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超人
首先,從嚴格的意義上講,這四種說法都是正確的。a、沁園春詞牌的由來確有此說法。b、聞一多提出三美,三美的內容也正確,雨巷也確實體現了這一點。
c、關於艾青的說法也是正確的。d、葉聖陶提出這個說法來讚揚戴望舒的雨巷,由此獲得雨巷詩人稱號也沒有錯。
但是,如果非得吹毛求疵地選出乙個錯誤選項,那就是b了。
不知道這個初中還是高中的習題,就按照講解的去考試,但是你自己心裡要知道,雨巷也是體現了三美的。
一道初中語文文學常識選擇題 答的好必採納
2樓:匿名使用者
滕王閣序不是贈序,和蘭亭集序一樣,都是詩集的序言
3樓:菠蘿吹雪
錯在本文錯了,,其他的都對,沒看到本文是什麼,所以我覺得本文不是贈序
一道語文填空題,懂文學常識的請進!
4樓:匿名使用者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西)人,先世曾居昌黎(今遼寧義縣),故亦稱韓昌黎。唐代著名文學家,儒家學者,思想家、教育家。 韓愈出生於乙個普通的官僚家庭,三歲時即父母雙亡。
就養於其兄韓會家,由嫂鄭氏撫養,後其兄亦亡故,全依寡嫂撫養**。孤獨的童年生活和富有文學氣氛的家庭環境,培養了韓愈刻苦奮鬥和富於開拓的精神。他自幼勤奮好學,自謂:
"性本好文學,因困厄悲愁,無所告語,遂得窮究於經、傳、史記、百家之說,沉潛乎訓義,反覆乎句讀,礱磨乎事業,而奮發乎文章。"(《韓昌黎集》卷十五《上兵部李侍郎書》)在崇尚古文和尊奉儒學兩方面,"欲自振於一代"(引日唐書·韓愈傳》),唐德宗貞元八年(792),考中進士,後任監察御史,因上書請寬民徭,被貶為陽山(今廣東西北)令。遇赦還京後任國子博士、刑部侍郎,又因諫阻唐憲宗迎"佛骨"而被貶為潮州刺史。
遇赦調任袁州刺史。此後又歷任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職。卒諡文,世稱韓文公。
自魏晉南北朝以來,儒學在佛、道二教的挑戰下日趨衰微。韓愈一生,即以復興儒學為己任,因此他在中國儒學發展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最先提出了儒家的"道統論"。孟子曾根據他那"五百年必有王者興"的原則,在其書的最後一章中提出了乙個從堯、舜至孔子的傳授淵源系統,並以"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的氣概自續這個淵源系統。翰愈接過了這一話題,進而提出儒家的"道統":
"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韓昌黎集》卷十一《原道》)在韓愈看來,"道統"自孟子以後就失傳了,其原因在於荀子和揚雄這些大儒"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再加上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破壞和漢儒對"大義"的不明。
於是,他便以繼承"道統"自任:"釋老之害,過於楊墨;韓愈之賢,不及孟子。孟子不能救之於未亡之前,而韓愈乃欲全之於已壞之後。
嗚呼j其亦不量其力,且見其身之危,莫之救以死也。雖然,使其道由愈而初傳,雖滅死,萬萬無恨!"(《韓昌黎集》卷十八《與孟尚書書》)韓愈的"道統論",以及其對"道統"失傳原因的分析,包括他對整個漢儒的基本估計,為後來的宋儒全盤接受。
