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易書科技
18世紀市民文學開始進入繁
榮時期,同時在英、法等國的影響下,德國興起了啟蒙運動,其代表人物為萊辛,從此德國有了自己的民族文學。70年代又產生狂飆突進運動,它是啟蒙運動的繼續和發展,具有強烈的反封建反**的傾向。青年歌德和席勒均是這一運動的傑出代表。
法國大革命後,德國產生了浪漫派文學及以歌德和席勒合作為代表的古典文學。它們在思想意識及創作風格上存在著極大的差異,但它們均反映了對德國現狀的不滿情緒。歌德和席勒合作的10年(1794~1805),在德國文學史上被稱為文學的「古典時期」。
19世紀初葉,德國政治**、經濟落後的情況仍然沒有改變。在貧窮落後的德國,哲學家和詩人只能在精神世界中創造資產階級的理想影象,例如康德、費希特、黑格爾、謝林的唯心主義哲學,歌德、席勒的「古典」主義文學和一些浪漫主義者的夢幻,以及貝多芬的**等,基本上都是這樣。
這一時期的哲學和文學有著相當密切的關係。康德企圖調和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這兩種互相敵對的世界觀,在他承認客觀世界的存在的同時,又宣稱這個客觀世界是不能認識的,可能認識的只是現象世界。康德的主觀唯心主義以及他對天才、自由、藝術即遊戲之類的概念的闡述,替浪漫主義運動奠定了哲學基礎。
他把藝術和審美活動看作自然界的必然王國和精神界的自由王國二者之間的橋梁,這一思想對德國「古典」主義文學也起了影響。
席勒在《審美教育書簡》裡曾對此加以發揮。費希特擯棄了康德的理論,把「非我」看作「自我」的創造性活動的產物,他的極端主觀唯心主義哲學也成為浪漫主義的理論依據。黑格爾則集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之大成,認為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是絕對理念的「另一體」或自身發展的結果,他發揚了康德以來德國哲學的辯證思想,在哲學和藝術理論中都建立了歷史發展觀念。
謝林則宣揚自然和精神、客體和主體在「絕對」中的統一。他說,自然是看得見的精神,精神是看不見的自然。這種哲學對浪漫主義運動有很大影響。
德國「古典」主義文學不同於17世紀法國古典主義文學,更不同於德國啟蒙文學初期高特舍特所倡導的對法國古典文學形式的模仿。它是在德國的特殊歷史條件下產生的。
18世紀80年代,歌德和席勒先後脫離了狂飆突進時期,在法國革命前後動盪不安的年代裡,逐漸形成了他們的「古典」主義文藝思想。他們認為人類歷史在不斷發展,日益接近所謂人道主義的理想,他們企圖培養完整的、和諧的人。他們的人道主義理想承襲了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傳統,但是削弱了後者的反宗教、反封建的內容,而提倡以寬容和妥協來解決情感和理智、自由和法則、個人和社會的矛盾。
他們在創作方法上強調現實主義和理想主義相結合;在藝術上要求形式完整、語言純潔。他們接受了溫克爾曼用以概括希臘藝術特點的「高貴的單純和寧靜的偉大」的看法,把希臘藝術作為典範,同時也從民間文學裡吸取養分。但他們迴避革命,不想通過社會和政治的變革來改造人,只想用抽象的理想來教育人,甚至企圖在「和諧」中維持舊的社會秩序。
這種建立在歷史唯心主義基礎上的理想是不可能實現的。實際上,他們所謂的「人類」不過是資產階級的人,所追求的自我完成是資產階級個人主義的一種表現。
德國「古典」主義文學雖然反映出德國資產階級的弱點,但它的思想內容基本上是積極的、向前看的,它在藝術上有很大的成就。與此相反,德國浪漫主義文學大多數是消極的、向後看的,甚至是病態的。德國浪漫主義運動開始於18世紀90年代,結束於19世紀30年代。
當「古典」主義主要只能由歌德和席勒這兩個名字來代表時,浪漫主義則擁有大量的作家和詩人。早期的浪漫主義者除諾瓦利斯出身貴族外,史雷格爾兄弟、蒂克等都是出身於小資產階級,對法國革命曾一度表示歡迎,隨後由於對法國革命暴力的恐懼和厭惡,才否定現實,向後退卻。他們緬懷過去,歌頌封建的、教會的中古時代。
他們標榜要創造一種「新」的文藝,實際上這是一種反動的文藝。他們繼承了狂飆突進運動崇尚情感、不受理性約束的方面。卻喪失了狂飆突進文學中那種戰鬥的、反封建的精神。
