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18歲古文中明確提及到的詞。。少。至少我沒見過有這樣的詞來形容18歲。其實古代16歲看得比18歲重的多。
古時候男子18歲叫什麼 弱冠?
2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男子十八歲可以稱之為「舞象之年」,而不能叫做「弱冠」,因為古代男子在二十歲時才能稱為「弱冠」,並要時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的帽子,以示成年。後世將「弱冠」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舞象之年,是古代男子15歲-20歲時期的稱謂,是成童的代名詞,意思是也就是可以上戰場了。
原本是古武舞名。
擴充套件資料:
湯餅:出生三天,邀親友吃湯餅。
初度:周歲。《離騷》「皇覽揆餘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後稱生日為初度。
生小:幼年。《孔雀東南飛》「昔作女兒時,生小出野裡」。
總角:總,聚束;角,小髻,意為收發結之,即兒童的髮髻向上分開的樣子,俗稱小丫角,因此稱童年時代為「總角」。
垂髫:指童年。古時童子未冠,頭髮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賦》:「被褐振裾,垂髫總發。」
始齔:齔,兒童換牙,即脫去乳牙長出恆牙。按生理常規,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時換牙,「始齔」便成了童
年的代稱。
教數:9歲。
外傅:10歲,出外就學。
束髮:束,捆,結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時束髮為髻,因以「束髮」為成童的代稱,通常年十五歲始稱成童。
古代年歲的別稱。
舞勺:13歲。
及笄:指女子15歲。
舞象:男十五歲~二十歲。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
弱冠:指男子20歲。弱,弱小。
而立:指30歲。
不惑:指40歲。
強壯:指四十。《續焚書》卷一·書匯:兄雖強壯之年,然亦幾於知命矣
艾:指50歲。
花甲(耳順):指60歲。
古稀:指70歲。
皓首:指老年,又稱「白首」。
耄耋:指**十歲
黃髮:指長壽老人。
鮐背:指長壽老人。
期頤:指百歲。
3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男子十八歲可以稱之為「舞象之年」。
古代男子15歲-20歲時期稱之為「舞象之年」,是成童的代名詞。原本是古武舞名。語出《禮記·內則》:
「成童,舞象,學射御。」《疏》曰:「成童,謂十五以上;舞象,謂舞武也。
熊氏雲:『謂用干戈之小舞也。』」
擴充套件資料:
古代年齡稱謂
湯餅:出生三天,邀親友吃湯餅,因此稱之為湯餅。
初度:周歲。《離騷》:「皇覽揆餘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後稱生日為初度。
生小:幼年。《孔雀東南飛》:「昔作女兒時,生小出野裡」。
總角:總,聚束;角,小髻,意為收發結之,即兒童的髮髻向上分開的樣子,俗稱小丫角,因此稱童年時代為「總角」。
垂髫:指童年。古時童子未冠,頭髮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賦》:「被褐振裾,垂髫總發。」
始齔:齔,兒童換牙,即脫去乳牙長出恆牙。按生理常規,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時換牙,」始齔」便成了童年的代稱。
教數:9歲。
外傅:10歲,出外就學。
束髮:束,捆,結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時束髮為髻,因以「束髮」為成童的代稱,通常年十五歲始稱成童。
古代年歲的別稱。
舞勺:13歲。
一般指15歲左右,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大戴禮記·保傅》:「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及笄:指女子15歲。
語出《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髮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舞象:男十五歲~二十歲。
是成童的代名詞。原本是古武舞名。《禮記·內則》:「成童,舞象,學射御。」《疏》曰:「成童,謂十五以上;舞象,謂舞武也。熊氏雲:「謂用干戈之小舞也。」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
語出《後漢書·曹皇后記》:「小者待年於國」,以後稱女子待嫁的年歲為「待年」。《文選·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聲夙振。」
弱冠:指男子20歲。弱,弱小。
語出《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年。左思《詠史》詩之一:「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而立:指30歲。
語出《論語·為政》:「三十而立」。以後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聊齋誌異·長清僧》:「友人或至其鄉,敬造之,見其人默然誠篤,年僅而立。」
不惑:指40歲。
語出《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以後用「不惑」作40歲的代稱。應璩《答韓文憲書》:「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強壯:指四十。《續焚書卷一·書匯》:「兄雖強壯之年,然亦幾於知命矣。」
