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文以立仁
召對:君主召見臣下,令其回答有關問題。
召,本義為召喚,古代常用於皇帝召喚臣下;對,指臣下對君主提出的問題的回答。
古代文言文中的而是什麼意思
2樓:小魚兒
文言文中的「而」是乙個
多詞義多詞性的詞。
◎而 ér《名詞》
頰毛。例1:而,頰毛也。——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卷九.而部》
例2: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周禮·考工記·梓人》
◎而 ér《連詞》
(1) 可連線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係 。
(2) 表示並列關係。
例: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3) 表示遞進關係。
例: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
(4) 表示承接關係。
例:餘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宋· 蘇軾《石鐘山記》
(5) 表示轉折關係。
例: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6) 表示假設關係。
例:諸君而(如果)有意;瞻餘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7) 表示修飾關係,連線狀語。
例: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 而 ér〈代詞〉
(1) 你;你的 。
例:予豈不知而作。——《詩·大雅·桑柔》
例2:餘知而無罪也。——《左傳·昭公二十年》
例3:子歸,歿而父母之世。——《國語·吳語》
例4:盡於酒肉,入於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來?——《莊子·徐無鬼》
例5: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聊齋誌異·促織》
(2) 這樣,此 。
例: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而夫(此人;這人)。
◎ 而 ér〈助詞〉
(1) 表示偏正關係(定語與中心詞的關係)。相當於「之」,「的」。
例:虞之與 虢,相恃而勢。——《淮南子·人間》
(2) 與「上」、「下」、「前」、「後」、「來」、「往」連用,相當於「以」。
例: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易·繫辭上》
◎ 而 ér《語氣詞》
(1) 用於句中,表示反問,相當於「難道」,「豈」。
例: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
(2) 用於句末,相當於「耳」,「哪」。
例: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論語·微子》
◎ 而 ér〈動詞〉
如,好象 。
例:溺死者千有餘人,軍驚而壞都舍。——《呂氏春秋》
3樓:匿名使用者
而作名詞時表示頰毛,作動詞時表示能夠。一般是做定詞後助詞或連詞。
〈名〉頰毛,凡鱗毛之下垂者也稱而。
象形。小篆字形,象鬍鬚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內外兩層,外層像兩腮的鬍子,內層像生在嘴下的鬍子。漢字部首之一。本義:頰毛。
而,頰毛也。——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卷九.而部》
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周禮·考工記·梓人》
〈代〉(1) 你;你的
予豈不知而作。——《詩經·大雅·桑柔》
餘知而無罪也。——《左傳》
子歸,歿而父母之世。——《國語·吳語》
盡於酒肉,入於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來?——《莊子·徐無鬼》
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聊齋誌異·促織》
早繅而緒,早織而縷。——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
而翁-----你的父親
(2) 這樣,此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而夫------此人;這個人。
〈連〉從古沿用下來的連詞,可連線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係,可不譯
古文形體
(1) 表示並列關係,相當於「和」、「與」。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孟子.告子下.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
(2) 表示遞進關係,相當於「而且」。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
克生直臣,事我皇祖,幹嚴譴而不悔。――明·錢謙益《袁可立父淮加贈尚寶司少卿》
(3) 表示順承關係,相當於「就」、「才」。
餘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宋· 蘇軾《石鐘山記》
鄉(通「向」)為身死而不受——《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
萬鍾則不辯(通「辨」)禮義而受之——《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
(4) 表示轉折關係,相當於「卻」、「但是」。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荀子·勸學》
荊有餘地而不足於民——《公輸》
(5)表示目的關係,相當於「來」
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6) 表示假設關係,相當於「如果」。
諸君而(如果)有意;瞻餘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7) 表示修飾關係,連線狀語,相當於「地」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8) 表因果關係,相當於「因而」、「所以」。
自公(袁可立)倡議,而新舊兩城屹立如金湯。——明 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家廟記》
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勸學》
(9) 表示反問,語氣強烈,相當於「難道」「豈」。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
〈助〉(1) 表示偏正關係,相當於「之」,「的」
虞之與 虢,相恃而勢。——《淮南子·人間》
(2) 與「上」、「下」、「前」、「後」、「來」、「往」連用,相當於「以」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易·繫辭上》
(3)語氣助詞,相當於「啊」或「吧」。
唐棣之花,偏其反而。——《論語·子罕》
若敖氏之鬼,不其餒而。——《左傳·宣公四年》
(4) 語氣助詞,用於句末,表示感嘆,相當於「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論語·微子》
(5) 結構助詞,用於介賓結構修飾的狀語之後。
應收股利是指企業因股權投資而應收取的現金股利以及應收其他單位的利潤。(「的」式定語從句結構中,介詞「因」構成的狀語表示動詞「應收取」「應收」的原因,「而」在其中輔助狀語對動詞的修飾。)
〈動〉(1) 如,好像
