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筆下的祥林嫂這個人物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2021-03-04 08:49:51 字數 6061 閱讀 6908

1樓:灰青澀空氣

祥林嫂來

是舊中國農村勞源動婦女的典型形象。bai她勤勞、善良、質樸、頑強du,但在舊社zhi會她不但不能爭得一

dao個做人的起碼權利,反而成為乙個被踐踏、遭**、受鄙視而終,甚至被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從某種意義上說,祥林嫂的反抗本身就帶有濃厚的悲劇性。她臨終時對「靈魂」的懷疑,包含著反抗命運的意義,她希望死後能見到兒子,這是對命運的反抗;她又希望沒有地獄,死後不被鋸成兩半,這也是對命運的反抗。

魯迅的祝福祥林嫂的人物性格

2樓:範朝璐

祥林嫂為魯迅**《祝福》中的女性形象。她具有勤勞、善良、質樸的品質,處於社會下層,對封建制度對她的**進行了一定的反抗,其形象的典型意義揭示了封建制度對婦女的經濟壓迫和精神摧殘。

下面從**的藝術構思、祥林嫂反抗的性質、反抗的結果、形象的典型意義、以及所處的社會環境等方面來了解祥林嫂的感情世界。

一、 從藝術構思上看,祥林嫂是乙個生命裡沒有春天的苦命人兒。

祥林嫂從來就沒有獲得過春天般的溫暖,她喪夫、再嫁、失子、死去幾個關鍵情節都是在春天發生的。

1、 麗春之日,丈夫夭折。「她是春天沒了丈夫的」。在封建社會裡,婦女地位最低,而乙個寡婦的處境更艱難,更何況「她家裡還有嚴厲的婆婆」。

由於丈夫「比她小十歲」,沒有留下後代,「夫死從子」之路與她無緣。再說婆婆也不會把她這個「克星」留在家裡,無子守寡,此路不通,擺在祥林嫂面前的是一條受人唾棄的改嫁之路。但「生為夫家人,死為夫家鬼」不能自作主張。

只能由夫家人任意擺布,即象商品一樣被賣掉。看來春天是不屬於祥林嫂的,春天也不會帶給她溫馨與柔情,在封建禮教的摧殘下,她的一生裡將是沒有春天的一生。

2、 孟春之日,被迫再嫁。祥林嫂在生命和「名譽」之間,它依然選擇了「名譽」,即永遠的有祥林名譽權的「不嫁二夫」的寡婦,於是她逃到魯家後,非常勤快,然而「新年剛過」的一天,祥林嫂到河邊去洗公尺時,突然被婆家人用極其野蠻的手段,像對待牲畜一樣,生擒死拖,把她搶了回去,從衛婆子口裡我們知道「她婆婆來抓她回去的時候,是早已許給了賀老六」,回家之後,不幾天,也就裝在花轎裡抬去了,不難看出她是在春天被迫再嫁的。儘管當時她一路的嚎哭、叫罵,「喉嚨哭啞了」,「頭上碰了乙個大窟窿」,「拜不成天地」,可結果還是被他們「七手八腳得將她和男人反關在新房裡」。

在祥林死後的第乙個春天,祥林嫂被迫改嫁。春天,對於她簡直就是災難,春天,帶給她的是瘋狂的人格侮辱,春天,是她心靈備受摧殘。

3、 暮春之日,痛失愛子。祥林嫂被迫改嫁後,幸運的做了母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祥林嫂有了兒子,便取得了做人的權利。可「天有不測風雲」,賀老六不久「斷送在傷寒上」第二次喪夫又給她精神上乙個沉重的打擊。

「幸虧有個兒子」這唯一的的親骨肉,是她生命裡僅存的一絲春光。但「禍不單行」、「春天快要完了」的一天,孩子竟「給狼銜去了」,命運之神不公平的從她懷裡奪走了僅有的一絲春光。兒子死了,「大伯來收屋,又趕她,她真是走投無路了,只好來求老主人」。

這個悲慘的情節再次發生在春天,而且隨著「春天快要完了」,她的生命也將結束。

4、 迎春之日,悽慘死去。祥林嫂再次來到魯家,是想做奴隸而不得,四嬸四叔柳媽對她的態度完全變了,淪為乞丐後,她的遭遇更是悽慘,常常連飯也要不到,最後帶著對生的痛苦,對死的恐怖,在魯鎮祝福聲中,在遭受了一連串的致命打擊、**、摧殘之下淒然死去。四叔的「不早不遲,偏偏要在這時候」,這時候正是萬家歡樂、全家團圓的時候,而祥林嫂在生命的最後一刻竟連春意都未來得及享受,便悄無聲息地退出了人生的歷史舞台,貧窮懸殊,反差巨大,這一結局的安排是祥林嫂的悲劇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二、 從道具、服飾上看,「開裂的竹竿,破碎的心」,「白頭繩,表孝心」。

