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法「是什麼意思,古文中「法」字是什麼意思

2021-03-04 08:56:13 字數 4275 閱讀 8328

1樓:

法的古漢bai語意思 fǎ ①du

《名》法令;法律;制度。zhi《察今dao》:「故治國無~則亂。

」內②《名容>標準;法則;規律。《禮記?中庸》:

「是故君子動而世為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言而世為天下則。」《察變》:「此物能寒,~當較今尤茂」 ③《名》方法;做法。

《謀攻》:「凡用兵之~,全國為上。」《採草藥》:

「古~採草藥多用

二、八月。」 ④《動》效法;仿效。《五蠹》:

「是以聖人不期修古,不~常可。」《察今》:「非不賢也,為其不可得而~。

」 ⑤《名》佛教的道理。高適《贈杜二拾遺》:「聽~還應難。」

古文中「法」字是什麼意思

2樓:e拍

本意是法律、法令,它的含義古今變化不大,在古代有時特指刑法,後來由「法律」義引申出「標準」、「方法」等義。

現代漢語的「法」多指由統治者(統治集團,也就是政黨,包括國王、君主),為了實現統治並管理國家的目的,經過一定立法程式,所頒布的一切規範的總稱。

法古字寫作「灋」,最早見於西周金文。字形由「氵(水)」「廌(zhì)」「去」三部分組成,「水」代表執法公平如水;「廌」就是獬豸,是古代傳說中一種能明辨善惡是非的神獸;「去」是去除壞人的意思。

擴充套件資料

相關片語

(1)法力

原指宗教法術的除妄伏魔之力,後泛指所有超人的神力。

語出《維摩經·佛國品》:「法王法力超群生,常以法財施一切。」

法力是施展法術的力量源泉,可通過冥想或者吸收魔晶石來補充恢復,隨著鍛鍊,最**力值可以獲得提公升。

(2)刀法

指刻印、烹飪或練武術過程中用刀的技法。

篆刻刀法是鐫刻印章運刀的方法,按刻法分單刀和雙刀;武術刀法是練武術的人練刀的方法套路;烹飪刀法是對原料切割的具體運刀方法。

(3)辦法

指處理事情或解決問題的方法,現今也指一種應用寫作的法規性公文檔案。

例句:他不答應,你也拿他沒辦法。

(4)合法

指人們的符合法律要求的行為。

廣義的合法,即法治意義上的合法行為,指不為法律所禁止的一切行為。實際上就是法律寬容的、不加追究的行為。狹義的合法行為,即法律調整意義上的合法行為,指主體在自己意志支配下實施的,符合法律規範的,對社會有益或至少無害,從而受法律保護的行為。

3樓:楓凝洛歌

古文中「法」字的意思:

①《名》法令;法律;制度。《察今》:「故治國無法則亂。」

②《名》標準;法則;規律。《禮記·中庸》:「是故君子動而世為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察變》:「此物能寒,法當較今尤茂」

③《名》方法;做法。《謀攻》:「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採草藥》:「古法採草藥多用

二、八月。」

④《動》效法;仿效。《五蠹》:「是以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察今》:「非不賢也,為其不可得而法。」

⑤《名》佛教的道理。高適《贈杜二拾遺》:「聽法還應難。」

文言文中的或什麼意思

4樓:drar_迪麗熱巴

1、 又如:或人(某人。不稱名而暗指的人。有些人)或曰:「以慰夫賢而辱於此者。」——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記》

或語公(袁可立):「此弄臣,奈何窘之?」——明 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

2、又如:或時(有時);或一,或種(某種);或日(某日,有一天)3、用作虛詞

君實或見恕。——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或異二者之為。——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或能免乎。——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4、表示假設。猶倘若,假使。如:

或若(假使,倘或)古文本中,「國」(繁體字為國)字從口從或,究竟是「口」還是「或「為原形,眾說紛紜。馬敘倫先生主張口為國之原字,......日本學者後藤朝太郎則主張「或」為國(國)之原字。

他認為加以口者,系秦漢以後之事。並於《國家學會》雜誌第二十七卷第六號上發表**,說之如下:「國(國)字作口,乃秦漢以來之事,周代春秋戰國時代,只有或字。

」按:或為戈與口之合體,後漢許慎於《說文解字》中亦曰,或者,邦也。

5樓:老馬克必須回來

(1)表示選擇或列舉.、

(2)在不同或不相似的事物、狀況或行動之間的乙個抉擇.

(3)近似、可疑或不肯定.如:在五天或六天之內(4)兩個詞或兩個短語同義、等義或替換的性質

6樓:匿名使用者

或:有時,有人,有的人,或許

7樓:迷你必死

1.有人

2.有的人

3.有的

4.或許

5.有時

8樓:我真的愛範

表示:有的。。。有的。。。有的。。。

9樓:犁堯岑瑛琭

「或」一般表示的意思可能有以下幾種

1、選擇關係:或者

2、也許:或許

3、物主代詞:有的,有些,比如:小動物們姿態各異,或抓耳撈腮,或安詳睡覺。

下面給出兩句,樓主可練習一下是什麼意思:

1、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代詞)2、殷其弗或亂正四方。――《書·微子》

希望能對樓主有所幫助,謝謝!

