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資料
1樓:網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王安石歷任揚州籤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
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一年後,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鬱然病逝於鐘山(今江蘇南京),贈太傅。
紹聖元年(1094年),獲諡「文」,故世稱王文公。
王安石出生於仕宦家庭,自幼勤奮好學,博覽群書,曾隨文 宦遊南北各地,接觸到一些社會現實。對農民的痛苦生活有所瞭解。因此,年輕時便立下了「矯世變俗」之志,他於二十二歲中進士後,歷任淮南推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府、江東刑獄提典等職,均能體恤民情,為地方除弊興利。
北宋嘉佑三年 (1058)任支度判官時,向宋仁宗上萬言書,對官制、科舉以及 奢靡無節的頹敗風氣作了深刻的揭露,請求改革政治,加強邊防, 提出了「收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的理財原則,但並未引起朝廷的重視。
1067年神宗即位,王安石出任江寧(今南京)知府, 旋被詔為翰林學士兼侍講。熙寧二年(1069)任參知政事,次年 拜相,即開始實施變法,所行新法在財政方面有均輸法、青苗法、市場法、免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在軍事方面有置將法、 保甲法、保馬法等。同時,改革科舉制度,為推行新法培育人才,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地主和豪商對農民的剝削,促進 了農田水利事業的發展。
國家財政狀況有所改善,軍事力量也得 到加強。但由於司馬光等保守勢力的激烈反對,新法在推行中屢遭阻礙,宋神宗也時有動搖。熙寧七年,王安石被迫辭相,再任江寧知府,次年二月復任宰相,不久又因維護新法得罪了神宗而 再次罷相,退居江寧半山園,被朝廷封為「荊國公」。
後人稱其王荊公。
求王安石的歷史評價!
2樓:利與笠
怎麼說呢……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好:為人正直,文學底蘊深厚,變法順民心(雖然沒有變法成功) 不好:不拘小節,邋遢,不講究細節(失敗的主要原因),庇護兒子(個人情感太重)
求苗麗君的資料
苗麗君,女,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醫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生畢業,從事內科臨床工作近年。中文名。苗麗君。國籍。中國。職業。呼吸內科副主任醫師。性別。女。主持河南省醫學科技攻關專案二項,參與主持河南省醫學重大攻關專案一項,參研科研專案多項,獲衛生廳科技成果二等獎一項。撰寫專著二部...
王安石簡介,王安石的個人簡介
王安石 1021年1月18日 1086年 字介甫,晚號半山,是逝後追諡號 文 小字獾郎,晚年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臨川人 今江西省東鄉縣上池村人 中國傑出的政治家 文學家 思想家,改革家。在文學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詩 學杜得其瘦硬 擅長於說理與修辭,善於用典故,風格遒 qi 勁有力,王安...
王安石變法的利弊,王安石變法的利與弊
1 成效 王安石變法的根本目的,是要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增強對外防禦,對內彈壓的能力,以鞏固和加強封建統治。從新法次第實施,到新法為守舊派所廢罷,其間將近十五年。在這十五年中,每項新法在推行後,雖然都不免產生了或大或小的弊端,但是,基本上都能收到一些效果,富國強兵 的效果是十分顯著的。1 積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