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詞在古漢語中的解釋,中國在古漢語是什麼意思

2021-03-04 08:56:44 字數 5132 閱讀 4630

1樓:大司命

指的是中原一帶,也就是黃河和長江中下游地區!

2樓:瘋狗大神

古時稱作九州,從大禹時期就開始了。把全國分成九個州,即九州方圓。中原是中古時期叫法,以洛陽為中心,後面才有的。

中國在古漢語是什麼意思

3樓:沒事別搭理我丶

中國在古漢語的意思如下:

而漢語中的「中國」一詞,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區,後演變為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區,中國以外則稱為四夷,所謂「天子有道,守在四夷」。

中國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國,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 漢代始建蠻夷邱,並使漢字文化圈正式成型,南北朝建四夷館,明代四夷館,內分八館,曰:韃靼、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緬甸。

自近代的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作為東亞文化宗主的局勢逐步被打破了。

中國一詞最早見於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中的「餘其宅茲中國,自之闢民」,同時又以「華夏」、「中華」、「中夏」、「中原」、「諸夏」、「諸華」、「神州」、「九州」、「海內」等的代稱出現。

「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周朝《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 《書經》曰:「冕服採裝曰華,大國曰夏」。《尚書正義》注:「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

「華」,是指華麗、興旺;也有說上古華、夏同音,本一字。《左傳》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華是指漢服,夏指行周禮的大國,故中國有禮儀之邦、衣冠上國之美譽。

擴充套件資料

以先秦口語為基礎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以及後代以這種書面寫成的作品。

一般認為上古的時候,口語與書面語十分接近。《詩》、《論語》等與上古的口語較為接近。秦漢以後,書面語與口語逐漸脫離。

上古書面語定型以後,各代一直使用這種語言書寫,唐宋明清的散文家就是用這種文言寫作的。

古白話古白話以北方話為基礎形成的。

魏晉以後,某些作品中已經出現了一些口語化的文字,例如劉義慶的《世說新語》等。古白話的真正興起是在唐宋,如唐代的變文,禪宗語錄。宋代話本的出現標誌古白話的正式形成。

這些古白話是現代漢語的源頭。

此外,吳語、閩語支(包括閩東語、閩南語等)、粵語和客家語素有語言化石之稱 。甚至現今都保留著很多與古語相同的語法和發音。

4樓:麼破1自我

中國在古漢語意思是:指西周京畿地區,後演變為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區。

中國一詞最早見於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中,同時又以「華夏」、「中華」、「中夏」、「中原」、「諸夏」、「諸華」、「神州」、「九州」、「海內」等的代稱出現。

漢代時,始建蠻夷邱,並使漢字文化圈正式成型,南北朝建四夷館,明代四夷館,內分八館,曰:韃靼、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緬甸。自近代的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作為東亞文化宗主的局勢逐步被打破了。

5樓:**君主

您好。首先,我們要來解釋什麼是是「中」,才能解釋「中國」.朱熹有云:「無一事不合理為中」,所以,萬事求合理的國家就是「中國」.

6樓:通靈寶鈺

指中原地區,例如「處中國以治萬邦」

7樓:許小彤

其內涵外延一直在變化,假若中原淪陷,江左亦可定性為中國

8樓:季風吟

有「城裡,都城」的意思。

9樓:匿名使用者

現在西方有個說法,叫**王國

中國在古代的意思是什麼

10樓:種花家的小公尺兔

在中國古代,國家有時統一,有時**,中國一詞的含義在不同時代也不同,大致統一時期略指全國,**時多指中原。隨著皇帝統治疆土的變化,中國一詞所包括的範圍也相應有所不同。「中國」這一名稱在西周武王時期意為「**之國」。

相傳2023年前,周公在陽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測度日影,測得夏至這一天午時,八尺之表於周圍景物均沒有日影,便認為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謂之中國。漢代開始,人們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少數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稱為「中國」。

南北朝時期,南朝自稱為「中國」,把北朝叫做「魏虜」;北朝也自稱為「中國」,把南朝叫做「島夷」。遼與北宋,金與南宋,彼此都自稱「中國」,都不承認對方為中國。

到清代,處於清**管轄下的全部領土,都以中國為:它的代名稱。在19世紀中葉以後,「中國」才專指國家的全部領土,不做他用。

「中國」一詞已經有著2023年的使用歷史,但一直只是作為一種:代指性名詞來使用,沒有乙個王朝曾經將「中國」兩字明確作為-其政體的直接名稱。漢朝的國號是:

