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網友
是孔子,天不生孔子,萬古長如夜。
2樓:明演姝林
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以德治國」的是子產。
子產(?~前522年),姓公孫,名僑,字子產,春秋時期鄭國(今河南新鄭)人,政治家和思想家。
子產少年時代就勤奮好學,博學多聞,青年時期顯露出政治上的遠見。西元前533年,任鄭國相。子產提出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政策。
首先是「作封洫」,丈量土地,編制田畝,對私有土地實行徵稅。實行「作丘賦」改革,按田畝徵稅、服兵役,充實國庫,強化**集權。實施「鑄刑書」,把鄭國的制度以法律條文形式燒錄下來,公佈於眾。
子產在軍事上採取防衛方針,儲存國家實力。在國家治理上選賢任能,主張以眾為師,以德治國,說「德,國之基也」。子產任相期間,鄭國逐漸強盛,百姓安居樂業。
有一年,鄭國大旱,三個地方官屠擊、祝款、豎柎請巫師做法,按照巫師的要求砍伐了桑山的林木,結果沒有求下一滴雨。子產聽說以後,立即制止了進一步砍伐林木的行為,嚴厲地說:**有山林妨礙鄭國下雨的道理?
因為求雨而砍伐山林,簡直是一種大罪過。子產免去了那三個糊塗官的官職,親自和他們一起上山植樹。
子產並不反對百姓祭祀,可是卻容許不盲目地隨便搞祭祀活動,祭祀山神,應當培育和保護山林。
子產十分討厭品德不高之人。魯襄公三十一年(西元前542年),身為鄭國相的子產陪同鄭伯到晉國訪問,晉平公先是推脫身體不適,後又藉口急事纏身,沒有及時接見。
子產覺得晉平公有失國禮,情急之下命令隨行人員將驛館的圍牆推倒了,從凹塌之處進去驛館休息,不走大門。晉平公聽說之後大怒,接見鄭伯時還一臉不悅,子產卻不依不饒,搶白說我們鄭伯帶著禮物來看望您,東西太多,驛館的門太小,我們心裡著急呀!要是不拆牆,丟了財禮,等於來晉國不給國君您送禮,目中無您,這罪過不是更大嗎?
聽了子產的話,晉平公只好連連道歉。
左傳》載:鄭人遊於鄉校,以論執政。然明謂子產曰:
毀鄉校,何如?」子產曰:「何為?
夫人朝夕退而遊焉,以議執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
子產重視教育、「不毀鄉校」的義舉是其流芳百世的乙個重要原因,這也使得今天的子產祠園和大學校園有了密不可分的聯絡。子產祠園和大學校園共同凝重了河南的文化氛圍。
以德治國是誰的主張?
3樓:ray聊教育
以德治國是孔子的主張。孔子提出德治的思想,就是以德治國。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是「德性」之學。
德性一方面是律己、君子自立學,是完成理想人格的學說,另一方面又是「治搏彎國」之學,以德性為基礎治理國家,實現理想政治。德性是基礎,德治是建立在德性之上的基並悶,德性蔽飢是根本,德治是結果,德性是內部根據,德治是外部作用。
孔子以德治國其他情況簡介。孔子的「德治」思想在經濟上重視民生,主張「富民」,薄斂厚施於民,他的富民政策是「富民」和「教民」;「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是為政者要務,強調了民信是立國之本,「百姓足」才能藏富於民。
以德治國是誰的主張?
4樓:為生活一起努力吖
以德治國是孔子的主張。
孔子提出德治的思想,就是以德治國。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是德性之學。德性一方面是律己、君子自立學,是完成理想人格的學說,另一方面又是治國之學,以德性為基礎治理國家,實現理想政治。
德性是基礎,德治是建立在德性之上的,德性是根本,德治是結果,德輪拍性中稿是內部根據,德治是外部作用。孔子強調修己以安百姓,要求治理者首先要有德。
詳細介紹:
孔子有關德的論述和德治的思想,對中國古代倫理和政治思想的發展曾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學習借鑑孔子的德治之學,把法治與德治結合起來,對於民主法治的現代社會,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德是孔子闡發的儒家倫理範疇,專指道德、品德。賣桐孝孔子講的德內容寬泛,如仁、義、禮、智、信、孝、悌、忠、恕、讓、中庸。
等,他倡導人們崇德、修德,以德報德,提高民德。
孔子十分重視德,在《論語里仁》篇提出里仁為美,君子懷德。
君子喻於義,認為理想人格要有良好的道德環境,時時處處注意個人的道德修養。
提出以德治國的人是誰
5樓:勤奮的苦海
朋友你好,提出以德治國的人應該是我國古代的乙個聖賢,他的名字就叫做孔子。
6樓:踏平坎坷_感恩人生路
提出以德治國的這個人在我國可以說是唐朝的李世民,他就主張以德治國。
7樓:天龍老師
這個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應該就是***確實是他提出來,這樣的乙個觀點的。
8樓:在臥龍峽寫生的紅太狼
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以德治國」的是子產。
9樓:獅子座有有
我覺得提出以德治國的應該就是說的是孔子他說過那種嗯人慾性人慾立而立人易。
10樓:擁有星座的解夢人
提出以德治國的人是誰,我覺得應該是乙個非常出名的詩人,而且他也是乙個很偉大的人,我覺得他應該是從人類的出發來提出這個觀點的。
11樓:網友
提出以德最佛的人應該說中國古代思想家就提出過,比如孟子就提倡。
12樓:鉁樺垵鏌掆櫅
儒學的代表人物,儒學的代表人物,孟子我提出仁政。
13樓:小馬哥
提出一堆**的人是西漢的董仲舒不同,互相好,你退出的。
14樓:網友
以德治國的人是誰誒,好像在霍元甲還是在哪部電影裡看到過。以德治國,大家都是這樣做的吧。
15樓:網友
並沒有乙個人專門的提出以德治國,而且從古至今任何乙個朝代都沒有已得知過這樣乙個綱領,從來都是依法治國。
16樓:在巴塞隆納寫遊記的迎客松
以德治國的人比較多,也就是說乙個國家能否發展一定要有德行德的發展,是在國家占主導地位。
17樓:來自老舍茶館可人的法正
提出以德治國愛人有很多呀,我們中國就是以和平為主的,向以德治國的人,歷史上也有很多人,著名的名人。
18樓:畢鑲
可以提出以德治國的人的,並且以德治國的人,我覺得這樣的話也是可以查詢的,並且這樣的人他們大多都是非常優秀的人,是吧?
