裡,做發語詞,不翻譯.夫語 教子嬰孩 不虛也 翻譯為 俗話 說 教育兒子從嬰兒小孩 的時候開始 不是虛假的啊.文言文中的或什麼意思 ...

當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文言文中「當」字是什麼意思?

當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如下 1 動詞。抵押,用實物作抵押向當鋪借錢。例句 走筆還詩債,中由衣當藥錢。唐 白居易 自詠老身示家屬 翻譯 寫字還詩歌的欠債,拿衣服抵押借錢買藥。2 動詞。當作,算是。例句 安步以當車。戰國策 齊策四 翻譯 步行只要走得安穩,就當作是坐車。3 動詞。抵得上。例句 以一儀而當漢中...

文言文中的兵部是什麼意思,文言文中勒的所有意思

兵部為中國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相當於今日的國防部。其長官 為兵部尚書。兵部又稱夏官 武部,兵部尚書又稱夏卿。兵部隋朝始置,六部之一,掌管選用武官及兵籍 軍械 軍令等。源於三國魏五兵制。兩漢尚書職務本不涉軍事。曹魏始置五兵 中 外 騎 別 都 尚書,另有有關軍事的駕部 車部 庫部等曹。各曹設郎。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