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春菱華
表第二次:如「一鼓作氣,再而衰」
2樓:ning寧ning寧
①《數》第二次。《滕王閣序》:「勝地不常,盛筵難~。」曹劌論戰》:「一鼓作氣,~而衰,三而竭。」
②《數》兩次。《送東陽馬生序》:「日~食。」《促織》:「問者爇香於鼎,~拜。」
③《副》連線兩個動作,表示先後關係。《活板》:「用訖~火令藥熔。
」【注】在古代漢語中。「再」不是「再一次」的意思。如「三年再會」是說「三年之內會面兩次」,不是「三年之後再會」的意思。
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3樓:諶玉蘭翟棋
①《動》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賢不必~。」
②《動》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如或知爾,則何~哉?」
③《動》認為。《鄒忌諷齊王納諫》:「皆~美於徐公。」
④《介》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藉的工具、方法,可視情況譯為「拿」、「用」、「憑」、「把」等。《廉頗藺相如列傳》:「願~十五城請易璧。」
⑤《介》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亦不~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⑥《介》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等。《捕蛇者說》:「而吾~捕蛇獨存。」《廉頗藺相如列傳》:「且~強秦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⑦《介》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可譯為「在」、「從」。《蘇武傳》:「武~始元六年春至京師。」
⑧《介》表示動作、行為的物件,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戰國策?周策》:
「天下有變,王割漢中~楚和。」《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欲~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
」⑨《連》表示並列或遞進關係,可譯為「而」、「又」、「並且」等,也可省去。《遊褒禪山記》:「夫夷~近,則遊者眾;險~遠,則至者少。」
⑩《連》表示承接關係,「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和方式,可譯為「而」,也可省去。《遊褒禪山記》:「予與四人擁火~入。」
⑾《連》表示因果關係,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由於」。《廉頗藺相如列傳》:「吾所以為此者,~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⑿《連》表修飾和被修飾關係。《歸去來辭》:「木欣欣~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⒀《連》表目的關係,可譯為「而」「來」「用來」等。《師說》:「作《師說》~貽之。」
⒁《連》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或範圍,用法同現代漢語。《張衡傳》:「自王侯~下,莫不踰侈。」
⒂《連》表示在敘述某件事時又轉到另一件事上,可譯為「至於」。《柳毅傳》:「然自約其心者,達君之冤,餘無及也。~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豈有意哉!」
⒃《副》通「已」。已經。《陳涉世家》:「座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怪之矣。」
4樓:王文超
「以」在文言文中主要用法有:
a、作介詞。可譯為「把」、「被」、「對」、 用」、 將」、 憑」、 因為」、 根據」、 按照」 等。 如: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
b、作連詞。可譯為「和」、「又」、「而」、「以致」、「以便」等,也可以不譯。如:以塞忠諫之路也。
c、作動詞。一般譯成「認為」、「以為」。如: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d、用「有以」、「無以」的形式出現時,同 「有」、「無」一起譯成「有什麼」、「沒有什麼」或「不能」。如: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
可以的「以」字在文言文中有幾種用法?!
5樓:匿名使用者
「以」字用法歸納。
「以」是古文中使用頻率很高的乙個虛詞。「以」的本義是「用」,作動詞。例如:今方來,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春秋。
6樓:匿名使用者
1表示工具,譯:拿,用。2表示憑藉,譯憑,靠。
3表示所處置的物件,譯把。4表示時間,處所,譯於,在,從。5表示原因,譯因為,由於。
6表示依據,譯按照,依照,根據。用作連詞。1表示並列或遞進。
2表示承接3表目的4表因果,5表修飾。用作助詞。
7樓:匿名使用者
以 1.作介詞 則以鐵範置鐵板上(用,拿)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為)
2.作連詞 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3.作動詞 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4.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
以 在古文中的所有用法
之字在古文中的用法有幾種
8樓:冰夏
之字在古文中的用法有以下七種:
1、動詞,本義,出、進、發展。
例句: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禮記》
譯文: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有賢德、有才能的人選出來,(人人)講求誠信,崇尚和睦。
2、動詞,往,到。去。
例句:吾欲之南海,何如?——為學》
譯文:我想去南海,怎麼樣?。
3、助詞,表示之前後之交集,常可譯作的。
例句:馬之千里者。——唐代文學韓愈《馬說》
譯文:能夠日行千里的馬。
4、代詞,他,她,它(們)。
例句:人皆吊之。——西漢劉向《塞翁失馬》
譯文:人們都前來慰問塞翁。
5、作賓語前置(倒裝句)的標誌。
例句:何陋之有?——先秦孔子《論語·子罕第九》
譯文:有什麼簡陋的呢?
6、用在句末補足音節,無實義。
例句:悵恨久之。——漢司馬遷《陳涉世家》
譯文:因失望而嘆息了許久。
7、用在句中(常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翻譯。
例句: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十四年》
譯文:皮都沒有了,毛往**依附呢?
9樓:精骨
強悍耽美狼 ,您好!
