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錢塘江堤 我國的杭州灣由於地理原因,形成了聞名於世的錢塘江海潮。每當海潮興起,潮頭高達十多公尺,它們洶湧澎湃,怒濤滾滾,具有排山倒海的氣勢以及無堅不摧的力量。海潮一方面是雄壯的自然景觀;但另一方面它又摧毀堤岸,成為危害人民生命財產的災禍。
從五代開始,人們就開始築堤以抵禦海潮的襲擊。吳越王錢鏐用竹絡裝石築堤,並在堤外打下十餘行木樁,稱為「滉柱」,用以減小海潮的衝擊力。北宋大中祥符五年(公元2023年),杭州守臣用土和柴薪築堤,興建了柴塘。
景佑四年(公元2023年),又改用塊石築堤,這才有了最早的塊石塘。 本則筆記記載北宋中期拆除滉柱和修建月堤的事,反映了那一時期人們與海潮作抗爭的情形。
錢塘江,錢氏時為石堤,堤外又植大木十餘行,謂之滉柱【滉柱】豎立在堤岸外的深水木樁,可以減弱潮水對堤岸的衝擊。滉,音huàng。。寶元、康定間,人有獻議取滉柱,可得良材數十萬。
杭帥以為然。既而舊木出水,皆朽敗不可用,而滉柱一空,石堤為洪濤所激,歲歲摧決。蓋昔人埋柱,以折其怒勢,不與水爭力,故江濤不能為害。
杜偉長【杜偉長】即杜杞(公元1005—2023年),宋代常州無錫(今江蘇無錫)人,神宗時為兩浙轉運使。為轉運使【轉運使】官名。宋初轉運使掌管一路的糧食、財賦,後來兼管軍事、刑獄,成為實際的地方行政長官。
,人有獻說,自浙江稅場【浙江稅場】指當時設在杭州的兩浙路鹽場。以東,移退數里為月堤【月堤】一種圓弧形大堤,其形狀類似初生的月亮,故稱為月堤。,以避怒水。
眾水工皆以為便,獨一老水工以為不然,密諭其黨:「移堤則歲無水患,若曹何所衣食?」眾人樂其利,及從而和之。
偉長不悟其計,費以鉅萬,而江堤之害仍歲有之。近年乃講月堤之利,濤害稍稀,然猶不若滉柱之利;然所費至多,不復可為。 【譯文】 錢塘江在吳越國錢氏時修築了石堤,堤外又立了十幾行大木柱,叫作滉柱。
寶元、康定年間,有人建議把滉柱取出來,認為可以得到數十萬根好木材。杭州的主帥認為這個主意不錯。不久,舊木樁從水中撈出來,全都朽爛不能再用了,然而滉柱一經取空,石堤被波濤衝擊,年年都被摧垮。
大概前人埋滉柱是為了減少浪濤的猛勢,使石堤不與水直接衝撞,因此江濤不能為害。杜偉長擔任轉運使,有人建議從浙江鹽場以東,退後幾里修築一道月牙形石堤,以便避開洶湧的潮水。大多數水工都認為這個辦法可行,獨有乙個老水工認為不可,暗地裡告訴他的同夥說:
「要是移了堤,每年就沒有水患了,你們還靠什麼來穿衣吃飯?」眾人都樂於自身所獲的利益,就跟隨著附和這一主張。杜偉長沒有察覺他們的計謀,花費了上萬的鉅款,而江堤潰決的災害仍然年年發生。
近年來才考慮到月堤的好處,修築了月堤,江濤的危害逐漸減少,但是還不如立滉柱的辦法好;然而滉柱耗費太多,不可能再修建了。
溫州雁蕩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圖牒,未嘗有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此時尚未有名。按西域書,阿羅漢諾矩羅居震旦東南大海際雁蕩山芙蓉峰龍湫。
唐僧貫休為《諾矩羅讚》,有「雁蕩經行雲漠漠,龍湫宴坐雨濛濛」之句。此山南有芙容峰,峰下芙蓉驛,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蕩、龍湫所在,後因伐木,始見此山。山頂有大池,相傳以為雁蕩;下有二潭水,以為龍湫。
山頂有乙個大湖,據說是叫雁蕩;山下有兩個水潭,把它叫做龍湫。又有經行峽、宴坐峰,皆後人以貫休詩名之也。謝靈運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遊歷殆遍,獨不言此山,蓋當時未有雁蕩之名。