而其自續"道統"的當仁不讓之精神,則更為宋**學家疊相摹仿。
二、揭開了唐宋間"孟子公升格運動"的序幕。孟子在中唐以前的地位一直不高,孟子其人,只被視為一般的儒家學者;孟子其書,也只能歸入"子部"一類;此外,在兩宋以前的官私文獻中,一般都是"周孔"或"孔顏"並提,鮮見有"孔孟"合稱的。大約從中唐以後起,情況開始發生了微妙變化。
逐漸地,孟子的名字側於了孔子之後,成為僅次於孔子的"賢人";孟子其人被統治者封上了爵號,並從祀孔廟;孟子其書也被增入儒經之列,並懸為科舉功令,不久又超越了"五經"而躋身於"四書",變為中國士人必讀的官方教科書,到明清時期,"孔孟之道"則成了儒家思想的代名詞。這個變化過程就是"孟子公升格運動"。韓愈可以說是最先把孟子的名字公升到孔子之後,與那些"古聖先王"相提並論的人,是韓愈首次提出了儒家的"道統"。
在《讀苟子》一文中他又說:"孔子之徒沒,尊聖人者,孟氏而已,……孟氏醇乎醇者也。"(《韓昌黎集》卷十一)韓愈推尊孟子地位的理由,據他自己說主要是兩點:
其一,唯有孟子得到了孔子的"真傳"(參見(《韓昌黎集》卷二十《送王秀才序》);其二,孟子具有闢"異端邪說"的"衛道"之功(《韓昌黎集》卷十八《與孟尚書書》)。
三、排斥佛、道二教。韓愈是唐代以排佛、道著稱的儒家學者,他不惜得罪皇帝而公然"諫迎佛骨",又撰寫了名篇《原道》以闢佛、道二教。韓愈的排佛、道思想,繼承了不少前人已有的說法,諸如夷夏之辨、浮圖害政、桑門蠹俗之類。
但是,韓愈也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內容,如構建起儒家的"道統"以與佛教的"法統"相抗衡;闡明儒家以"仁義"為目標的"道德"與佛、道二教所言的"道德"在本質上之差異;拈出叫、戴禮記》中向不為人所重視的《大學》一篇,把儒家"正心誠意"的"內聖之學"與"修齊治平"的"外王之道"相結合的"治心",作為批判佛教捨離"此世"講"治心"的思想**。這些新的思想內容,均為後來的理學家所吸收並發揮。
四、否定漢唐時期儒生的治學風格,認為佛、道二教之所以能夠在魏晉以後盛行不衰,並與儒學分庭抗禮,其內在原因就在於漢唐時期儒生丟棄了孔孟儒學的精髓,"漢氏以來,群儒區區修補,百孔千瘡,隨亂隨失。其危如一髮引千鈞,綿綿延延,浸以微滅。於是時,而唱佛老於其間,鼓天下之眾而從之,嗚呼,其亦不仁甚矣!
"(《韓昌黎集》卷十八《與孟尚書書》)因此,要復興儒學,就應該拋棄漢唐儒生的那套學風,"《春秋》三傳束高閣,獨抱遺經究終始"(《韓昌黎集》卷五《寄盧仝》)。這一思想對北宋儒者反對傳統的章句訓詁之學有相當影響。
五、倡導古文運動以排斥科舉時文。韓愈是中國文學史上"唐宋八大家"之第一人,被譽為"文起八代之衰"的文學大師。他是唐宋間古文運動的發起者之一。
所謂"古文運動",從形式上講,就是要求化駢體文為散文,但在實質上,這一運動還包含著要求振興儒學的深刻含義。因為,自魏晉以來,駢體文盛行,形式主義猖獗,作文成為貴族的文字遊戲,無法表達深刻的思想,更無法成為關心社會和文化的工具。隋唐實行科舉制度後,首重擅長為文的"進士",青年士子紛紛學文而放棄學習儒家經典。
韓愈提倡恢復古文而拋棄駢體文這個"時文",而其目的則在恢復儒家之"道","所志於古者,不惟其辭之好,好其道焉爾"(《韓昌黎集》卷十六《答李秀才書》)。這一思想到北宋發展為"文以載道",即學古文是為了傳播孔孟的"道"。
六、提倡"師道"。尊師重教,這是儒家的傳統,孔子、孟子、荀子都是大教育家。兩漢經學昌明,博士講學之風極盛,師道不墮。
