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牛牛愛教育
講的是當時的這六種情況的發生,不是天時地理的災難, 而是將帥本身的錯。
出處:出自春秋時期軍事家孫武的《地形·第十》。
原文節選:凡兵有走者、有馳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亂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地之災,將之過也。夫勢均,以一擊十,曰走。
卒強吏弱,曰馳;吏強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敵懟而自戰,將不知其能,曰崩;將弱不嚴,教道不明,吏卒無常,陳兵縱橫,曰亂。
白話譯文:軍隊打敗仗有「走」、「馳」、「陷」、「崩」、「亂」、「北」六種情況。當時的這六種情況的發生,不是天時地理的災難, 而是將帥本身的錯。地餘含塌勢均同的情況下。
主將又不瞭解他們實力,因而失敗的,叫做「崩」。將帥懦弱缺乏威嚴,治軍沒有章法,官兵之間的關係混亂而緊張,陣列混亂,因此而致敗的,叫做「亂」。
2樓:匿名使用者
原文:凡兵有走者、有馳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亂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地之災,將之過也搭衡。
翻譯:軍隊打敗仗有「走」、「馳」、「陷」、「崩」、「亂」、「北」六種情況。這六種情高銀況的發生,不是天時地理的災害,而是將帥自身的過錯。
地勢均同的情況下,以一擊十而導致失敗的,叫做「走」。士卒強捍,軍官懦弱而造成失敗的,叫做「馳」。將帥強悍,士卒儒弱而失敗的,叫做「陷」。
偏將怨仇不服從指揮,遇到敵人擅自出戰,主將又不瞭解他們能力,因而失敗的,叫做「崩」。將帥懦弱缺乏威嚴,治軍沒有章法,官兵關係混亂緊張,列兵佈陣雜亂無常,因此知念做而致敗的,叫做「亂」。將帥不能正確判斷敵情,以少擊眾,以弱擊強,作戰又沒有精銳先鋒部隊,因而落敗的,叫做「北」。
以上六種情況,均是導致失敗的原因。這是將帥的重大責任之所在,是不可不認真考察研究的。
3樓:匿名使用者
走者、馳者、陷者、崩者、北者、亂者。凡此六者,非天地之災,將之過也。」
4樓:匿名使用者
意思是,只要不是天災,六種情況都能過去。
5樓:兵法大師
凡兵有走者、有馳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亂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地之災,將之過也。夫勢均,以一擊十,曰走;卒強吏弱,曰馳;吏強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敵懟而自戰,將不知其能,曰崩;將弱不嚴,教道不明,吏卒無常,陳兵縱橫,曰亂;將不能料敵,以少合眾,以弱擊強,兵無選鋒,曰北。
凡此六者,敗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凡是用兵有走、有弛、有陷、有崩、有亂、有北這六種情況,凡是這六種情況,不是天災,是將領的過錯。軍事勢力相當,以一擊十,就會造成我方軍隊的逃跑,這種情況是走;士卒強而將領弱,就會造成軍隊紀律的鬆弛,這種情況是弛;將領強而士卒弱,就會造成軍隊被攻陷,這種情況是陷;高階將領憤怒而不服,遇到敵人因為憤怒而各自為戰,將領不知道他的能力,就會造成軍隊的崩潰這種情況是崩。將領弱懦不嚴厲,軍事訓練不明確,軍官和士卒關係緊張,軍隊陣勢無常就會造成軍隊的混亂,這種情況是亂;將領不能判斷敵人情況,以少擊眾,以弱擊強,軍隊沒有精銳的先鋒就會造成軍隊的敗北,這種情況是北,凡是這六種情況是敗軍之道,將領到任必須認真考察的事情。
孫子兵法·地形篇中的內容。
6樓:手機使用者
走者、有馳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亂者、有北者。
凡此六者 不是天地之災,是將軍過錯。
7樓:網友
分析古文要前文來連貫···你發一句,不能翻譯啊。
孫子兵法講的要點的是哪三點,《孫子兵法》有哪些主要思想觀點?
兵無常形,水無定式,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孫子兵法講的要點。一,軍勢篇二,中國曆代軍事思想。三,武經七書 中國古代兵書奇法 三要點是 老子 兒子和孫子。孫子兵法 又稱 孫武兵法 吳孫子兵法 孫子兵書 孫武兵書 等,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始計第一 孫子曰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
孫子兵法產生條件,孫子兵法產生的根源
中國孫子兵法研究史大致可分成7個時期。一 孕育產生時期 遠古至春秋 學界一般認為,孫子兵法 產生於我國春秋末期 亦有認為成書於戰國或更後者。關於此書的作者,多認為系孫武親著,又經後人校理。對於孫武的生活時代,學術界也有不同觀點,一般認其為春秋末期人,大約與孔子同時。孫子兵法 在產生以前,應經歷了乙個...
孫子兵法中的地形篇,孫子兵法 地形篇
十 地 形 篇 原文 孫子曰 地形有通者,有掛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險者,有遠者。我可以往,彼可以來,曰通 通形者,先居高陽,利糧道,以戰則利。可以往,難以返,曰掛 掛形者,敵無備,出而勝之 敵若有備,出而不勝,難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 支形者,敵雖利我,我無出也 引而去之,令敵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