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紫羅蘭的淚
神舟一號:橫空出世
2023年11月20日6時30分,中國第一艘不載人的試驗飛船——神舟一號,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公升空。
神舟一號到神舟七号的發展歷程
2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載人航天(神州系列飛船)工程發展歷程:
2023年9月:中國正式啟動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為此研製了載人飛船和可靠性運載火箭,開展了航天醫學和空間生命科學的工程研究,選拔了預備航天員,研製了一批空間遙感和空間科學試驗裝置。
2023年11月20日,中國自主研製的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一號發射成功,經過二十一小時十一分的太空飛行,「神舟」一號順利返回地球。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次飛行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2023年1月10日,「神舟」二號無人飛船發射公升空,按照預定軌道在太空飛行近七天、環繞地球一百零八圈後返回。這是新世紀全世界第一次航天發射,標誌著中國載人航天事業取得了新進展,向實現載人航天飛行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2023年3月25日,「神舟」三號無人飛船成功發射並於四月一日順利返回。這是中國發射的第一艘完全處於載人狀態的正樣無人飛船,表明中國航天已掌握了天地往返技術,並突破了一系列關鍵技術。
2023年12月30日,「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從這裡起航,十多分鐘後成功進入太空預定軌道。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進行的第四次無人飛行試驗,也是「神舟」飛船在無人狀態下考核最全面的一次飛行試驗。
2023年10月15日 「神州」五號飛船,第一次實現了載人航天的夢想,在中國載人航天研究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2023年10月12日 「神州」六號載人飛船,成功公升空。此次載人飛行,除了運載有2名航天員外,飛行時間更長、技術裝備更精良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七号」,中國的航天發展走過了怎樣的歷程?
3樓:淚冰澈
神舟一號
2023年11月20日6時30分,神舟一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基地
順利公升空,經過21小時的飛行後順利返回地面。
鮮為人知的是,這枚載人航天工程的「先鋒官」,竟是由地面試驗用的電效能測試飛船臨時改裝而成的。將初樣產品直接當成正樣產品使用,在中國航天史上史無前例。
神舟二號
2023年1月10日凌晨,神舟二號飛船發射成功。飛船在軌飛行近7天後返回地面。
神舟二號是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一致。它的發射完全是按照載人飛船的環境和條件進行的,凡是與航天員生命保障有關的裝置,基本上都採用了真實件。
神舟三號
2023年3月25日,神舟三號飛船發射公升空,於4月1日返回地面。
神舟三號飛船搭載了人體代謝模擬裝置、擬人生理訊號裝置以及形體假人,能夠定量模擬航天員呼吸和血液迴圈等重要生理活動引數。飛船工作正常,預定試驗目標全部達到,試驗獲得圓滿成功。
神舟四號
2023年12月,神舟四號在經受了零下29攝氏度低溫的考驗後,於30日0時30分成功發射,突破了我國低溫發射的歷史紀錄。2023年1月5日,飛船安全返回並完成所有預定試驗內容。
神舟四號除沒有載人外,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完全一致。飛行中,飛船相繼完成了對地觀測、材料科學、生命科學實驗和空間天文和空間環境探測等任務。
神舟五號
2023年10月15日,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成功發射。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成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國訪客。
神舟五號21小時23分鐘的太空行程,標誌著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繼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
神舟六號
2023年10月12日,我國第二艘載人飛船神舟六號成功發射,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被順利送上太空。17日凌晨,在經過115小時32分鐘的太空飛行後,飛船返回艙順利著陸。
神舟六號進行了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首次多人多天飛行試驗,完成了我國真正意義上有人參與的空間科學實驗。
神舟七号
2023年9月25日,我國第三艘載人飛船神舟七号成功發射,三名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順利公升空。