在藝術上,同啟蒙時期文學相反,他們混淆文學藝術種類的界限;同「古典」主義文學相反,他們的作品形式是散漫的,語言是模糊的,甚至是怪誕的。他們寫出大量作品,藝術上的成就卻很有限,政治上則越來越趨向反動,標誌著資產階級向封建貴族投降。在某種意義上說,他們已經是19世紀末期資產階級頹廢文學的「先驅」了。
在拿破崙占領德國的時期,德國人民民族意識覺醒,愛國情緒高漲,湧現出一些愛國詩人如恩斯特·莫里茨·阿恩特(1769~1860)、臺奧多爾·克爾納爾(1791~1813)等,他們號召人民行動起來,反抗法國侵略,他們的思想中含有狹隘的民族主義成分。
時勢所趨,一些較晚的浪漫主義者在他們創作辭藻華麗、充滿懷古情調的作品的同時,也不能不考慮到祖國的前途和民族的命運。他們中間,有人寫出愛國詩歌,有人挖掘中古時代的文學遺產,有人蒐集和整理了民間童話和民歌。也有個別作家在反對市儈習氣、揭露社會不合理現象的作品中顯示出現實主義的因素。
此外,浪漫主義者在翻譯介紹外國文學方面也有過卓越的成績。這可以說是德國浪漫主義文學對德國文學做出的帶有積極性的貢獻。
維也納會議以後,德國封建勢力非常猖獗,浪漫主義文學內容更為空虛,不少的浪漫主義者美化封建貴族和天主教教會,給腐朽的封建制度穿上妖冶的服裝,他們成為反動統治者的文化助手。
這期間老年的歌德卻密切注意歐洲先進國家的進步事物,繼續進行創作。他反對文學中一切神秘的、宗教的、蒙昧主義的傾向,不斷地批判浪漫主義脫離現實和敵視人生。他說,「古典的是健康的,浪漫的是病態的。
」但他晚年的作品,無論是內容和形式都不能說純粹是「古典」主義的,其中含有不少積極浪漫主義的成分。
與此同時,青年海涅已經寫出清新生動的抒情詩和尖銳地諷刺德國落後現象的散文,預示德國文學乙個新時代將要來臨。他的創作本來是在浪漫主義的影響下開始的,但他後來卻「用鞭笞答謝了老師」。
近代德國文學有哪些歷史背景?
2樓:中地數媒
18世紀市民文學開始進入繁榮時期,同時在英、法等國的影響下,德國興起了啟蒙運動,其代表人物為萊辛,從此德國有了自己的民族文學。70年代又產生狂飆突進運動,它是啟蒙運動的繼續和發展,具有強烈的反封建反**的傾向。青年歌德和席勒均是這一運動的傑出代表。
17世紀德國文學是什麼?
3樓:易書科技
17世紀,德國爆發了殘酷的30年戰爭(1618~1648)。這次戰爭又稱為宗教戰爭,實際上是德國的公侯們為了爭權奪利,利用新教和舊教的分歧,形成兩個陣營,各自勾結國外勢力,在德國的國土上燒殺掠奪。戰爭的結果是德國人口減去1/3,城市蕭條,田地荒蕪,礦山損壞,工商業衰退。
大小公侯們只靠著無止境地剝削農奴,維持他們的**統治。這種情形使德國的政治、經濟、文化長期處於落後狀態。
在文學方面,德國人文主義者的批判精神和民間文學的反封建內容,在這黯淡的時代裡也消失了。市民出身的作家大都依附宮廷,為公侯們服務。一些所謂獎掖文化的宮廷成為文學活動的中心。
當時的宮廷一味模仿外國風尚,有的把法國作為榜樣,有的更多地接受西班牙、義大利文化的影響。詩人們則迎合主人的意旨和趣味,從事寫作,作品內容貧乏,充滿華麗的詞藻、離奇的比喻和堆砌的典故,成為形式的遊戲。但也有少數作家關懷人民的痛苦和國家的命運,考慮祖國語言和文學的前途,在文學理論或實踐上作出貢獻。
奧皮茨(1597~1639)看到義大利和法國的詩人如彼特拉克、龍沙等向古代詩歌學習,提煉自己祖國的語言,寫出格律謹嚴的民族詩歌,他認為德國的詩人也應該能夠這樣。他在他的《德國詩論》(1624)裡吸取了法國、義大利文藝理論和實踐的成果,論述詩的原理和作用,區分文學的種類,提倡語言的純潔性,**詩的格律。他制定抑揚格和揚抑格的規則,倡導十四行體和亞歷山卓體,對於德國詩歌格律的發展起了劃時代的作用。
詩人弗萊明(1609~1640)和格呂菲烏斯(1616~1664)都能超越德國文藝界的狹窄範圍,開闢詩的領域。前者遠遊**、波斯,擴大了眼界,後者漫遊荷蘭、法國、義大利,接觸到當時歐洲哲學、科學、藝術的新成就。他們在奧皮茨的影響下,運用各種新詩體,寫出反映時代苦難和渴望和平的感人的詩歌。
格呂菲烏斯的十四行詩《祖國之淚》(1636)概括地敘述了戰爭的罪惡和恐怖,最後他認為比死亡、瘟疫、火災和饑饉更為可怕的是許多人喪失了靈魂。這是德國17世紀詩歌中一首有代表性的名篇。格呂菲烏斯也從事戲劇創作,他是德國第乙個把市民生活寫入悲劇的作家,但當時無人響應,德國市民悲劇真正的形成和發展,則有待於100多年以後的萊辛和席勒。
這些詩人都生活在17世紀前半期,有比較豐富的知識,在提高德國語言、制定詩歌格律等方面有一定貢獻,並為18世紀德國民族文學的形成作了一些準備。但是他們只向古希臘、羅馬和外國學習,而輕視本國的民間文學,有些文學史家把他們的作品稱為「學者的詩」,並不完全恰當,但也有一定理由。
