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阿狸控
感謝兄弟姐妹百忙之中閱讀本文,本期笑談為你帶來,眾所周知,古人們很尊師重道,不像咱們現代一樣,畢竟時代變了,但是,老師如父母,教育我們識字成長成才,不管時代在怎麼變化,我們還是要學習古人尊師重道,才能在社會上立足,一起看看古人是如何過教師節的!
在我國古時候,很早就形成了尊師重教的社會風氣。光是對教師的稱謂就有不下十種,如先生、夫子、**、師傅、西席、教授、助教、博士等等。
同樣的,在古代,就算在同一年裡,「教師節」也遠遠不止乙個哦。想知道古人怎麼過教師節嗎?一起來看一看吧!
古代教師節分很多種:特定節令、塾師生日和孔子誕辰等等,泱泱中華尊師重教的傳統久矣,從某種角度講,中國的教師節已有2500多年歷史了。
在古代,不論大小節日,可以說都是「教師節」!
在特定的節令裡學生往往會向塾師送銀錢或禮物,這被稱之為「節儀」。因為節儀是用來表示對塾師禮敬的,所以也被稱之為「節敬」。
節令的確定,主要依照我國傳統的節日。在很多地方,「教師節」最重視的是三節兩壽:「三節」是指端午節、中秋節、年節,「兩壽」則是指孔子誕辰日和塾師生日。
我國地大物博,風土人情多樣化,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節儀」時間點也有些不太一樣。
例如有的地區特別重視清明、夏至、端午、七月望、中秋、十月朔、冬至七節,**們在這些日子裡用禮物表達對老師的尊重;有的家族則在清明、端午、七夕和重陽這四個節日專門給老師送上節日賀禮。
那麼不同的朝代是怎麼度過「教師節」的呢?
漢代:出現「法定」教師節雛形
真正的教師節可以追溯到漢代。到了漢代,「學校」的實體已經產生了。黃宗羲在《與陳幹初論學書》中寫到:漢、晉時期,每年孔子誕辰日這天,皇帝都要率領文武**去祭拜孔廟。
不僅如此,皇帝還要邀請「老師們」入宮。大家一同會餐,吃好喝好,席間還可以吟詩享樂。在皇帝的帶頭作用下,各地官府也紛紛效仿。
因此,「教師節」這天,除了祭奠孔子,也要「置休經師」、「授束修(乾肉)」。
從這個意義上講,當時雖沒有確立孔子誕辰日為教師節,但教師已開始享受節日休假、會餐、發福利待遇了。
唐代:「先進教育工作者」可獲500兩獎勵
唐宋時代,依舊沿襲了「祭祀孔子」的大禮。當時的祭典非常隆重。國子監、書院以及各地**也要從本地學校的學長(相當於校長)、學正(相當於教導主任)中選拔成績突出者,報送朝廷,這些「先進教育工作者」最高可獲賞銀500兩。
清代:祭典規模愈加巨集大
到了清代,不但祭典孔子的規模和範圍愈加巨集大,教師的薪酬福利也越來越豐厚了。農曆八月二十七這天,**將提高各個書院、學府、監院教師的薪金,成績卓著者在這天還會「公升職」――最高的會授予八品職銜,提公升為院長、監院、掌教、館師等。
清代許多著名學者如顏元、阮元、惠士奇等就是在那時得到的提拔。
不同時期的尊師重道故事
先秦儒商始祖子貢:尊師至誠孝道楷模
子貢,孔子傑出**。後棄官從商,成為孔子**中最富有者,商界歷來公認他為「儒商始祖」。西元前479年,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聖人孔子溘然長逝。
孔子死後,眾**皆服喪三年,相訣而去,獨有子貢結廬墓旁,守墓六年,足見師徒情深,尊師之誠,實屬中華尊師孝道楷模第一人。後人感念此事,建屋三間,立碑一座,題為「子貢廬墓處」。因子貢為孔墓所植為楷樹,後世便以「楷模」一詞來紀念這位聖徒。
漢代漢明帝敬師
漢明帝劉莊做太子時,博士桓榮是他的老師,後來他繼位作了皇帝「猶尊桓榮以師禮」。他曾親自到太常府去,讓桓榮坐東面,設定几杖,像當年講學一樣,聆聽老師的指教。他還將朝中百官和桓榮教過的學生數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榮行**禮。
桓榮生病,明帝就派人專程慰問,甚至親自登門看望,每次探望老師,明帝都是一進街口便下車步行前往,以表尊敬。進門後,往往拉著老師枯瘦的手,默默垂淚,良久乃去。當朝皇帝對桓榮如此,所以「諸侯、將軍、大夫問疾者,不敢復乘車到門,皆拜床下」。
