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北京創典文化
魏晉南北朝時期,從漢代發展起來的造紙術在這一時期進入發展階段,同漢代相比,在產量、質量或加工等方面都有提高,原料不斷擴大,造紙裝置得到更新,出現新的工藝技術,產紙區域和紙的傳播也越來越廣,造紙名工輩出。
到了晉代,人們使用簡牘的情況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晉代人已經能夠造出大量潔白平滑而又方正的紙,人們就不再使用昂貴的縑帛和笨重的簡牘來書寫了。
晉代造紙業中,還出現了用橫簾、豎簾撈紙的方法。簾床由可舒卷的竹編條簾、框架以及邊柱組成,可隨時拆裝,而且長短自由。
用簾床抄紙,產品薄而均勻,又可減少工時。這一技術被沿用,甚至歐洲一些國家在18世紀至19世紀造紙使用的長網結構,也是由此發展而來。
這一時期還採用了紙的施膠技術。如後秦施膠紙,在紙的表面均勻地塗一層澱粉糊劑,再以細石砑光,以此來增加紙的強度及抗水效能。這種加工紙結構緊密、表面平滑,可塑性、抗濕性、不透水性都較好,有利於書寫、繪畫。
類似的加工紙還有一種塗佈紙,即將礦物粉或澱粉或其他膠粘劑均勻地塗在紙上,用以增加紙的平滑度與潔白度。據新疆出土的前涼文書判斷,塗佈紙可能是在4世紀前半期出現的。
晉代紙的加工和染色,稱為潢,是用黃檗為染劑,染出的紙呈黃色,故又叫黃紙。晉時染潢有兩種方式,或者是先寫後潢,或者是先潢後寫。
關於染潢所用的染料,古書中也有明確記載。黃紙不僅為士人寫字著書所用,也為官府用以書寫文書。後來各博物館和圖書館收藏的魏晉南北朝寫經紙中,有不少是染潢紙。
這種風氣後來到隋唐時期尤其盛行。
造紙術的改進使造紙原料也隨之擴大,許多植物纖維都可以用於造紙。苔紙、剡紙都是當時的名紙。所謂苔紙,是以水草做原料,因其紋路側斜,又稱側理紙。剡紙是以剡縣所產的野藤為原料生產的。
除傳統的麻類植物外,當時還用桑皮、楮皮造紙,出現了桑皮紙等,這實質上開了皮紙製造的先河。不過,這一時期的紙以麻類纖維紙為主。
由漢至唐近1000多年間傳世的書法繪畫作品,絕大多數用的是麻紙。著名書法家王羲之、陸機等人都以麻紙揮毫,陸機的書法真跡《平復帖》就是在白麻紙上書寫的,並流傳到後來。
當時,人們還用紙作畫,後來考古學家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的《地主生活圖》,縱47釐公尺,橫106.5釐公尺,就是在6張紙相接的一張大紙上繪成的。這可能是最早的紙本畫卷。
當時的人們也在紙上寫經,敦煌千佛洞就曾發現大量的這一時期的紙本手抄**。官方用紙書寫各類文書,在吐魯番阿斯塔那曾發現了若干唐代和十六國時期的紙本文書。
魏晉南北朝時期除用紙抄寫「經史子集」書及公私檔案外,佛教、道教的興起也耗去大量的紙。敦煌石室所出這時期經卷多為佛經。其所耗紙量可能比抄寫非宗教著作還多,這時南北各地,包括少數民族地區,都建立官私紙坊,就地取材造紙。
北方以長安、洛陽、山西、山東、河北等地為中心,生產麻紙、楮皮紙、桑皮紙。
晉代,由於能造出大量潔白平滑而方正的紙,人們就無需再用昂貴的縑帛和笨重的簡牘,逐步習慣於用紙書寫,最後徹底淘汰了簡牘。
東晉末年,有的執政者已明令用紙作為正式書寫材料,凡朝廷奏議不得用簡牘,一律以紙為之。如權臣桓玄廢晉安帝而自稱為帝,改國號為楚,隨即下令曰:「今諸用簡者,皆以黃紙代之。」
魏晉南北朝時期,紙在我國社會的普遍使用,有力地促進了書籍文獻資料的增加和科學文化的傳播。
魏晉南北朝造紙術有了怎樣的發展?