到了17世紀後半期,**家漢斯·雅科布·克里斯多福·封·格里美爾斯豪(1622?~1676)則和他們完全兩樣。他繼承了16世紀民間故事書的傳統,在西班牙流浪漢**的影響下,從平民的立場出發,寫出一系列**,廣泛地描繪了30年戰爭時期德國的社會面貌。
這套**中以6卷的《西木卜裡其西木斯奇遇記》(1668~1669)最為成功,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其他的**都和《西木卜裡其西木斯奇遇記》有一定的聯絡,但又各自獨立成篇。
德國文學可以分為哪幾個時期
4樓:匿名使用者
德國文學可以分為哪幾個時期篇一:德國文學史
浪漫主義時期
公元2023年至2023年
1. 浪漫主義時期的文學
第一部浪漫主義著作是瓦肯羅德爾的《乙個熱愛藝術的修士的心跡剖白》(1797)以及蒂克的《弗朗茨·史特恩巴爾特的漫遊》(1798)。它們表現了對藝術本質的不同的思考方式。然而浪漫主義時期真正意義上的開端是施勒格爾兄弟、諾瓦利斯、洪堡和謝林在耶拿的集會。
1.1 浪漫主義的不同時期
不同於其他時期,文化中心在浪漫主義時期不斷變換。第乙個重要的中心是耶拿,當時處於浪漫主義早期。海德堡是浪漫主義盛期的中心,晚期的中心是柏林。
1.1.1 早期浪漫主義/ 耶拿派浪漫主義(2023年至2023年) 早期浪漫主義的中心是圍繞著施勒格爾兄弟、諾瓦利斯、謝林、洪堡、韋斯和玻默爾位於耶拿的活動圈子。
在這裡誕生了第一批綱領性的文學創作。奧古斯特·威廉·施勒格爾的講座對浪漫主義思想的傳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對耶拿派浪漫主義者來說一件有重大的意義的事是:
他們致力於推動世界文學,比如奧古斯特·威廉·施勒格爾翻譯了莎士比亞的戲劇。同時也產生了文學雜誌(例如《雅典娜神廟》2023年至2023年),一些文章都在此得到發表。
1.1.2 浪漫主義盛期/海德堡派浪漫主義(2023年至2023年)
浪漫主義盛期的中心是約瑟夫·馮·艾興多夫、阿尼姆、勃倫塔諾的位於海德堡的活動圈。次要中心位於慕尼黑和柏林,這裡活動著謝林和施萊爾馬赫。浪漫主義盛期的特殊成就是民間詩歌的推動(傳說、童話等),比如阿尼姆和勃倫塔諾的作品《少年魔法號角》和格林兄弟的《兒童與家庭童話》與 《德國傳說》。
1.1.3 浪漫主義晚期/柏林派浪漫主義(2023年至2023年)
柏林,拉赫爾 勒文-法恩哈根文藝沙龍是浪漫主義晚期的中心。這個作家圈子的中心人物是路德維希·蒂克、恩斯特·特奧多爾·阿瑪迪烏斯·霍夫曼、亞當·馮·穆勒、貝蒂娜·馮·阿尼姆和弗里德里希·德·拉·莫特·富凱。在浪漫主義時期的文藝沙龍中舉行了多次會面、討論和辯論。
次要中心有維也納(艾興多夫、奧古斯特·威廉·施勒格爾),施瓦本(烏蘭德、莫里克)和慕尼黑(謝林、格雷斯)。
文學時代的劃分中國文學的古代,近代,現代是怎麼劃分
古代 1840年 中英鴉片戰爭 之前 近代 1840 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現代 1949年之後 世界史古代 1689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成功之前 近代 1689 1917年 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現代 1917年之後 參考資料 求助,古代,近代,現代,當代怎麼劃分 1 古代 過去距離現代較遠的時...
德國文學可以分為哪幾個時期,浪漫主義可以分為哪三個時期
德國文學可以分為哪幾個時期篇一 德國文學史 浪漫主義時期 公元1798年至1835年 1.浪漫主義時期的文學 第一部浪漫主義著作是瓦肯羅德爾的 乙個熱愛藝術的修士的心跡剖白 1797 以及蒂克的 弗朗茨 史特恩巴爾特的漫遊 1798 它們表現了對藝術本質的不同的思考方式。然而浪漫主義時期真正意義上的...
中國近代文學史的中國歷史及中國文學史分期
一 中國歷史分期 二 中國文學史分期 1 中國古典文學史 先秦至1840 先秦文學 秦漢文學 魏晉南北朝文學 東漢建安年代至隋統一 隋唐五代文學 宋代文學 元代文學 明代文學 清代文學 1644至1840 2 中國近 現代文學史 1840至1949 3 中國當代文學史 1949至今 中國文學史如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