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學習一下,二樓好厲害!
2樓:匿名使用者
嫡長子就是正妻所生的第乙個兒子。
令尊是對別人父親的尊稱。
3樓:匿名使用者
你指哪些稱呼?沒說明白啊!對人的稱呼嗎.有令尊.令堂.令愛.令郎.兄台.令妹.犬子.娘子.
古代稱呼用語
4樓:匿名使用者
古漢語中還有一類很突出的詞,叫「謙敬副詞」。例如「蒙、竊、幸、猥、辱、敬、
5樓:匿名使用者
汝,爾、若、而、乃、子、夫子、先生、餘、吾、予、朕、臺、卯
鄙人、小人、愚、愚弟 臣、僕、在下、賤子、牛馬
父老、父、丈人、母、媼、老伯
6樓:酷睿王子潘睿傑
一、口頭稱謂語
中國號稱文明古國,世人譽之為禮儀之邦、君子之國,即使是在唇槍舌劍的論戰中,我們的先人也同樣講究語言美。
現在我們稱呼對方的代詞只有「你」和「您」,而古代,雖然有「汝,爾、若、而、乃」等好幾個稱法,但是它們無論對長輩、平輩說話時,從來不用這些詞,認為如此稱呼不禮貌。古人有多種多樣表示尊敬的方法,大概有如下數種。
1、用「道德高尚」的說法稱呼對方,如稱人為「子、夫子、先生」等等。
2、從輩份上尊稱對方,如稱人為「父老、父、丈人、母、媼、老伯」等。
3、稱對方的字、號。
4、稱對方的身份時加上「賢、尊、高」等字眼。如「賢侄」、「賢婿」「高徒」等。
5、用對方的部下來代稱對方,表示由於尊敬的緣故,不敢直接指呼對方。例如,「陛下」代稱帝王;「殿下」代稱皇后、太子;「閣下」、「足下」等代稱一般人。
古代第一人稱代詞除了「我」以外,還有「餘、吾、予、朕、臺、卯」等(書面語,寫文章用)。但古人對長輩或平輩說話時,也不用他們而是毫無例外地用謙稱。例如:
1、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聰明」的說法來稱呼自己。如自稱「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2、「用輩份低」的說法來稱自己。例如自稱「小弟、小侄」等。
3、用「地位卑賤」的說法來稱呼。例如自稱「臣、僕、在下、賤子、牛馬、」等等。
4、稱自己的身份、職務,有時還加上「卑、小、貧」等字眼。例如自稱「**、學生、小生、貧僧、卑吏、卑職」等。
5、直呼自己的名。例如孔子自稱「丘」。
古人的禮貌語言還表現在:凡是說到與對方有關的行為、人物、事情、物品時,大都要使用尊敬、委婉的說法,例如:
稱別人的姓、名和字為「貴姓、大名、芳名、尊諱、尊字」等。
稱別人年齡為「貴庚、尊庚、芳齡、高壽」等。
稱別人的住處為「尊府、府上、華居」等。
稱別人的神態、相貌為「風采」等。
稱別人的身體為「玉體」等。
稱別人的親屬去世為「作故人、仙遊」等。
同樣地,說到與自己有關的人和事物時,也一律採用謙虛的說法。例如:
稱自己的妻子為「賤內、拙荊」。
稱自己的孩子為「賤息、犬子」。
稱自己的朋友為「敝友」。
稱自己的事情為「賤事」。
稱自己的意見為「愚見、愚計」。
把自己的官叫「待罪」。
向別人詢問叫「拜問」。
回答別人稱「上報」等等。
古漢語中還有一類很突出的詞,叫「謙敬副詞」。例如「蒙、竊、幸、猥、辱、敬、惠、謹」等等。
這些謙敬副詞,和上面所談的尊稱、謙稱以及委婉語、諱飾語等等,都是我國古代的禮貌語言,體現了我國古代語言美的優良傳統。
交友稱謂
