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一、【以】
(一)介詞
1.表示工具.譯為:拿,用,憑著.
①願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璧之下.(《石鐘山記》)
2.表示憑藉.譯為:憑,靠.
①以勇氣聞於諸侯.(《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
③皆好辭而以賦見稱.(《屈原列傳》)
3.表示所處置的物件.譯為:把.
①操當以肅還付鄉黨.(《赤壁之戰》)
4.表示時間、處所.譯為:於,在,從.
①以八月十三斬於市. ②以崇禎十七年夏,自京師徒步入華山為黃冠.
③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
5.表示原因.譯為:因為,由於.
①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卒以吾郡這發憤一擊,不敢復有株治.(《五人墓碑記》)
③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屈原列傳》)
6.表示依據.譯為:按照,依照,根據.
①今以實校之.(《赤壁之戰》)
②餘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
說明:「以」字的賓語有時可以前置,有時可以省略.
①以一當十(成語)
②夜以繼日(成語)
③秋以為期(《詩經·氓》)
(二)連詞.
1.表示並列或遞進關係.可譯為「而」「又」「而且」「並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遊褒禪山記》)
②忽魂悸以魄動.(《夢遊天姥吟留別》)
2.表示承接關係,前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
①餘與四人擁火以入.(《石鐘山記》)
②樊噲側其盾以撞.(《鴻門宴》)
③各各竦立以聽.(《促織》)
3.表示目的關係,後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可譯「而」「來」「用來」「以致」等.
①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當求數頃之田,於伊、潁之上,以待餘年,教吾子與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六國論》)
4.表示因果關係,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
①不賂者以賂者喪(《六國論》)
②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遊褒禪山記》)
③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5.表示修飾關係,連線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
(三)助詞
1.作語助,表示時間、方位和範圍.例:
①受命以來,夙夜憂嘆.(以:表時間)(《出師表》)
②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以:方位)(《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踰侈.(以:表範圍)
2.作語助,起調整音節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懷.(《孔雀東南飛》)
(四)動詞
1.以為,認為.
①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觸龍說趙太后》)
②皆以美於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涉江》)
(五)名詞.譯為:緣由,原因.
①古人秉燭遊,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經.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盡矣.
2.通「已」,止.
①無以,則王乎?
【以為】
1.認為,把……當作或看作.
①虎視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
②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⑵把……作為或製成.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以為:把它設為.)
②鑄以為金人十二.
【以是】【是以】相當"因此",引出事理發展或推斷的結果.
①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記》)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復返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有以】【無以】意思分別是「有什麼辦法用來……」「沒有什麼辦法用來……」
①項王未有以應,曰:「坐.」(《鴻門宴》)
②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莊暴見孟子》)
③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勸學》)
④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陳情表》)
二、【於】
(一)介詞.
1.在,從,到
①乃設九賓禮于庭.(在)《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縉紳、大夫、士萃於左丞相府,莫知計所出.
③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前乙個「於」:從)(《勸學》)
④從徑道亡,歸璧於趙.(到)《廉頗藺相如列傳》
2.「在……方面」「從……中」
①荊國有餘地而不足於民.
②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悔.(《遊褒禪山記》)
3.由於
①業精於勤、荒於嬉(《進學解》)
4.向,對,對於.
①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赤壁之戰》)
②魯肅聞劉表卒,言於孫權曰……(《赤壁之戰》)
③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
5.被.
①君幸於趙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屈原列傳》)
6.與,跟,同.
①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
②燕王欲結於君.《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莫若遣腹心自結於東,以共濟世業.《赤壁之戰》
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於虎也.」
②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後乙個「於」:比)(《勸學》)
【於是】
1.相當於「於+此」,在這時,在這種情況下,對此,從此,因此.例:
①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在這時)
②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在這種情況下)(《捕蛇者說》)
③於是餘有嘆焉.(因此)(《遊褒禪山記》)
④遂墨以葬文公,晉於是始墨.(從此)
2.連詞,表前後句的承接或因果關係,與現代漢語「於是」相同.例:
①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吳之民方痛心焉,於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
③於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於齊.(《觸龍說趙太后》)
【見……於】表示被動.
①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秋水》)
②今是溪獨見辱於愚,何哉(《愚溪詩序》)
三、【之】
(一)代詞.
1.第三人稱代詞,他、她、它(們).有時靈活運用於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
①太后盛氣而揖之.(《觸龍說趙太后》)
②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之:我)(《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數存之.(之:我)(《信陵君竊符救趙》)
④且公子縱輕勝,棄之降秦,獨不憐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竊符救趙》)
⑤然語之,又恐汝日日為吾擔憂.(之:你)(《與妻書》)
2.指示代詞,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將伐顓臾》)
②君子疾夫捨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前乙個「之」,這樣.後乙個「之」,它.)(《季氏將伐顓臾》)
③之二蟲又何知.(《逍遙遊》)
④均之二策,寧許之以負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助詞.
1.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的」,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
①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②子而思報父母之仇,臣而思報君之仇.(《勾踐滅吳》)
2.放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①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燭之武退秦師》)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③不患其眾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恥也.(《勾踐滅吳》)
④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3.放在倒置的動(介)賓短語之間,作為賓語提前的標誌.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師說》)
②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③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齊桓晉文之事》)
4.放在倒置的定語與中心語之間,作為定語後置的標誌.
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②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傳》)
5.用在時間詞或動詞(多為不及物動詞)後面,湊足音節,沒有實在意義.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
②餘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
③頃之,煙炎張天.(《赤壁之戰》)
(三)動詞,到……去.
