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金牛咲
作者簡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名列頌敬「唐宋八大家」,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
創作背景: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詩人王安石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時,途經杭州,寫下此詩。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時睜改詩人只有三十歲,正值壯年,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一抒胸臆,表達寬闊情懷,可看作實行新法的前奏。
2樓:亦夢之城
1、創作背景。
登飛來峰》為王安石30歲時所作。皇祐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時,途經杭州,寫下此詩。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時詩人正值壯年,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一抒胸臆,表達寬闊情懷,可看作實行新法的前奏。
2、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氏穗毀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慶曆二年(1042年),王安石進士及第。歷任揚州籤族大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
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一年後,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鬱然病逝於鐘山(今江蘇南京),諡號「文」,故世稱王文公。
3、《登飛來峰》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公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4、註釋。飛來峰頂有座高聳入雲的塔,聽說雞鳴時分就可以看見旭日公升起。
不害怕層層浮雲遮住我那遠眺的視野,只因為我站在此處最高殲備的飛來峰頂登高望遠心胸寬廣。
5、賞析。登飛來峰》是一首七言絕句,是北宋詩人王安石所作,本詩作者通過對自己親身登臨千尋塔遠望,一覽無餘的視角直接描寫,來抒發出他心中興奮愉悅的心情,和遠大的政治抱負。
3樓:網友
登飛來峰 宋-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公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嫌搜稿身在最高層。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當過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援下實行改革,歷史上叫做「王安石變法」。王安石又是文學家,詩和散文都寫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辭,據說,他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芹孝經過幾十次修改才選定「綠」字,千百年來傳為美談。
1.飛來峰——就是浙江紹興城外的寶林山。
2.千尋塔——形容塔很高。古代一尋等於八尺。
3.緣——因為。
這首絕句,是王安石早看在浙江做地方官時的作品。前兩句寫飛來峰塔的形象,後兩句寫登飛來峰塔的感想。
山是高聳的,塔是高聳的,山頂上的塔更是高高聳立的。飛來峰和它上面的寶塔總共多高?不知道。
詩人只告訴我們,單是塔身就是漏鏈八千多尺——這當然是誇張的說法。詩人還講了乙個傳說:站在塔上,雞鳴五更天就可以看見海上日出。
請想想飛來峰那聳雲天的氣勢吧!
寶塔雖高,卻不是高不可上。轉眼間,詩人已登上塔頂,世界萬物,盡收眼底,那遊蕩的雲片再也擋不住視線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乍聽起來,是在談論觀賞風光的體會;可一尋味,便會從中領悟到一條人生哲理:在社會生活和思想修養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嗎?!在詩人,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對讀者,這是引人向上的啟示。
者:吳田田 - 獨孤求敗 十八級 12-2 09:06
4樓:枙夏微涼
作者簡介:王咐弊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吵褲,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名列「唐宋八大家」,有《王臨川集》、《臨公升簡簡川集拾遺》等存世。
王安石《登飛來峰》主旨是什麼
5樓:孫老闆
登飛來峰》主旨:表咐歷達了詩人不畏艱險、自信向上的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公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譯文】登上飛來峰頂高高的塔,聽說每天雞鳴時分在這可以看到旭日公升起。不怕層層浮雲遮擋我遠望的視線,是因為自己站在飛來峰的最高層。
王安石寫登飛來峰的目的是什麼 王安石為什麼寫登飛來峰
6樓:承吉凌
1、《登飛來峰》為王安石30歲時所作。《登飛來峰》選自《臨川先生文集》。是北宋詩人王安石於西元1050年,宋仁宗皇佑二年冬登臨浙江寶林山陸枝肢時有感而作。
2、該詩沒有過多的描寫詩人眼前之景,而是重點寫自早世己登臨高處的感受,搭陵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的哲理。王安石時年30歲,年少氣盛,抱負不凡,借登飛來峰抒發了他胸臆,寄託壯懷。
3、《登飛來峰》: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公升。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王安石的《登飛來峰》是寫於哪個季節的詩?
7樓:好聲音
登飛來峰》這首詩大約創作於西元1050年夏,當時詩人在浙江鄞縣擔任知縣的任期已滿,在他回江西臨川故里的途中,經過了杭州,他登上了飛來峰,寫下了這首詩。此時詩人正值壯年,心懷壯志,借登飛來峰表達其心中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
《登飛來峰》王安石 〔宋代〕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公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註釋
飛來峰:有兩說:一說在浙江紹興城外的林山。唐宋時其中有座應天塔。傳說此峰是從琅即郡東武縣飛來的,故名飛來峰。一說在今浙江杭州西湖靈隱寺前。
千尋塔:很高很高的塔。尋,大陸古時長度單位,八尺為尋。
聞說:聽說。
浮雲:在山間浮攜搭動的雲霧。
望眼:視線。
緣:因為。譯文登上飛來峰上的高塔,聽說每到雞鳴時分就可以在這裡看到旭日公升起。不怕層層浮雲遮擋我遠望的視線,只因為如今滾隱頃我站在最高層。
王安石登飛來峰的飛來峰在什麼上
8樓:愛讀書的呂老師
飛來峰在浙江紹興城外的寶林山上。
飛來做罩峰,又名靈鷲峰,飛來峰山高168公尺,山體由石灰岩構成。飛來峰由於長期受地下水溶蝕作用,飛來峰形成了許多奇幻多變的洞壑,如龍泓洞、玉信鄭乳洞、射旭洞、呼猿洞等,洞洞有來歷,極富傳奇色彩。
飛來峰純坦鬧的廳巖怪石,如蛟龍,如奔象,如臥虎,如驚猿,彷彿是一座石質動物園。山上老樹古藤,盤根錯節;巖骨暴露,峰稜如削。明人袁道曾盛道:
湖上諸峰,當以飛來為第一。」據前人記載,飛來峰過去有72洞,但因年代久遠,多數已湮沒。僅存的幾個洞,大都集中在飛來峰東南一側。
王安石《登飛來峰》的飛來峰在什麼上
飛來峰在浙江紹興城外的寶林山上。唐宋時其上有應天塔,俗稱塔山。古代傳說此山自琅琊郡東武縣 今山東諸城 飛來,故名。原文 登飛來峰 宋代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公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賞析 這首的第一句,詩人用 千尋 這一誇張的詞語,借寫峰上古塔之高,寫出自己的立足點之高。詩...
登飛來峰主要寫了什麼,登飛來峰的主旨內容
通過寫登飛來峰遠眺的所見所感,表達了詩人 遠矚,不畏困難的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一 浮雲 為例,反映了詩人對當時保守派勢力的蔑視 和詩人無所畏懼的大無畏景區精神。古詩賞析 宋 王安石 登飛來峰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登飛來峰 的主旨內容 登飛來峰 主旨 表達了詩人不畏艱險 自信向上的積極進取...
登飛來峰的小短文,將登飛來峰改寫成一篇寓言短文
山是高聳的,塔是高聳的復,山頂上的塔制 更是高高聳bai立的.飛來峰和du它上面的寶塔總共多高zhi?不知道dao.詩人只告訴我們,單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 這當然是誇張的說法.詩人還講了乙個傳說 站在塔上,雞鳴五更天就可以看見海上日出.請想想飛來峰那聳雲天的氣勢吧 寶塔雖高,卻不是高不可上.轉眼間,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