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傳國玉璽是什麼樣的呢,清朝有傳國玉璽嗎

2021-03-03 22:36:59 字數 5171 閱讀 8138

1樓:北京王嘉化妝學校

台北故宮的傳國玉璽,是多爾袞2023年遠征察哈爾時得後獻給皇太極,絕不是可能秦始

皇的傳國玉璽。大概是明朝前期「十七寶」或者嘉靖後增補的「二十四寶」中的乙個,不是土木堡之變被瓦剌軍搶走的,就是正德、嘉靖年間兩次宮中大火被趁亂偷出去的。

2樓:匿名使用者

大清25枚國璽玉料考究,全在珍寶館呢,沒傳過國,且乾隆爺曾務實的表示只看中本朝玉璽…傳國璽只是個神話…

傳國玉璽只有乙個,傳說是秦代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用和氏璧鐫刻而成,正面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唐末,天下大亂,群雄四起。唐天佑四年(公元907),朱全忠廢唐哀帝,奪傳國璽,建後梁。十六年後,李存勗滅後梁,建後唐,傳國璽轉歸後唐。

又十三年後,石敬瑭引契丹軍至洛陽,末帝李從珂懷抱傳國璽登玄武樓**,傳國璽就此失蹤。

●●●清朝有傳國玉璽嗎

3樓:匿名使用者

大清25枚國璽玉料考究,全在珍寶館呢,沒傳過國,且乾隆爺曾務實的表示只看中本朝玉璽…傳國璽只是個神話…

4樓:匿名使用者

傳國玉璽只有乙個,傳說是秦代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用和氏璧鐫刻而成,正面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唐末,天下大亂,群雄四起。唐天佑四年(公元907),朱全忠廢唐哀帝,奪傳國璽,建後梁。十六年後,李存勗滅後梁,建後唐,傳國璽轉歸後唐。

又十三年後,石敬瑭引契丹軍至洛陽,末帝李從珂懷抱傳國璽登玄武樓**,傳國璽就此失蹤。

傳國玉璽具體是什麼樣子?

5樓:蘇扣扣

下面的這段文字有大量關於傳國玉璽形態的描述,你可以看看。希望你能滿意^^

秦以前,國璽是以方寸金銀 製作的。「完璧歸趙」中價值連城的和氏璧,後來為秦始皇所得,用以制皇印,成為秦至晉的 傳國寶;晉代以後,此寶失落了,但歷代帝王仍用其他玉璽代替

傳國玉璽

不過,李斯在他的《諫逐客書》中寫道:

「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

其中,隨,是隨珠——同樣也有一段荒誕而精彩的傳說的一顆明珠;和,就是和氏璧,張守節《史記正義》雲:「卞和璧,始皇以為傳國璽也。」

《史記正義》引蔡邕注:「璽者,印章也,天子璽白玉螭虎鈕。古者尊卑共之。

」又引衛巨集的《漢舊儀》註解說,秦朝以前,人們都用金銀玉器製作印章,並且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而設計外形,特別是手持部分甚至可以是「龍虎鈕」,他們稱這些印章為「璽」;但是自從秦朝建立以來,就只有天子使用「璽」這個名詞,而且,也只有天子的璽可以用玉器來製作,臣下都不敢使用這些皇帝專用的詞語和物件。張守節還引註崔浩的見解:「李斯磨和璧作之,漢諸帝世傳服之,謂『傳國璽』。

」《太平廣記·卷第二百六·書一·李斯》亦雲:

始皇以和氏之壁,琢而為璽,令斯書其文(並註明此文出《書評》,並出自《書斷》)。

由此,和氏璧最後就成為了秦皇朝的「傳國璽」了。相傳李斯還在「傳國璽」上刻了幾個字——是秦朝的文字小篆。這幾個到底是什麼字呢?

居然有好幾種說法:一種是韋曜的《吳書》(《三國志》裴松之注引)說是「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另一種還是張守節引用某家漢書說是「昊天之命,皇帝壽昌」;第三種,裴松之在應劭的著作《漢官儀》中找出八個字「受命於天,既壽且康」(亦見應劭《漢官儀·捲下》清·孫星衍校本,孫星衍注:亦見之《北堂書鈔》儀飾部、《太平御覽》儀式部);第四種,《隋書志第六·禮儀六》雲:

又有傳國璽,白玉為之,方四寸,螭獸鈕,上交五蟠螭,隱起鳥篆書。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壽昌」,凡八字(還有其他的說法,下文自會詳細記載)。這些大都是引自已經亡佚著作的,如此混亂表明在他們(指應劭、韋曜和某漢書作者)寫書時,並不一定都看到傳國璽,至少有三個人是道聽途說的,甚至四者都不正確。

因為:1、《後漢書·光武帝紀》李賢注引蔡邕《獨斷》曰:「皇帝六璽,皆玉螭虎紐,文曰『皇帝行璽』、『皇帝之璽』、『皇帝信璽』、『天子行璽』、『天子之璽』、『天子信璽』,皆以武都紫泥封之。

」又引《玉璽譜》曰:「傳國璽是秦始皇初定天下所刻,其玉出藍田山,丞相李斯所書,其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歷代名叫《玉璽譜》的書籍不少,到底它出自何人之手呢?

