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先是在文言文中是什麼意思?

2021-03-04 02:56:49 字數 5734 閱讀 7900

1樓:文以立仁

是,在文言文中可作代詞:「這」。先,作副詞時指事情、行為發生在前。先是:比這再早的時候。相當於「是先」,在這之前。

在文言文中,往往追述、倒敘要用到「先是」。當說完眼下的情況以後,反過來交代以前的原因時,就會說「先是」。跟現在寫文章時說「此前」乙個意思。

「先是」在文言文中是什麼意思?

2樓:豌豆射手

意思是:比這再早的時候。相當於「是先」,在這之前。

用法:在文言文中,往往追述、專倒敘要屬用到「先是」。當說完眼下的情況以後,反過來交代以前的原因時,就會說「先是」。跟現在寫文章時說「此前」乙個意思。

拼音: xiān shì

出處:1、先是庭中通南北為。——明· 歸有光《項脊軒志》

2、先是貝勒統軍。——清· 邵長蘅《青門剩稿》

造句:1、傍晚時分,先是電閃雷鳴,然後就下起了大雨。

2、先是一道耀眼的閃電,隨後是轟隆隆一聲巨響。

3、大公雞先是嚇了一跳,再冷靜下來。

4、凡事不要輕信,首先是明辨是非,其次是以微知著,要敢於堅持真理,牴觸歪風。

5、被抓住的小偷先是滿臉堆笑,接著凶相畢露,妄圖頑抗,最終無計可施,被帶上警車。

6、我先是開啟書包,接著開始找我的語文書。

7、法庭裡先是一片噓驚聲,接著一陣哄笑。

8、接桐先是墨灌筆鋒,接著暢心運筆,點墨之間一副美畫即成,好灑脫一少年。

9、任老師先是一愣,接著就淹沒在一陣陣更為濃烈的祝福聲中。

10、席先生聽完他們傳述的訊息,先是半信半疑,後來全信了。

11、我先是一愣,接著也跟著笑了笑。

3樓:祁潔閩滌

是,在bai文言文中可作代詞:「這」。du先,zhi作副詞時指事情、行為發dao生在前。先是:比這再早的專時候。相當於「是先屬」,在這之前。

在文言文中,往往追述、倒敘要用到「先是」。當說完眼下的情況以後,反過來交代以前的原因時,就會說「先是」。跟現在寫文章時說「此前」乙個意思。

「然後」在文言文中是什麼意思?

4樓:歲月不寒

◎ 再 zài

〔數〕(1) (會意。小篆:從一,冓( gòu)省。「冓」是「構」的初文,甲骨文本形,象兩部分材木架起的樣子。本義:第二次)

(2) 同本義 [another time]

再,一舉而二也。——《說文》。按,冓者,加也。對耦之詞曰二,重疊詞曰再。

再刺再宥再赦。——《周禮·司刺》

樊纓十有再就。——《周禮·巾車》

酒肉之賜弗再拜。——《禮記·玉藻》

過言不再。——《禮記·儒行》。注:「猶不更也。」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左傳·莊公十年》

再戰而燒夷陵。——《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再遷為太史令。——《後漢書·張衡傳》

敵槍再擊。——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再則曰老大帝國。——清·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

(3) 又如:再錄一堂(複審一次);再速(再請);再二(第二次,再次);再之(第二次,第三次);再眠(指蠶第二次蛻皮時的不食不動狀態)

(4) 兩次 [two times;doubly;twice]

女工再稅。——《鹽鐵論·本議》

擊趙者再。——宋· 蘇洵《六國論》

日再食。——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再奪門。——清· 邵長蘅《青門剩稿》

至再三。——清· 方苞《獄中雜記》

詞性變化

◎ 再 zài

〈副〉(1) 事情或行為重複,繼續 [again;afresh;once again]

她不敢再看一看那大廟。——葉紫《星》

(2) 又如:再試一次;拿來再商量;再議;再思(再度思考);再聘(再度婚娶);再闡(再度顯揚)