2樓:北京創典文化
魏晉南北朝時期,造紙
工藝進一步發展,造紙業初步形成規模,加工技術發展迅猛。
此外,麻紙、麻黃紙、藤紙、銀光紙的出現,更使得紙的質量更上一層,書寫便利,其中麻黃紙被大量使用。
這一時期,紙已經成為我國唯一的書寫材料,紙的普及,有力地促進了當時科學文化的傳播和發展,為書法藝術提供了輕便廉價的載體。
東漢末年,與中原關係極好的于闐王十分青睞中原的絲綢,但當時朝廷禁止輸出蠶絲技術,只作為商品交易。
於是,于闐王向朝廷求娶劉氏王室公主。
朝廷很痛快地答應了。
在公主臨行前,于闐的迎親大臣悄悄告訴公主國王急欲得到蠶絲技術的事,公主便將蠶繭藏在自己的帽子裡,將蠶繭帶到了於闐。
于闐得到蠶繭,便設法從中原引進桑樹,廣泛種植,養蠶抽絲織綢。
接著,一種以桑樹為原料的造紙工藝也在當地流傳起來。
至魏晉南北朝時期,以桑樹皮為原料製作紙已成為一項重要工藝。
用桑皮、藤皮造紙,這是這一時期造紙原料擴充套件的標誌。
除了造紙原料更加豐富外,在裝置方面,繼承了西漢時期的抄紙技術,出現了更多的活動簾床紙模。
用乙個活動的竹簾放在框架上,可以反覆撈出成千上萬張濕紙,提高了工效。
在加工製造技術上,加強了鹼液蒸煮和舂搗,改進了紙的質量,出現了色紙、塗佈紙、填料紙等加工紙。
從敦煌石室和新疆沙磧出土的這一時期所造出的古紙來看,紙質纖維交結刀細,外觀潔白,表面平滑,可謂「妍妙輝光」。
北朝傑出農學家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還專門有兩篇記載造紙原料楮皮的處理和染黃紙的技術。
魏晉南北朝時期紙廣泛流傳,普遍為人們所使用,造紙技術進一步提高,造紙區域也由晉以前集中在河南洛陽一帶而逐漸擴散到越、蜀、韶、揚及皖、贛等地,產量、質量與日俱增。
造紙原料也多樣化,紙的名目繁多。
如竹簾紙,紙面有明顯的紋路,其紙緊薄而刀細。
剡溪有以藤皮為原料的藤紙,紙質刀細光滑,潔白如玉,不留墨。
東陽有魚卵紙,又稱魚箋,柔軟、光滑。
江南以稻草,麥秸纖維造紙,呈黃色,質地粗糙,難以書寫。
北方以桑樹莖皮纖維造紙,質地優良,色澤潔白,輕薄軟綿,拉力強,紙紋扯斷如棉絲,所以稱「棉紙」。
蔡倫造紙的原料廣泛,以爛漁網造的紙叫「網紙」,破布造的紙叫「布紙」,因當時把漁網破布劃為麻類纖維,所以統稱「麻紙」。
為了延長紙的壽命,晉時已發明染紙新技術,即從黃檗中熬取汁液,浸染紙張,有的先寫後染,有的先染後寫。
浸染的紙叫「染黃紙」,呈天然黃色,所以又叫「黃麻紙」。
黃麻紙有滅蟲防蛀的功能。
這一時期,造紙業也初步形成規模。
如果說漢代在書寫記事材料方面還是縑帛和簡牘並用,紙只是作為新型材料剛剛崛起,還不足以完全取代帛簡的話,那麼,這種情況到了晉代,就已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由於晉代已造出大量潔白平滑而又方正的紙,人們就不再使用昂貴的縑帛和笨重的簡牘來書寫了,而是逐步習慣於用紙,以致最後使紙成為佔支配地位的書寫材料,徹底淘汰了簡牘。
東晉末年,朝廷甚至明令規定用紙作為正式書寫材料,凡朝廷奏議不得用簡犢,而一律以紙代之。
魏晉南北朝造紙術的發展怎樣以及意義是什麼?