李賢生在唐代,看到的當然是在他以及他之前的《玉璽譜》了。《漢書·藝文志》不載此書,《隋書·經籍志》也不載;《新唐書》則錄有紀僧真一捲《玉璽譜》;《舊唐書》也錄有僧約貞一捲《玉璽譜》。翔鋒私下認為這兩本書的作者應該是相同的,只不過是傳鈔的過程中搞成這個樣子,《玉璽譜》極有可能出自唐人之手,而李賢看到的可能就是這本書(兩本唐書中另有姚察撰的《傳國璽》一書)。

到《宋史·藝文志》時,就變成了「崔逢《玉璽譜》一捲,嚴士元重修,宋魏損潤色」這個記錄了。也就是說,李賢看到的《玉璽譜》可能又亡佚了,「死胡同」的感覺到處都有。設若傳國璽出自藍田山(《漢書·地理志》記載,美玉產自「京北(今西安以北)藍田山」。

其後,《後漢書·外戚傳》、張衡《西京賦》、《水經注》和《元和郡縣圖誌》等古書,都有藍田玉的記載。甚至在漢樂府《羽林郎》中我們還可以看到胡姬「頭上藍田玉,耳後大秦珠」的句子),那麼傳國璽又怎會是用和氏璧製造的!和氏璧來自楚國啊!

怎會是出自關中地區的藍田山呢?

6樓:未央舞

傳國玉璽傳說用和氏璧做成,但璧比較薄,很難做成璽,所以一般認為是藍田玉製成。

史記三家注中有記載:

韋曜吳書雲璽方四寸,上句交五龍,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漢書雲文曰「昊天之命皇帝壽昌」。

後來王莽篡漢,向王太后索要傳國璽,太后怒擲玉璽,使得玉璽的一角缺損,王莽遂以**修補。

清朝傳國玉璽是什麼材料做的

7樓:蘿林蘭幽

傳國玉璽是秦朝時就有了的,為中國古代皇帝信物,上寫「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蟲鳥篆字,由玉工孫壽刻於其上。後為歷代王朝正統的象徵。據說是和氏璧做的,和氏璧的故事聽說過吧,秦昭王時還想用十五座城換取和氏璧,也是這次事件使藺相如出了名,後來衍生出了「完璧歸趙」這個成語

8樓:匿名使用者

清朝的玉璽不是傳國玉璽,而是皇太極自己刻的

傳國玉璽在五代十國時期就丟了,下落眾說紛紜

9樓:齊東人也

有玉的,有金的,因為皇帝的玉璽不是乙個,康熙有17個,乾隆又加了6個。

10樓:零度百合冰

乾隆十一年(公元2023年),乾隆皇帝欽定御寶為二十五方,後人稱這二十五印章為「二十五寶」。之後就沒有在增加了。

清 二十五方玉璽材製多樣以玉製交龍紐為多,其它有金銀還有一方木製玉璽。二十五方寶璽各有所用,集合在一起,代表和囊括了皇帝行使國家最高權力的各個方面。不同的玉璽有不同的用途。

11樓:電熱壺

和田玉,掉茬以後用金補上了

傳國玉璽真的有這個東西嗎。是不是明朝也要傳給清朝的

12樓:匿名使用者

本來是有的,唐末五代時期弄丟了。。。。

13樓:青風

像是腦筋急轉彎!傳國玉璽真的有,真的存在過!明朝傳給清朝絕對不可能!!!