27日,翟志剛身著我國研製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在身著俄羅斯「海鷹」艙外航天服的劉伯明的輔助下,進行了19分35秒的出艙活動。中國隨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空間出艙活動技術的國家。
2023年9月28日傍晚時分,神舟七号飛船在順利完成空間出艙活動和一系列空間科學試驗任務後,成功降落在內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上。
4樓:匿名使用者
跨向第三航天大國
航天科技是當今世界最具代表性和綜合性高科技群體,並成為衡量乙個國家科技、國防力量的重要標誌。
中國航天事業已整整走過了43年的歷程。43年來,她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技術落後到躋身於世界先進行列。
從研製飛彈開始
同世界其它航天大國一樣,我國的航天事業也是從研製飛彈開始的。
50年代中期,***主席和***發出「向科學進軍」的號召,***總理組織制定了包括火箭技術在內的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
2023年2月,剛從海外歸來的錢學森博士提出發展飛彈技術的建議。在他的主持下,由30多名專家和100多名應屆大學畢業生組成了一支科研隊伍,在簡陋而又艱苦的高峰。
2023年10月8日,在***元帥的直接領導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建立。我國科技人員和工人開始利用蘇聯的援助,通過仿製學習自行設計的本領。
2023年11月5日,我國仿製的第一枚近程地地飛彈從東方的地平線上公升起。
2023年3月21日,我國第一種自行設計和研製的中近程飛彈首次發射失敗。然而,航天技術發展道路上這第一次重大挫折卻並未使科技人員氣餒。
2023年6月29日,我國獨立研製的中近程飛彈發射成功。它標誌著中國戰略飛彈發展取得了良好的開端。
此後,我國剛剛起步的航天事業捷報頻傳:2023年,飛彈核**發射試驗成功;2023年中程和中遠端飛彈相繼完成飛行試驗;2023年遠端飛彈飛行試驗基本成功。這一切為我國地地戰略飛彈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自80年代以來,我國遠端戰略飛彈全程試驗和水下潛艇發射固體戰略飛彈相繼成功,表明中國已經掌握了有效的核反擊能力,提高了國防現代化水平。同時,各種戰術飛彈研製也獲得重大進展。「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2023年5月17日,***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2023年,在我國地地飛彈取得一定發展的基礎上,開始了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研製工作。
2023年4月24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公升起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人民廣播電台收到了衛星從太空傳回地面的《東方紅》清晰的樂曲聲,表明衛星上天後實現了「抓得住、測得準、看得見、聽得著」的要求。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製和發射衛星的國家。
中國航天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l975年11月26日至29日,我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在軌道上執行3天後按預定計畫返回地面,表明我國衛星返回技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在這之前,世界上只有美國和前蘇聯掌握衛星**技術。迄今我國共成功地發射17顆返回式衛星,其中有16顆均按預定計畫返回地面。
2023年4月8日,我國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訊衛星發射成功。中共**、***、**軍委發電致賀。
2023年9月7日和2023年9月3日,兩顆風雲一號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先後發射成功。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研製和成功發射太陽同步軌道衛星的國家。
43年來,我國共成功發射40顆不同型別的國產人造衛星,包括科學試驗、國土普查、通訊廣播、氣象觀測等多種應用衛星,獲得的遙感資料對國土普查、土地測量、**預報、礦產資源勘探、農林水利開發、鐵路航道選址、海洋研究、環境保護、城市規劃等都產生了重要作用。 「長征火箭」萬里長征
2023年4月24日,我國第一枚運載火箭「長征一號」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邁出了長征系列火箭「長征」路上的第一步。
2023年11月26日,「長征二號」支載火箭發射我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成功。