人總是要交朋友的。自古以來,對交什麼性質的朋友,都有明確的稱謂。
忘年交:打破年齡、輩份的差異而結為好朋友。
忘形交:不拘形跡的缺欠或醜陋,結成不分你我的朋友。
君子交:指道義之交,即在道義上相互支援的朋友。
莫逆交:指情投意合的知心朋友。
刎頸交:指友誼深摯,可以同生死,共患難。
貧賤交:窮困潦倒時結交的朋友。
布衣交:彼此沒有作官而結交。
患難之交:同經磨練而成為朋友。
至交:友誼最深的朋友。
世交:稱世誼、世好,泛指兩家世代交情。
故交:故舊、舊交、故人,泛指有舊的交情。
一面之交:僅僅相識,但不甚了解。
對人尊稱
令尊:尊稱對方的父親。
令堂:尊稱對方的母親。
令郎(令子、令郎君、令嗣):尊稱對方的兒子。
令愛(令媛):尊稱對方的女兒。
令婿:尊稱對方的女婿。
令媳:尊稱對方的兒媳。
令正(尊夫人):尊稱對方的妻子。
喬梓:稱人父子。
崑玉(昆仲):稱人兄弟。
令侄:稱人侄兒。
賢契:稱自己的學生。
高足:稱別人的學生。
自己謙稱
家父(家嚴、 家君):稱自己的父親。
家母(家慈):稱自己的母親。
家兄、家姐:稱自己的兄姐。
舍北、舍妹:稱自己的弟妹。
舍侄:稱自己的侄兒。
內人(內子、內助、拙荊):稱自己的妻子。
外子:稱自己的丈夫。
犬子(豚子、犬兒、小子):稱自己的兒子。
小女:稱自己的女兒。
敝友:稱自己的朋友。
其他禮貌稱呼:
父母同稱高堂、椿萱、雙親、膝下。
父去世稱:先父、先嚴、先考。
母去世稱:先母、先慈、先妣。
夫妻稱伉儷、配偶、伴侶。
妻父稱:丈人、岳父、泰山。
別人家庭稱:府上、尊府。
自己家庭稱:寒舍、捨下、草堂。
男女統稱:
男稱鬚眉、女稱巾幗。
夫妻某方去世稱:喪偶。
老師稱:恩師、夫子。
學生稱:門生、受業。
學校稱:寒窗、雞窗。
同學稱:同窗。
二、社交用語和交友稱謂:
初次見面說「久仰」;等候客人用「恭候」;
對方來信叫「惠書」;請人幫忙說「勞駕」;
託人辦事用「拜託」;請人指點用「賜教」;
讚人見解用「高見」;求人原諒說「包涵」;
老人年齡問「高壽」;客人來到用「光臨」;
與人分別用「告辭」;看望別人用「拜訪」;
請人勿送用「留步」;麻煩別人說「打擾」;
求給方便說「借光」;請人指教說「請教」;
歡迎購買叫「光顧」;好久不見說「久違」;
中途先走用「失陪」;贈送作品用「斧正」。
7樓:百度使用者
中國是禮儀之邦,古代的用語都有禮儀性,一半都謙稱自己,尊稱別人!對自己稱"某、餘、在下、鄙人、小子、小老兒,還有修道佛教之人,稱貧道、貧僧等"對別人尊稱"閣下、公、子、予,對年長稱某老,對眾人稱諸位、諸公,還有一般都喊對方的表字,以表示親切,尊重等"研究我國古代的稱呼,就能感覺中國的文化,禮儀是博大精深啊!我為自己是中國人而驕傲!
8樓:跳跳寶貝妹
具體你可以看看古文
常見詞為之、乎、者、也、
常見情況為
說:道、曰、言
很:甚怎麼樣:如何、若何、何如
9樓:一切都將是過去
爾,令尊,令郎,在下,弊人,寡人,臣,
10樓:匿名使用者
爾;吾;汝;子;令;犬;嬡;
古代怎麼稱呼別人
11樓:匿名使用者
男的公子,女的姑娘,成親的男會被叫相公,女會叫嫂子。相公不只是單單老公,也是古代一種稱呼。
12樓:向日葵對
你 汝。 男的少爺、公子、犬子等(看誰稱呼你啦)。女的姑娘、小姐等
以上都是未婚稱呼
13樓:繆勒
男子或尊者為君,女子或卑者為卿,叫什麼兄的也比較多:敢問兄台是**人呀?