艾:指50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老年頭髮蒼白如艾。《**通俗演義》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還有什麼不滿意的事?」
花甲(耳順):指60歲。
以天干地支名號錯綜參互而得名。計有功《唐詩紀事》卷六十六:「(趙牧)大中鹹通中效李長吉為短歌,對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迴圈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歲。
語出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稱「白首」。
《後漢書·呂強傳》:「故太尉段潁,武勇冠世,習於邊事,垂髮服戎,功成皓首。」
耄耋:指**十歲
語出《漢·曹操·對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壽終。恩澤廣及草木昆蟲。」
黃髮:指長壽老人。
語出《詩經》,如《詩·魯頌· 宮》「黃髮臺背」。老人頭髮由白轉黃。曹植《贈白馬王彪》:「王其愛玉體,俱享黃髮期。」陶淵明《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鮐背:指長壽老人。
語出《詩經》,如《詩·大雅·行葦》「黃台背」,「臺」與,「鮐」通用。《爾雅·釋詁》:「鮐背,壽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鮐魚背。
期頤:指百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謂百歲老人應由後代贍養。蘇軾《次韻子由三首》:「到處不妨閒卜築,流年自可數期頤。」
4樓:衡水遊龍
古時候男子18歲叫「舞象之年」。弱冠指的是20歲。
具體來說:
1 0-1歲 孩提、襁褓 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未滿周歲的嬰兒。
2 2-3歲 孩提 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也有寫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韓愈詩中就有「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3 7歲(女) 髫(tiaoˊ)年 幼童時期。古兒童尚未束髮時自然下垂的短髮,故稱之,也稱作「垂髮」。
4 8歲 童齔[chèn]、總角 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乙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說文》中有「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的說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脫落,長出恆牙,稱為「齔」。「童齜」,往往是指人的兒童少年時期。
5 9歲 九齡 教數之年指兒童9歲。語出《禮記》。
6 10歲 黃口 10歲以下的少兒通稱,即稚氣未脫的男孩或女孩代稱也。幼學之年、外傅之年,十歲稱幼年可以出外就學。後來就稱十歲為「幼學之年。」
7 12歲(女) 金釵之年 女孩子到了12歲就可以頭帶金釵
8 13歲(女) 豆蔻年華 多年生草本植物,產嶺南,其花很美,尚未大開的花形如懷孕之身,南方人稱為含胎花。詩文中常用以喻指少女,語出唐·杜牧《贈別》詩:「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後來人們常稱女子十
三、四歲為「豆蔻年華」。也用於比喻**。
9 13-15歲(男) 舞勺之年 根據《禮記》的記載:勺,一種管樂器,古未成童者習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學習勺舞。舞勺之年也用作童年的代稱。
10 14歲(女) 「二七」之年 取二七一十四之意,如南朝陳後主《車飛伯勞歌》:「年時二七猶未笄,轉顧流眄鬟鬢低。」
11 15歲(女) 及笄或笄年 「笄」[jī],即女子束髮用的簪子。古時女子十五歲盤髮插笄,表示已到出嫁年齡,故稱。
12 15(男) 束髮、成童、志學 男子15歲左右稱「束髮」或「成童」,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大戴禮記·保傅》:「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古代男孩將頭髮由兩髻(總角)束成一髻叫做「束髮」,束髮表示已到少年期,故又叫「成童」。
13 15-20(男) 舞象之年 「舞象」又是成童的代名詞。原本是古武舞名。《禮記·內則》:
「成童,舞象,學射御。」《疏》曰:「成童,謂十五以上;舞象,謂舞武也。
熊氏雲:『謂用干戈之小舞也。』」也就是可以上戰場了
14 16歲(女) 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女子16歲稱為「破瓜」、「及瓜」。「瓜」字可以分剖成兩個「八」字,「破瓜」就是把瓜字拆開,二八一十六,故稱。女子十六歲還可稱「碧玉年」。
如唐·李群玉《醉後贈馮姬》詩:「桂影淺拂梁家薰,瓜字初分碧玉年。」
15 18歲(女) 「二九」 女子18歲可稱「二九」。《初刻拍案驚奇》:「韓子文……年過二九,尚未有親。」本來男女皆可用,但詩文中多用於女子。
16 20歲(男) 弱冠、七尺、弱冠、始冠、及冠、冠歲、加冠、冠年 男子20歲稱「弱冠」。典出《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
」孔穎達進一步註解說:「二十**,初加冠,體猶未壯,故曰弱冠。」弱,年少;古代男子二十歲算作**,要舉行加冠禮,故稱。
17 20歲(女) 桃李年華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語出《後漢書·曹皇后記》「小者待年於國」。以後稱女子待嫁的年歲為「待年」。
18 24歲(女) 花信年華 花信,開花時期。指女子的年齡到了二十四歲。也泛指女子的年齡正處在年輕貌美之時。