溺死者千有餘人,軍驚而壞都舍。——《呂氏春秋》
(2) 另見 néng, 通「能」
①能夠。
行柔而剛,用弱而強。——《淮南子·原道訓》
②才能。
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莊子·逍遙遊》
4樓:匿名使用者
而名詞義:
1、象形字。小篆字形象鬍鬚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內外兩層,外層象兩腮的鬍子,內層象生在嘴下的鬍子。「而」是漢字部首之一。本義:頰毛。
而,頰毛也。——《說文》
連詞義:
從古沿用下來的連詞,可連線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係。
1、表示並列關係。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2、表示遞進關係。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
3、表示承接關係。
餘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宋·蘇軾《石鐘山記》
4、表示轉折關係。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5、表示假設關係。
諸君而有意,瞻餘馬首可也。——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6、表示修飾關係,連線狀語和中心語。
吾恂恂而起。——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代詞義:
1、你;你的。
予豈不知而作。——《詩·大雅·桑柔》
餘知而無罪也。——《左傳·昭公二十年》
子歸,歿而父母之世。——《國語·吳語》
盡於酒肉,入於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來?——《莊子·徐無鬼》
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聊齋誌異·促織》
2、這樣;此。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助詞義:
1、表示偏正關係,相當於「之」,「的」。
虞之與虢,相恃而勢。——《淮南子·人間》
2、與「上」、「下」、「前」、「後」、「來」、「往」連用,相當於「以」。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易·繫辭上》
語氣詞義:
1、用於句中,表示反問,相當於「難道」,「豈」。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
2、用於句末,相當於「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論語·微子》
動詞義:
1、如;好像。
溺死者千有餘人,軍驚而壞都舍。——《呂氏春秋》
另,néng,通「能」。
名詞義:
1、才能。
然計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義為政故也。——《墨子·尚同下》
戒之戒之,微而異之。——《管子·樞言》。微而,猶無能。而、能古字通用
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管子·小匡》
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商君書·慎法》
動詞義:
1、能夠。
桀紂幽厲……不而矯其耳目之慾。——《墨子·非命下》
不逢湯武與恆繆兮,也孰去而知之?——《楚辭·九章·惜往日》
詞義彙編:
1、頰毛;鬍鬚。
2、如同。
3、代詞。你;你的。
4、代詞。他;他的。
5、代詞。這個;那個。
6、連詞。表示並列。猶如,又。
7、連詞。表示承接。猶就;然後。
8、連詞。表示遞進。猶並且。
9、連詞。表轉折。猶然而,卻。
10、連詞。表假設。猶如果。
11、連詞。表因果。猶因而,所以。
12、連詞。連線狀語於動詞。現常用於把表示目的、原因、依據、物件的狀語連線到動詞上,與前面「為」、「為了」、「因為」、「由於」、「就」等用語相呼應。
13、連詞。用在主語、謂語之間以強調主語,含有「竟然」、「卻」之意。
14、介詞。到;往。
15、介詞。用,拿。
16、助詞。用於句末,表感嘆語氣。
17、助詞。用作形容詞、副詞的字尾。猶然。
18、助詞。用於能願動詞後,類似詞的字尾。
19、助詞。用在方位詞前,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參見「而後」、「而外」、「而上」、「而下」。
20、助詞。用於句中,表示語句的舒緩。
[néng]通「能1」。
21、能夠。
22、能力,才能。
23、安定。
5樓:風兒蕭蕭
文言文語法之「而」的用法
文言文中的而主要有以下幾種用法:
表修飾 翻譯為:...地或不翻譯
表轉折 翻譯為:但是
表並列 翻譯為:而且
表承接 翻譯為:然後或者就
表因果 翻譯為:所以或者因而
初中生如果對於而的用法不清楚,很容易在考試中課內文言文的選擇題中出錯。在課外文言文中的兩道翻譯題中出錯,甚至對於整篇文章意思都搞錯,因此,主要教給學生判斷的方法。先從課內幾篇文章入手舉例說明。
一:表修飾時看前後詞性,往往是後面動詞而前面是副詞。
例1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論語》
例2 謹食之,時而獻焉。《捕蛇者說》
二:表示轉折時,前後詞語或句子形成一種對照或者反差,如:
例1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
例2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馬說》
例3 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醉翁亭記》
三:表並列時詞性也相同但是和轉折的區別在於前後詞語的含義沒有對比,意思相近。
例1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
例2 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核舟記》
例3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
四:表承接時前後兩個動作往往是先後發生的順序,或者是事件的先後發生順序。
例1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小石潭記》
2 攻大澤鄉,收而攻蘄。《陳涉世家》
五:例1 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醉翁亭記》
例2 滿目蕭然,感激而悲者矣。《岳陽樓記》
古代文言文中跑是什麼意思,古代文言文中跑是什麼意思?
古代文言文中抄跑是走的襲意思 古文中剛開bai始沒有 跑 du 這個字,與跑同義的就是 zhi走 古文中表dao示慢走可以用 步 行 比如行百里者半九十,快走的可以用 趨 比如趨之若鶩.快跑就是 走 了,比如走馬觀花,不脛而走.古代文言文中 跑 是什麼意思?古代的跑字 戰國策 此兩言者,安平跑必處一...
文言文中,去是什麼意思,古代文言文中去是什麼意思
離開所在的地方到別處 由自己一方到另一方,與 來 相對 去處。去路。去國。距離,差別 相去不遠。已過的,特指剛過去的一年 去年。去冬今春。除掉,減掉 去掉。去皮。去勢 a 閹割 b 動作或事情終了時的氣勢 扮演戲曲中的角色 他去男主角。用在動詞後,表示趨向 上去。進去。用在動詞後,表示持續 信步走去...
「文」在古代文言文中的意思,在古代文言文中「引」有幾種意思?
1 事物錯綜複雜所造成的紋理或形象 燦若 錦。2.刺畫花紋 身。3 記錄語言的符號 字 盲 以 害辭。4 用文字記下來以及與之有關的 憑。藝。體。典。苑。獻 指有歷史價值和參考價值的圖書資料 採 a 文辭 文藝方面的才華 b 錯雜艷麗的色彩 5 人類勞動成果的總結 化。物。6 自然界的某些現象 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