跪求古代排名的別稱(叫法)
14樓:繁星的落幕
「孟仲叔季,指兄弟姊妹的長幼順序,"孟"為最長,"季"為最幼。
老大老二老三老四分別稱:伯、仲、叔、季;或稱:孟、仲、叔、季。
兄弟講排行,姊妹也講排行;古代待嫁女子通常是在姓氏之前加「伯(孟)、仲、叔、季」等字,如伯姬、叔姬之類。
孟仲叔季。同時又習慣於四季排行。不管多於或少於四個,「季」都是最末的,如果只有三個,它就是老三。
「春夏秋冬」就因各都分「孟、仲、季」三個月(即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因而稱為「四季」。
擴充套件資料:1、伯伯
對父親的哥哥的稱呼
對與父親輩分相同而年紀較大的男子的稱呼
2、伯父
父親的哥哥
稱呼和父親同輩而年長的男子
古代天子稱同姓諸侯
3、伯祖
丈夫的伯父
4、伯母
伯父的妻子
稱呼和母親同輩而年長的婦女
5、伯祖母
丈夫的伯母
6、伯嶽
妻子的伯父
7、伯仲
兄弟之間的老大和老二。比喻事物不相上下
8、伯仲叔季
弟兄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9、伯祖
父親的伯父
10、伯祖母
父親的伯母
15樓:匿名使用者
前四個一般稱作伯(孟)、仲、叔、季,老五有稱作少的,再多的,就不知道了
************
下面是轉的一段專論
新年伊始,有位網友向我提問乙個饒有興味的問題,古代兄弟姊妹以「伯仲叔季」四字排行,那麼超過四個怎麼辦,是不是要迴圈著依「伯仲叔季」再來?
我說不能迴圈。在古代,尤其宗法社會裡,極重長幼之序,季子總是最末最幼少的,要是迴圈了,豈非老四反要管幼子老五叫哥?
這位網友說他的迴圈印象來自:
「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謂之八愷。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謂之八元。」史記索隱注引《左傳》,其中的八元分別是:
「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這裡怎麼是有迴圈的呢?是否原因是八元八愷乃高陽氏、高辛氏之族內人才,並非出自一人之下,所以才這樣呢。
此外,我看金庸先生《神鵰俠侶》中描寫有兄弟五人,分別為:史伯威、史仲猛、史叔剛、史季強、史孟捷。最後一人為五弟,輩份最幼,卻能以與伯字類似的孟字來取名,如果不可迴圈用之,是否是金庸先生對這個不理解而產生的錯誤呢?
「八元八愷」應如所言,是同族不是一家。而像金庸先生那樣用「孟」來稱老五是否可行呢?
古代老大「伯」也可叫「孟」,男女都可用,班固《白虎通"姓名》「適(嫡)長稱伯,伯禽是也。庶長稱孟。」孔子字仲尼是老二,他的異母哥哥就叫孟皮(見《孔子家語》);曹操的字是孟德。
《說文》「孟,長也」,《方言》十二「孟,姊也」。女的叫「孟」為多。所以有名的「孟姜女」,就是姜家的大姑娘。
上古音「孟」讀 [ mrang],本來就跟「兄」[hmrang] 同一詞根。到漢代讀音發生變化,「兄」的聲母 hm 變 hw ,「兄」字就跟「荒」字接近了,所以東漢劉熙《釋名"釋親屬》「兄,荒也。荒,大也。
故青徐人謂兄為荒也。」青徐是今山東一帶,現代漢語各方言大多接受了阿爾泰語傳來的「哥」來替換「兄」,山東人再沒有讀「兄」為「荒」的了,但江西德興、浮梁、婺源江灣等地的徽語「兄」讀 huae,還接近古音。
「孟」與「兄」同根,所以是不適宜再作四弟以下的排行的。
《釋名"釋親屬》這樣解釋「伯仲叔季」:
「伯,把也,把持家政也」。——按宗法社會裡常以長子繼承父位當家,當國者則一樣把持國政。如春秋五霸,「霸」亦可作「伯」,即指盟國奉為把持朝政的長兄,「伯」、「霸」通用。
同義的「兄」字,從人從口,表示在家裡是發號施令者,這與「公」字從口,上面的「八」錶出聲(甲金文下邊不是厶),表示是國家的發號施令者相似。弟弟們對兄長是必須服從的。唐代後漢語借用阿爾泰語系突厥語的「哥」aga ,我們的「伯」字則傳到阿爾泰語為「伯克」baeg,跟古漢語的「伯」一樣,成了官長、貴族的稱呼。
「伯」字甲骨文只作「白」,好幾位文字學家解作日光初出,郭沫若則解為象大拇指,認為跟「擘」同根。不管那一說,總之是其字義是最初的,是老大。