出處:宋·范成大《元夕後連陰》:「誰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揚州百面雷。」
19 至婚嫁年齡(女) 摽梅之年 比喻女子適婚年齡。而多誤寫為「標梅之年」。
[摽梅]謂梅子成熟後落下來。後因用「摽梅」比喻女子已到結婚的年齡。摽梅中的「摽」讀作「biào」,摽梅」指「落梅」摽梅之年古意中是指適合出嫁之年。
20 30歲(男) 而立、立年、始立、始室、壯室 30歲稱「而立」之年。語出《論語·為政》:「三十而立。
」後代稱30歲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歲。
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
21 30(女) 半老徐娘 稱年老而尚有風韻的婦女
22 40歲(男) 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為40歲的代稱。語出《論語·為政》:
「四十而不惑」,《禮記·曲禮》上:「四十曰強,而仕。」孔穎達疏:
「強有二義:一則四十不惑,是智慮強;二則氣力強也。」
23 50歲 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及艾之年、大衍之年、杖家之年 半百即50,人人皆知,但多指歲數,如年已半百,年近半百等。50歲又稱「知非」之年。《淮南子原道》:
「故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50歲又稱「知命」之年。語出《論語·為政》:
「五十而知天命。」知命指認識天命,按現在的說法,應為認識自然的法則。
24 51歲 「開六」 古人稱老年人年齡進入乙個新階段謂之「年開」。十年為一秩,開六即第六秩的開始。況周頤所著《蕙風詞話續編》卷一:
「近人稱壽五十一歲曰開六,六十一歲曰開七。」
25 60歲 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古時用干支紀年為六甲子。因為它以天乾與地支依次迴圈搭配,六十周而復始,所以也稱「花甲子」、或「花甲」。後來也用「花甲」或「花甲子」代稱60歲。
耳順:六十歲時聽別人言語便可判斷是非真假。
杖鄉:意思是六十歲可以拄行走於鄉里。
26 61歲 開
七、華甲 華甲的甲,即甲子的甲,華字的繁體字可分為六個十字和乙個一字,所以稱61歲為「華甲」。
27 64歲 破瓜 因瓜字可分為「八八」兩字,取八八六十四之意,故用為64歲的代稱。
28 70歲 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語出杜甫《曲江》詩之二:「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後來人們就用「古稀」或「稀年」作為七十歲的代稱。
致事、致政是乙個意思,即辭去官職,也叫致仕。「懸車」也是致仕的意思。古人一般都到七十歲時辭官家居,廢車不用,故而懸車。
29 71歲 開八 白居易《喜老自嘲》詩:「行開第八秩,可謂盡天年。」
30 77歲 喜壽 因喜字的草體似七十七三字組成,所以這麼稱呼。
31 80歲
望八、杖朝之年
韓愈《司業文》:「逾七望八,年熟非翁,在君無憾,我竟不充。」80歲還稱為「杖朝」。
語出《禮記王制》:「八十杖於朝。」意謂八十歲可以拄杖出入朝廷。
後來就把「杖朝」用作八十歲的代稱。
32 88歲 公尺壽 因公尺字可以分為八十八三個字,所以稱八十八為公尺壽。
33 80-90歲 耄耋之年 耄耋(mào dié)80~90歲稱耄和耋,也用作對老年人的泛稱。尢以九十歲稱謂多。 語出《漢·曹操·對酒歌》:
「耄耋皆得以壽終,恩澤廣及草木昆蟲。」
34 90歲 望
九、鮐背之年 明人吳晉《與林茂之前輩書》:「先生以望九之年,猶燈下書頭字。」九秩、九齡、鮐背(臺背、駝背)之年、鯢齒之年、黃耈之年、黃髮之年、眉壽之年、凍梨之年、齯:
90歲。
35 100歲 期頤、人瑞 100歲「期頤」。語出《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
」鄭玄注解說:「期頤,猶要也;頤,養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盡養道而已。
」期待的「期」就是需要的要。
36 人死時的年齡稱為「終年」、「卒年」或「落年」。其中「落年」不大常見。宋人羅泌所著《路史後記七小昊》曰:
「小昊青陽氏……在位八十有四載,落年一百有一。」小青陽氏,指傳說中黃帝的兒子之一,東夷集團的首領。
古時候女子用來拒絕男子求愛的詩句有哪些
鷗鷺鴛鴦做一池,須知羽翼不相宜。愁懷 宋代朱淑真 釋義 勉強讓不宜同處一池的鷗鷺和鴛鴦共同生活在一起,是暗指夫妻二人雙方很難彼此適應,難於溝通。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節婦吟 寄東平李司空師道 唐代張籍 釋義 忍住哀傷的情緒,將你送我的明珠奉還,不捨的淚水卻隨之落下。其實心中不是沒有著憾恨的...
單身女子拒絕男子求愛的古詩或古,古時候女子用來拒絕男子求愛的詩句有哪些?
節婦吟 寄東抄平李司空師道 唐 張籍bai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 du珠。感君纏綿意,系 zhi在紅羅dao襦。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裡。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還君明珠雙淚垂,何不相逢未嫁時。陌上桑兩漢 樂府詩集 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喜蠶桑,採桑城南隅...
古時候男子會佩戴什麼東西來表示身份地位
你好 君子比德於玉 古代男子都喜歡佩戴玉飾來彰顯身份。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百姓,都對玉器情有獨鍾。特別尊貴的會有腰牌 一般人用玉佩 下等人就不帶什麼了 以此區分上中下 帶劍之說雖有但不可取 畢竟不是江湖武俠 再說朝廷也限制民間有 只鼓勵他們種地養蠶的 配劍 不同的帽子 綸巾 玉 錢袋 煙袋 戒指 玉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