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lin相思
異:殺-被殺物件相對地位不高
誅-有討伐追殺的意思,被殺物件地位相對較低
同:基本義都是使人失去生命
古代關於殺,誅,弒。的區別。
2樓:熙苒
區別:1、物件不同。
殺就是普通的殺,殺,指「弄死,殺死」之意,動物和人都可以,有罪無罪都可以
;誅一般就不是乙個人的事情了,不僅要殺當事人,還要牽連到一些人,「誅」主要用於殺有罪,殺不仁者。
弒一般是指手下殺掉了君主或者皇帝。還有晉惠帝司馬衷,晉書記載疑似被東海王司馬越毒死,也用弒。古代稱子殺父、臣殺君為「弒」。一般指下殺上,並且「弒」的物件只能是人而不能是物。
2、方法不同。
殺分砍頭、腰斬、棄市等多種實行手段。
誅可能是殺事件的參與者,也可能是此人的親戚朋友,一般就是**毒殺,大批殺人。
弒一般是對君主進行刺殺毒殺。
3、影響不同
殺是普通人的死亡,在古代不能造成多大影響。
誅是把乙個家族滅掉,殺完乙個家族,滅頂之災,對於普通人家或者官宦人家都是滅頂之災。
是對君主的,因此影響最為嚴重,會改變乙個國家,乙個朝代的命運
3樓:匿名使用者
在古代,「殺「、」誅「、」弒「這三個字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1、意義不同
殺:(1)使人或動物失去生命:殺生。殺敵。殺雞取卵。殺一儆百。
(2)戰鬥,搏鬥:殺出重圍。
(3)消減:殺風景。
誅:(1)把罪人殺死:害民者誅。誅滅。誅鋤。誅戮。伏誅。
(2)責罰:誅意(不問罪行,只根據其用心訛定罪狀)。口誅筆伐。
(3)責求:誅求無已(一味索取,沒有止境)。
弒:古代臣殺君、子殺父母為弒。如:弒君。弒父。
2、語義色彩不同
殺:一種動作的客觀描述,偏向於口語化。如殺人、殺豬。
誅:偏向於褒義詞,如誅暴秦、誅奸。
弒:明顯為貶義詞,弒君、弒父,哪乙個都屬大罪惡。
4樓:周大象
1、「殺」一般來說就是殺害的意思,比如說就有砍頭、腰斬這些實行手段。
2、「誅」就不僅僅是殺當事人的意思了,還要牽連到一些人,可能是事件的參與者,也可能是此人的親戚朋友,比如說誅九族。
3、「弒」本意就是指古代統治階級稱子殺父、臣殺君,比如說《易》曰:「臣弒其君。」
5樓:面壁
殺是中性詞,就是一般意義上的殺。誅是偏褒義或正義的殺,如誅惡,誅九族是偏中性的,但其原意是誅的惡人。弒是一種貶義的殺,冒犯上位者的殺,物件有君、父、母等。
6樓:別再被盜號
殺就是普通的殺,分砍頭、腰斬、棄市等多種實行手段。
誅一般就不是乙個人的事情了,不僅要殺當事人,還要牽連到一些人。可能是事件的參與者,也可能是此人的親戚朋友。
弒一般是指手下殺掉了君主或者皇帝。比如史記有趙盾弒主。還有晉惠帝司馬衷,晉書記載疑似被東海王司馬越毒死,也用弒。
7樓:偷偷咬耳朵
殺,指「弄死,殺死」之意,動物和人都可以,有罪無罪都可以;
古代稱子殺父、臣殺君為「弒」,一般指下殺上,並且「弒」的物件只能是人而不能是物。
「誅」主要用於殺有罪,殺不仁者。
8樓:雲祀
殺:普通的殺死
誅:討伐
弒:臣殺君、子殺父母
9樓:邀羽觴
都是把人殺死。誅:殺(有罪的人)。弒:殺(指下殺上,比如臣弒君,弒父等)
誅在古漢語中有什麼意思
10樓:撰轡高翔
(1)誅,討也。——《說文》
誅,代。誅猶責也。——《白虎通》
誅以馭其過。——《周禮·太宰》
誅求無厭。——《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齒路馬有誅。——《禮記·曲禮》。注:「罰也。」
得志於諸侯,而誅無理,曹其首也。——《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於予與何誅?——《論語·公冶長》
甚悖逆不軌,宜誅討之日久矣。——漢· 桓寬《鹽鐵論·本議》
(3) 又如:誅放(責斥其罪並予以放逐);誅遠(斥退疏遠);誅懲(聲討懲處);誅心(揭露、指責人的用心)
(4) 殺戮。奪去生命[kill]
立誅殺曹無傷。——《史記·項羽本紀》
