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陽光語言矯正學校
在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中,「安」的全部釋義如下:
1.平靜,穩定:~定。~心。~寧。~穩。~閒。~身立命。~邦定國。
2.使平靜,使安定(多指心情):~民。~慰。~撫。
3.對生活工作等感覺滿足合適:心~。~之若素(遇到不順利情況或反常現象像平常一樣對待,毫不在意)。
4.沒有危險,不受威協:平~。轉危為~。
5.裝設:~置。~家立業。
6.存著,懷著(某種念頭,多指不好的):他~的什麼心?
7.疑問詞,**:~能如此?
8.姓。
現代漢語唯一比較少用的義項是第7項,疑問詞,表示「怎麼?**?」的意思,一般用在句首。
舉例:「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 使我不得開心顏」——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
2樓:七情
(1)這(為表示是的意思)指示代詞 (2)這樣 均不同 經驗:這類題不同的為多
文言文中「是」有哪些意思以及用法?
3樓:匿名使用者
文言詞語「是」的出現很常見,其用法主要有虛詞、實詞兩大類,代詞、助詞、動詞、形容詞四小類。
意思:(1)作指示代詞,與「此」同義,「這、這樣、如此」之意。
(2)作助詞,一般用於倒裝句中,使賓語前置,起強調作用,無實義;
(3)作動詞,與現代漢語中判斷動詞「是」相同;
(4)作形容詞,與「非」相對,「正確、對」之意,此義項有時活用為意動詞,「認為……正確、對」之意。
虛詞類:
作指示代詞,與「此」同義,「這、這樣、如此」之意。這是文言詞語「是」在古代書面語中最基本、最常見的一種用法,且這種用法一 直保持到現在。請看下面的例子:
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孟子·寡人之於國也》)「是」,指示代詞,復指「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作主語。
2. 實詞類:
「是」作判斷動詞。 在古漢語中,常用「為」「乃」「則」等詞語和判斷句式來表示判斷,用「是」表示判斷則出現較晚,且主要見於一些民間文學作品及口語中。如:
同是被逼迫,君爾妾亦然。(《孔雀東南飛》)
文言文中的「安」有哪些意義和用法?
4樓:王成明老師
安本義是安靜。
(1)用作形容詞,意為「安全」「安定」「安穩」。如:風雨不動安如山。(內《茅屋為秋容風所破歌》)
(2)用作動詞,意為「安身」「養生」。如:衣食所安,弗敢專也。(《曹劌論戰》)
附虛詞用法:
(1)用作疑問副詞。出現在疑問句中,置於動詞之前,作狀語。相當於「怎麼」「怎樣」。如:
a.君安與項伯有故?(《鴻門宴》)
b.安得廣廈千萬間……(《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2)用作疑問代詞。用在疑問句中作賓語,置於動詞之前。相當於「什麼」「**」。如:
a.沛公安在?(《鴻門宴》)
b.君謂計將安出?(《隆中對》)
5樓:匿名使用者
安:1 平安 如 謝莊遂安;2 怎麼 如 爾安敢輕吾射?3 安逸,安樂 如 一日之苟安4 安穩 如 風雨不動安如山 5 安心 如 民不安業。
6樓:如花的裙袂
** 而君安在
安穩 安如泰山
平安安置 安家落戶
安靜通「按」
文言文中的「安」有哪些意義和用法
7樓:華全動力集團
安本義是安靜。
1、用作形容詞,意為「安全」「安定」「安穩」如:風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2、用作動詞,意為「安身」「養生」如:衣食所安,弗敢專也。(《曹劌論戰》)
附虛詞用法:
1、用作疑問副詞.出現在疑問句中,置於動詞之前,作狀語。相當於「怎麼」「怎樣」如:
1)君安與項伯有故?(《鴻門宴》)
2)安得廣廈千萬間……(《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2、用作疑問代詞。用在疑問句中作賓語,置於動詞之前。相當於「什麼」「**」如:
1)沛公安在?(《鴻門宴》)
2)君謂計將安出?(《隆中對》)
8樓:匿名使用者
文言文中的「安」
會意。從「女」從「宀」,合起來的意思是有了房子裡有女人,男人把家屬都帶來了就表示這個男人不打算走了要在這裡扎根居住了,形容注意力已經在這裡扎根不走了。本義:
形容注意力已經在這裡扎根了。
安,定也。――《爾雅》
安,靜也。從女在宀下。——東漢·許慎《說文》
共給之為安。――《莊子·天地》
好和不爭曰安。――唐·令狐德棻《周書·諡法》
心皆安下切上。――《儀禮·少牢禮》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易·繫辭下》
居安思危。――春秋·左丘明《左傳·襄公十一年》
風雨不動安如山。――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然後得一夕安寢。――北宋·蘇洵《六國論》
謝莊遂安。――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袁)可立籌劃鎮定之,民得安堵。――中國台北 梁秉錕《萊陽縣志》卷25p2
又如:安睡,安寢,安抵(平安地抵達),心神不安,坐立不安,安枕(安安穩穩)
⒈平靜,穩定:平~ 。 ~定團結。
⒉使平靜,使穩定:~慰。~民。
⒊處理,放置,裝設:~排。~置。~裝。~機械人。
⒋存著,懷著:~心賴賬。
⒌治理:治~。~天下。
