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年三十包餃子,0點吃餃子,初一早上串門,初二回娘家,初三可以逛廟會
結合《北京的春節》說說北京人過春節與現在有什麼不同,和相同之處,各寫成一段話,快點**等! 25
2樓:暗夜裡的水果糖
廣西人:
春節從年三十至正月初
一、初二,共三天。除夕,家家殺雞宰鴨,蒸製扣肉、粉精肉、叉燒肉等。除夕的公尺飯要蒸得很多,象徵富裕。
飯桌上要有白斬雞,有老人的家庭,還要燉豬腳和燉整雞。粽子是壯族春節必不可少的食品(由於民族融合,所以幾乎整個廣西不管什麼民族新年都會包粽子,不單是壯族),但在三十晚上卻不吃(大年三十正在煮呢,呵呵)。壯族的粽子是較高貴的食品,大的
一、二斤重,小的有
二、三兩。除此還有一種「鳳莫」,意為特大粽子,重達
一、二十斤。粽子味香堪稱一絕。正月初一和初二有客人至要吃粽子(其實是一種串門拜年走訪,回老家,吃粽子只是乙個藉口,大家會擺宴席,藉此可以增進親戚的感情)。
首府的大街小巷會掛上喜慶的紙燈籠,街道馬路兩旁還會設立一些民族特色裝飾和雕像。
除了壯族之外,還有一些其他的少數民族會有自己的活動,不過範圍不廣不具代表性(既你來了你可能感受不到)所以這裡先不說了。
北京人:
從臘月初八家家戶戶要泡臘八醋(蒜),就開始有了「年味」。民謠講:「老太太別心煩,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有一首歌謠唱道:
「糖瓜祭灶,新年來到,丫頭要花,小子要炮……」。從這一天開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掃房子,蒸饅頭,置辦年貨,貼「福」字,貼年畫,剪窗花,貼對聯。貼門神,貼掛錢,一直忙活到除夕,開始過大年。
北京人總是把「福」倒著貼在門裡、衣櫃、水缸上,寓意著福到了。貼春聯也有許多講究,一般百姓家貼紅色春聯,門楣上貼「橫批」,內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紙鑲紅邊;守制者(有父、母喪者)則要用藍紙;廟宇用黃紙。春聯最早始於五代時的後蜀。
據說當年蜀太子在本宮門上提寫「天垂餘慶、地接長春。」八個大字,這就是中國最早的一副春聯。北京人在屋內廷貼上「抬頭見喜」,屋外貼上「出門見喜」,院內貼「全院生輝」等春條。
過去大多數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龕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講究的要擺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餅、花糕的面鮮,成堂的水果、成堂的乾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飯,素餃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擺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過年講得就是吃喝玩樂,以吃為主。
這些供品實際上也是為人準備的。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飯(又稱團圓飯)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豐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飯要葷素一起上。有冷葷、大件和清口菜。
冷葷有冷燉豬、羊肉、冷燉雞、鴨。大件有:紅燒肉、扣肉、公尺粉肉、紅白丸子,四喜丸子。
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羅
十、鹹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葷素睡覺為主。
3樓:匿名使用者
乙個熱鬧,而且習俗也不同
4樓:匿名使用者
額。。。。
。。 額。。。。。。 額。。。。。。
額。。。。。。 額。。。。。。 額。。。。。。
額。。。。。。 額。。。。。。 額。。。。。。
額。。。。。。 額。。。。。。
5樓:匿名使用者
5 fen tai shao le ba
北京人過年有哪些習俗?
6樓:
我是北京的,過年已經簡化很多了,沒有太大的講究!大致如下:
大年初一 滿街走
老北京人在正月初一這天都要拜年,拜年一般從家裡先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全家聚在一起吃素餡的接神餃子,又稱五更餃子。
在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還要出門去拜年走親戚,人們在街上遇到時也要笑容滿面的抱拳拱手,互祝吉祥,多說拜年話。左鄰右舍也要互相登門拜年。但是在過去出門拜年都是男人的事情,女人則要在破五過後才能出門拜年。
大年初一女婿必須要到岳父家中拜年。
三十晚上 鬧一宿
臘月三十也叫除夕,在過去大多數老北京人家都在這天供有佛龕、神像、祖宗牌位的這天要在供桌前擺上九堂大供;五堂蜜供,成堂套餅、成堂面鮮,成堂水果、成堂乾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飯,素餃子,素炒菜。家境一般的也要擺三堂或五堂供品。還要在供桌上供上敬神錢糧、紙元寶、千張等。
在臘月三十下午就開始張燈結綵準備過年,家家貼春聯貼福字、貼掛錢、貼窗花、貼抬頭見喜、貼出門見喜等,貼完後鞭炮齊鳴,好不熱鬧。除此之外還要在院子裡鋪滿松枝、芝麻秸等,名為「踩歲」,取歲歲平安之寓意。北京人過年講得就是吃喝玩樂,在過去的社會還是以吃為主。
其實包括那些供品實際上也是為人準備的。俗話說:「心到神知,上供人吃」!
