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1、學而時習之,
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
學習需要不斷複習才能掌握。學了知識,按時複習,這是愉快的事。這裡既有學習方法,也有學習態度。朋,這裡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在一起**問題,是一種樂趣。
人家不了解,我卻不怨恨,是君子的風格。這是講個人修養問題。
2、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複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只讀書而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就會有疑惑。
這裡闡述了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係,也是講學習方法的。
4、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型。」
這段說的是對待事物的正確態度。
5、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聰敏而又愛好學刁,並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裡借回答於貢的問話,借題發揮,教育**要勤學好問。
6、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孔於一生都是這樣做的,所以他說:「對我來說,有什麼呀?」表現了孔子的自信。
7、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這裡說的是只要虛心求教,到處都有老師。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對待任何事業和學問)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這段主要講學習的三個層次,只有以之為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
9、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我曾經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問題, (但並)沒有益處,還不如去學習。
10、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這樣以後才知道松柏是最後凋謝的。(比喻中仍經過嚴酷考驗,才能識別一俱的品質。)
11、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不要想要速成。
《論語》八則讀後感受是:
《論語》是孔子**及其再傳**關於孔子言行的記錄,共二十篇,內容有孔子談話,答**問及**間的相互討論,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書中關於學習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課本所選八則的關於學習的思想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兩點:
其一,關於學習的態度。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於愛學、樂學,這是關鍵。孔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即真正愛好它的人,為它而快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其次,要「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述而》)。
即學習要有踏踏實實的精神,默默地記住學到的知識,努力學習而不滿足。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這說明學無常師,人應隨時隨地注意向他人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同時,孔子提倡和讚揚「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體現了孔子嚴謹的治學態度。
其二,關於學習的方法。孔子在和**的交談中多處提及學習方法問題,最著名的莫過於「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
而》),「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與此同時,孔子還特別強調學思結合,勇於實踐。他說: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只讀書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精神疲倦。要求人們把學習積累和鑽研思考相結合,不能偏廢。
這八則語錄,深刻地闡述了學與習、學與思、學與問、學與師、己與人的辯證關係,倡導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辭約義豐,精練傳神。
《論語》中,孔子重視文藝的思想是什麼
思無邪 盡善盡美 樂而不淫 興觀群怨 文質彬彬 辭達而已 孔子的文學思想包括五個方面 其 關 善 說從功利主義的角度開啟了中國古代以政治功利為目的的文學創作與文學批評傳統,但它只片面地強調文學的外部作用,而忽略了文學內部規律的研究 其 文 質 說並非論述文學問題,從漢儒開始正式地將此概念引入文學批評...
論語八則的原文和翻譯
1 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學而 學習需要不斷複習才能掌握。學了知識,按時複習,這是愉快的事。這裡既有學習方法,也有學習態度。朋,這裡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在一起 問題,是一種樂趣。人家不瞭解,我卻不怨恨,是君子的風格。這是講個...
讀論語,談談孔子的仁學思想及現代意義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開創者,仁 是孔子哲學思想的核心,因此研究孔子的仁學思想是研究儒學 繼承儒學精髓的必由之路。春秋時期,社會出現嚴重的失序局面,一心嚮往周禮的孔子,把復興周禮作為他一生的巨集願,他援 仁 入禮,把古已有之的 仁 字發展成為一種相對系統的 比較完善的仁學體系。孔子的仁學體系總體上有兩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