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讓」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以下幾個意思:
1、動詞,責備;責問。
2、形容詞,退讓;謙讓。——引申為推讓;拒絕接受。
3、動詞,讓給;讓位給。
4、動詞,亞於;比……差。
「使」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2樓:豌豆射手
使在文言文中含義很多,不過都以動詞為主。
使【 shǐ 】:
釋義:①命令;派遣.《陳涉世家》:「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
②讓;叫.《夢遊天姥吟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③使喚;驅使;使用.《五人墓碑記》:「人皆得以隸使之.」
④主;指使.《五人墓碑記》:「是進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周公之被逮所由使也.」
⑤出使.《屈原列傳》:「是時屈原既疏,不復在位,使於齊.」
⑥出使的人;使者.《賣炭翁》:「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⑦使命.《赤壁之戰》:「時周瑜受使至番陽.」
⑧假使;如果.《阿房宮賦》:「使六國愛其人,則足以拒秦.」
組詞:使命、使用、即使。
使命【shǐ mìng】:指出使的人所領受的任務;應負的責任。見《左傳·昭公十六年》:「會朝之不敬,使命之不聽,取陵於大國,罷民而無功,罪及而弗知, 僑之恥也。」
造句:保衛祖國領土完整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神聖使命。
使用【shǐyòng】:使人員、器物、資金等為某種目的的服務。如:使用幹部;合理使用資金。《存孝打虎》等均有相關記載。
造句:在自然界,只有人類能夠製造和使用勞動工具。
即使【jí shǐ】:表示假設的讓步。在正句裡常用「也」呼應,說出結論。語出裴松之注引三國魏魚豢《魏略》:「 丁掾 ,好士也,即使其兩目盲,尚當與女,何況但眇?」。
造句:「即使」常誤寫為「既使」,應注意。
3樓:加菲
1、而(1)連詞
1>表並列 今譯為:而且、又。 例釋: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過秦論》 注:並列關係連詞兩側的詞語可以調換,調換後語意不發生變化。
2>表修飾 今譯為:著、地。 例釋: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逍遙遊》
3>表順承 今譯為:就、才。 例釋: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戰國策》
4>表假設 今譯為:如果、假使。例釋: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5>表轉折 今譯為:卻、但。 例釋: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荀子·勸學》
6>表因果 今譯為:因而、所以。例釋: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勸學》
7>表方位 今譯為:以 例釋:①三代而下,有學而不問。 《問說》
② 由孔子而來,至今百有餘歲《孟子》
(2)音節助詞 不譯 例釋: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論語》
(3)語氣詞 用在句尾 今譯為:啊、吧 例釋:若敖氏之鬼,不其餒而。 《左傳·宣公四年》
(4)比況詞 今譯為:如、像、似 例釋:白頭而新,傾蓋而故,何則?知與不知也。《新序》
(5)代詞
1>第二人稱 今譯為:你(們)、你(們)的 例釋:①呂后復問其次,上曰:「此後亦非而所知也。」《史記·高祖本紀》
② 業根,死期至矣!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2>近指 今譯為:此、這樣 例釋: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東南飛》
(6)通「能」 今譯為:能夠、才能
例釋:①行柔而剛,用弱而強 《淮南子·原道訓》
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亦若此矣。《莊子·逍遙遊》
而 1、表示並列,相當於「而且」、「又」、「和」或不譯。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2、表示承接關係,相當於「而且」、「並且」、「就」或不譯。