(3) 重,重新 [anew]

勿復再言。——《漢書·李廣蘇建傳》

再火令藥用。——宋· 沈括《夢溪筆談·活板》

再眺山下。——《徐霞客遊記·遊黃山記》

寰再上疏。——《明史》

(4) 又如:再計(重新謀劃);再審(重新審查)

(5) 更,更加 [once more]——表示程度

你會覺得世界末日也不會比這再壞。——茅盾《雷雨前》

(6) 又如:再高點兒;再多點兒

(7) 另,另外 [another]。如:再吃一點菜;再創新紀錄;再行(另外進行某項活動)

(8) 與否定詞配合使用,強調情況的普遍性

進了門,找周嫂子,再找不著。——《紅樓夢》

(9) 用於讓步句,常同「也」、「都」配合使用,有「即使多麼」、「不管怎樣」的意思 [in any case]

水再深腳也能過,山再高手也能攀。——《趕車傳》

(10) 表示轉折,相當於「卻」、「也」 [but;yet]

你只怨人行動嗔怪你,你再不知道你慪的人難受。——《紅樓夢》

(11) 表示兩種行為或情狀並舉、並存、相當於「且…且」、「又…又」

其詞旨乃典乃文,再懇再切,實可警策未悟。——《全唐文紀事》

5樓:yi開心果兒

兩層含義:1.「然」,表示前面一事已告一段落。「後」,下面的一句文言文表示前事的發展狀況。「然後」可譯為從那以後或從此以後。

2.「然後」連譯表示事情的轉折。「然後」直譯為然後。

【詞語】: 然後

【拼音】: ránhòu

【解釋】: 副詞,表示接著某種動作或情況之後:學~知不足|先研究一下,~再決定。

造句:1、乙個人對社會,要先做出貢獻,然後才能索取。

2、對他的工作,首先要肯定成績,然後再實事求是地指出缺點。

3、我們上課,通常是先複習學過的知識,然後再講新課。

4、回到家裡,要先寫作業,然後再看電視。

5、海龜在沙灘上產卵,然後用沙子把卵埋起來近義詞:而後:以後;然後:確有把握~動手。『以後 』可以單用,而後

6樓:符月毋力強

(1)用作虛詞

[or]

(1)∶表示選擇或列舉。如:或是(連詞。表示選擇或並列關係);或乃(或者。常用於句首表示變換敘述內容)

(2)∶在不同或不相似的事物、狀況或行動之間的乙個抉擇。如:有病或無病,他不都應該在這裡

(3)∶近似、可疑或不肯定。如:在五天或六天之內

(4)∶兩個詞或兩個短語同義、等義或替換的性質

或盡粟一石。――唐·韓愈《雜說》

君實或見恕。――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或異二者之為。――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或能免乎。――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2)又如:跌下懸崖或峭壁

(3)表示假設。猶倘若,假使

[if]。如:或若(假使,倘或)

或huò

(1)或許,也許。表示不肯定

[perphaps]。如:或是(或許;也許是);或恐(也許;可能);你仔細找一找,或能找到

(2)間或,有時

[occasionally;sometimes]

或長煙一空。――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或至相毆。――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3)又如:或時(有時)

或huò

(1)通「惑」。迷惑

[puzzle]

夜半,而城上四面鼓譟,敵人必或。――《墨子·備蛾傳》

無或乎王之不智也。――《孟子·告子上》

擅創為令,迷或其君。――《管子·回稱》

買則失實,賣則失理,其疑或滋益甚。――《鹽鐵論·錯幣》

貧賤吾恐其或失也。――《大戴禮記·曾子制言》

別從東道,或失道。――《漢書·霍去病傳》

惟恐或後。――清·周容《芋老人傳》

(2)又如:或或(迷惑。或,通惑);或亂(昏亂;惑亂);或疑(懷疑,疑惑;有人懷疑)

