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星嘉合科技****
八旗最初源於滿洲(女真)人的狩獵組織,是清代旗人的社會生活軍事組織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
明萬曆二十九年(2023年),努爾哈赤整頓編制,分別以牛彔額真、甲喇額真、固山額真為首領。初置黃、白、紅、藍4色旗,編成四旗。萬曆四十三年(2023年)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4旗,八旗之制確立。
滿洲(女真)社會實行八旗制度,丁壯戰時皆兵,平時皆民,使其軍隊具有極強的戰鬥力。
努爾哈赤遂於天命年間始設蒙古旗,至皇太極天聰九年(2023年)編成蒙古八旗。皇太極於天聰五年(2023年)先編一漢軍旗,至崇德七年(2023年)完成漢軍八旗的編制。合稱八旗,統率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至此八旗的制度臻於完善。
入關前,八旗中的正黃、鑲黃兩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統領,其它6旗分別由汗王的子侄統領。順治八年(2023年)多爾袞死,順治帝親政,收多爾袞所轄的正白旗歸皇帝統領,於是形成了上三旗與下五旗。
清入關伊始,為加強軍事防禦,分別令八旗兵在京師與各地駐防,直至18世紀中葉,八旗營區終於系統地分布於全國的軍事要地,實行永久性的駐紮。入關伊始,清廷即採取了大規模的「圈地」活動,圈占民人的大批良田劃歸旗人;豁免旗人的稅賦與勞役。優惠政策造成了旗人的頹廢和寄生性,致使其後代騎射荒廢,甚至出現「生計」問題。
八旗制度與清政權相始終,它既是清王朝取勝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使清王朝最終走向衰敗沒落之路。
2樓:愛暢天涯
清朝的八旗制度類似於清朝軍隊編制,是清朝的一項根本政治制度,努爾哈赤時期有四旗,黃、白、紅、藍,這是按照這幾旗的地位排列的,後期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4旗,原來的四騎就被稱為正黃、正白、正紅和正藍,平時壯丁為兵,戰時全民皆兵。
3樓:匿名使用者
清朝時八旗制度,即正黃旗、正白旗、正紅旗、正藍旗、鑲黃旗、鑲白旗、鑲紅旗和鑲藍旗,分別指一支軍隊,紅旗白旗指的就是兩支隊伍。
4樓:
白旗表示投降。
紅旗表示血戰到底。
清朝的正白旗是什麼意思
5樓:9點說史
正白旗是清代八旗之一。明萬曆二十九年(2023年),努爾哈赤初定,以旗色純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多爾袞死後,順治皇帝將其納入皇帝親統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
順治前,上三旗中並無正白有正藍旗,因在順治初,多爾袞病死之後,順治皇帝將多爾袞掌握的正白旗收歸自己名下,與兩黃旗並稱為上三旗,這以後就了定製。
正白旗是皇帝親統之一,旗內無王,兵為皇帝親兵,並從中挑選侍衛皇室的成員。清末規模為轄86個整佐領(基本戶口和軍事編單位100-300人為一單位)約2.6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
清朝末代皇后婉容也是正白旗人。
擴充套件資料
1、八旗起源
八旗制度最初源於滿洲(女真)人的狩獵組織。結伴而行的狩獵活動因人數增多而需統一指揮,其指揮者稱為牛彔額真,這個多人集體即稱為牛彔。女真人在對外防禦與征伐過程中採取了以牛彔額真統領牛彔的組織形式,從而牛彔組織具有了軍事職能。