「仲,中也,位在中也。」——這個叫法還留在雲南白語(漢語最親的兄弟語)裡,讀 zv 陽去(第6調),在白語裡,「仲子」是二兒子,「仲女」是二女兒。
「叔,少也。」——這個字也跟「俶」字同根。《爾雅"釋詁》「俶,始也」,「俶,作也」,就是才起來的,新生的。
「季,癸也。甲乙之次,癸最在下,季亦然也。」——這個字《說文》認為上面的禾是「稚省」,比於幼禾,總之是最幼少的。
不管多於或少於四個,「季」都是最末的,如果只有三個,它就是老三。「春夏秋冬」就因各都分「孟、仲、季」三個月(如孟春、仲春、季春),因而稱為「四季」。文王之父季歷是老三,上有「太伯、仲雍」,所以末子為老三也可稱季。
晉代著名道家葛洪字稚川,他也是老三,「稚」即是季的代換字。
從史實看,除以「季」為末子外,伯仲以外叫「叔」的為多。周武王分封諸弟皆稱叔某,因為他是老二。請看《史記"管蔡世家》:
「武王同母兄弟十人,……其長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發,次曰管叔鮮,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鐸,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處,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載。冉季載最少。」
以上老三至老八皆為叔某,老十即老小才叫「季載」。老四周公旦用了尊稱,但下文就說「封叔旦於魯而相周為周公」。屈原《天問》也說「到擊紂躬,叔旦不嘉」,都用「叔旦」。
因為他只是老四而不是老小,所以並不叫「季旦」。古代名字是分時段取的,先取小名,名,最後才取字。如曹操小名阿瞞,名操,字孟德。
字以表德,名與字的字義要相應,如操德皆指品行,孔子的兒子名鯉字伯魚。取字是冠禮時(正常是在二十歲)之事,其時兄弟排行當可排定了。
此外,緯書所記傳說中還有「皇氏五龍」的「伯、仲、叔、季、少」的叫法。《春秋命歷序》:「皇伯、皇仲、皇叔、皇季、皇少,五姓同期,俱駕龍,號曰五龍」。
只有五兄弟的,也可依此排行,把最幼少的叫「少」,像前面金庸先生的那個例子,叫「史少捷」就比「史孟捷」要妥帖些。
現代取名用「伯仲叔季」就不方便了,因為取名早,不知道哪個才是老小。我當年在浙江樂清調查方言,發音人是有學問的趙一老先生。趙一先生有十乙個孩子,他開初就先依「伯仲叔季」取名為「伯子、仲子、叔子、季子」(只論排行,不分男女,叔子就是一位清雅的姑娘,當時也幫著父親輔助發音)。
下面的孩子他並不迴圈,而稱「春子、夏子、秋子、冬子」,老九直叫「玖子」,生了老十,先生想該是末尾了,就取了末子這樣意義的字,不想後來又生了最小的十一子,乃取名為「土子」,土者,十一之合文也。如果在古代,應該是這位「土子」兄弟才能叫季子的。
道教領袖的稱呼叫什麼穆斯林領袖稱呼是什麼?
道教以天尊為貴。如無量天尊。道德天尊。靈寶天尊。太乙救苦天尊。課誦 玄門日誦晚壇功課經 時,在念完諸晶經 誥後,高功便提提綱 愛河千尺浪,苦海萬丈深 表白接雲 欲免輪迴苦,大眾轉天尊 於是便起天尊板 太乙救苦天尊 大眾列隊出壇轉天尊。三清 元始天尊 靈寶天尊又名太上道君 道德天尊又名太上老君 西遊記...
古時少爺娶得妾怎麼稱呼,古代大家族妾室的稱呼
家裡的老人稱為老爺和老太太霍老爺和老夫人 大少爺的妻子稱為大少奶奶或大太太,小妾則按順序分別稱為二姨太 三姨太.二少爺的妻子稱為二少奶奶或二太太,三少爺的妻子稱為三少奶奶或三太太.至於他們的小妾,則要看她們姓什麼,姓王就叫王姨娘,姓李就叫李姨娘,沒有排序神馬的 對.就不分次序了就是叫姨太太 古時別人...
古代怎麼稱呼老師,古代教師的稱呼有哪些?
古代對老師的稱呼為以下幾類 師傅 對老師的尊稱。師傅 原為春秋時國君的老師。夫子 古代對老師的一種尊稱,尤其流行於舊時私塾。師長 教師的尊稱。外傅 古代對教師的特稱。博士 經學教師稱 博士 至唐朝時期,各專業學校更有 律學 算學 書學 博士之分。教授 原為學儷莆劍 教師 老師 助教 先生 教授 教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