例: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轉折關係,相當於「然而」、「可是」、「卻」。例: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飾關係,即連線動詞和狀語,相當於「著」、「地」等,或不譯 。
例: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醉翁亭記〉)
記憶順口溜:
而作連詞要分清,並列承接與轉折;
承譯「接著「轉譯「但」, 狀語後頭表修飾。
4樓:匿名使用者
使:shi,使,從人從吏,速疾之意也。
從人,表示人的動作行為;從吏,指低階**。
令者,發號也。使,從也。天以時使,地以材使,人以德使,鬼神以祥使,禽獸以力使。——《管子·樞言篇》
「使」在文言文多以動詞出現,如:
①命令;派遣.《陳涉世家》:「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
②讓;叫.《夢遊天姥吟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③使喚;驅使;使用.《五人墓碑記》:「人皆得以隸使之.」
④主;指使.《五人墓碑記》:「是進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周公之被逮所由使也.」
⑤出使.《屈原列傳》:「是時屈原既疏,不復在位,使於齊.」
⑥出使的人;使者.《賣炭翁》:「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⑦使命.《赤壁之戰》:「時周瑜受使至番陽.」
⑧假使;如果.《阿房宮賦》:「使六國愛其人,則足以拒秦.」
5樓:流火星空
「使」在文言文中含義很多,不過以動詞為主,詳細解釋和例子如下:
①命令;派遣。《陳涉世家》:「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
②讓;叫。《夢遊天姥吟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③使喚;驅使;使用。《五人墓碑記》:「人皆得以隸使之。」
④主;指使。《五人墓碑記》:「是進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周公之被逮所由使也。」
⑤出使。《屈原列傳》:「是時屈原既疏,不復在位,使於齊。」
⑥出使的人;使者。《賣炭翁》:「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⑦使命。《赤壁之戰》:「時周瑜受使至番陽。」
⑧假使;如果。《阿房宮賦》:「使六國愛其人,則足以拒秦。」
6樓:匿名使用者
為:1.介詞。
(1)除表被動外,一般讀去聲。表示動作、行為的物件。可譯為「向」、「對」等。例: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2)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可譯為「替」、「給」等。例①: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例②:公為我獻之。
(3)表示動作、行為的時伺。可譯為「當」,「等到」等。例: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
(4)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為「為著」、「為了」。例: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5)表示動作、行為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例①: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佛②: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6)表示被動。讀陽平聲可譯為「被」。「為」所引進的是動作行為的主動者;有時亦可不出現主動者;有時跟「所」結合,構成「為所」或「為……所」。
例①:有決瀆於殷周之世者,必為湯武笑矣。例②: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例③: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
2.助詞。讀陽平聲w6i,放在疑問句之末,表示詰問,前面有疑問代詞跟它呼應。可譯為「呢」。例:如今人方為刀俎,何辭為?
文言文中「得志」是什麼意思
7樓:匿名使用者
文言文中「得志」是的意思有三個,分別是:
1、謂實現其志願。
2、指名利慾望得到滿足。多含貶義。
浩然 《艷陽天》第一○三章:「他帶著一臉小人得志的奸笑,拍著 馬子懷 的肩頭說:『爺們,那天在集上我怎麼跟你說的?』」
3、謂揣度而得其意旨。
擴充套件資料
近義詞一、得意 [ dé yì ]
1、領會旨趣。
2、猶得志。
