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贈汪倫》原文及翻譯賞析

2025-04-19 11:41:32 字數 3477 閱讀 8538

李白的《贈汪倫》是什麼意思?

1樓:教育小百科達人

意思是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麼深,也不及汪倫送別我的一片情深。

贈汪倫》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於涇縣信棗(今安徽皖南地區)遊歷桃花潭時寫給當地好友汪倫的一首留別詩。

全文: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翻譯:李白乘舟將要離別遠行,忽聽岸上傳來踏歌之聲。桃花潭水即使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倫送我之情。

李白《贈汪倫》原文|翻譯|賞析

2樓:漢匠文化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鍵衡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天寶十四載(755),李白從秋浦(今安徽貴池)前往涇縣(今屬安徽)遊桃花潭,當地人汪倫常釀美酒款待他。臨走時,汪倫又來送行,李白作了這首詩留別。

詩的前半是敘事:先寫要離去者,繼寫送行者,展示一幅離別的畫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將欲行」表明是在輕舟待發之時。

這句使我們彷彿見到李白在正要離岸的小船上向人們告別的情景。

送行者是誰呢?次句卻不像首句那樣直敘,而用了曲筆,只說聽見歌聲。一群村人踏地為節拍,邊走邊唱前來送行了。

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說「忽聞」而不用「遙聞」。這句詩雖說得比較含蓄,只聞其聲,不見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詩的後半是抒情。第三句遙接起句慎鬥,進一步說明放船地點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繪了潭的特點,又為結句預伏一筆。

桃花潭水是那樣的深湛,更觸動了離人的情懷,難忘汪倫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聯絡起來。結句迸出「不及汪稿孝做倫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達了真摯純潔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麼汪倫送李白的情誼更有多少深呢?

耐人尋味。清沈德潛很欣賞這一句,他說:「若說汪倫之情比於潭水千尺,便是凡語。

妙境只在一轉換間。」(唐詩別裁集》)顯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採用比物手法,變無形的情誼為生動的形象,空靈而有餘味,自然而又情真。

這首小詩,深為後人讚賞,「桃花潭水」就成為後人抒寫別情的常用語。由於這首詩,使桃花潭一帶留下許多優美的傳說和供旅遊訪問的遺蹟,如東岸題有「踏歌古岸」門額的踏歌岸閣,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釣隱臺等等。

贈汪倫唐李白全文及翻譯 贈汪倫原文和譯文

3樓:金色盛典歷史

1、原文: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2、譯文:李白乘舟將要遠行離去,忽聽岸上傳來踏歌之聲。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倫送我之情。

3、此詩是李白於涇縣(今安徽皖南地區)遊歷桃花潭時寫給當地好友汪倫的一首留別詩。詩前兩句描繪李白乘舟欲行時,汪倫踏歌趕來送行的情景,樸素自然地表達出汪倫對李白那種樸實、真誠的情感;後兩句先用「深千尺」讚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緊接「不及」兩個字筆鋒一轉,用襯托的手法,把無形的情誼化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動形象地表達了汪倫對李白那份真摯深厚的友情。全詩語言清新自然,想象豐富奇特,雖僅四句二十八字,卻是李白詩中流傳最廣的佳作之一。

《贈汪倫·李白》原文與賞析

4樓:成大文化

李白。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天寶十四年(755),李白自秋浦(今安徽褲猛肆貴池)前往涇縣(今屬安徽)遊桃花潭,村人汪倫常釀美酒以待李白,臨走,汪倫又來送行,李白遂作此詩以留別。

詩僅四句,前半敘事,後半抒情,敘事完整,抒情真摯,是有唐一代留別小詩的佳作。「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首句寫離去者,次句寫送別者,攝取的雖是小小的送別鏡頭,卻很具特胡轎色。

李白乘舟」,走的是水路,「將欲行」是「蘭舟催發」的令人難捨難分的時刻,這是李白在正要離岸的船上向人們揮手告別的情景。那麼,送行的是誰呢?詩人沒有說,只說「忽聞岸上踏歌聲」,送行者是匆匆趕來的,而且腳踏節拍,口唱歌行,不寫其人,只寫其聲。

其實,送行者並非出乎詩人的意料之外: 「欲行」而未行,不是正在等待這位朋友前來送別嗎? 「忽聞」二字,是故作頓宕,這樣寫顯得十分含蓄。

第三句「桃花潭水深千尺」,遙接首句,點明送別的地點是桃花潭。《一統志》載: 「桃花潭在寧國府涇縣(今安徽涇縣)西南百里,深不可測。

李白用「水深千尺」描繪了桃花潭深不可測的特點,而且語帶雙關,為結句寫友情之深作了伏筆。結句「不及汪倫送我情」,知念以水深比情深,水深千尺,尚不及情深,汪倫送我之情該是何等真摯,何等純潔,何等深厚,何等悠長!詩人寫得又是何等耐人尋味!