桓榮去世時,明帝還換了衣服,親自臨喪送葬,並將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唐代唐太宗李世民:教子尊師傳為佳話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是我國歷史上乙個少有的明君,開創了「貞觀之治」唐朝盛世。
李世民懂得國家要興望發達,長治久安,搞好子女教育非常重要,認為教誡太子諸王是「當今日之急」。因此,他給幾個兒子選擇老師都是德高望重,學問淵博的人。而且,一再告誡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師。
一次,太子的老師李綱因患腳疾,不能行走。怎麼辦呢?在封建社會裡面,後宮森嚴,除了皇帝和他的后妃、子女可以坐轎後,其它**不要說坐轎,就是出入也是誠惶誠恐的。
唐太宗知道後竟特許李綱坐轎進宮講學,並詔令皇太子親自迎老師。後來,唐太宗又叫禮部尚書王圭當他第四個兒子魏王的老師。有一天,他聽到有人反映魏王對老師不尊敬。
唐太宗十分生氣,他當著王圭的面批評兒子說:「以後你每次見到王圭,如同見到我一樣,應當尊敬,不得有半點放鬆。」
從此,魏王見到老師王圭,總是好好恭迎,聽課也認真了。由於唐太宗家教很嚴,他的幾個兒子對老師都很尊敬,從不失禮。唐太宗教子尊師也被後人傳為佳話。
宋**學家楊時:程門立雪尊師典範
楊時,將樂縣人,四歲入村學習,七歲就能寫詩,八歲就能作賦,人稱神童。他十五歲時攻讀經史,熙寧九年登進士榜。有一年,楊時赴瀏陽縣令途中,不辭勞苦,繞道洛陽,拜著名理學家、教育家程頤為師。
時值冬季的一天,楊時因與學友遊酢在對某問題有不同看法,為求正解而一起到老師家請教。他們頂著凜冽寒風來到程頤家時,適逢先生坐在爐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打擾老師,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
過了良久,程頤一覺醒來,從視窗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和遊酢,只見他們通身披雪,腳下的積雪已一尺多厚了,趕忙起身迎他倆進屋。此後,「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為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古人是如何尊師重道的?
2樓:胖達娜娜
古代的啟蒙學塾分為私塾、家塾、義塾三種型別,「在家塾中,老師的收入大致包括束脩、膳食、節敬等三部分。在每年特定的節令,或者一學年開始或結束、或者學塾開辦或關閉的時候,東家往往會向塾師致送銀錢或禮物,這被稱之為「節儀」。
因為節儀是用來表示對塾師禮敬的,所以也被稱之為「節敬」。有一些私塾,明文規定節敬和膳食都包括在束脩之內,在節令時也就不再另行致送。還有一些私塾,平時並不向塾師支付束脩,而在節令時支付。
這時支付的束脩,就有了束脩和節敬的雙重意義。
3樓:baby鞋子特大號
古人尊師重道的做法:
古人入私塾讀書,要先行拜師禮。而行禮者不僅是學生,連學生的父母都要向老師行跪拜禮:父親帶領兒子,先向「大成至聖先師孔夫子之神位」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禮,之後老師入座於夫子牌位前,接受父子二人三跪九叩首的最敬禮。
如果是乙個家族禮請老師教育子弟,就由家中最尊長者代表族人向老師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禮。
4樓:破碎的沙漏的愛
1、漢明帝敬師
漢明帝劉莊做太子時,博士桓榮是他的老師,後來他繼位做了皇帝,「猶尊桓榮以師禮」。
他曾親自到太常府去,讓桓榮靠西向東而坐,設定几杖,像當年講學一樣,聆聽老師的指教。他還將朝中百官和桓榮教過的學生數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榮行**禮。
桓榮生病,明帝就派人專程慰問,甚至親自登門看望。每次探望老師,明帝都是一進街口便下車步行前往,以表尊敬。進門後,往往拉著老師枯瘦的手,默默垂淚,良久乃去。
當朝皇帝對桓榮如此,所以「諸候、將軍、大夫問疾者,不敢復乘車到門,皆拜床下」。桓榮去世時,明帝還換了衣服,親自臨喪送葬,並將其子女做了妥善安排。