為便於統一指揮大規模的圍獵或作戰,需將若干個牛彔組成乙個更大的單位,以旗幟為標誌作導引而不使方位錯亂。旗幟在滿語中稱為「固山」,因而這個高於牛彔的最大的單位即稱為固山,漢語稱「旗」。
2、八旗擴充
連年的戰爭,使這支戰鬥力極強的八旗子弟獲得了不少利益。他們在統一女真各部落,以及同明朝統治者爭奪天下的戰爭中,獲得了上百萬人口、牲畜、甲仗、兵器,以及大量的金銀財寶。
努爾哈赤當時仿照明朝的官職,對作戰有功之臣分別授與不同的官銜,統兵轄民,並根據貢獻的大小,賜與大量的人畜財帛,供其享用。不少官將還領受敕書,子孫後代永遠襲職。這樣,就使滿洲的八旗子弟在進關之前即已形成了乙個貴族階層,享受著特殊待遇。
3、八旗改色
清天命十一年(2023年),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繼承汗位之後,為名正言順及鞏固權力,將多鐸、阿濟格二人統領的正黃、鑲黃二旗改色為正白旗與鑲白旗,而將自己親領的原正白旗改色為正黃旗,又奪取杜度的原鑲白旗主之位,交由長子豪格擔任,改色為鑲黃旗。
皇太極首先在每旗仍設管理旗務大臣一名,也即固山額真,職責是「總理一切事務」。分散了主旗貝勒的權力,降低了他們的自主性。
6樓:
正白旗在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
一。明萬曆二十九年(2023年),努爾哈赤初定,以旗色純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八中的上三旗之一,順治前,上三旗中並無正白有正藍旗,因在順治初,多爾袞將自己所領上正白旗納入上三旗而將正藍旗降入下五旗,這以後就了定製。
正白旗是皇帝親統之一,旗內無王,兵為皇帝親兵,並從中挑選侍衛皇室的成員。清末規模為轄86個整佐領(基本戶口和軍事編單位100-300人為一單位)約2.6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
清末捻代皇后婉容是正白旗人。
八旗制度
中國清代滿族的社會組織形式。滿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獵為業,每年到採捕季節,以氏族或村寨為單位,由有名望的人當首領,這種以血緣和地緣為單位進行集體狩獵的組織形式,稱為牛錄製。總領稱為牛彔額真(牛彔意為大箭;額真,又稱厄真,意為主)。
八旗的建立
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的戰爭中,取得節節勝利。隨著勢力擴大,人口增多,他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建立黃、白、紅、藍四旗,稱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旗皆純色。四十三年,努爾哈赤為適應滿族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原有牛錄製的基礎上,建立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編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鑲,俗寫亦作廂)。
旗幟除四正色旗外,黃、白、藍均鑲以紅,紅鑲以白。把後金管轄下的所有人都編在旗內。其製規定:
每300人為1牛彔,設牛彔額真1人;5 牛彔為1甲喇,設甲喇額真1人;5甲喇為1固山,設固山額真1人。據史籍記載,當時編有滿洲牛彔308個,蒙古牛彔76個,漢軍牛錄16個,共400個。此時所編設的八旗,即後來的滿洲八旗。
清太宗時,又建立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旗制與滿洲八旗同。八旗由皇帝、諸王、貝勒控制,旗制終清未改。