10樓:匿名使用者

「及」在文言文中的字義如下:

1、用作動詞,意思是:趕上;追上。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及諸河,則在舟中矣。」

釋義:追到河邊,(孟明等人)已登舟離岸了。

2、用作動詞,意思是:至;到;到達。

出處:東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

釋義:農夫把春天到了的訊息告訴了我,將要去西邊的田地耕作。

3、用作動詞,意思是:遭遇;遇到。

出處:春秋·佚名《叔向賀貧》:「略則行志,假貨居賄,宜及於難。」

釋義:犯法胡為,放利聚財,該當遭到禍難。

4、用作動詞,意思是:推及;涉及。

出處:先秦·孟子《齊桓晉文之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釋義:敬愛自己的長輩,進而也敬愛別人的長輩。

5、用作動詞,意思是:來得及。

出處:漢·劉向 《荊軻刺秦王》:「方急時,不及召下兵。」

釋義:正在慌急之中,而且也來不及召來侍衛。

6、用作動詞,意思是:趕得上;比得上。

出處:先秦·佚名《鄒忌諷齊王納諫》:「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釋義:您美極了,徐公怎麼能比得上您呢?

7、用作介詞,意思是:等到;到了。

出處:魏晉·王羲之《蘭亭集序》:「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釋義:等到對得到或喜愛的東西已經厭倦,感情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感慨隨之產生。

8、用作介詞,意思是:趁著。

出處:先秦·左丘明 《子魚論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

釋義:對方人多,我方人少,趁著他們沒有全部渡過泓水,請攻擊他們。

9、用作介詞,意思是:跟,與。

出處:先秦·左丘明《左傳•僖公四年》:「屈完及諸侯盟。」

釋義:後來,屈完代表楚國與諸侯國訂立了盟約。

10、用作連詞,意思是:和,與。

出處:魏晉·李密 《陳情表》:「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

釋義:我的辛酸苦楚,並不僅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長官所能明白知曉的。

文言文中「是」有哪些意思以及用法?

11樓:匿名使用者

文言詞語「是」的出現很常見,其用法主要有虛詞、實詞兩大類,代詞、助詞、動詞、形容詞四小類。

意思:(1)作指示代詞,與「此」同義,「這、這樣、如此」之意。

(2)作助詞,一般用於倒裝句中,使賓語前置,起強調作用,無實義;

(3)作動詞,與現代漢語中判斷動詞「是」相同;

(4)作形容詞,與「非」相對,「正確、對」之意,此義項有時活用為意動詞,「認為……正確、對」之意。

虛詞類:

作指示代詞,與「此」同義,「這、這樣、如此」之意。這是文言詞語「是」在古代書面語中最基本、最常見的一種用法,且這種用法一 直保持到現在。請看下面的例子:

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孟子·寡人之於國也》)「是」,指示代詞,復指「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作主語。

2. 實詞類:

「是」作判斷動詞。 在古漢語中,常用「為」「乃」「則」等詞語和判斷句式來表示判斷,用「是」表示判斷則出現較晚,且主要見於一些民間文學作品及口語中。如:

同是被逼迫,君爾妾亦然。(《孔雀東南飛》)

古代法是什麼意思,古文中法字是什麼意思

古文中常見法的釋義 1 法令 規章 制度 漢法令非行也。漢 賈誼 治安策 法不阿貴,繩不繞曲。戰國 墨翟 d 墨子 公 袁可立 讀法聲益厲,中丞遂自劾去。明 黃道周 節寰袁公傳 2 標準 模式 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宋 蘇軾 潮州韓文公廟碑 3 方法 辦法 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孫子 九變...

文言文中的遺是什麼意思,古文中的遺是什麼意思

1,遺失 2,拋棄 3,遺留 4,排洩 5,贈予 此時讀四聲 古文中的遺是什麼意思 遺y 動 遺失 丟失。過秦論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動 放棄 捨棄。師說 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名 遺失的東西。樂羊子妻 況拾遺求利以汙其行乎?動 遺留。伶官傳序 此三者,吾遺恨也。w i 動 贈送...

古文言文中「絕」都有什麼意思,古文中絕有什麼意思

有1.斷絕 2 極 3 橫渡 4 消失 5 絕妙6 與世隔絕 等意思啦。例一就是斷絕的意思,我今天死翹翹啦,魂魄離開了但是屍體長存啦。例二是出自杜甫 新安吏 的句子,也是極的意思,翻譯為中男又矮又小,怎麼能去首位王城呢?例三是韓愈的 初春小雨 其實也是極的意思,跟例二一樣,根據語境翻譯,這裡譯為 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