「之」在古文中意思很多,一般現在通用的釋義具體如下:
1.代詞,①第三人稱代詞「他(她)、他們」,極少數情況也作第一人稱「我(我們)」;
如: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論語》
且公子縱輕勝,棄之降秦,獨不憐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物主代詞「它(它們)」,或「一件事,幾件事,這(那)件事」;
如: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闕秦以利晉,惟君圖之。《燭之武退秦師》
③指示代詞,表近指「這,此,這些,那,那些」;
如:之二蟲又何知?《逍遙遊》
2.助詞,(1)結構助詞,①「的」,用於定語與中心語之間,表示人與物體或周圍環境的關係(鄰屬關係),構成名詞性偏正結構;
如: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戰》
②無義,用於主語與謂語之間,表示取消句子獨立性,使原來的主謂結構成為名詞性偏正結構;
如: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無義,用於倒置的定語與中心語之間,表示定語後置的標誌,構成倒裝句;
如:蚓無爪牙之力,筋骨之強。《勸學》
④無義,用於倒置的謂語動詞與賓語之間,表示賓語前置的標誌,構成倒裝句;
如: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
⑤可譯為「得」,用於謂語動詞與補語(一般為動詞、形容詞或副詞)之間,表示修飾關係;
如: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遊褒禪山記》
(2)音節助詞,①無義,用於動詞後,表示聲音的延長,音節的補充;
如: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
②無義,用於時間詞後,表示時間的延長,舒緩語氣;
如: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
3.動詞,①到,往,走到,乘到。
如:吾欲之南海,何如?《為學》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
10樓:提分一百
文言文中「以」作為助詞的用法是什麼。
在文言文中哪些字表示 又
11樓:大鍋飯多個人頭
"以"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1、動詞: a用;使用。
《涉江》:「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b做。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c認為。
《鄒忌諷齊王納諫》:「皆以美於徐公。」 d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藉的工具、方法,可視情況譯為「拿」、「用」、「憑」、「把」等。
《廉頗藺相如列傳》:「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2、介詞:
a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 b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等。《捕蛇者說》:「而吾以捕蛇獨存。
」《廉頗藺相如列傳》:「且以強秦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c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可譯為「在」、「從」。
《蘇武傳》:「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 d表示動作、行為的物件,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
《戰國策·周策》:「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信陵君竊符救趙》: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 3、連詞: a表示並列或遞進關係,可譯為「而」、「又」、「並且」等,也可省去。
《遊褒禪山記》:「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 b表示承接關係,「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和方式,可譯為「而」,也可省去。
《遊褒禪山記》:「予與四人擁火以入。」 c表示因果關係,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由於」。
《廉頗藺相如列傳》:「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d表修飾和被修飾關係。
《歸去來辭》:「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e表目的關係,可譯為「而」「來」「用來」等。
《師說》:「作《師說》以貽之。」 f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或範圍,用法同現代漢語。
《張衡傳》:「自王侯以下,莫不踰侈。」 g表示在敘述某件事時又轉到另一件事上,可譯為「至於」。
《柳毅傳》:「然自約其心者,達君之冤,餘無及也。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豈有意哉!
」 4、副詞:通「已」。已經。
《陳涉世家》:「座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者」字在文言文中有幾種用法
12樓:518姚峰峰
者 zhě
〈助〉(1) 用在表時間的名詞後面,表示停頓昔者,吾舅死於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禮記》
(2) 作為定語後置的標誌。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唐· 韓愈《雜說》
(3) 用於名詞之後,標明語音上的停頓,並引出下文,常表示判斷仁者,天下之表也。--禮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者,語氣助詞,表提頓。)-列子·湯問》
中有魯人 馮三保者,精技擊。--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不知忠義者聖賢家法,其氣浩然,常留天地間。--清· 全祖望《梅花嶺記》
(4) 用在句末表示語氣完畢。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
(5) 用在句末,與疑問詞相配合表示疑問。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老子》
(6) 表示祈使語氣。
琴童接下馬者!--西廂記》
(7) 表示商榷。
今漢繼大亂之後,若宜少損 週之文致,用 夏之忠者。--漢書》
(8) 表示比擬,相當於「…的樣子」
於是公子立自責,似若無所容者。--史記》
(9) 「者也」兩個語氣詞連用,起加強語氣的作用,語氣重點在最後乙個語氣詞上,「也」在這裡強調了肯定的語氣。
舍魚而取熊掌者也。--孟子·梁惠王上》
而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而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意思是什麼?
基本字義 1.古同 爾 代詞,你或你的 翁歸,自與汝復算耳 2.連詞 a.表平列,如 多 雜 b.表相承,如 取 代之 c.表遞進,如 且 d.表轉折,如 似是 非 e.連線肯定和否定表互為補充,如 濃 不烈 f.連線狀語和中心詞表修飾,如 侃侃 談 g.插在主語謂語中間表假設,如 人 無信,不知其...
文言文中而字的意義?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和意義
而 一 r 一頰毛,象毛之形。凡鱗毛之下垂者也稱而。例如 周禮 考工記 梓人 凡攫殺援噬之類,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二代詞。通 爾 汝,表示第二人稱。可譯為 你 的 你們 的 例如 項脊軒志 某所,而母立於茲。三連詞。表示並列關係,所連兩項在意思上不分主次 輕重,而是並列 並重的關係,可譯為...
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文言文中的「之」字有幾種用法?
一 之 作代詞用 之 作代詞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點的 之 字 1 執策而臨之,曰 天下無馬。馬說 2 名之者誰?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記 3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小石潭記 4 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小石潭記 5 撤屏視之,一人 一桌 一椅 一扇 一撫尺而已。6 下視其轍,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