降及魏晉亂世,此風始壞,這與當時的政治**、戰爭頻仍、士家大族等有相當關係(參見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版)。隋唐時期"師道"仍然不興,韓愈作《師說》、《進學解》,抨擊當時不重師道的現狀,提出"師"的標準應該具有"傳道、授業、解惑"三方面的職能;也不應以地位、資歷、貴賤、長幼來確定"師";認為"**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韓愈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還提出了不少具有真知灼見的名言佳句,如"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等等。
宋代開始,中國的教育事業有很大發展,與韓愈提倡儒家"師道"也有一定關係。 總之,韓愈是漢唐儒學向宋明儒學轉折時期的乙個十分關鍵的人物。其著作今存《韓昌黎集》。
5樓:匿名使用者
傳道,授業,解惑。是《師說》中的句子。
6樓:匿名使用者
文以載道,文道合一,以道為主。
高一語文文學常識選擇題三題
7樓:昂立教育
我國古代的論說文源遠流長,先秦諸子的書都可以看成是**集。《戰國策
》等書中儲存的縱橫家的說辭,有很多也是**。在現存的文獻中,單篇的**以賈誼的《過秦論》為最早:全書系統地闡述了賈誼的思想和主張,《過秦論》只是其中乙個方面,因此還不是純粹的單篇**。
論說文的寫作特點,和今天的論說文差不多,做到說理深刻、邏輯嚴密、條理清楚才是好文章。
南北朝時期的文學理論家劉勰把心、理、辭看成是寫論說文所必需的三個條件:心裡想得正確清楚,才能說得明白深刻、沒有漏洞破綻;而遣詞造句精審嚴密,又是寫好文章的重要條件。我們欣賞分析論說文時,就應該從這三方面著眼。
一、不同時代、不同作家的論說文,風格不同。
自漢代以至南北朝,或有意鋪排,或著意對偶,而其論述的往往是層層推理,沿著一條線索直貫而下,層次比較簡單。
唐代自韓、柳起,就很講究文章的波瀾起伏、迴轉曲折,其變化奇詭多端,使人莫測;而作者的結論,就在這中間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
到了宋代,以蘇軾為代表,除了繼承前代遺風之外,又有了通暢明快、氣勢浩然的特色。試以賈誼《過秦論》和韓愈《雜說一》作一簡單比較,看一看這種區別。
《過秦論》一般被分為上中下三篇。
上篇依次敘述:秦從孝公起日益強大;其他諸侯網羅人材、合縱締交以攻秦,反為秦所敗;延至始皇帝,滅山東六國統一天下;此後秦行愚民弱民政策,想傳業萬世;但陳涉揭竿而起,很快就推翻了秦;結論:秦之速亡,是由於在靠暴力取得天下後卻不能施仁義以守業。
中篇承上篇繼續論述秦不能安民的過失:首言處於戰國動亂之後人民思安;次言秦始皇帝「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再言秦二世更為暴虐,以致國事一發不可收拾;最後得出結論:「故先王見終始(事情的開頭與結尾)之變,知存亡之機(關鍵),是以牧民之道,務在安之而已。
」可以說:上篇以述代論,從事實中引出作者所要論述的命題;中篇才做了系統的推論,歷史事實的敘述是作為論據出現的。其論述如千丈瀑布一瀉而下,較少紆徐曲折。
再看《雜說一》。這是一篇不過一百一十幾字的短論:
龍噓氣成雲,雲固弗靈於龍也。然龍乘是氣,茫洋窮乎玄間,薄日月,伏光景,感震電,神變化、水下土,汩陵谷,雲亦靈怪矣哉!
雲,龍之所能使為靈也。若龍之靈,則非雲之所能使為靈也。然龍弗得雲,無以神其靈矣。失其所憑依,信不可歟?