(5) 又
誅有功之人。
不誅之則為亂。——《呂氏春秋·慎行論》
廣德素聞 超在 鄯善誅滅虜使,大惶恐。——《後漢書·班超梁慬傳》
能誅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 宋· 歐陽修《朋黨論》
不當誅之。——清· 黃宗羲《原君》
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五人。—— 張溥《五人墓碑記》
以誅奸賊。——清· 梁啟超《譚嗣同傳》
(6) 又如:誅論(以罪論死);誅流(殺戮和流放);誅害(殺害);誅赦(殺戮與赦免)
(7) 治罪,懲罰
誅嚴不為戾。——《韓非子·五蠹》
(8) 又
夫離法者罪,而諸先生以文學取;犯禁者誅,而群俠以私劍養。
(9) 又
而誅罰不必其後也。
故卒不加誅。——漢· 劉向《列女傳》
原情定過,赦事誅意。——《後漢書·霍胥傳》
(10) 又如:誅意(懲罰、制裁其心意。指加罪於人,不論其事蹟、行事,只尋究其動機或心意);誅惡(懲治作惡者);誅率(懲治首惡)
(11) 要求;索取
誅屢於徒人費,弗得。——《左傳·莊公八年》
人人自製,是以貪財誅利,不畏死亡。——《資治通鑑》
誅求無時。——《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12) 又如:誅斂(搜刮財貨,橫征暴斂);誅求無厭(勒索、榨取沒有滿足的時候);誅攫(需索攫取)
(13) 討伐
誅暴秦。——《史記·陳涉世家》
下無倍畔之心,下無誅伐之志。——漢· 賈誼《治安策》
(14) 又如:誅暴討逆(討伐兇惡叛逆的人);誅國(被討伐的國家);誅討(討伐);誅叛(討伐叛逆)
(15) 剷除
寧誅鋤草茅以力耕乎?——屈原《卜居》
(16) 又如:誅茅(剪除茅草)
(17) 記述 吾以為古之善者則誅之,今之善者則作之,欲善之益多也。——《墨子》
11樓:匿名使用者
1、責問,譴責。《論語·公冶長》:「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汙也,於予與何誅?
」成語有「口誅筆伐」。又意:討伐。
《史記·秦始皇本紀》:「故興兵誅之,虜其王。」引申義:
懲罰。《荀子·富國》:「誅而不賞,則勤厲之民不勸。
」2、殺死。晁錯《賢良文學對策》:「害民者誅。」引申義:剷除。
3、要求。要別人供給東西。《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誅求無時。」
以上為誅的意義和用法,希望能幫到你,若有用的話望採納,謝謝!
12樓:土豪金
誅 殺的意思 望採納
誅與殺在古漢語中的異同
13樓:匿名使用者
相異點:
殺-被殺物件相對地位不高。
誅-有討伐追殺的意思,被殺物件地位相對較低。
相同點:
都是使人失去生命。
哪些漢字現在的意思和古時候的意思不同
14樓:匿名使用者
古漢語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義用法不同的詞。
如:「太丘捨去」(《陳太丘與友期》)中的「去」,古義是「離開」,後來演變為「到某地去」。還有一些字原本是古今異義,但不一定都是:
「臭」在古文中原指「香」,但「朱門酒肉臭」此詩句中還是臭的意思。
這類詞語在閱讀文言文時要加以注意。
詞彙的發展,體現在實詞上,最顯著的就是詞義的古今變化。古今詞義的差別,因其演變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幾種
詞義擴大
詞義擴大,指今義的範圍大於古義,古義被包括在今義之中。詞義的擴大是詞義演變、造成詞義古今差異的最常見的現象。
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漢是也」(《孟子》)中的「江」「河」與「淮」「漢」並列,指「長江」和「黃河」。「江」和「河」在古代是專有名詞,當今擴大為用於泛指的通名了。又如「是女子不好......