予觀雁蕩諸峰,皆峭拔險怪,上聳千尺,穹崖巨谷,不類他山,皆包在諸谷中,自嶺外望之,都無所見;至谷中則森然幹霄。原其理,當是為谷中大水沖激,沙土盡去,唯巨石巋然挺立耳。如大小龍湫、水簾、初月谷之類,皆是水鑿之穴。
自下望之則高岩峭壁,從上觀之適與地平,以至諸峰之頂,亦低於山頂之地面。世間溝壑中水鑿之處,皆有植土龕巖,亦此類耳。今成皋、陝西大澗中,立土動及百尺,迥然聳立,亦雁蕩具體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
既非挺出地上,則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見,靈運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譯 文溫州雁蕩山(是)天下奇特、秀麗(的一座山),但是自古以來的地圖地理資料(對雁蕩山)都不曾有記載。(宋代)祥符年間,因為要建造玉清宮,開山砍伐木材,才有人發現這座山,這時還沒有山名。根據西域書記載,羅漢(名叫)諾矩羅的,住在中國東南大海邊的雁蕩山芙蓉峰的龍湫。
唐朝和尚貫休寫《諾矩羅讚》,有「雁蕩經行雲漠漠,龍湫宴坐雨濛濛」的詩句。這(座)山南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驛,向前(可以)俯視大海,但(當時一般人)不知道雁蕩、龍湫所在的地方,後來(宋代)因為採伐木材,才開始見到這(座)山。山頂有(乙個)大湖,傳說把它當作雁蕩;(山)下有兩(個)水潭,就把它當作(大、小)龍湫。
還有經行峽、宴坐峰,都(是)後來人們根據貫休的詩句來命名的。(南唐詩人)謝靈運任永嘉太守的時候,所有永嘉(一帶)的山水,幾乎都遊歷遍了,唯獨沒有談到這(雁蕩)山。(這是)因為當時還沒有雁蕩山這個名稱。
我觀察雁蕩山許多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險峻、怪異,向上聳立(約)千尺(高),高大的山崖和巨大的溝谷,不像其他的山。(雁蕩山許多山峰)都包容在(周圍的)一些山谷裡面。從周圍山地外面遠望這些山峰,什麼也看不到;走到山谷裡面,(才看到這些山峰)峭拔林立,直衝雲霄。
推究它(形成)的道理,應當是被山谷裡的大水沖刷,沙土都沖走了,唯獨(剩下這些)巨大的岩石巍然挺立(在那裡)。像大小龍湫、水簾、初月谷之類,(也)都(是)水流沖刷(而成)的洞穴。從下面望這些山峰,(是)高聳的岩石峭壁;從上面觀察,(山谷裡的山峰峰頂卻又)恰好跟周圍山地一樣高,(甚至這)許多山峰的頂部還低於周圍山地的地平面。
世界上溪谷裡水流沖刷的地方,都有高聳直立的土層和底部凹陷像神龕的岩石,也(就是)這一類(情況)罷了,(它們和雁蕩山谷裡的許多山峰的成因,原理是相同的。)現在的成皋、陝州以西的大溝谷裡高聳直立的土層往往高達百尺,高高地聳立著,也(可算是)形體齊備而規模較小的雁蕩山的許多山峰,只是這裡是黃土的,那裡是石質的罷了。(雁蕩山許多山峰)既然不是挺立在平地之上,而是被深谷老林所掩蔽,所以古人沒有發現它,謝靈運沒有到過(這裡),從事理上說是不奇怪的。
《夢溪筆談》雁蕩山 原文翻譯
2樓:夜璇宸
一、譯文:
雁蕩山是天下一座奇特、秀麗的高山,可是
自古以來的地理圖譜表籍上都沒有提及過它。宋代祥符年間,因為修建玉清宮,在開山伐木時,才被人所見,這時它連個山名都沒有。根據西域的書籍記載,說有乙個名叫諾矩羅的羅漢,曾住在中國東南海邊雁蕩山芙蓉峰的龍湫。
唐朝乙個叫貫休的和尚寫的《諾矩羅讚》中,也有「雁蕩經行雲漠漠,龍湫宴坐雨濛濛」的詩句。
這座山的南邊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驛,向前看可以俯視大海,然而當時的人依舊不知道雁蕩、龍湫到底在什麼地方。後來人們因為採伐木材,才開始見到這座山。山頂上有乙個大水池,它當作傳說中的雁蕩了;山下有兩個水潭,以為就是大、小龍湫了。