老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飯也稱團圓飯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豐盛的一次家宴。除夕的年夜飯要有葷有素,有冷葷、大件和清口菜。冷葷有冷燉豬、燉羊肉、冷燉雞、鴨。
大件有:紅燒肉、扣肉、公尺粉肉、紅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有豆腐、青菜等。
主食多以葷素水餃為主。供奉祖宗牌位的還要在供桌前供上一碗「年夜飯」,在飯上插上松枝,在松枝上掛上銅錢,小紙元寶等,宛如一棵搖錢樹。老北京人在晚上吃年夜飯之前還要有乙個祭祀祖先的儀式,首先由家中長輩燃燭焚香,後按家族輩分大小,男先女後的順序分別向祖宗牌位行三跪九叩大禮,行禮後由家中長輩宣讀祭祀表文,宣讀後將表文和錢糧、元寶、千張、茶葉、香粉等一起放入疏筒裡到院中焚化。
此時還要鞭炮齊鳴,焚化後男女才回到屋中開始吃團圓飯。老北京人在臘月三十和正月初一之交點時要吃餃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餃子顧名思義是取交於子時的交子意思,正所謂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
在包餃子時家家還要把餃子包成元寶形,在餃子中包進糖、銅錢、花生等。如吃到糖的,意味著來年生活甜蜜幸福;吃到銅錢意味著來年財源廣進;吃到花生意味著來年健康長壽,因花生又名長生果。
子時一到,鞭炮齊鳴、焚香接神。家中長者手拿三柱高香去屋外院中按照五個方位接神。接神後老北京人有除夕守歲的風俗,守歲最早起源於晉代。
守歲其意有二,年歲大的是在辭舊之際有珍惜時光之意。年青人守歲則有為父母延壽之意。所以凡是父母健在的人都必須守歲。
再搞些娛樂活動。年長的打麻將,婦女們打索胡鬥紙牌,小孩們則點燈籠、放鞭炮,玩「公升官圖」等遊戲。第二天還要去拜年走親戚等活動!
臘月二十九 蒸饅頭
老北京臘月二十九這天家家戶戶都要蒸饅頭,這是為了過年準備主食,除了蒸饅頭以外還要蒸花卷、豆包、或者蒸一些小動物造型的豆包等,滿族人家還要蒸喜餅、蒸棗泥方糕、蒸子孫饅頭、蒸如意卷等。在蒸豆包的時候還要在豆包上面用胭脂點乙個小紅點,以示喜慶吉祥。臘月二十九因為是除夕的前一天,所以也叫「小除夕」,這天家家置擺酒席一桌,以備晚輩前來給長輩辭歲、別歲。
還要在屋外焚香,稱為「燒天香」,一直要持續到初一。
臘月二十八 把面發
老北京過年在臘月二十八這天家家都要發一塊面,一是為了明天蒸饅頭做前期準備工作,二是寓意來年能大發財源。臘月二十八這天還是接著前兩天繼續洗衣服、洗澡,有二十八洗邋遢的講究!
臘月二十七 宰公雞
老北京人在臘月二十七這天有宰公雞的習俗,依舊是準備過年的食物,通常要宰只雞、燉只雞,除了昨天燉肉今天燉雞以外,還要準備更多的肉菜、素菜等以備過年時候享用。每天廚房裡都是熱氣騰騰,香味撲鼻。外面冰天雪地北風呼呼,一推門,就是各種香味兒和著熱氣撲面而來,還有滿屋子的笑語喧闐,屋外的鞭炮齊鳴。
年,就這樣帶著形、聲、色、香、味,定格在記憶中。 老北京過年在臘月二十七這天仍舊繼續昨天的工作洗衣服、洗澡,有臘月二十七洗疚疾,洗舊泥的習俗,傳說在這天沐浴可以洗去一年來的疾病,其實就是為了祈求來年能健健康康,無病無疾!
