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路放掉,在孫子兵法裡面叫什麼

2025-03-21 22:35:22 字數 1365 閱讀 3730

1樓:網友

半路上放掉應該是《孫子兵法》裡三十六計中的第十六計欲擒故縱。

欲擒故縱:擒:捉;縱:

放。故意先放開他,使他放鬆戒備,充分暴露,然後再把他捉住。欲擒故縱是兵法三十六計的第十六計。

原文為:「逼則反兵,走則減勢。緊隨勿迫,累其氣力,消其鬥志,散而後擒,兵不血刃。

需,有孚,光。」譯義:逼迫敵人無路可走,它就會反撲;讓它逃跑則可減弱敵人的氣勢。

追擊時,跟蹤敵人不要過於逼迫它,以消耗它的體力,瓦解它的鬥志,待敵人士氣沮喪、潰不成軍,再捕捉它,就可以避免流血。

分析:打仗,只有消滅敵人,奪取地盤,才是目的。如果逼得「窮寇」狗急跳牆,垂死掙扎,己方損兵失地,是不可取的。

放他一馬,不等於放虎歸山,目的在於讓敵人鬥志逐漸懈怠,體力、物力逐漸消耗,最後己方尋找機會,全殲敵軍,達到消滅敵人的目的。諸葛亮七擒七縱,決非感情用事,他的最終目的是在政治上利用孟獲的影響,穩住南方,在地盤上,次次乘機擴大疆土。在軍事謀略上,有「變」、「常」二字。

釋放敵人主帥,不屬常例。通常情況下,抓住了敵人不可輕易放掉,以免後患。而諸葛亮審時度勢,採用攻心之計,七擒七縱,主動權操在自己的手上,最後終於達到目的。

這說明諸葛亮深謀遠慮,隨機應變,巧用兵法,是個難得的軍事奇才。

孫子兵法笫一條是什麼?

2樓:淇爺

始計第一。孫子曰:

兵者,國之大敏滑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

曰法。道者,令民於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陰陽、寒暑。

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

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之者不勝。故校。

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

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

用之必敗,去之。

計利以聽,乃改啟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兵者,詭道也。故能。

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

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

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核拿如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3樓:匿名使用者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4樓:匿名使用者

孫子兵法笫一條是 : 千萬要慎重的忽悠 ..

在《孫子兵法》中,你認為那3 種謀略,最能運用在現今社會及工作 ?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是任何時代任何情況都能夠用到的,可以說是顛撲不破,放諸四海皆準。。致人而不致於人。掌握主動權在當今社會的工作與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是無比重要的。不掌握主動權就會受制於人,處於劣勢。。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在工作生活中要有所準備,能夠應付意外情況,什麼突發事件都不能對自己造成大的損害...

孫子兵法產生條件,孫子兵法產生的根源

中國孫子兵法研究史大致可分成7個時期。一 孕育產生時期 遠古至春秋 學界一般認為,孫子兵法 產生於我國春秋末期 亦有認為成書於戰國或更後者。關於此書的作者,多認為系孫武親著,又經後人校理。對於孫武的生活時代,學術界也有不同觀點,一般認其為春秋末期人,大約與孔子同時。孫子兵法 在產生以前,應經歷了乙個...

孫子兵法共有多少字,孫子兵法多少字呢

孫子兵法 共有十三篇,包括始計篇 作戰篇 謀攻篇 軍形篇 兵勢篇 虛實宴孝篇 軍爭篇 行軍篇 地形篇 九地篇 火攻篇 用間篇等,共餘字,本書提出了十分完備的軍事思想體系和戰略戰術原則,系統地揭臘纖示了戰爭的客輪祥仿觀。孫子兵法 又稱 孫武兵法 吳孫子兵法 孫子兵書 孫武兵書 等,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