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奧尼加
我是逗彎用五筆的,但看不明白你到底想說什麼?至於當初怎麼學的,全是死記硬背,到現在讓山此悶我拆字扒嫌反而不會了,但手放在鍵盤上自然就打出字了。
「句工只在一字之間」是什麼意思
2樓:匿名使用者
有時候「句工只在一字敗肆之間」,正首枯悄如古希臘賀拉斯所言:「如果你安排得巧妙者渣,家喻戶曉的字便會取得新義,表達就能盡善盡美」。
一字的對聯有什麼?
3樓:蠍
一字對聯有:
墨(對)泉。
這是最經典的一字聯。
墨』字上部為『黑』字;而『泉』字上半部分為『白』字。各屬於顏色的一種,且詞義相反。
兩個字的下半部分別為『土』和『水』又都屬於五行之一。
此聯還有另一種對法:
墨(對)柏。
同「黑」、"白"相對,且「土」、「木」都為五行。
對聯簡介:對聯,漢族傳統文化之一,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對聯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華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對聯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
對聯是中國漢族傳統文化瑰寶。
4樓:禪悟
墨對裝。
理由:1、墨,仄,名詞。裝,平,名詞。
2、黑,平,形容詞。土,仄,名詞。
壯,仄,形容詞。衣,平,名詞。
3、這是乙個巢狀對,對中含對。黑土耕種,必須身穿狀衣服。墨裝就是黑色的衣服。
5樓:汪三太子
墨 對 泉。
墨為黑土,泉為白水。
乙個字的對聯 ,看似簡單 ,實則很難。清咸豐年間 ,有人舉「墨」字求對 ,不少人以「書」、「筆」等對之 ,均不合聯義 ,唯有一人以「泉」對之 ,十分工巧。因「墨」字上半部為「黑」 ,泉」字上半部為「白」 ,各屬顏色中的一種 ,且詞義相反。
月 對 霞。
這是著名楹聯家方克逸先生於1990年為安徽巢湖四頂山創作的一副名勝聯。上聯為「月」,下聯為「霞」。方先生的解釋是:
四頂山朝霞與巢湖秋月,自古並列為廬陽八景,四頂山是朝觀霞,晚賞月的最佳處,謹以霞對月也。」此聯匠心獨運,「月」、「霞」相對,貼切自然,又工穩雅緻。這副一字聯,於1995年被吉尼斯紀錄為最短的名勝楹聯。
這兩則都是網上收集的。
自己也嘗試對乙個,權當拋磚引玉。
狼 (並非良犬)
蟻 (實為義蟲)
對聯接龍(要求接上句最後一字,與上句對仗工
6樓:網友
淚溼欄杆花著露。
雨潤桃李葉滾珠。
7樓:殘燭老翁
對聯本來就需要對仗工整,不僅僅是最後一字。而且至少是「二四六分明」。
一字一句的句意思是什麼
8樓:網友
[jù]:1.由片語成的能表示出乙個完整意思的話。
2.〔~讀(dòu)〕古代稱文詞停頓的地方為「句」或「讀」。3.
量詞,用於語言。 [gōu]:〔高~驪〕古國名,即「高麗」。
當別人對我說,一字值千金,下一句話我要說什麼?
9樓:生活中的無奈
當然了,沉默是金,語言是銀。
10樓:情天
這樣的回覆,你可以是認同,也可以是說出你的觀點。
要看你想說哪個。
一般古詩都是最後乙個字押韻,除了第三句。那麼一字詩也需要這樣押韻
11樓:文以立仁
所謂一字詩,是指詩中用了大量的「一」字。這與押韻不相關。也就是說,一字詩都會採用近體詩(如五絕、七絕)的格律,押韻是根據格律要求的。如:
含有一字的句子
12樓:著名學者高階書畫師
這是金文「一切為了消費者」,其中「切、為、了、消、費」是尹訓銀再造金文字。
13樓:我是大角度
今天看到一架飛機飛過。
今天去了乙個很好玩的公園。
今天碰到乙個好久沒見的朋友。
14樓:婚禮大師
打一開始我就知道你是在給我開玩笑。
每句猜一字,連為短句。◐▂◐ 一定要加工, 加工到三點, 基本用手工, 只需一木工。
15樓:龍舞瓊霄
要加工只。要加工資。
16樓:網友
一定要吃飯,零點就吃飯,一點要休息,三點就上班,
大字下面工是念什麼字,大字下面乙個工是念什麼字
仝 讀音 t ng 部首 人 釋義 1.同 同 2.姓氏。大字下面乙個工怎麼念?漢字 拼音 無讀音 部首 工 部首筆畫 3 總筆畫 6 字形分析 上下結構 鄭碼 llys 解釋 生僻字,無解釋 漢字。同 的古字。是相同 一樣的意思。唐代盧仝 與馬異結交詩 昨日仝不仝,異自異,是謂大仝而小異。還可用作...
上邊人下面工念什麼字,上邊乙個人下面乙個工念什麼字
仝,t ng,同 的古字。是相同 一樣的意思。唐代盧仝 與馬異結交詩 昨日仝不仝,異自異,是謂大仝而小異。上面乙個人下面乙個工念什麼 讀作 t copyng 仝注音 bai 部 du首 人部,部外筆畫 3畫,zhi總筆畫 5畫,五筆 waf,倉頡 xom 鄭碼 daoodbi,四角 80102,結構...
秋風蕭瑟下一句是什麼?秋風蕭瑟下句是什麼
換了人間出處 浪淘沙 北戴河。浪淘沙 北戴河。全文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譯文 大雨落在了幽燕,滔滔波浪連天,秦皇島之外的打魚船,在起伏的汪洋裡都已經看不見,也不知漂去了哪邊?往事已有千年,那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