2、段玉裁尊師
段玉裁,是清代著名的文字訓詁學家和經學家。在乾隆二十五年,段玉裁中舉,要到京城去,路遇當時有名的國學大師、考據學家、思想家戴震。
戴震在天文、地理、經學、曆算、訓詁音韻等方面均有較高的造詣,段玉裁便虛心求教拜戴震為師。後來段玉裁每次收到老師的信札,總是雙手恭敬地接過來,然後敬重地面對老師居住的方向誦讀。那時,段玉裁的聲譽早已不在戴震之下,還如此尊師,被世人高度讚揚。
乾隆四十一年戴震病逝,段玉裁知道後,非常悲痛,儘管他的境況也不佳,但仍給老師家送去了不少銀兩,有些錢還是現借的。
3、子貢為師守墓
先秦時代的子貢,可以說是孔子的傑出**。他後來棄官從商,成為了孔子所有**中最富有的人,被稱為「儒商始祖」。
西元前479年,聖人孔子溘然長逝。孔子死後,眾**皆服喪,但基本三年就相訣而去。只有子貢結廬墓旁,守墓六年,足見師徒情深,尊師之誠,實屬中華尊師孝道楷模第一人。
後人感念此事,特意建屋三間,立碑一座,題為「子貢廬墓處」。因子貢為孔墓所植為楷樹,後世便以「楷模」一詞來紀念這位聖徒。
4、燕伋情系望魯台
燕伋,字子思,孔門七十二賢之一,被世人稱為「中華尊師第一人」。
與孔子的其他**子路、子貢、顏淵等相比,燕伋無論是立德、立功還是立言方面,都無法和他們相比,名氣也沒他們大。但到了唐朝開元年間,唐玄宗卻追封他為「漁陽伯」;宋朝的皇帝更看重他,將其晉級加封為「千陽侯」。
之所以得到這樣的厚封,原因只有一條:燕伋一生「尊師重教」。
在完成學業後,燕伋便回到了自己闊別17年的故鄉,即現在的陝西省寶雞市千陽縣水溝村。他一不做官二不經商,而是在千水之濱辦學校宣揚教育,在偏僻的西秦傳播他的老師孔子的儒家學說。
而且,燕伋終生都沒有忘記恩師,每天講完課後,他都會來到學校後面,遙望著老師孔子的居住地——魯國。燕伋當然看不見遠在天邊的老師,他就每次用衣襟捧一包土墊在腳下,日積月累,腳下便形成了乙個高大的土台。後人給這個土台起了乙個很有詩意的名字:
望魯台。
5、曾子避席
曾子是孔子的**,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聖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麼嗎?」
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於是立刻從坐著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在這裡,「避席」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為,當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
尊師重道,為人不得忘本,你怎麼看呢?
是的,師傅教會你各種生存的本領,不應該忘記感恩,追本溯源,要懂得回饋。我同意這種觀點。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做人不能忘記自己的初心,要知道努力奮鬥,也要懂得感恩。我覺得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我們什麼時候也不能忘了教育過自己的人。如何看待尊師重道 現代意義的尊師重道最重要的是在於乙個 度 一般情...
古代人是怎樣計時的,古代人是怎麼計時的?
內容來自使用者 卡薩布蘭卡996 古代計時方法 時辰 古人最常用的計時用語是 辰 也稱 時辰 他們將一晝夜分成十二個 時辰 並給每乙個 時辰 取名,也就是子 醜 寅 卯 辰 已 午 未 申 酉 戌 亥。每曰 時辰 從子時 相當於現在我們說的夜裡十一點鐘到一點鐘 開始,到亥時 相當於夜裡九點鐘到十一點...
古代人是怎麼避孕的?古代人是如何避孕的
在古代,人們用得比較多的避孕方藥,當屬帶柄的柿蒂。一般可以取帶柄的柿蒂4 7枚,放在瓦上焙乾存性,研成細粉,在月經乾淨後2天內用黃酒30克送服,據說服用一次可以避孕一年。所以,這個藥不能常服,也不能隨意服用。還有乙個比較有意思的方子,是用紫茄花14朵,需要含苞待放的花骨朵,放在新瓦上焙乾,研成細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