①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歸去來兮辭》)
②奚以之九萬裡而南為?(《逍遙遊》)
③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齊桓晉文之事》)
④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餘;不足,又顧而之他.(《齊人有一妻一妾章》)
在文言文中,「以」的意義和用法,並舉上典型例句
2樓:曉龍修理
1、作動詞:用;使用。
例句:戰國時期·屈原《涉江》:「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白話譯文:忠心的人啊,不被重用,賢明的人求進身也難成功。
2、作動詞:做。
例句:先秦·佚名《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白話譯文:假如有人了解你們,那麼你們打算打算做些什麼事情呢?
3、作動詞:認為。
例句:戰國·劉向《鄒忌諷齊王納諫》:「皆以美於徐公。」
白話譯文:他們都認為我比徐公美麗。
以拼音:yǐ
釋義:1、用,拿,把,將:以一當十。以苦為樂。以身作則。以鄰為壑。以訛傳訛。以往鑑來。
2、依然,順,按照:以時啟閉。物以類聚。
3、因為:以人廢言。勿以善小而不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在,於(指時日):「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5、目的在於:以待時機。以儆效尤。
6、文言連詞,與「而」用法相同:夢寐以求。
7、用在方位詞前,表明時間、方位、方向或數量的界限:以前。以內。
8、用在動詞後,類似詞的字尾:可以。得以。
9、古同「已」,已經。
10、太,甚:不以急乎?
11、及,連及:富以其鄰。
漢字筆畫:
相關組詞:
1、足以[zú yǐ]
完全可以;夠得上。
2、以來[yǐ lái]
方位詞。表示從過去某時直到現在的一段時期。
3、以上[yǐ shàng]
表示位置、次序或數目等在某一點之上。
4、以內[yǐ nèi]
方位詞。在一定的時間、處所、數量、範圍的界限之內。
5、難以[nán yǐ]難於。
3樓:好無聊啊
在不同的語境中「以」有不同的意義。
1、介詞,相當於「從、由」。例如:
然操遂能剋紹,以弱為強者。《隆中對》(意思是但曹操能夠打敗袁紹,由弱變強。)
2、介詞,譯為「按照」。例如: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意思是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根據實情去處理。)
3、連詞,相當於「用來、以便」。例句: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出師表》(意思是皇上應當廣泛聽取意見,採納正確建議,以使先帝的德行能夠發揚光大,有志士人的正氣得到鼓勵傳揚。)
4、連詞,表示順承,相當於「而」,也可不譯。例如:
手自筆錄,計日以還。《送東陽馬生序》(意思是親手抄錄下來,計算著日子去還書。)
5、連詞,譯為「以致」。例如: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意思是不應該看輕自己,說一些不恰當的話,以致堵塞人們向您竭誠進諫的道路。)
6、介詞,表示憑藉,譯為:憑、靠。
例句:皆好辭而以賦見稱。——《屈原列傳》
7、連詞,表示因果關係,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不賂者以賂者喪。——《六國論》
擴充套件資料
【以己度人】:拿自己的心思來衡量或揣度別人。
【以德報怨】:用恩惠回報別人對自己的怨恨。
【以毒攻毒】:用毒藥來**毒瘡等疾病。比喻利用惡人來製惡人,或利用不良事物本身的矛盾來反對不良事物。
【以訛傳訛】:把本來就不正確的話又錯誤地傳出去,結果越傳越錯。
【以怨報德】:用怨恨回報別人對自己的恩惠。
【以逸待勞】:指作戰的時候採取守勢,養精蓄銳,等待來攻的敵人疲勞後再出擊。
【以一當十】:乙個人抵擋十個人。形容勇敢善戰,以少勝多。
【以直報怨】:以正直之道對待有仇隙的人,不進行報復。《論語·憲問》:「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以指撓沸】:用手指去攪煮沸的水。比喻不自量力。《荀子·議兵》:「以桀詐堯,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撓沸。
【以湯止沸】:亦作【以湯沃沸】。比喻糾正錯誤的方法不對,不但無濟於事,反而助長錯誤。
《淮南子·原道》:「若以湯沃沸,亂乃甚逾。」《漢書·禮樂志》:
「如以湯止沸,沸俞(逾)甚而無益。」
寡人之於國也中之字的用法,寡人之於國也中之字的用法
很有爭議的。我們上課的時候我就問過老師,老師說她回去看看。然後一直看到畢業。有兩種說法,第一,做主謂之間取獨用的助詞 第二,做句中舒緩語氣用的助詞。察鄰國之政 助詞,的。填然鼓之 語氣助詞,可不譯。王道之始也 助詞,的。樹之以桑 代詞,代 五畝之宅 未之有也 代詞,為賓語前置的標誌。是何異於刺人而殺...
文言文中再字用法,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表第二次 如 一鼓作氣,再而衰 數 第二次。滕王閣序 勝地不常,盛筵難 曹劌論戰 一鼓作氣,而衰,三而竭。數 兩次。送東陽馬生序 日 食。促織 問者爇香於鼎,拜。副 連線兩個動作,表示先後關係。活板 用訖 火令藥熔。注 在古代漢語中。再 不是 再一次 的意思。如 三年再會 是說 三年之內會面兩次 不...
翻譯幾個文言文句子,並解釋「之」的用法,謝謝
1 今海內為一,土地人民之眾,不避湯禹。現在天下統一,土地 人口很多,與商湯 夏禹時間差不多。之,助詞,不譯。2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竟不能挖掉魁父的一塊小山。之,結構助詞,的。3 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比較這兩個計策,寧可答應 秦 以便使秦國承擔理虧的責任。之,指示代詞,這 4 我杜之行為士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