19樓:龍淨新的一天
提出以德治國的人非常的有道理 而且這樣的人也是非常出色。
20樓:網友
其中一支以德治國的人是誰應該是麻煩。
21樓:晏蘭夢
提出以德治國的人是誰?這個距離的就不是很瞭解我可能是我們。國家的一些幹部領導吧。
22樓:吉悠逸
你說你德治國的人是誰呢啊?請您在上查詢一下就知道了。
23樓:網友
這個貌似,就是仁政這個吧,感覺還是孔子吧。
24樓:帳號已登出
以德治國的這個人並不知道達到底是誰,還有人說,我對這個也沒有乙個全方位的瞭解的呢。
25樓:盤沉
其實我覺得以德治國的政治的話,你可以看一下相關的歷史資料。
26樓:網友
提出以德治國的人是誰不請清楚,要去網上查檢視才能知道這個人是誰。
27樓:愛做夢的女孩
提出以德治國的人是誰?其實這個應該是個偉大的發明家。
春秋時期主張以德治國,促進社會和諧的人是誰
28樓:網友
子產。子產(?~前年),姬姓,鄭氏,名僑,鄭穆公之孫,鄭公子發(字子國)之子,故稱公孫僑,字子產,春秋時期鄭國(今河南新鄭)人,曾擔任春秋時期鄭國執政,在他執政期間鄭國小有中興之勢。
是第乙個將刑法公佈於眾的人,曾鑄刑書於鼎,史稱"鑄刑書",是法家的先驅者。被清朝的王源推許為"春秋第一人"。
中國歷史上法律的第一次公佈,而且是鑄造在鼎上,子產也的確是個好執政。
子產在執政問題上有乙個觀點很有意思。他說,執政,最上等的是用道德治理民眾,其次才用刑戮的手段。以法治國,使人見法象見火一樣,望而生畏,燒死的很少。
以德治國,使人覺得象水一樣,淹死的就很多。所以子產治國是以寬為主,寬嚴結合。服從的加以保護,反對的加以懲罰。
特別可貴的是,子產所具有的民主思想,容忍不同意見。
鄭國人有乙個習慣,喜歡在鄉校中議論國家政治。有的議論很不符合有些人的口味,就主張取締它。子產不同意。
他說,鄉校是不能取締的。大家在那裡議***得失,是好事情。大家喜歡的事,我們就去做。
大家反對的事情,我們就不做。他們是我們的人民,發表意見,對我們是提示警醒,對我們鄭國大有好處。從前,周厲王堵塞言路,不讓人民講話,結果自己跨了臺。
這就象把大河堵起來,一旦河水決堤,後果不可想象,死傷的人會更多。與其堵不與疏,讓人講話,就象疏通河道,有怨氣就讓他發,有不滿就讓他講,天塌不下來,反而會改正我們的錯誤,難道不是好事情嗎?
鄭國南有楚國,北有晉國,夾在兩個大國中間,鄭國的外交特別難開展。子產是乙個具有高超手段的外交家,他周旋在兩個大國之間,利用他們的矛盾,搞平衡,謀發展,反而逐漸取得了主動權,提高了鄭國在諸侯中的地位。
下面是春秋戰國時期四位著名思想家的言論,哪一位思想家的主張最符合當時的歷史潮流 a.「道之以政,齊
29樓:神
d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的大發展、大變革、大動盪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井田制逐漸崩潰,各諸侯國紛紛變法圖強稱霸天下,法家思想最符合當時的歷史潮流,d項是法家思想。
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的目的是什麼,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的原因和目的是什麼
一 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的目的主要有兩個方面 1.為了爭奪人口土地。2.爭取對其他諸侯國的支配權。二 曾有歷史學家這樣概括春秋時期的諸侯混戰 春秋戰國無義戰。也就是說,那個時候的混戰並不是為了統一的目的,也不是為了造福百姓或者促進民族融合,目的其實很單純,就是為了領土擴張和更大的支配地位。但是,事物都有...
春秋時期漆工藝發展是怎樣的,春秋時期漆器有著怎樣的發展?
春秋時期漆工藝可以說是我國髹漆工藝史上乙個重要的轉折時期,這時期的漆工藝與商 西周時期漆工藝比較有了很大的發展。春秋製作漆器的領域在不斷擴大,商 西周時期漆器的發現地點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區的黃河流域中游地區,而春秋時期已擴大到黃河流域下游和長江流域。同時,春秋漆器製作出現了不同的藝術風格。由於漆工藝包...
春秋時期主要有哪些國家爭霸,春秋時期主要的諸侯國有哪些
齊國 晉國 宋國 陳國 鄭國 衛國 魯國 曹國 楚國 秦國 吳國 越國 燕國等。東周前期又稱春秋 前770年 前476年 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全國性大 形成的時期。史家一般以 三家分晉 作為春秋時代的結束和戰國時代的開始。西元前770年平王東遷,建立了東周王朝。但此時周已衰弱到了極點,統治範圍方圓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