沈德潛《唐詩別裁》卷二十說: 「若說汪倫之情比於潭水千尺,便是凡語,妙境只在一轉換間。」這最末一句方點明送行者為汪倫,始藏之,終露之,更使全詩意趣盎然。

若說汪倫之情比於潭水千尺,便是凡語,妙境只在一轉換間。(沈德潛《唐詩別裁》)

相別之地,相別之情,讀之覺娓娓兼至,而語出天成,不假爐煉,非太白仙才不能。「將」字、「忽」字,有神有致。(黃叔燦《唐詩箋註》)

言汪倫相送之情甚深耳,直說便無味,借桃花潭水以襯之,便有不盡曲折之意。(李鍈《詩法易簡錄》)

李白的詩《贈汪倫》的賞析

5樓:漢匠文化

作者】唐·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這首詩是唐代扮晌詩人李白,遊歷桃花潭時,寫給當地好友汪倫的一首留別詩,這首詩的大概意思是說,李白乘舟將要離別遠行,忽然聽岸上傳來踏歌之聲,桃花潭水即使深千尺,也比不上汪倫送我之情;

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這首詩,詩的前半部分是敘事,描寫的是送別的場面,起句先寫離去者,【李白乘舟將欲行】,展示了李白在正要離岸的小船上,向人們告別的情景,【乘舟】是表明走的是水道,【將欲行】表明是在輕舟待發之時;

接下來的第二句寫送行者,【忽聞岸上踏歌聲】,這一句不迅洞像首句那樣直敘,而用了曲筆,只說聽見【踏歌聲】,一群村人踏地為節拍,邊走邊唱前來送行了,汪倫的到來,確實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聲先聞,這樣的送別,側面表現出李白和汪倫,這兩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禮,快樂自由的人,詩的後半部分是抒情;

第三句遙接起句,【桃花潭水深千尺】,進一步說明放船地點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繪了潭的特點,又為結尾一句埋下伏筆,【不及汪倫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達了真摯純潔的深情,詩人很感動,所以用結尾這兩行詩,來極力讚美汪倫對詩廳昌鋒人的敬佩和喜愛,也表達了李白對汪倫的深厚情誼;

贈汪倫李白古詩 贈汪倫李白古詩賞析

6樓:承吉凌

1、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2、詞句註釋。

汪倫:李白的朋友。

將欲行:敦煌寫本《唐人選唐詩》作「欲遠行」。

踏歌:唐代民間流行的一種手拉手、兩足踏地為節拍的歌舞形式,可以邊走邊唱。

桃花潭:在今安徽涇縣西南一百里。《一統志》謂其深不可測。深千尺:詩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倫與他的友情,運用了誇張的手法。

不及:不如。送:一作「贈」。

3、白話譯文。

李白乘舟將要離別遠行,忽聽岸上傳來踏歌之聲。

桃花潭水即使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倫送我之情。

贈汪倫中李白為什麼走,贈汪倫李白為什麼要離開桃花潭

李白遊涇縣 在今安徽省 桃花潭時,附近賈村的汪倫經常用自己釀的美酒款待李白,兩人便由此結下深厚的友誼。古時候你也知道並沒有什麼娛樂專案。於是。李白 王維等人與汪倫關係很好,經常以詩文往來贈答。就像十年前的筆友一樣。李白要走的那天,汪倫送給李白名馬八匹 綢緞十捆,派僕人給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設宴送別之後...

贈汪倫唐李白一首詩的代詩人是誰,贈汪倫李白這首詩是什麼代詩人什麼寫的

1贈汪倫的作者是唐代詩人李白這是詩人贈給朋友的一首 贈別 詩2詩中描繪李白乘舟欲行時,汪倫踏歌趕來送行的情景,十分樸素自然地表達出汪倫對李白那種樸實 真誠的情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兩句李白信手拈來,先用 深千尺 讚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緊接 不及 兩個字筆鋒一轉,用比較的手法,把無形的情誼...

李白《古風五十九首》原文及翻譯賞析

李白 古風 其五十九 原文及翻譯賞析 碧荷生幽泉,朝日豔且鮮。秋花冒綠水,密葉羅青煙。秀色空絕世,馨香為誰傳。坐看飛霜滿,凋汪前此紅芳年。結根未得所,願託華池邊。碧綠的荷花生長在幽靜的泉水邊,朝陽把她們映困嫌清照得鮮豔無比。清秋季節,一朵朵芙蓉從綠水中嫋嫋舉起,茂密的圓葉籠罩著縷縷青煙。秀麗的花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