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宗教是一種社會化的客觀存在,具有一些基本的要素。可以歸納為宗教四要素:
1、宗教的觀念或思想(內在因素)
2、宗教的感情或體驗(內在因素)
3、宗教的行為或活動(外在因素)
4、宗教的組織和制度(外在因素)
乙個比較完整的成型的宗教,便是上述內外四種因素的綜合。這四要素是相互伴生、相互制約的。這四個基本要素在宗教體系中有一定的關係和結構。
從邏輯上看,四個要素在宗教體系中實際上有四個層次。
1、基礎層/核心層:宗教觀念(主要是神道觀念)2、第二個層次:宗教體驗(以神道觀念為邏輯前提所產生)3、第三個層次:宗教行為(即宗教的崇拜行為,是宗教觀念和體驗的外在表現)
4、最外層:宗教體制(是宗教觀念信條化、宗教信徒組織化、宗教行為儀式化、宗教生活規範化和制度化的結果,它處於宗教體系最外層,對宗教信仰者及其宗教觀念、宗教體驗和宗教行為起著凝聚固結的作用,保證宗教這種社會現象最為社會結構的一部分而存在於社會之中。)
2樓:匿名使用者
宗教是一種主觀意識對希望的執著而誕生的一種強大的精神依靠.中國文化認為:有乙個創始人、有崇拜物件為「宗」;有一群追隨者,有一定的祭祀儀式為「教」;西方文化的宗教religion是從拉丁詞「re」和「legere」演變來的,意思是「再」和「聚集」,就是一群人為了乙個目的聚集在一起的意思,發展到有同一信仰,同一信念,為了這一信仰而到了不畏生死的地步。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文中,宗教這個詞,與英文的religous beliefs的含義本來並不對等。本來在中文中的宗教,是佛教的術語,並不是現在的內涵和外延。比如歷史上,中國的道教,即不用這個名詞來稱呼。
宗教這個詞用來泛指所有宗教信仰乃是由翻譯造成的詞義變化。宗教這個詞作為佛教專門術語的含義,即自證為宗、化他名教反而被忘卻了。宗教四要素宗教的基本要素為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兩部分。
宗教的內在因素有兩種內容:
一、宗教的觀念和思想。各種宗教都有一套說明其信仰的觀念,甚至形成一套論證其信仰的觀念體系,構成完整的宗教世界觀。它是宗教行為的內在根據,是宗教組織藉以建立信仰體制的骨架,對整個宗教體系的構成起著基礎性的作用。
二、宗教的感情或體驗。宗教信仰者對各種超自然、超人間的神聖力量、神靈神性等神性物的信仰,既可在信仰者心中表現為一定的觀念形態和概念形式,也可在情緒上引起種種反應,激發起信仰者所謂"宗教感情"。宗教的外在要素主要內容也可分為兩種:
1、宗教的行為和活動宗教信仰者內在的宗教體驗和宗教觀念通過外在的身體動作和語言形式表現出來的宗教行為。其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各種形式在各種宗教中都經歷了從自發到自覺,從分散化到規範化的過程。歸結起來,主要的宗教行為有巫術、宗教禁忌、祈禱獻祭、宗教禮儀等。
這些宗教行為作為宗教體驗和宗教觀念之外在表現,從不同方面反映了宗教的本質。2、宗教的組織和制度。宗教組織是宗教徒在其中過宗教生活並通過它進行宗教活動的機構、團體、會社、社群或其他形式的群體。
宗教制度是維繫這種群體,規範宗教生活,指導宗教活動的規章、教法、體制、慣例和傳統等的總稱。乙個比較完整的成型的宗教,便是上述內外四種因素的綜合。形態和概念形式,也可在情緒上引起種種反應,激發起信仰者所謂"宗教感情"。
宗教的外在要素主要內容也可分為兩種:1、宗教的行為和活動。宗教信仰者內在的宗教體驗和宗教觀念通過外在的身體動作和語言形式表現出來的宗教行為。
其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各種形式在各種宗教中都經歷了從自發到自覺,從分散化到規範化的過程。歸結起來,主要的宗教行為有巫術、宗教禁忌、祈禱獻祭、宗教禮儀等。這些宗教行為作為宗教體驗和宗教觀念之外在表現,從不同方面反映了宗教的本質。
2、宗教的組織和制度。宗教組織是宗教徒在其中過宗教生活並通過它進行宗教活動的機構、團體、會社、社群或其他形式的群體。宗教制度是維繫這種群體,規範宗教生活,指導宗教活動的規章、教法、體制、慣例和傳統等的總稱。
乙個比較完整的成型的宗教,便是上述內外四種因素的綜合。
3樓:匿名使用者