⒍疑問詞。**?怎麼:而今~在?~能見死不救?
⒎電流強度單位名稱,安培的簡稱,代號a。
安虛詞用法:
(1)用作疑問副詞.出現在疑問句中,置於動詞之前,作狀語相當於「怎麼」「怎樣」。如:
a、君安與項伯有故?(《鴻門宴》)
b、安得廣廈千萬間……(《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2)用作疑問代詞.用在疑問句中作賓語,置於動詞之前.相當於「什麼」「**」。如:
a、沛公安在?(《鴻門宴》)
b、君謂計將安出?(《隆中對》)
9樓:陽光語言矯正學校
在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中,「安」的全部釋義如下:
1.平靜,穩定:~定。~心。~寧。~穩。~閒。~身立命。~邦定國。
2.使平靜,使安定(多指心情):~民。~慰。~撫。
3.對生活工作等感覺滿足合適:心~。~之若素(遇到不順利情況或反常現象像平常一樣對待,毫不在意)。
4.沒有危險,不受威協:平~。轉危為~。
5.裝設:~置。~家立業。
6.存著,懷著(某種念頭,多指不好的):他~的什麼心?
7.疑問詞,**:~能如此?
8.姓。
現代漢語唯一比較少用的義項是第7項,疑問詞,表示「怎麼?**?」的意思,一般用在句首。
舉例:「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 使我不得開心顏」——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
「比」字在文言文中的意義和用法是什麼?
10樓:傲血殘鋒
1.副詞,接連。
2.動詞,勾結。
3.動詞,比較。
4.名詞,比喻,一種傳統的表現方法。
5.副詞,都,皆。
6.副詞,近來。
7.介詞,等到,及。
8.介詞,比起……來。
9.動詞,比擬,認為和……一樣。
文言文而的用法和意義及例句有哪些
11樓:原來是知恩
1、頰毛;鬍鬚。
例句:先秦《周禮·考工記》:「深其爪,出其日,作其鏻之而。」
譯文:深藏它的爪,在這一天,當作他的王鱗的鬍鬚。
2、通「爾」你,你的。
例句:明代崔銑《記王忠肅公翱事》:「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
譯文:你父親長銓,公升我到京城述職,那麼你從早到晚侍奉母親。
3、通「如」。好像
例句:戰國時期呂不韋屬下門客《察今》:「軍驚而壞都舍。」
譯文:軍隊驚慌的好像房屋倒塌。
4、作介詞:
(1)表並列關係。
例句: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捕蛇者說》:「黑質而白章。」
譯文:它黑色的身子上有著白色的花紋。
(2)表相承關係。
例句:先秦韓非《扁鵲見蔡桓公》:「扁鵲望桓侯而還走。」
譯文:扁鵲看見桓侯就逃。
(3)表示遞進關係。
例句:戰國時期荀子《勸學》:「君子愽學而日參省乎已。」
譯文:君子廣博地學習,並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
(4)表轉折關係。
例句:戰國左丘明《餚之戰》:「吾見師出,而不見其入也。」
譯文:我看見老師出來,卻不能看見你帶領軍隊回來啊。
(5)表修飾關係。
例句:戰國時期荀子《勸學》:「吾嘗終日而思矣。」
譯文:我曾經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
(6)表假設關係。
例句:漢代司馬遷《信陵君竊符救趙》:「吾攻趙,旦暮且下,而諸侯敢救趙者,已拔趙,必移兵先擊之。」
譯文:我攻打趙國,很快就要下,而諸侯敢救趙的,攻下趙國,一定調兵先攻打他。
(7)表因果關係。
例句:漢代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譯文:我實在是怕被大王欺騙而對不起趙國。
(8)表時間、方位、範圍的界限,相當於「以」。
例句:清代文學家袁枚《祭妹文》:「今而後,吾將再病,教從何處呼汝耶。」
譯文:從今以後,我要再生病了,教我從**去呼喚你呢。
5、表感嘆語氣,相當於「啊」「吧」。
例句:先秦《論語·子罕》:「豈不爾思,室是遠而。」
譯文:怎不叫人為你費思慮,房子是那麼遠啊。
5、詞綴,嵌在某些時間詞後面。
例句:清代林嗣環《**》:「俄而,百千人大呼。」
譯文:不久,成百上千的人大喊。
1、概述:
而是乙個漢語字,讀音有ér或者néng,基本意思是作名詞時表示頰毛,作動詞時表示能夠。一般是做定詞後助詞或連詞。
出自《說文》:「而,頰毛也。象毛之形。」譯:「而,是頰毛。類似毛髮的形狀。
2、相關詞語:
(1)而後: 以後;後來;然後。
(2)而或:有時候
(3)而今:現在
(4)而況:連詞。何況
(5)而立:指年至三十,學有成就。後來用「而立」指人三十歲。
12樓:匿名使用者
1.【而】
(一)用作連詞.1.表示並列關係.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勸學》)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
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2.表示遞進關係.可譯為"並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②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