「漢」。唐朝的國號是「唐」,以後建立的王朝國號有宋、遼、金、元、明等,清**與外國簽訂的條約上簽署的國名是「大清」。

現在,世界上只有乙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一名,在外交文獻上出現,始於2023年的《南京條約》。

真正以"中國"做為正式國名簡稱,是從一場近代十分有名的革命——辛亥革命以後,建立的中華**開始的。從這時起,"中國"才成為具有國家意義的正式名稱。今天,"中國"已是中華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組成的國家了,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11樓:最愛尋沫雨悠揚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是在周代《詩經》中,如《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但《詩經》中的此類「中國」實為「京城」,還不是真正指國家。稱國家的「中國」一詞,在戰國諸子書中已屢見不鮮了。

如《孟子·滕文公上》雲:「陳良產地 中國衛星地形圖,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又「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莊子·田子方》:「中國之君子,明乎禮義而陋幹知人心」……這些都說明:

上古所謂「中國」,即指後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後世中原廣,只相當於今陝西大部、山西西南部、河南西北部一帶。 「中國」一詞的頻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後。

《禮記·王制》有云:"中國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國、蠻、夷、戎、狄,皆有安。」十分明顯,此時的"中國」一詞,是與蠻、夷、戎、狄對舉而使用的。

如果說《禮記》的成書時間較靠後,則《左傳·莊公三十一年》有"凡諸侯有四夷之功,則獻於王,王以警於夷。中國則否」的說法,足見春秋前期,"中國」一詞就已經與蠻、夷、戎、狄對舉。那麼"中國」指誰呢《公羊傳·禧公四年》稱:

"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卒荊,以此為王者之事也。」齊桓公救援邢國,衛國等國,被稱作"救中國」,足見此時的"中國」,已經擴大到被認為是"諸夏」的國家。

《公羊傳·成公十五年》有:「《春秋》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易為以外內之詞言之 言自近者始也。

」東漢經學大師何休進一步發揮公羊學派的說法,將《春秋》所記242年的歷史,理想化分為三個階段。即:「所傳聞之世」,「所聞之世」和「所見之世」。

「所傳聞之世見治起於衰亂之中……故內其國而外諸夏」,」所聞之世見治昇平,內諸夏而外夷狄」,「至所見之世著治太平,夷狄進至於爵,天下遠近小大若一」。雖然那242年歷史發展事實並非如此理想化,但我們必須承認此種理念對民族關係發展規律做出了某些正確認識和預見。夏、商時期,應該是華夏民族的形成時期;而集華夏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大成的「周禮」的形成,是華夏民族最終形成的標誌。

觀夏、商、周、春秋,各邦國不斷分化,有的進入華夏集團,有的進入蠻、夷、戎集團,像祀國這樣的國家,一度搖擺於夷夏之間,最後終於擺進了華夏集團,成了「諸夏」的一分子。

12樓:

一般也包括原始公社制時代。因歷史發展的不平衡性,在世界範圍內無統一之時限。埃及、兩河流域、中國、印度、波斯等,約當西元前三十世紀到公元初的幾個世紀(各國情形不一)。

希臘和羅馬,約當西元前八世紀到公元五世紀(公元476 年)。在中國史學上,中國古代也包括封建社會。

中國一詞的由來 中國這兩個字在古代是什麼意思

13樓:全身骨刺我玄冥

「中國」一詞據記載最早是在陝西出土的乙個古代的器物「何尊」上的銘文,其中已經出現了「中國」兩字。銘文的大意是:周武王在攻克商朝首都這一帶後,在祭天的時候說,我現在開始擁有中國了。

其它的文獻在提到周武王的時候也載有這件事。所以證明「中國」這個詞的出現至少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這明顯比後來《詩經》中出現「中國」這個詞早得多。