宗教有著各種各樣的定義,多數定義試圖在很多極端的解釋和無意義表述中找到平衡。有人認為應用形式和理論去定義它,也有人更強調經驗、感性、直覺、倫理的因素。 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傾向於把宗教看作是乙個抽象的觀念、含義。
這種抽象的概念是基於自身文化發展而建立起來的。 《宗教百科全書》中,宗教的定義是這樣的:「總的來說,每個已知的文化中都包含了或多或少的宗教信仰,它們或明了或令人疑惑得試圖完美解釋這個世界。
當某些行為典範在特定的乙個文化中得到確立時,它就將在這個文化中打下深深的歷史烙印。即便宗教在形式、完整度、可信度等等都因不同文化而不同,但人在社會中還是不可避免要受到宗教影響。」 宗教學家 對「宗教」的詮釋 門辛 人與神聖真實體驗深刻的相遇、受神聖存在性影響之人的相應行為 繆勒 人對於無限存在物的渴求、信仰和愛慕 泰勒 對靈性存在的信仰 弗雷澤 人對能夠指導和控制自然與人生程序的超人力量的迎合、討好和信奉 施密特 人對超世而具有人格之力的知或覺 海勒爾 人與神聖的交往、相通和結合,是對神聖的生動經歷 範.德.列烏 人與神秘力量的獨特關係 奧托 對超自然之神聖的體驗,表現為人對神聖既敬畏而嚮往的感情交織 施萊爾馬赫 宗教是人對神的絕對依賴感 蒂利希 宗教是人的終極關切 有人認為,上述各種各樣的關於宗教的定義,主要是西方亞伯拉罕諸教文化地區學者的定義,其對應的英語為religion。
而在中國看來,西方文化中的宗教(religion),只是神宗教,即是崇拜超自然的神的宗教。西方狹義的的宗教概念,和中國廣義的宗教概念,有所不同。以中國文化的觀念,宗教除了道教、佛教、印度教以及亞伯拉罕諸教等「神宗教」,還有「人宗教」。
宗師被稱為至聖先師的孔子的儒教,便是一種人宗教,或稱「聖宗教」。除少數將孔子神化了的儒教流派的教徒外,中國人相信聖人孔子並沒有超自然的力量,他也不是先知,而只是先聖先師,因而人宗教是更合乎自然的理性宗教。在以人宗教為基礎的儒家社會,科學知識的傳播和發展,不僅不會得到宗教徒的抵制,反而因為人們注重文化知識和格物致知的觀念,受到大家的推崇,人們樂意開放地**任何學問的問題,而不存在科學課題的禁忌。
中國人的祖先信仰,則是一種基於人的「神靈信仰」。在儒家文明地區,對祖先神靈的信仰,祖先保佑等等概念,也是對超自然的力量的一種信仰。同時,中國民間還存在其他各種型別的神靈信仰。
另外,儒家社會往往同時並存著道教和佛教等信仰超自然的神的宗教以及其他各種民間宗教信仰。
宗教的四要素指的是什麼?謝謝!很急!
4樓:莫憶千
宗教觀念、宗教行為、宗教體驗和宗教體制。
宗教作為一種社會化的客觀存在具有一些基本要素。這些要素分為兩類:
一類是宗教的內在要素,其中有兩部分:
1、宗教的觀念或思想;
2、宗教的感情或體驗。
一類是宗教的外在要素,也有兩部分:
1、宗教的行為或活動;
2、宗教的組織和制度。
乙個比較完整的成型的宗教,便是上述內外四種因素的綜合。
擴充套件資料在近代宗教學中,有三種研究方法最有影響,一是宗教人類學和宗教歷史學,二是宗教心理學,三是宗教社會學。它們對宗教的本質和基本特性的看法各有側重,在此基礎上對宗教提出了不同的界說。
宗教人類學和宗教歷史學一般強調以宗教信仰的物件(神和神性物)為中心來規定宗教;宗教心理學則著眼於宗教信仰者個人內心世界對神或神性物的內在體驗;宗教社會學則往往以社會為中心來看待宗教,把宗教對於社會生活的影響和功能視為宗教的核心和基礎。
可以這樣概括:在把握和規定宗教的本質問題上,第一種是以宗教信仰的物件(神或神性物)為中心;第二種是以宗教信仰的主體(人)為中心;第三種則是以宗教信仰的環境(社會)為中心。
5樓:匿名使用者
宗教是一種社會化的客觀存在,具有一些基本的要素。可以歸納為宗教四要素:
1、宗教的觀念或思想(內在因素)
2、宗教的感情或體驗(內在因素)
3、宗教的行為或活動(外在因素)
4、宗教的組織和制度(外在因素)
乙個比較完整的成型的宗教,便是上述內外四種因素的綜合。這四要素是相互伴生、相互制約的。這四個基本要素在宗教體系中有一定的關係和結構。
從邏輯上看,四個要素在宗教體系中實際上有四個層次。
1、基礎層/核心層:宗教觀念(主要是神道觀念)
2、第二個層次:宗教體驗(以神道觀念為邏輯前提所產生)
3、第三個層次:宗教行為(即宗教的崇拜行為,是宗教觀念和體驗的外在表現)
4、最外層:宗教體制(是宗教觀念信條化、宗教信徒組織化、宗教行為儀式化、宗教生活規範化和制度化的結果,它處於宗教體系最外層,對宗教信仰者及其宗教觀念、宗教體驗和宗教行為起著凝聚固結的作用,保證宗教這種社會現象最為社會結構的一部分而存在於社會之中。)