得更求好女」(《西門豹治鄴》)的「好」,專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當今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質,對人、事、物都可以修飾限制。
臣之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親戚」原是父親兄弟等親屬,現在指有血緣關係或姻親關係的人。
詞義縮小
詞義縮小,指今義的範圍小於古義,今義被包括在古義之中。詞義的縮小是詞義演變、造成詞義古今差異的最常見的現象。
如,「金就礪則利」(《荀子·勸學》)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屬,當今專指**。又如,「瓦」古代泛指一切陶製品,現代只把「一種鋪蓋屋頂的建築材料」稱為「瓦」。
詞義轉移
有的詞古今詞義差別很大,詞義發生了轉移,即由表示甲事物變為表示乙事物了。如,「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龜雖壽》)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負的男子,當今則專指為革命事業獻身的人;「哭泣無涕,中心不戚」(《莊子》)中的「涕」指眼淚,現轉移為「鼻涕」了;再如,「聞」,本指聽見,是聽覺,現一般指「嗅覺」。
感**彩變化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師表》)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識淺陋,並沒有貶義,當今的「卑鄙」則指品質惡劣,已變為貶義詞。
名稱說法改變
文言中某些事物的稱呼,在現代漢語中已換成另一種說法。只在某些特定的場合或固定短語中還保留著。如成語「目不識丁」已改用「眼睛」一詞;「寡不敵眾」中的「寡」已改用「少」字。
詞義弱化
如,「恨」,古義是**,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當今表示的程度不怎麼高深。「怨」,古義表示仇恨、懷恨,當今表示埋怨、責備。
詞義強化
如,「恨」,古代表示遺憾、不滿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懷恨。「誅」,最初只是責備之意,後來強化為「殺戮」的意思。
古褒今貶
如,「爪牙」古時指武臣或得力助手,屬於褒義,如韓愈《與鳳翔邢尚書書》:「今閣下為王爪牙,為國藩垣。」。而現代漢語中的「爪牙」則是「比喻壞人的黨羽和**」,為貶義。
如,「明哲保身」古時指通達事理,洞見時勢,善於避威就安,適應環境,是褒義詞,如《詩經·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而現代漢語中的「明哲保身」指不堅持原則,只顧自己的處世態度,為貶義。
如,「渾渾噩噩」古時用來形容人渾厚嚴正,為褒義,如楊雄《法言·問神》:「虞夏之書渾渾爾,……周書噩噩爾。」句中的「渾渾」是「渾厚」的意思,「噩噩」是「嚴肅」的意思。
現代漢語中則用來形容人渾濁無知,愚昧糊塗,為貶義。
如:「卑鄙」古義:地位低,見識淺。今義:品德低,含貶。例:《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貶今褒
如,「乖」古時指偏執,不馴順,為貶義,如《林黛玉進賈府》:「行為偏僻性乖張。」而現代漢語中則用來形容人聽話,安順。
如,「鍛鍊」其本義為「冶煉」,古時多用來指玩弄法律,羅織罪名,對人進行誣陷,屬於貶義,如《後漢書·韋彪傳》:「忠孝之人持心近後,鍛鍊之吏持心近薄。」而現代漢語中則指通過體育運動是身體強壯,培養勇敢機智的品德,或通過生產勞動和工作實踐來提高素質和能力,變成褒義詞了。
如,「潑辣」古時指兇悍,蠻橫不講理,為貶義,如《水滸傳》(第十二回):「(牛二)專在街上撒潑辣,**。」而現代漢語中多指勇猛,有魄力,是褒義。
名稱說法改變
如「市」古義:買。例:「願為市鞍馬」。
如「謝」古義:道歉(也有謝罪,告誡的解釋)。
改音變意
如「臭」古義:臭味。例:朱門酒肉臭。
如「臭」古義:香味。例:左佩刀,右備容臭(xiu 四聲)。
今意只保留第一種讀音和意向
也字在古漢語中的意思,也字在古漢語中的意思是什麼
也,y 象形,本義女侌 陰 說文 也,女陰也。象形。i y 1.語氣助詞。表判斷語氣。莊子 逍遙遊 南冥者,天池也。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 和氏璧,天也所共傳寶也。紅樓夢 第一回 此開卷第一回也。2.語氣助詞。表解釋語氣。左傳 莊公十年 小惠未遍,民弗從也。宋歐陽修 醉翁亭記 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
學在古漢語字典的意思,之在古漢語字典中的意思 全部意思
你能接受繁體字字典嗎?如果能的話,王力古漢語字典 是迄今為止最好的古漢語字典了,可以這麼說,我考漢語言文字學的時候,推薦的就是這本字典 壆 斈 xu 動 1 形聲。本作 壆 象雙手構木為屋形。後作聲符,加 子 為義符。子,孩子。小孩子是學習的主體。本義 學習 2 同本義 study learn 學,...
「中國」一詞在古漢語中的解釋,中國在古漢語是什麼意思
指的是中原一帶,也就是黃河和長江中下游地區 古時稱作九州,從大禹時期就開始了。把全國分成九個州,即九州方圓。中原是中古時期叫法,以洛陽為中心,後面才有的。中國在古漢語是什麼意思 中國在古漢語的意思如下 而漢語中的 中國 一詞,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區,後演變為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區,中國以外則稱為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