劉紹棠 《鄉土與創作》:「後來少年得意,一帆風順。」
3、稱心,滿意。今亦指驕傲自滿,沾沾自喜。
趙樹理 《小二黑結婚》十二:「﹝ 小芹 ﹞過門之後,小兩口都十分得意,鄰居們都說是村里第一對好夫妻。」
魏巍 《東方》第六部第十三章:「 陸希榮 得意地笑了笑,說:『不瞞你說,我現在是西北潘記皮毛公司的副總經理。』」
4、指及第。
二、稱心 [ chèn xīn ]
遂心適意。
三、滿意 [ mǎn yì ]
1、決意,一心一意。
2、意願得到滿足。
蕭紅 《小城三月》:「 翠姨 梳頭梳得是很慢的,必定梳得一絲不亂;擦粉也要擦了洗掉,洗掉再擦,一直擦到認為滿意為止。」
3、滿以為;原先料想。
4、猶充盈。
8樓:匿名使用者
得志,意思是志願實現,多指滿足名利的慾望。
【拼音】dé zhì
【出處】
1、先秦·佚名《易·賁》:「『白賁無咎』,上得志也。」
素白無華的文飾、必無咎害,可以說是實現其志願了。
2、西漢·司馬遷《史記·伍子胥列傳》:「闔廬既立,得志,乃召伍員以為行人,而與謀國事。」
白話釋義:闔廬自立後,實現了願望,就把伍員召回,官拜為行人,同他一起策劃國事。
擴充套件資料
一、得志的近義詞
1、高興 [ gāo xìng ]
釋義:愉快而興奮。
出處:晉·殷仲文 《南州桓公九井作》詩:「獨有清秋日,能使高興盡。」
白話釋義:只有清秋時節,才能使得高雅的興致盡情釋放。
2、得意 [ dé yì ]
釋義:稱心如意;感到非常滿意。
出處:戰國·莊子《莊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白話釋義:言語是用來傳告思想的,領會了意思就忘掉了言語。
二、得志的反義詞
1、潦倒 [ liáo dǎo ]
釋義:指頹廢、失意的樣子;舉止散漫、不自檢束等。
出處:三國魏·嵇康 《與山巨源絕交書》:「足下舊知吾潦倒麤疎,不切事情。」
白話釋義:您知道我從前潦倒頹廢、粗布疏遠,不切合實際。
2、失意 [ shī yì ]
釋義:指不如意、不得志;意見衝突,不和睦。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蓋寬饒傳》:「 寬饒自以行清能高,有益於國,而為凡庸所越,愈失意不快。」
白話釋義:寬饒自以為行為清廉,才能過人,有益於國家,卻被平庸之輩超越,更加失意不快。
9樓:文以立仁
「得志」,直接解釋為:志向得到了實現。本義為褒義。
如,某人想成為科學家,果然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做到了,稱為「少年得志」;某人想實現自己為國家貢獻才能的願望,而到老都不能,謂之「鬱鬱不得志」。這個詞也引申為「得意」,名利慾望得到滿足。如「小人得志」,貶義。
10樓:知否
文言文中「得志」一般有以下含義:
實現志願。
《史記·伍子胥列傳》:「闔廬既立,得志,乃召伍員以為行人,而與謀國事。」
名利慾望得到滿足。多含貶義。
清 蒲松齡 《聊齋誌異·於去惡》:「得志諸公,目不覩墳典,不過少年持敲門磚,獵取功名,門既開,則棄去。」
謂揣度而得其意旨。
《史記·李斯列傳》:「方今天下之權命懸於胡亥,高能得志焉。
語出《易·賁》:「『白賁無咎』,上得志也。」
使在文言文裡是什麼意思,使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動詞 1.出使 2.派遣 名詞 使臣 出使的人 使 1 用 2 派,差譴 3 讓,令,叫 4 假若 5 奉命辦事的人 一 給二 讓 1 派遣 2,出使 三 使用 1 名詞。使臣,奉命的人。2 動詞,派遣。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 使 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使在文言文中含義很多,不過都以動詞為主。使 sh...
頓挫在文言文中是什麼意思,跌宕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頓 稍停 停頓。挫 挫折 轉折。頓挫 停頓轉折。頓挫 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可能在翻譯時不完全一樣,但基本意思是 不離十。跌宕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來中有兩義 一是指自行為放縱不拘。例如 文選 中江淹的 恨賦 脫略公卿,跌宕文史。三國志 卷三十八 蜀書 簡雍傳 優遊風議,性簡傲跌宕,在先主坐席,猶箕踞傾倚,威...
或在文言文中什麼意思,及在文言文中是什麼意思?
1 用作虛詞 or 1 表示選擇或列舉。如 或是 連詞。表示選擇或並列關係 或乃 或者。常用於句首表示變換敘述內容 2 在不同或不相似的事物 狀況或行動之間的乙個抉擇。如 有病或無病,他不都應該在這裡 3 近似 可疑或不肯定。如 在五天或六天之內 4 兩個詞或兩個短語同義 等義或替換的性質 或盡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