至於經行峽、宴坐峰,那都是後來人們根據貫休的詩句來命名的。南朝的宋代詩人謝靈運任永嘉太守時,他把永嘉一帶所有的山水幾乎都遊歷遍了,唯獨沒有談到這個雁蕩山,這是因為當時還沒有雁蕩山這個名稱呢。
我觀察雁蕩山的這些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險峻、怪異,向上聳立的、高約千尺,高高的山崖和巨大的溝谷,不像其他的山。它的許多山峰都包容在周圍的山谷裡面。從外往裡看這些山峰,什麼也看不到;只有走到山谷裡面來,才能看到它們的峭拔林立,直衝雲霄。
推究形成的原因,應當是被山谷裡的大水沖刷的結果,沙土都被沖走了,唯獨剩下了這些巍然挺立巨大的岩石。至於大小龍湫、水簾、初月谷之類,統統都是由水流沖刷而成的洞穴。
從下面望這些山峰,都是高聳的岩石峭壁;從上面觀察,山谷裡的峰頂恰好跟周圍山地一樣高,甚至還低於周圍山地的地平面。世界上溪谷裡水流沖刷的地方,都有高聳直立的土層和像神龕一般的岩石,也都屬於這一類情況,成因是相同的。今天的成皋、陝州以西的大山澗中,直立的土層往往可達百尺,高高聳立著,可算是規模較小的雁蕩山的相似形,只是這裡是黃土的,那裡是石質的罷了。
雁蕩山許多山峰既然不挺立在平地之上,而是被深谷老林掩蔽,所以古人沒有看見,那麼謝靈運沒有到過,從事理上說就不奇怪了。
二、原文:出自 北宋 沈括 《夢溪筆談》
溫州雁蕩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圖牒,未嘗有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此時尚未有名。
按西域書,阿羅漢諾矩羅居震旦東南大海際雁蕩冊芙蓉峰龍湫。唐僧貫休為《諾矩羅讚》,有「雁蕩經行雲漠漠,龍湫宴坐雨濛濛」之句。此山南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驛,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蕩、龍湫所在。
後因伐木,始見此山。
山頂有大池,相傳為雁蕩,下有二潭水,以為龍湫。又有經行峽、歸坐峰,皆後人以貫休詩名之也。謝靈運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遊歷殆遍,獨不言此山 ,蓋當時未有雁蕩之名。
予觀雁蕩諸峰,皆峭拔險怪,上聳千尺,穹崖巨谷,不類他山,皆包在諸谷中。自嶺外望之,都無所見,至谷中則森然幹霄。原其理,當是為谷中大水沖激,沙土盡去,唯巨石巋然挺立耳。
如大小龍湫、水簾、初月谷之類,皆是水鑿之穴。自下望之,則高岩峭壁;從上觀之,適與地平。以至諸峰之頂,亦低於山頂之地面。
世間溝壑中水鑿之處,皆有植土龕巖,亦此類耳。今成皋、陝西大澗中,立土動及百尺,迥然聳立,亦雁蕩具體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
既非挺出地上,則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見,靈運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擴充套件資料
一、作品簡介:
《夢溪筆談》,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國自然科學、工藝技術及社會歷史現象的綜合性筆記體著作。該書在國際亦受重視,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評價為「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