異哉,其所憑依,乃其所自為也。《易》曰:「雲從龍。」既曰龍,雲從之矣。
(靈於龍:比龍還「靈」。茫洋:
即汪洋,浩瀚無際的樣子。玄:玄冥,指廣大空間。
薄:迫,接近。伏:
等於說遮蔽。景:同「影」。
震:指雷。神:
動詞,指其變化很神奇。水:動詞,流水,降水)
文章的主題是論雲、龍關係,藉以喻指君、臣應該互相依賴和幫助。文章雖短,卻富於變化。先說雲「弗靈於龍」;「然龍乘是氣」句一轉,得出「雲亦靈怪」的結論;說到龍「非雲之所能使為靈」處又是乙個波折;「然龍弗得」句卻又把意思扭轉回去。
然後發出「其所憑依,乃其所自為」的感嘆,最末從《周易》引出「雲從之矣」以作結,言已盡而意未窮。全文如沿路盤山,時進時退,而每次的退也都是在進,步步深入,迴圈上公升,極盡奇宕變幻之能事。在韓愈的那些長篇**如《原道》、《原毀》等篇中,這種手法的運用更為典型。
三、以《師說》為例,從內容上賞析論說文章的角度
要注意找出論說文中對事物和事件做判斷的語句,互相聯絡起來,對文章主旨進行把握。
《師說》旨在透過一系列的論據證明「古之學者必有師」、「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三方面的道理。當時世俗人不知古之學者必有師,只以為年紀不是大於自己的話,他的賢能一定不及自己,韓愈看到此點,借李蟠拜自己為師、跟從自己學習,發表議論,韓愈的構想是以十七歲那麼年輕的學子從自己學習,而自己年紀比他大很多,但也不敢以年長自居賢位,而說出「**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等說話,足見師的重要及師其道而非師其年長的道理。而且「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之提法非常新穎,將師之角色具體定義,使當時老師作為「授其書而習其句讀」的普通層次提公升到授儒家之業、解儒家之惑之新高點,立意高遠。
好的論說文一定有強大的說服力,要學會發掘作者的論述思路。
在文章中,他先是提出中心論點是「古之學者必有師」,認為師的角色是傳承儒家道統、講授儒家經典、解決學生面對的學問及人生困感,師的作用的確如此重要,令人難於辯駁。韓愈進而提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之道理,人學習的是道理,最先能領略道理的人就可以為師,這與年紀、貴賤都無關係,能力優勝者自可在某一範疇為師,這更是難於質疑的提法。接著,韓愈舉出古之聖人亦有師、今之愚人竟謂可以無師,今之士大夫擇師教子、而自身卻不從師,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而士大夫們都以從師為恥三項論據,有力地證明師之不可或缺,以及不從師之愚。
作者進而引伸,以聖人孔子轉益多師為例,說明「**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的道理,以萬世師表為例,說服力自然不庸置疑。作者最後說明本文寫作動機,引師事自己的十七歲少年為例,證明自己就是一位躬行師道者。在全文對比、襯托論證手法下,通過層層推進,「古之學者必有師」、「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等核心論題就立於不敗之地了。
附:徐匯高三一模卷
關於文學常識的一道選擇題,一道語文文學常識選擇題
b.莎士比亞,19世紀英國最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 戲劇家和詩人。威尼斯商人 是他的著名喜劇。應為17世紀 1564 1616 一道語文文學常識選擇題 20 首先,從嚴格的意義上講,這四種說法都是正確的。a 沁園春詞牌的由來確有此說法。b 聞一多提出三美,三美的內容也正確,雨巷也確實體現了這一點。c...
一道關於文學的題,關於文學常識的一道選擇題
駱駝祥子 真實地描繪了北京乙個人力車伕的悲慘命運。祥子來自農村,拼命的賺錢,經過三年的努力,他用自己的血汗換來了一輛洋車。但是沒有多久,軍閥的亂兵搶走了他的車 接著反動 的偵探又詐去了他僅有的積蓄,主人躲避特務追蹤還使他丟了比較安定的工作,迎著這乙個又乙個的打擊,他作過掙扎,仍然執拗地想用更大的努力...
一道語文題,又是一道語文題
有沒有,啊!你倒是把題目說出來啥?什麼題語文題回 答 又是一道語文題 林下梅雲凍未收,帝城飛雪鎖香囚。年年舊約尋春語,冷韻寒衣獨自愁。香影輕移白雪間 含山月向曉天殘 天姿不與庸姿並 故對東風不展顏 疏枝淩寒香浮動,無語亦透情萬種。能耐寂寞待春至,為有冰心玉蕊中。冰肌玉骨雪為裙,霜浸寒侵伴竹君。疏影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