魯迅的作品,道具設定是非常獨特的。祥林嫂一出場,一股濃濃的悲劇情調沉重的襲人心鼻。除了得力於作者細緻的肖像描寫之外,還要歸功於作者精心製作的道具:

竹籃、破碗、裂竿,「她一手提著竹籃,內中乙個破碗,空的;一手拄著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這個形象鮮明獨特,極具個性化,人們的腦海裡不由得會浮現出悽苦的乞丐形象,極其簡單的道具,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碗「破而空」生活淒涼可想而知,竹竿下端「開了裂」可見淪為乞丐的歲月之長,讀罷,怎能不讓人心碎悲傷、憐憫。

祥林嫂在魯鎮一露面:「頭上扎著白頭繩」, 第二次:「她仍然頭上扎著白頭繩……」藉此,我們很容易看出她的寡婦身份,表明她是死去的祥林的妻子,這一定位十分重要。

頭上的白頭繩,把她的悲劇命運揭示出來了,注定了祥林嫂一生將在這個名份下生活,丈夫死了,本不是祥林嫂的錯,可她卻要扎上白頭繩向世人宣告自己是個災星,被人認為不吉祥。她本來是遵照封建禮教的規矩「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好女不嫁二男」,可是偏偏有個婆婆不讓她守節,又偏偏有人嘲笑她,歧視她,說她「不乾不淨」。她苦苦蓄錢捐了門檻,可仍然消除不了白頭繩帶給她的災難,帶給她心靈的創傷,這樣一位婦女,活著毫無自主權,死了還要受人唾棄,生得痛苦,死得恐怖——多麼悲慘的命運啊。

這一細節是對封建禮教吃人的有力控訴。

三、病態的社會、人們,把祥林嫂推向深淵。

祥林嫂生活在清末,祥林嫂的悲劇是那個時代的悲劇,也是那個時代千千萬萬個勞動婦女的悲劇。

當時封建禮教仍在吞噬著人們,二十六七歲的祥林嫂嫁給了十六七歲的祥林,這是一種落後而殘酷的畸形婚俗,江浙一帶稱之為等郎媳,正象當時民謠所說的那樣:「二十歲大姐十歲郎,夜夜困覺抱**。說他夫來年太小,說他兒來不喊娘。

」可以看出等郎媳是多麼的尷尬和辛酸,祥林嫂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使得「她不很愛說話,別人問了才回答,答的也不多」,只能用無盡的勞動為自己透一口氣。

當時的人們冷漠、麻木、自私、愚昧。祥林嫂不被魯鎮所接納,也是由於當時被封建禮教嚴重毒害的人們的存在,「夫為妻綱,好女不嫁二男」的夫權思想,可容忍貞潔的寡婦,但卻不能容忍再嫁的女人。足以看出當時病態的社會,病態的人們。

這樣的社會這樣的人們釀造了祥林嫂的悲劇性格。這就是祥林嫂所生活的環境。這種環境也是祥林嫂悲劇的乙個根本原因。

把人物放在複雜的社會關係中去思考,揭示祥林嫂悲劇產生的必然性,馬克思曾說過:「人,歸根到底,……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祥林嫂為什麼會死,以及死後為什麼得不到別人的同情,顯然與周圍的人有密切的關係。

四叔四嬸 冷酷 殘忍

婆家人 強搶 祥林嫂 嘲諷奚落 魯鎮人

除了四嬸、四叔、婆家人思想行動上對祥林嫂直接**外,周圍的人對她的態度也是她終遭遺棄,無人問津的原因。當祥林嫂以再嫁再喪的身份再次來到魯鎮時,魯鎮的人沒有叫她「賀六嫂」,而是依舊叫她「祥林嫂」。其聲調的陰陽怪氣表明世人對她再嫁的身份的否定和非難,並用「祥林嫂」這一永久的稱謂對她進行精神鞭笞。

柳媽的同情、誤導更加重了她的精神負擔,使她欲生不能,尋死又不敢。

祥林嫂一生受盡壓迫侮辱,在精神方面所受的毒害尤其厲害,雖然她不甘於屈服,然而她面對的不是青面獠牙一望即知的惡霸,它所處的環境甚至充滿了「平和」的祝福之祥氣,正如「四叔」書房裝飾的朱榻大「壽」字以及對聯所顯現的「事理通達心氣和平」的祥和氣氛一樣,她所處的環境很具虛偽性,可謂殺人不見血。