3樓:北京創典文化
魏晉南北朝時期,造紙工藝進一步發展,造紙業初步形成規模,加工技術發展迅猛。此外,麻紙、麻黃紙、藤紙、銀光紙的出現,更使得紙的質量更上一層,書寫便利,其中麻黃紙被大量使用。
這一時期,紙已經成為我國唯一的書寫材料,紙的普及,有力地促進了當時科學文化的傳播和發展,為書法藝術提供了輕便廉價的載體。
魏晉南北朝時期都出現了哪些造紙名工?
4樓:北京創典文化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廣大紙工在生產實踐中精益求精,積累了許多先進技術經驗,因此名工輩出,名紙屢現。除前述左伯及左伯紙外,還有南朝劉宋時期的張永。
南朝時期史學家沈約《宋書•張永傳》記載:「張永善隸書,又有巧思,紙及墨皆自營造。」他造的紙為當時北方所不及。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出土的東晉寫本《三國志》的筆法圓熟流暢,有濃厚的隸書風味。古代著名書法家王羲之、陸機等人也都是以麻紙揮毫。
除麻紙外,這時期還採用其他韌皮纖維原料造紙,如楮皮紙、藤皮紙等。從晉代開始一直延續至唐宋時期為止。
造紙技術在魏晉時期有怎樣的改進及發展?
5樓:北京創典文化
魏晉南北朝時期種楮在農業中佔用重要地位,它為造紙業提供了一種充裕的原料,所以楮皮紙在社會流行起來。
現存於故宮博物院的一件文物《平復帖》,是用晉代麻紙寫的,寫有漢隸字的東漢麻紙要好得多,表明晉代的麻紙在質量上又有明顯的提高。
由漢代至唐代,麻紙一直是產量最大的紙。相傳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有一次送給東晉名士謝安的麻紙就達90000張,可見當時造紙業的興旺。
既然**、苧麻及其製品和樹皮都可用做造紙原料,人們便試用更多的植物纖維來造紙。
東晉時期曾經出現土紙和藤紙。土紙是用稻、麥稈為原料所造的紙,即今南方的草紙。因其纖維較短,所以製成的紙張質地較粗,不耐用。
藤紙是用藤皮為原料所造的紙,藤皮具有強韌的長纖維,所以用它製成的紙,質量較高。
誰有魏晉南北朝時的山水詩,魏晉南北朝時期有哪些比較著名的詩人?以及他們的一些有名的詩。
歸園田居五首 陶淵明 東晉 其 一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十三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抱拙歸園田。方宅十餘畝,草屋 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其 二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
魏晉南北朝舞蹈是怎樣發展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舞蹈發展有怎樣的特點
魏晉時期,在聲色迷離的宮廷樂舞之外,各地域的民間樂舞活動也十分活躍。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五塔寺上就有淺浮雕的樂舞影象,一北方服飾裝扮的舞人正弓步回頭,逗引乙隻獅子,這顯然是 獅子舞 由於戰亂不斷,人們習武風氣很盛,也直接影響了樂舞藝術。在三國時期的文物上我們就能夠見到兒童對舞花棍的形象。特別是南北朝時期...
魏晉南北朝有哪些著名的文學家,魏晉南北朝有哪些文學家
此後曹植 王粲 劉楨 阮籍 陸機 左思 陶淵明 謝靈運 鮑照 謝朓 庾信 魏晉南北朝有哪些文學家 其實有很多人啦,有名點的話,就曹操父子,孔融,蔡文姬,王粲,阮籍,嵇康,王羲之,謝安,謝玄,謝靈運,陶淵明,陸機,潘岳等 在中國文學史上,魏晉南北朝文學是從漢末建安開始的。建安文學實際上包括了建安年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