八旗組織中蒙古旗與漢軍旗的建立比滿洲旗稍晚。清太宗皇太極天聰三年(1629)時,已有蒙古二旗的記載,稱為左右二營。八年改稱左翼兵和右翼兵。
九年,後金在征服察哈爾蒙古後,對眾多的蒙古壯丁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編審,正式編為蒙古八旗,旗制與滿洲八旗同。漢軍單獨編為一旗,據考證是在天聰五年正月(一說天聰七年)。皇太極崇德二年(1637)分漢軍為二旗,旗色玄青,四年分二旗官兵為四旗,七年正式編為漢軍八旗,旗色與滿洲八旗同。
從明萬曆四十三年八旗制度建立,直到清崇德七年才完成八旗組織三個部分二十四旗的組織建設,八旗每一旗下都包括滿洲、蒙古、漢軍三個部分。
上三旗與下五旗八旗又有上三旗與下五旗的區別。順治七年(1650)底多爾袞死後,清世祖福臨為了加強對八旗的控制,對八旗的順序進行了調整。由皇帝控制的鑲黃、正黃、正白三旗,稱為上三旗;由諸王、貝勒統轄的正紅、鑲紅、正藍、鑲藍、鑲白五旗,稱為下五旗,此後終清未改。
上三旗較下五旗為崇,是皇帝的親兵,擔任禁衛皇宮等任務,下五旗駐守京師及各地。清世宗雍正為進一步加強**集權,削弱諸王、貝勒對各旗的控制,嚴格區分下五旗中的旗分佐領(俗稱外佐領)和府屬佐領(俗稱內佐領)的隸屬關係。下五旗中的主要部分旗分佐領,實際上也由皇帝直接控制。
諸王及貝勒僅能控制其府屬佐領。又以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四旗居左,稱為左翼;正黃、正紅、鑲紅、鑲藍四旗居右,稱為右翼。
正黃旗 : 上三旗之一。
【清末期管轄兵力】:92個佐領、2個半分佐領、約3萬兵力(滿州八旗中人口最多)
【總人口】:約15萬人
【名人】:納蘭明珠納蘭性德(康熙帝寵臣)、索尼(重臣)
* 鑲黃旗 : 上三旗之一。
【駐屯地】: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西南部
【清末期管轄兵力】:84個佐領、2個半分佐領、約2萬6千兵力
【總人口】:約13萬人
【名人】:孝和睿(嘉慶帝的皇后)、慈安等
* 正白旗 : 上三旗之一。
【駐屯地】: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
【清末期管轄兵力】:86個佐領、約2萬6千兵力
【總人口】:約13萬人
【名人】:郭布羅婉容、榮祿
* 正紅旗 : 下五旗之一。
【駐屯地】:今內蒙古烏蘭察布市東部
【清末期管轄兵力】:74個佐領、兵2萬3千
【總人口】:約11萬5千人
【名人】:和珅(乾隆時的奸臣)老舍
* 鑲紅旗 : 下五旗之一。
【駐屯地】:今內蒙古烏蘭察布市東部
【清末期管轄兵力】:86個佐領、兵2萬6千
【總人口】:約13萬人
【名人】:珍妃(光緒帝的寵妃)
* 鑲白旗 : 下五旗之一。
【駐屯地】: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
【清末期管轄兵力】:84個佐領、約2萬6千兵力
【總人口】:約13萬人
【名人】:曹雪芹、阿桂、善耆(肅親王)
* 正藍旗 : 下五旗之一。
【駐屯地】: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
【清末期管轄兵力】:83個佐領、11個半分佐領、兵2萬6千
【總人口】:約13萬人
【名人】:崇綺(2023年狀元。戸部尚書。同治帝之皇后阿魯忒氏之父)
* 鑲藍旗 : 下五旗之一。
【駐屯地】:今內蒙古烏蘭察布市東部
【清末期管轄兵力】:87個佐領、1個半分佐領、兵2萬7千
【總人口】:約13萬5千人
【名人】:侯寶林(相聲家)、慈禧(咸豐帝皇貴妃)、肅順(辛酉政變中遭處死的戶部尚書)
7樓:之江雲夢