魯迅在**中展示了整個農村以至整個社會複雜的階級關係,通過這些典型環境的描寫,再現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指出了祥林嫂悲劇的社會根源,祥林嫂不僅經濟上受剝削摧殘,而且又受到了肉體上,精神上的折磨。從**裡我們也可以看到她反抗的性質以及悲劇色彩是不同的。

四、反抗的性質盲目的,結果是慘重。

祥林嫂的反抗,為了逃避婆家的難堪虐待,她到地主家幫工;為了反抗婆家的**再嫁,她進行了出格的掙扎;為了擺脫靈魂上的迷信枷鎖,她傾其所有到土地廟去捐門檻;臨死前大膽的懷疑靈魂的有無。這些反抗本身就帶有濃厚的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色彩。因為她被賣改嫁時的出格反抗是因為在念書人家做過事,是受了「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好女不嫁二男」等封建倫理思想的毒害;她之所以傾其所有到土地廟裡捐門檻;臨死懷疑鬼神有無,是她聽了柳媽的迷信話語,怕死後被據成兩半分給兩個男人。

因此,她的反抗是為了生存而進行的抗爭,她的抗爭是為了做穩奴隸的抗爭,她的抗爭帶有明顯的封建迷信色彩。抗爭的結果不是跳出「苦海」進了「狼窩」,就是懷著這種恐怖走向更加痛苦的深淵。當祥林嫂再次來到魯家,是想做奴隸而不得,四嬸四叔柳媽對她的態度完全變了,淪為乞丐後,她的遭遇更是悽慘,常常連飯也要不到,最後帶著對生的痛苦,對死的恐怖,在魯鎮祝福聲中,在遭受了一連串的致命打擊、**、摧殘之下淒然死去。

四叔的「不早不遲,偏偏要在這時候」,這時候正是萬家歡樂、全家團圓的時候,而祥林嫂在生命的最後一刻竟連春意都未來得及享受,便悄無聲息地退出了人生的歷史舞台,窮富懸殊,反差巨大,這一結局的安排是祥林嫂的悲劇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五、典型意義不同

由於祥林嫂反抗的性質和結果不同,因而這個形象所表現出來的典型意義也有所不同。

《祝福》裡的祥林嫂受著政權、族權、神權、夫權四條繩索的束縛,所承受的壓力遠比我國古代婦女多得多、重得多。試想,對於乙個只求生存的祥林嫂來講,如果沒有婆婆的勢利,憑她的勤勞和「順眼」,很有可能會在魯四老爺家幹下去,而不至於被賣再嫁,再遭厄運;夫死子亡後,如果不是賀大伯趕她,也許會在賀家凹度過殘生的;再到魯鎮後,如果不是封建禮教的衛道士魯四老爺在精神上的摧殘,她也不會精神麻木、「不見伶俐」,也很有可能會在魯鎮苟且一生;如果沒有柳媽的「善意」的指點,她也不會那麼快就走上末路,以至於臨死也未能擺脫死後的恐懼。可以說封建禮教全方位的壓力把祥林嫂一步一步逼到絕境,終至淪為乞丐。

當人們歡慶的時候,她卻懷著對生的疑惑死的恐懼像「塵芥」一樣被掃出世界。祥林嫂的悲劇,使人們看到套在脖子上的四條繩索。儘管她不斷掙扎,表現了最大的韌性,依舊衝不破羅網,爭不到乙個普通人-----實際上也就是魯迅**的乙個「做穩了」的「奴隸」的資格。

作品的深刻意義還在祥林嫂在魯四老爺等封建勢力**下,周圍的人不但不同情她,反而蹂躪她、踐踏她,反而對她的死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正如丁玲所說的那樣:「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她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樣地把她往死裡趕,是一樣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像柳媽就是因同情祥林嫂而給祥林嫂「增加痛苦」的乙個。

病態的社會以及病態社會的人們的存在造成了祥林嫂悲劇,所以說祥林嫂的悲劇是乙個不折不扣的社會悲劇。正因如此,祥林嫂的悲劇在引起人們的同情之後便是凝重的沉默,是那種不是滅亡就是爆發的沉默,是於無聲處的驚雷。

六、社會效應上看,祥林嫂更值得同情。

典型意義的差異必然導致社會效應的不同。劉蘭芝等古代婦女形象在中國歷史上流傳了一千多年,其反封建禮教的思想對封建勢力並無多大震動,封建勢力照常發展,且年久愈深,到祥林嫂時代積重難返。倒是那些古代婦女形象出現後卻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後來出現了杜麗娘(《牡丹亭》)、祝英台(《梁山伯與祝英台》)等形象。