或huò

語氣詞,在否定句中加強否定語氣

莫或興之。――清·黃宗羲《原君》

莫或除之。

或許huòxǔ

(1)[perhaps]∶可能但不肯定;也許

他或許沒有趕上火車

(2)[maybe]∶不一定

他或許能來

或曰huòyuē

[someone

says]

有人說。這是設問。或,不定代詞,不是連詞裡的「或」

或則huòzé

[or]

或許(表選擇)

明天我或則去圖書城,或則去圖書館

或者huòzhě

[maybe;perhaps]

也許或者其於道不遠矣。――唐·柳宗元《柳河東集》

或者曰。――清·洪亮吉《治平篇》

你趕快走,或者還能趕上尾班車

或者huòzhě

(1)[or]∶在可供選擇的東西、狀況或過程中的挑選

決定學醫或者學法律

(2)[either…or…]∶連線詞、片語或分句,表示從兩種以上的事物中選擇一種,或兩種以上的事物同時存在

這個任務可以交給小李或者小張

或huò

ㄏㄨㄛˋ

(1)也許,有時,表示不定的詞:~許。~者(a.也許;b.連詞,用在敘述句裡,表示選擇關係。均亦單用「或」)。~然。~則。

(2)某人,有的人:~告之曰。

(3)稍微:不可~緩。不可~忽。不可~缺。

多半是「有時」啦

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7樓:江淮一楠

以 一、作動詞,譯為「認為、以為」。例句:

1、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兩小兒辯日》

2、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三峽》

一、介詞,相當於「用」。例句:

1、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記》

2、以衾擁覆,久而乃和。《送東陽馬生序》

二、介詞,相當於「把、拿」。例句:

1、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陳涉世家》

2、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師表》

三、介詞,可譯成「因、因為」。例句:

1、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送東陽馬生序》

2、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小石潭記》

有時與「是」連用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為「因此」。例如:

1、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送東陽馬生序》

2、是以眾議舉寵為督。《出師表》

3、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出師表》

五、介詞,可譯為「憑藉」。例句: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曹劌論戰》

六、介詞,相當於「從、由」。例如:

然操遂能剋紹,以弱為強者。《隆中對》

七、介詞,譯為「按照」。例如: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八、連詞,相當於「用來、以便」。例句:

1、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出師表》

2、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眾。《陳涉世家》

3、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隆中對》

4、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狼》

九、連詞,表示順承,相當於「而」,也可不譯。例如:

1、手自筆錄,計日以還。《送東陽馬生序》

2、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堪,為岩。《小石潭記》

3、高祖因之以成帝業。《隆中對》

十、連詞,譯為「以致」。例如: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出師表》

十一、通「已」,已經。例如:

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 陽光小乾幹

在文言文中「也」有哪些意思,在文言文中「既」有什麼意思?

一般是語氣詞。同現代漢語 也 用在句末,表示判斷語氣。用在句末,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用在句中,表示語氣停頓。用在句末,表示疑問語氣。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 感嘆的語氣。用在句末,表示反詰語氣。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語氣。也 的讀音 y 例如 那老兒也都相見了。看坐兒的也只是搬張短凳在夾縫呂安插。虎見之...

文言文中「圖」的意思,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設法對付。圖的意思古代和現代差不多吧!康熙字典 古文 唐韻 集韻 韻會 正韻 同都切,音徒。說文 計畫難也。從囗啚。啚,難意也。徐鍇曰 圖畫必先規畫之也,故從囗。啚者吝嗇難之意也。又 爾雅 釋詁 謀也。書 太甲 愼乃儉德,惟懷永圖。又 君牙 思其艱,以圖其易,民乃寧。又 周禮 秋官 大行人 春朝諸侯...

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什麼?

以 1 因為,由於 例 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臣是以無請也。惟三保勇而多藝,推為長。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安陵以五十裡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以吾郡這發憤一擊,不敢復有株治。不賂者以賂者喪。以心中有足樂者。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懷王以不知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