如果細心體味周武王的話音,似乎「中國」一詞還在更早就已經存在。

不管是商周交替時期還是春秋時期,那時的「中國」與今天的中國是不是一樣的呢?其實這個詞是逐步變化的。最早的「中國」與現在的中國差別很大。

「國」開始的意思就是乙個城、乙個邦或者乙個邑。住在裡面的人叫「國人」,住在外邊的人叫「效人」。

所以,歷史上有很多國,當時說「萬國來朝」,不一定有上萬個,但至少有幾千個,說明國至少不是現在這個數目。經過長期兼併和淘汰,到戰國後期,才號稱「七雄」。「中」原來的意思是一面旗幟。

最早的「中」字的右邊還有幾橫,表示旗上飄揚的流蘇須。

但這個旗幟不是隨便放的。商代人一般放在兵營或者什麼地方中間、中心、**的意思。這兩個字合起來,「中國」就是萬國中處於中間的國、**的國、最重要的國。

由此延伸出來,在地域上就是中原,就是一大片平原或者一大片地域中間的地方。這才是古代中國的本義。既然如此,最早的「中國」當然不可能一開始就覆蓋我們今天整個國家,甚至到了清朝,有時「中

國」這個詞也沒有包括我們現在這個國家的全部。

從政治上講,「中國「往往就等於中原王朝或者**王朝。比如唐宋的時候它所管轄的範圍一般就可以稱為中國。但當時雲南緬甸一帶的南詔,中原王朝管不到,它當然不是中國,而現在中國的概念肯定包括雲南了。

從民族上講,「中國」的含義又往往等同於華夏諸族或者漢族,與它對應的是所謂的蠻、夷、戎、狄這些少數民族,而它們一般不被認為是中國。如南邊的雲南、貴州,北邊的蒙古高原各歷史上的少數民族,在古人心目中,這些地方因為不是華夏諸族和漢族居住,所以不被稱為中國,而現在看來當然不對。

從文化上講,「中國」往往只是華夏族或漢族的文化才被當作中國文化。甚至到現在為止,講中國文化或者「國學」,往往還有這樣的缺陷。前段時間逝世的季羨林,就一直為這樣的缺陷不肯戴「國學大師」的帽子,他生前很想形成一門包括今天五十六個民族文化的「國學」。

從地理上講,「中國」往往只等同於中原地區,但這個概念是逐步擴大的。因為當周邊地區一旦跟中原地區聯絡起來,它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就強調是中國的一部分,不論是國君還是臣民都已成為是中國一分子而自豪。如歷史上的楚國、巴蜀,最早連自己都稱蠻夷,後來才稱為中國,或在為中國的一部分。

所以,在不同的階段,史書裡講的中國有不同的含義。但不管是從什麼角度的「中國」,它都有強大的凝聚力。在中國歷史上,統治者都希望做「中國」。少數民族一旦入主中原,都要自稱「中國」。

「中國」往往代表著正統,統治者都要自稱中國和代表中國。

也字在古漢語中的意思,也字在古漢語中的意思是什麼

也,y 象形,本義女侌 陰 說文 也,女陰也。象形。i y 1.語氣助詞。表判斷語氣。莊子 逍遙遊 南冥者,天池也。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 和氏璧,天也所共傳寶也。紅樓夢 第一回 此開卷第一回也。2.語氣助詞。表解釋語氣。左傳 莊公十年 小惠未遍,民弗從也。宋歐陽修 醉翁亭記 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

學在古漢語字典的意思,之在古漢語字典中的意思 全部意思

你能接受繁體字字典嗎?如果能的話,王力古漢語字典 是迄今為止最好的古漢語字典了,可以這麼說,我考漢語言文字學的時候,推薦的就是這本字典 壆 斈 xu 動 1 形聲。本作 壆 象雙手構木為屋形。後作聲符,加 子 為義符。子,孩子。小孩子是學習的主體。本義 學習 2 同本義 study learn 學,...

名詞解釋「中國」「中國」一詞是在什麼時候產生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是工人階級領導的 以回工農聯盟為基 礎的人答民民主 的社會主義國家。1949年 己丑年 10月1日成立,以五星紅旗為國旗,義勇軍進行曲 為國歌,國徽內容包括國旗 天安門 齒輪和麥稻穗,首都北京,省級行政區劃為23個省 5個自治區 4個直轄市 2個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