而魯迅筆下的這個形象出現只有幾十年,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勢力便被推翻了,中國婦女也完全擺脫了封建禮教這一精神枷鎖。我看,這一結果與魯迅在**裡塑造的這個女性形象不無關係。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勞動婦女長期以來受著封建禮教的**和摧殘,尤其是經過宋明理學者的大肆宣傳,而到清末的祥林嫂、愛姑、子君時代便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所以祥林嫂的命運比劉蘭芝等古代婦女要悲慘的多。而統治者最殘酷的時候,也就是它們即將崩潰的時候,在這個大變革的時代,魯迅應運而生。

他把婦女問題作為乙個重要的社會問題來寫他寫的婦女問題的**,比之於同時代的作家寫的婦女問題的**,有著更為豐富、深刻的內容,和更為高出的思想境界。其中重點是他以婦女問題為突破口,在解剖中國社會,解剖它的組成細胞——家庭,從而探索改革中國社會的道路。當然也包括婦女解放的道路。

在探索中,他把婦女的命運和中國人民的解放鬥爭進緊緊聯絡在一起,把解放婦女,反對封建禮教和反對整個封建制度聯絡在一起,他「心事浩茫連廣宇」的憂國憂民的思想驅動下,毅然棄醫從文,揮筆吶喊,寫下了《祝福》為代表的一系列反封建禮教的文章,《祝福》讓人們「於無聲處」聽到了「驚雷」,毅然的舉起了反封建的旗幟。

在祥林嫂身上他不但寫了封建制度加給他肉體上和精神上的種種繩索和毒害,不但寫了他的悲苦生活,而且寫了他的反抗和覺醒,開始顯露了蘊藏於她本身的反抗力量;祥林嫂這個形象給人以希望,而且預示了婦女解放的道路是無可阻擋地向前發展的。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祥林嫂這個形象的悲劇裡可以看出,婦女要獲得完全自由,個性要解放,經濟上必須獨立、政治上必須自由,她的悲劇,其中乙個原因就是她處在政治和經濟的雙重壓迫下,最終慘劇發生。由此可以看到,我國古代勞動婦女地位低下,完全沒有自己的權利,魯迅先生就是要揭示她們的悲苦生活,幫助她們尋找出路,爭得做人的權利。在魯迅的二十五篇現實**中,有三分之一多是以反映婦女悲苦生活和婦女解放鬥爭為主題或內容的。

它們從各個不同角度反映了婦女問題,塑造了一系列活生生的婦女形象,讓她們以各自血淋淋的傷痕、酸苦的淚水,走過讀者面前,從而揭示那黑暗的底層生活,這些形象既是獨立的,又有其內在的聯絡性。

總之,在閱讀中要充分挖掘**的情感因素,要善於尋找巧妙的切入點,用自己的真情去撥動心靈的「情」弦,一旦心靈的「情」弦鳴響,情感的火苗燃起來,那麼這個形象就會在你的心中迸射出生命的活力。無疑也會大大的了解祥林嫂,從感情上就會走進祥林嫂。

孔乙己和祥林嫂,魯迅作品中的祥林嫂和孔乙己他們有一些什麼共同點?

孔乙己 環境造就人,孔乙己生活在新舊社會的過渡時期,其性格就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孔乙己善良樸實,另一方面他迂腐頑固,真是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孔乙己這樣性格的人物,毫無疑問是乙個悲劇形象。迂腐 善良 窮困潦倒的 士 階級。祥林嫂魯迅短篇 祝福 中虛構的人物。是舊中國農村勞動婦女的典型。她勤勞 善良 ...

魯迅的祝福這篇課文中,和祥林嫂有關的人物及其人物特點

祥林嫂的丈夫祥林,年紀輕輕就死了。兒子阿毛。賀老六,第二任丈夫老實巴交的農民。雇主魯四老爺,封建衛道士。柳媽,慈善的女人。婆婆,刻薄自私的女人。四嬸,家庭主婦。魯迅的祝福當中祥林嫂是個軟弱的。善良的人。課文祝福中的祥林嫂人物形象是什麼?1.祥林嫂是舊中國農村勞動婦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勞 善良 質樸 頑...

魯迅的《祝福》中祥林嫂的神態描寫是那些?外表描寫又是哪些?詳

第一次描寫祥林嫂肖像在文章的第3段,是在 的結局中描寫肖像 第二次在文章的第34段,是在 的開端中描寫肖像 第三次在文章的第66段,是在 的高潮到來之前描寫肖像。這三次描寫著重於祥林嫂眼睛的變化,鮮明的表現了人物的遭遇和內心世界的變化。第一次描寫祥林嫂的眼睛是 順著眼 第二次寫她 順著眼 但 眼角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