③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皜駁色,而皆若僂(《登泰山記》)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遊褒禪山記》)
3.表示承接關係.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鬥斛之祿(《陳情表》)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4.表示轉折關係.可譯為"但是""卻".
①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②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陳情表》)
5.表示假設關係.可譯為"如果""假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②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飾關係,即連線狀語.可不譯.
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
③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鴻門宴》)
7.表示因果關係,
①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遊褒禪山記》) ②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
8.表示目的關係,
①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二)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②嫗每謂餘曰:「某所,而母立於茲(《項脊軒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①軍驚而壞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
①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虎丘記》) ②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③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逍遙遊》)
【而後】才,方才.
①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②三月而後成.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
①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③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會兒.
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
②既而得其屍於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促織》)
③既而將訴於舅姑,舅姑愛其子,不能御(《柳毅傳》)
文言文中的「安」有哪些意義和用法
安本義是安靜。1 用作形容詞,意為 安全 安定 安穩 如 風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2 用作動詞,意為 安身 養生 如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曹劌論戰 附虛詞用法 1 用作疑問副詞.出現在疑問句中,置於動詞之前,作狀語。相當於 怎麼 怎樣 如 1 君安與項伯有故?鴻門宴 2 安得廣廈千萬間 茅...
文言文中而字的意義?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和意義
而 一 r 一頰毛,象毛之形。凡鱗毛之下垂者也稱而。例如 周禮 考工記 梓人 凡攫殺援噬之類,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二代詞。通 爾 汝,表示第二人稱。可譯為 你 的 你們 的 例如 項脊軒志 某所,而母立於茲。三連詞。表示並列關係,所連兩項在意思上不分主次 輕重,而是並列 並重的關係,可譯為...
之而以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意義
一 之 作代詞用 之 作代詞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點的 之 字 1 執策而臨之,曰 天下無馬。馬說 2 名之者誰?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記 3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小石潭記 4 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小石潭記 5 撤屏視之,一人 一桌 一椅 一扇 一撫尺而已。6 下視其轍,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