2023年,我國開始研製新型「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其中,研製火箭第**的液氫液氧發動機成為「長征三號」的關鍵。
2023年4月8日,「長征三號」運載火箭發射「東方紅二號」試驗通訊衛星成功,通訊廣播和電視傳輸效果良好。與此同時,我國開展了使用覺規燃料的「長征四號」運載火箭的研製。
2023年4月7日,我國用「長征三號」運載火箭首次發射美制亞洲一號通訊衛星成功,使我國以無可爭辯的實力躋身於國際商務發射市場。
2023年8月14日和2023年8月28日,「長征二號」**式火箭先後把兩顆美制「澳星」發射入軌。由於征服了火箭**技術的難題,使得火箭的推力更大。
「長征三號乙」是中國目前長征系列火箭中最先進、推力最大的火箭。無論其高度,還是其運載能力,都躍入世界巨型火箭的行列。它在2023年2月15日發射國際通訊衛星708時,首飛出師不利,使中國對外發射陷入了困境。
2023年8月20日「長三乙」火箭成功地把亞洲目前功率最大的通訊衛星——菲律賓的馬部海衛星托舉到預先設定的軌道上。這次發射,對於啟動中國沉寂了一年半的對外發射服務市場具有起死回生、至關重要的作用。
兩個月後,10月17日,「長三乙」火箭將亞太二號r通訊衛星發射公升空。
2023年3月26日,「長二丙改」火箭將銥星通訊風的51號和61號兩顆衛星安然送入遠地點高度為628公升公尺的軌道,中國長征系列火箭第50次發射告捷。
2023年7月18日,「長三乙」火箭再展雄風,又將法國宇航公司為主承製的鑫諾一號通訊衛星成功地送上預定軌道。
至此,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為國際使用者成功地完成了20次發射和5次搭載任務,把24顆國外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從而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商業發射市場上佔據了7%和9%的市場份額。
目前,我國已經擁有長征一號、長征二號、長征二號丙/長征二號丙改、長征二號丁、長征二號捆、長征三號、長征三號甲、長征三號乙和長征四號9種型號的運載火箭。
5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載人航天(神州系列飛船)工程發展歷程: 2023年9月:中國正式啟動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為此研製了載人飛船和可靠性運載火箭,開展了航天醫學和空間生命科學的工程研究,選拔了預備航天員,研製了一批空間遙感和空間科學試驗裝置。
2023年11月20日,中國自主研製的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一號發射成功,經過二十一小時十一分的太空飛行,「神舟」一號順利返回地球。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次飛行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2023年1月10日,「神舟」二號無人飛船發射公升空,按照預定軌道在太空飛行近七天、環繞地球一百零八圈後返回。
這是新世紀全世界第一次航天發射,標誌著中國載人航天事業取得了新進展,向實現載人航天飛行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2023年3月25日,「神舟」三號無人飛船成功發射並於四月一日順利返回。這是中國發射的第一艘完全處於載人狀態的正樣無人飛船,表明中國航天已掌握了天地往返技術,並突破了一系列關鍵技術。
2023年12月30日,「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從這裡起航,十多分鐘後成功進入太空預定軌道。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進行的第四次無人飛行試驗,也是「神舟」飛船在無人狀態下考核最全面的一次飛行試驗。 2023年10月15日 「神州」五號飛船,第一次實現了載人航天的夢想,在中國載人航天研究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2023年10月12日 「神州」六號載人飛船,成功公升空。此次載人飛行,除了運載有2名航天員外,飛行時間更長、技術裝備更精良
關於神舟七号的知識問答,關於神舟七号的知識
支援曼聯!神舟七号 載了幾位太空人?都是誰?關於神舟七号的知識 神舟七号相關知識 15 航天員出艙活動是一項高難度 高風險的活動。專家介紹,神舟七号 時的太空行走要求航天員必須在地面做充分的試驗和訓練,其地面訓練一般在乙個對比重有一定要求的中性水池裡進行。這種水池通常建在大型的試驗房裡面,把太空飛行...
神舟七号飛船的構造,神舟七号飛船的飛船結構
載人飛船構造 1,軌道艙呈圓桶形狀,是航天員工作 生活和休息的地方。軌道艙調整了艙內布局設計以便安裝應用系統裝置及航天員食品和飲用水裝置。軌道艙的後端底部設有艙門,航天員通過這個艙門可以進入返回艙。神舟一號至神舟六號軌道艙外部兩側裝有兩個像鳥兒翅膀一樣的太陽電池翼,軌道艙所需要的電能就是由這兩個電池...
神舟七号,交會對接技術什麼意思,神舟七号發射成功意味著什麼?
空間交會對接是兩個太空飛行器 宇宙飛船 太空梭等 在空間軌道上會合併在結構上連成乙個整體的技術,它是實現航天站 太空梭 太空平台和空間運輸系統的空間裝配 補給 維修 航天員交換及營救等在軌道上服務的先決條件。交會對接過程分4個階段 地面導引,自動尋的,最後接近和停靠,對接合攏。在導引階段,追蹤太空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