14樓:匿名使用者

確有其事,從秦朝一直傳到東漢後,不知所蹤。

15樓:百度使用者

傳國玉璽就是秦始皇用和氏璧雕刻而成的,東漢的時候 損壞了乙個角,傳國玉璽作為皇權的象徵,是每個朝代必須擁有的,只有那樣才代表他們統治王朝的正中

16樓:艾里薇亞_本奇

不是。乙個朝代滅亡,若將玉璽交給別人,就是向別人投降。

17樓:匿名使用者

東漢時就遺失了,後來傳國玉璽都是歷代開國皇帝私刻的呵呵。另外只傳本朝歷代子孫啊,改朝換代那是強搶啊,搶不到就私刻了。

18樓:暮年皇帝

是的,有傳國

玉璽的,真正的傳國玉璽是秦始皇登基後用和氏璧(藺相如那口)做的,後來,傳國玉璽就被皇帝們當做身份證了,三國時期,孫堅,袁術用的玉璽都是它,玉璽也在那時候也磕破了,隋朝末年,蕭太后帶著玉璽出逃塞外,李淵就做了一輩子的黑戶,後來李世民時期,玉璽又重回中原,後來在宋朝末年真玉璽就徹底丟了(後來的皇帝都是黑戶),不過,宋徽宗為人風雅,命匠人刻玉璽十方,玉璽就不怎麼值錢了,當年朱重八死時還唸著玉璽沒有找到!!

19樓:匿名使用者

有,但是明朝已經不傳了

20樓:洛百色

有,秦始皇時用和氏璧做出來的,李斯寫的字,後來被摔了,用**補了一角。歷代以拿到傳國玉璽為正統,但是期間流失了。

21樓:楊的一次冪

有,從秦始皇一直傳到五代十國,後來在玄武樓被燒沒了

22樓:騎三輪車不准並

有的,但是到了東漢末年,已經遺失了,不可能傳到清朝。

清朝傳國玉璽能賣多少錢

23樓:張徵忠

假的,中國只有乙個傳國玉璽。秦始皇用和氏壁製作的帝王印章。

清末傳國玉璽流傳到**去了?!還有上面是寫的什麼字?

24樓:百度使用者

從乾隆時已經失蹤,不過清朝得到的玉璽並不是真的

25樓:saber後宮_軠

是「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但早已失傳!

古代清朝傳國玉璽是不是真的存在過?

26樓:埋頭10年

肯定有啊,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傳國玉璽,而那塊最初和氏璧雕刻的傳國玉璽,正史中記載,元朝時可能就被毀掉了,後來的元明清的傳國玉璽一般都是自己朝代刻得。不過野史中的傳國玉璽的記載就多了,說不清了

清朝的傳國璽上有哪些文字?

27樓:o仙袂飄飄

清朝的傳國玉璽稱「大清受命之寶」。

根據《清史稿》記載:「大清受命之寶,以章皇序。白玉,方四寸四分、厚一寸,盤龍紐、高二寸。」

具體說:白玉質,盤龍紐,方形,璽面邊長14、通高12、紐高8 .2釐公尺。

璽文漢、滿雙語,漢文「慎滾燃大清受命之寶」6字兩行篆體,左讀。滿文本字可譯為「承天受命大清國之寶」,亦2行6字,右讀。

據清高宗御題《交泰殿寶譜序後》所記,「大清受命之寶」系清太宗以來舊璽,且為諸帝所傳,故此在乾隆十三年詔改諸璽的滿文本字為滿文篆書時,該璽得以寬虛保持原貌,後人據此可知太宗以來寶備則璽滿漢文共識、漢文篆體與滿文本字的舊制。

清朝農民的真實生活是什麼樣

如今關於清朝時期的電視劇和書籍可謂多不勝數,但這些內容講述的不是後宮妃嬪們的宮鬥,就是帝王將相的文韜武略。關於普通人的生活場景卻很少會有涉足。那麼在清朝時期,佔全國人口五分之四以上的農村農民真實生活又是怎麼樣的呢?清朝作為一個農耕帝國,農民在其中扮演著非常重要又非常不起眼的角色。他們中的絕大多數是文...

清朝的包衣是個什麼樣的群體,關於清朝的包衣,是哪部分人?

清朝的包衣都是一些地位很低下的人,有的包衣是世代為奴的,沒有任何的自由可言,生死都是主子說了算,反正挺慘的。清朝的包衣也被稱為包衣奴才,他們都是一些出生非常卑微之人,他們沒有人身自由,他們的一切都要由主人來安排。其實包衣就是奴才,他們大多數是滿族人。有的包衣是罪奴,有的戰俘,有的是因為家裡窮被賣來當...

清朝人真實的生活世界是什麼樣,清朝老百姓的真實生活是什麼樣的

乾隆時bai 期有這樣一首民謠 du 公公糊燈zhi籠,婆婆撥牙蟲,兒子dao做傭工,媳婦做裁縫專,一家無閒屬口,還是一樣窮。這民謠通俗易懂,說的是有一戶人家,總共有四口人 公公 婆婆 兒子 媳婦,按現在的說法這家人充分就業,個個有工作,沒有乙個吃閒飯的。但是,儘管沒有乙個吃閒飯的,還是逃脫不了貧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