據現可見的最古本元大德刻本,《夢溪筆談》一共分30卷,其中《筆談》26卷,《補筆談》3卷,《續筆談》1卷。全書有十七目,凡609條。內容涉及天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各個門類學科,其價值非凡。
書中的自然科學部分,總結了中國古代、特別是北宋時期科學成就。社會歷史方面,對北宋統治集團的腐朽有所暴露,對西北和北方的軍事利害、典制禮儀的演變,舊賦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較為詳實的記載。
《夢溪筆談》成書於11世紀末,一般認為是2023年至2023年間。作者自言其創作是「不繫人之利害者」,出發點則是「山間木蔭,率意談噱」。書名《夢溪筆談》,則是沈括晚年歸退後,在潤州(今鎮江)卜居處「夢溪園」的園名。
該書包括祖本在內的宋刻本早已散佚。現所能見到的最古版本是2023年(元大德九年)東山書院刻本,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元大德刻本是為善本,其流傳清晰,版本有序,歷經各朝代,數易藏主,至2023年,在***主持下,於香港購回。
二、作者簡介:
沈括(1031—1095) ,字存中,號夢溪丈人,漢族,浙江杭州錢塘縣人,北宋政治家、科學家。
沈括出身於仕宦之家,幼年隨父宦遊各地。嘉祐八年(2023年),進士及第,授揚州司理參軍。宋神宗時參與熙寧變法,受王安石器重,歷任太子中允、檢正中書刑房、提舉司天監、史館檢討、三司使等職。
元豐三年(2023年),出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經略安撫使,駐守邊境,抵禦西夏,後因永樂城之戰牽連被貶。晚年移居潤州(今江蘇鎮江),隱居夢溪園。紹聖二年(2023年),因病辭世,享年六十五歲。
沈括一生致志於科學研究,在眾多學科領域都有很深的造詣和卓越的成就,被譽為「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其代表作《夢溪筆談》,內容豐富,集前代科學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被稱為「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
《夢溪筆談》自序翻譯,《夢溪筆談》的譯文
予退處林下 深居絕過從 思平日與客言者,時紀 一事於筆,則若有所晤言 蕭然移日 所與談者,惟筆硯而已,謂之 筆談 聖謨 國政,及事近宮省 皆不敢私紀。至於系 當日士大夫毀譽 者,雖善亦不欲書,非止不言人惡而已。所錄惟山間木蔭,率意談噱 不繫人之利害者。下至閭巷之言 靡所不有 亦有得於傳聞者,其間不能...
夢溪筆談注譯本全文翻譯急求
夢溪筆談 隕石 譯文 治平元年 1064 在常州將近中午時,天上發出如雷的巨大聲音,一顆幾 乎像月亮那麼亮的星出現在東南方 一會兒又有一聲震響,星移向西南方 又一聲震響後墜落下來,掉在宜興縣民許氏的園中.遠近的人都看見了,熊熊火光映照著天,許家的籬笆全被大火燒毀.到火熄滅時,看見地下只有乙個像杯子一...
夢溪筆談文中哪句表達了科學看法?
夢溪筆談沈括閱讀答案。有改動 1819題。共5分 登州巨嵎山,下臨大海。其山有時震動,山之大石皆頹入海中,如此已五十餘年。土人始而恐,稍益習之,今皆以為常。旋風 熙寧九年,旋風經武城縣城,官舍民居略 全 盡,悉捲入雲中。卷去復墜地,民間死 失者不可勝計。縣城悉為丘墟,遂移今縣。夢溪筆談 這部作品是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