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古詩杜牧原文 清明原文及翻譯
1樓:鮮活且善良丶桃花
1、原文:《清明》
唐代: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知兄。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2、翻譯:江巧磨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
詢問當地之人何處買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處的村莊。搭寬襲。
杜牧的清明這首詩的大意是什麼 清明古詩翻譯原文
2樓:承吉凌
1、意思:清明節,傳統有與親友結伴踏青、祭祖掃墓的習俗。可是詩中的「行人」卻獨自在他鄉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獨、淒涼的,再加上春雨綿綿不絕,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煩亂和惆悵,情緒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援。
然而「行人」不甘沉湎在孤苦憂愁之中,趕快打聽哪兒有喝酒的地方,讓自己能置身於人和酒的熱流之中。於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點出那遠處的一片杏花林。詩歌的結句使人感到悠遠而詩意又顯得非常清新、明快。
2、全文: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二首杜甫的詩
3樓:網友
清明二首杜甫的詩如下:朝來新火起新煙,湖色春光淨客船。繡羽銜花他自得,紅顏騎竹我無緣。
胡童結束還難有,楚女腰肢亦可憐。不見定王城舊處,長懷賈傅井依然。
虛沾焦舉為寒食,實藉嚴君賣卜錢。鐘鼎山林各天性,濁醪粗飯任吾年。
此身飄泊苦西東,右臂偏枯半耳聾。寂寂系舟雙下淚,悠悠伏枕左書空。
十年蹴踘將雛遠,萬里鞦韆習俗同。旅雁上雲歸紫塞,家人鑽火用青楓。
秦城樓閣煙花裡,漢主山河錦鏽中。春去春來洞庭闊,白蘋愁殺白頭翁。
杜甫簡介:杜甫(712年2月12日 [1] ~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出生於河南鞏縣,原籍湖北襄陽。
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遊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
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杜甫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絕句二首其二寫作背景杜甫《絕句二首其二》
寫作背景 安史之亂中,杜甫避難於蜀中。在朋友的資助下,於成都西郊浣花溪旁建起一座草堂,備嘗艱苦的一家人暫時安定下來。在杜甫的一生中,浣花溪畔草堂裡的生活是一段愉快的時光。這是 絕句二首 中的第二首,是詩人漂泊西南的早期作品,作於公元764年 廣德二年 暮春,當時杜甫在成都的草堂。在這首小詩中,杜甫通...
杜甫的《曲江其二》這首詩怎麼讀,求杜甫《曲江二首》譯文。
一片花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且看欲盡花經眼,莫厭傷多酒入唇。江上小堂巢翡翠,苑邊高冢臥麒麟。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榮絆此身?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賞析 曲江又名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城南五公里處,原為漢武帝所造。唐玄宗開元年...
夢溪筆談原文翻譯及賞析,《夢溪筆談》雁蕩山 原文翻譯
錢塘江堤 我國的杭州灣由於地理原因,形成了聞名於世的錢塘江海潮。每當海潮興起,潮頭高達十多公尺,它們洶湧澎湃,怒濤滾滾,具有排山倒海的氣勢以及無堅不摧的力量。海潮一方面是雄壯的自然景觀 但另一方面它又摧毀堤岸,成為危害人民生命財產的災禍。從五代開始,人們就開始築堤以抵禦海潮的襲擊。吳越王錢鏐用竹絡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