清朝將滿族和鄂倫春、鄂溫克、錫伯等少數民族一起全體整編為八個軍團,每個軍團以旗幟為名,其中三個由皇帝直接統領,叫上三旗,五個由王爺統領,叫下五旗。正白旗是上三旗之一,清末規模為轄86個整佐領(基本戶口和軍事編單位100-300人為一單位)約2.6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
清朝末代皇后婉容也是正白旗人。
8樓:匿名使用者
清朝滿族分八旗正白旗是其一
清朝八大旗各是什麼
9樓:匿名使用者
是:正黃旗、鑲黃旗、正紅旗、鑲紅旗、正白旗、鑲白旗、正藍旗、鑲藍旗。
清朝以「上三旗」為貴,即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
清朝初年,清太宗皇太極即位以後,為強化自己的統治地位,在八旗增設管旗大臣,由大臣牽制八旗諸王。皇帝自己直接統轄正黃旗、鑲黃旗、正藍旗,而其餘五旗則分別由和碩親王執掌。
順治之後,把正藍旗替換為正白旗,形成真正的「上三旗」,這三旗由皇帝親自掌管,地位高貴,人多勢眾,成為八旗的核心。上三旗下五旗制度,造成了正身旗人社會地位事實上的差別。
只有上三旗才有資格守衛皇城,挑取侍衛,皇帝外出時擔任扈從,皇帝最依重的親軍全部來自上三旗。下五旗的人只能守衛京城外圍,或者大批派往各地駐防戍衛。
下五旗的人只有在立下功勳或者得到寵幸的時候,才能被抬入上三旗,稱為「抬旗」。
擴充套件資料
八旗制度的歷史作用
入關以後八旗制度的改組和擴大,提供了足夠的兵源,建立起分布全國的八旗軍隊,並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使這支軍隊具有較強的戰鬥力。八旗兵丁在征剿「三藩」、用兵新疆、**的戰爭中,對制止**、削平內亂、促進祖國的統一起了重大的作用。
八旗勁旅痛擊沙俄殖民軍,收復雅克薩城,在反對外來侵略、保衛祖國神聖領土的鬥爭中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數萬名八旗兵士攜帶家眷,在盛京、吉林、黑龍江、新疆等地駐防,戍衛屯墾,鞏固了祖國的邊防,參加了開發東北、西北地區的勞動。
八旗制度從正式建立到2023年辛亥革命後清王朝覆滅,共存在 296 年。它是清王朝統治全國的重要軍事支柱,曾為發展和鞏固中國多民族統一的國家、為保衛邊疆防止外來侵略等都作出了重要貢獻,對滿族社會的發展,更起到不可磨滅的作用。
隨著歷史的嬗變,八旗制度中落後的一面也日益明顯,嚴重地束縛了滿族人民的發展,在征戰中的作用也愈來愈小。八旗制度與清王朝的命運緊密地聯絡在一起,經歷了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整個歷史過程。
蒙古族中的正白旗,正藍旗中的旗是什麼意思
八旗制度是努爾哈赤於明萬曆四十三年 1615年 正式創立,是社會生活軍事組織形式。1601年初建時僅三旗 黑旗 白旗 紅旗。1615年因 歸服益廣 將三旗析設為八 原紅旗分為正黃 鑲黃二旗 原白旗分為正白 鑲白 正藍三旗 原黑旗分為正紅 鑲紅 鑲藍三旗。合稱八旗,統率滿洲 蒙古 漢軍。正黃旗 鑲黃旗...
掛白旗是什麼意思
人們一般把白旗認為是投降的標誌,其實在戰爭法規嚴格意義上說,白旗只是要求暫時停戰的標誌。早在遠古時期,戰鬥的雙方為了向對方表示談判的誠意,通常借白色為象徵,因此逐漸形成了乙個習慣 白色旗幟表示要求休戰談判。在交戰的一方拿出白旗時,對方就知來意,下令停止任何進攻行動。握白旗的一方要派遣出軍使 號手 旗...
清朝有什麼王爺?王府名字是什麼,清朝所以的王爺
和碩禮親王 代善,努爾哈赤次子 和碩睿親王 多爾袞,努爾哈赤十四子 和碩豫親王 多鐸,努爾哈赤十五子 和碩鄭親王 濟爾哈朗,努爾哈赤弟舒爾哈齊六子和碩肅親王 豪格,皇太極長子 和碩承澤親王 後改為莊親王 碩塞,皇太極五子兩位多羅郡王,即,多羅克勤郡王 岳托,努爾哈赤次子代善長子 多羅順承郡王 勒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