根據宗教四要素,可將宗教定義為:
宗教是關於超人間、超自然力量的一種社會意識,以及因此而對之表示信仰和崇拜的行為,是綜合這種意識和行為並使之規範化、制度化的社會文化體系。
各種型別的宗教規定都離不開神或神性物的觀念。具有超人間、超自然的神、或神性物的觀念,在宗教體系中構成核心的、本質的要素。但是,宗教並不單純是一種主觀的觀念,而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社會文化系統,包含有比神觀念更廣泛的內容。
支配著人類生活的外部力量,或具體或不具體,一旦被人們的幻想超人間化、超自然化以後,它就變成了某種神秘或神聖的東西。這種虛幻的宗教觀念要想成為信眾共同崇拜的物件,就不能始終侷限在主觀的幻想世界之中,而必須把它表象為信眾可以感知和體認的感性物。因此,各種宗教都把其所崇奉的神聖物件客觀化為某種具有感性形態的象徵系統。
例如,原始宗教所崇拜的圖騰;天主教把十字架、聖母像等作為上帝的象徵和神聖事物,把耶穌**作為上帝和聖靈的感性象徵。
有了宗教崇拜的偶像或其他象徵表現,還必須有宗教象徵物的安息之所、供奉之地,以便為信仰者提供宗教活動的場所。例如:寺廟、教堂。
這說明宗教的神不僅是信仰者主觀的觀念,還客觀化、社會化了,並進一步體現在宗教信仰者的行為中。這些行為是信仰者用語言和肉體進行的外在活動,是內在的宗教觀念和宗教感情的客觀表現,即崇拜活動。各種宗教都通過一定的儀式把這些原為自發而分散的宗教行為規範化、程式化,並附加上神聖的意義。
這些行為和活動是規範的、有組織的,具有鮮明的社會性。
宗教的社會性更具體的表現為宗教組織和制度的建立。在原始社會,宗教信仰和活動把每乙個氏族成員凝結在氏族社會的組織當中。在階級社會,由於多種宗教的同時共存和彼此競爭,以及新興宗教和教派的不斷出現,導致了各種形式的衝突和鬥爭。
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不同的宗教組織。宗教組織的出現,進一步消除了原始宗教信仰上的自發性,使宗教成為以宗教組織為基礎的社會性宗教。為了對外立異和對內認同,宗教組織把本教的基本宗教觀念教義化、信條化,並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各種戒律規範和教會生活制度。
這種共同的禮儀行為、共同的教義信條、共同的教會生活制度、共同的戒律規範,強化了宗教的社會性,把廣大信仰者納入共同的組織和體制,規範了他們的信仰和行為,影響以至決定了他們的整個社會生活,這就使宗教在現實生活中成為了一種重要的社會力量。而宗教的教義、信條、行為規範、禮儀規定等常通過文化、藝術、哲學、道德的形式表現出來,不僅鑄型信仰者的信念和靈魂,更規定他們的價值觀念和價值取向。因此宗教是一種社會文化體系。
[參考書目]
呂大吉:《宗教學通論新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3年12月(2023年5月重印),第74頁至79頁。
什麼是宗教,什麼是宗教 宗教的定義是什麼
吃過臘八粥吧?在過去,戰爭和災難讓老百姓流離失所。而每年臘八這一天,是一年中最冷的一天,這一天對於困苦的老百姓是要命的一天,很多人都會凍餓而死。於是寺廟的出家人在這一天,就會開啟糧倉,把所有的糧食 豆子等等各種糧食拿出來,在廟裡煮成粥,給窮苦的老百姓吃,救護眾生,不讓他們凍餓而死。這種事情很多次發生...
伍連德宗教信仰,宗教四大特徵
伍連德宗教信仰,不過在具體是乙個什麼信仰,我這邊也沒有了解過,具體還是去諮詢這種佛家的這種信仰才能了解到吧,不過所以幫你解答不了,希望你諒解。一 迷信巫術 宗教看不起迷信,因為宗教是理論化 系統化的迷信。同理,中醫看不起巫術,因為中醫是理化 系統化的巫術。宗教是使用忽悠 騙術和迷信最多的領域 同時,...
為什麼福建人這麼迷信,什麼是宗教 宗教的定義是什麼
宗教本身沒錯 但是 信的方式要正確 以免變成迷信 有些信徒悟偏了 比如 有些 少數 徒靠禱告就不去看醫生 聖經並沒有叫他這樣 是他個人悟偏了 欠了債就得償還啊 這樣的宇宙比較合理吧?殺人放火 死後拍拍屁股 都不用償還?一了百了?這是甚麼爛宇宙嘛?不合理 可能性不高 所以有六道輪迴 可以還業債 信則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