臘月二十六 燉大肉
臘月二十六。從這一天起,家家戶戶的主婦開始煎炒烹炸,準備年夜飯。老北京講究過年的幾天是不能動鐵器的,比如菜刀、剪子、針等,所以也不是做飯的,從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所有的飯菜要在春節之前準備完畢。
首先就是準備燉肉,因為"大魚大肉"在過去的人們眼裡,是年夜飯的最高境界。從臘月二十六開始直到年三十前,幾乎每一天的活動都與"吃"有關。這反映出在物資匱乏的年代,人們對吃的極度重視。
在老北京臘月二十六還有乙個習俗就是家家洗衣服、洗澡,洗去一年的塵土和晦氣以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所以在老北京又有這樣的諺語:臘月二十六洗福祿,臘月二十七洗舊泥,臘月二十八洗邋遢的說法。
臘月二十五 磨豆腐
臘月二十五這天家家都要做豆腐、買豆腐、炸豆腐,為什麼過年非得吃豆腐呢?其實這也是要來年取個好的彩頭,取錦衣玉食之意,老北京人都希望自己的家庭是鐘鳴鼎食之家,錦衣玉食,不愁吃喝,年年有節餘,也就是奔小康的意思。豆腐就代表錦衣玉食中的玉食之意,因玉為白色,豆腐也為白色,極其相象,所以家家都要磨豆子做豆腐,已備過年時享用。
舊時民俗臘月二十五還有接玉皇的說法,傳說灶王爺上天後,天上玉皇大帝聽完灶王爺的匯報後要於農曆臘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體察人間善惡,並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為來年祈福迎祥,眾人這天起居、言行都要謹慎,爭取好的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來年降福與己。其實臘月二十五在民間說法很多還有一說法就是在這天要推糜黍、磨糜黍。「糜」就是糜子,「黍」就是黃公尺,是兩種糧食作物。
幹嗎要磨這兩種糧食作物呢?是因為這兩種作物有粘性,磨成面後稱為粘面,是為蒸年糕準備原料。老北京過年家家都要蒸年糕,南方也有此風俗,不過南方多用江公尺和糯公尺做年糕,年糕年糕顧名思義就是過年時候吃的一種糕,也取來年步步高,一年更比一年高之意。
臘月二十四 掃房子
老北京過年最講究的就是辭舊迎新,臘月二十四日家家滌除汙垢,打掃一年裡落下的塵土。過去老北京家家都是紙糊頂棚,一年來頂棚四周棚壁都堆積有很厚的塵垢,在新的一年將要來到時,必要打掃一下。掃完房頂後還要掃去房屋四壁的蛛網塵土等,把舊的年畫取下來換貼上新買來的年畫,更好的為過年做準備。
老北京一到臘月二十日左右街上已經開始有寫春聯的攤子了,一些文人墨客,都揮毫潑墨大顯身手,多半是不為賺錢,但是有的窮苦文人,希望用這幾日的辛苦書寫換來三十晚上的一頓餃子。這天家家將春聯、門神、福字、掛錢等準備下,只等臘月三十下午將其分別貼好掛起來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了!
臘月二十三 祭灶君 (糖瓜粘)又稱小年 各家有各樣祭灶儀式
在灶王爺像前設供桌,香燭五供錢糧全份,供品有: 關東糖、糖瓜、南糖、清水一碗、秣草料豆一碟等。由家中男人主祭,女人不允許參加,(老北京有: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 先由家中男主人燃燭上香,上香後誦禱詞,然後將關東糖在灶王爺像口處一抹,表示將灶王爺口粘住或表示往灶王爺口中送些蜜物,以求灶王爺上天後向玉皇大帝彙報工作時好話多說,不好話少說。等香焚盡後,將灶王爺像和錢糧草料等一併焚化,再將一晚清水潑於地上,禮成。
關東糖為糯公尺所製,口味微酸,中間沒有蜂窩,堅硬無比,吃時用刀劈成小塊食用。糖瓜是先用秫子公尺麵熬成飴糖,再把它製成和小南瓜形態一樣的空心糖,與核桃大小相似,分為兩種,一種有外裹芝麻的,一種沒有芝麻的,再用紅綠食色畫上彩條,是又香又甜又蘇又脆,真是愛不捨口,吃不夠,吃了還想吃。但是,這些糖瓜是先不讓小孩們吃的,是先用來祭奠灶君灶王爺的。
灶王爺像是一種用紙印刷成的木版畫,河北省武強縣的木版畫灶王爺是最出名的,有著悠久的歷史。其灶王爺的像貌和古裝戲裡的皇帝,皇后差不多,與夫妻兩人的並肩合影一樣,灶王爺身穿紅袍,灶王奶奶身穿綠衣,其大小比十六開的紙要大一些。在像的左右兩邊是對聯,上聯是:
上天言好事,下聯是:回宮降吉祥。畫的最上面是橫披,四季平安。
在橫披下面和灶王爺的頭上面是黃曆,那時公元紀年在農村還未使用,日曆牌是見不到的。上面印有農曆的十二個月大進和小進,(二十九天或三十天)潤月。
請採納~
北京人過春節習俗,北京人過年有哪些習俗?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過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兒粘 二十四,掃房日 二十五,炸豆腐 二十六,燉白肉 二十七,宰公雞 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 三十兒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紐。北京人總是把 福 倒著貼在門裡 衣櫃 水缸上,寓意著福到了。北京人在屋內廷貼上 抬頭見喜...
這段話寫出了北京人春節,(1)請舉例北京人是怎樣過春節的 熬臘八粥
從第一句話抄可充分感受到 除夕真熱鬧 透過 萬不得已 必定 等詞語,可以體驗到人們多麼重視除夕夜 吃團圓飯 這裡飽含著濃濃親情,浸潤著傳統美德。按照老北京的習慣,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覺,要痛痛快地玩一宿,這叫 守歲 守歲 有兩重意義 歲數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歲有珍惜光陰的意思 年輕人守歲則是為了給父母延壽...
到底什麼是北京人
其實,現在的北京,就是個移民城市,每天在北京吃 喝 住的,就是北京人。要說老北京人,有一口 京 就混個北京人,查子孫三代也查不過來了。不過30年前,除去東城 西城 宣武 崇文四個區的人,沒有人再敢自稱是 北京人 如果按現在普遍北京本地人的看法,最少三代北京戶口,打小就住三環以裡,一口京腔,通曉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