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江州白司馬錶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2025-02-15 14:35:06 字數 1979 閱讀 8374

1樓:網友

詩題中的「寄」點明瞭詩歌的題材是「寄贈詩」。「司馬」乃官名,中唐時期,司馬為刺史的副職,不過那時已是有職無權了。「白司馬」指白居易,古人常常以姓與官名的組合來稱呼其人(如杜工部、王右軍等),「江州」乃白居易任司馬的貶謫之地。

唐憲宗元和十年(815)六月,,唐藩鎮勢力遣刺客於長安街頭刺死宰相武元衡,刺傷御史中丞裴度,朝野譁然,藩鎮勢力又進一步提出要求罷免裴度,以靖藩鎮「反側」之心。白居易因上表主張嚴緝**,有「擅越職分」之嫌,而且平素多作諷喻詩,得罪了朝中權貴,於是被貶為江州司馬。楊巨源作為白居易的好友作《寄江州白司馬》表達對友人深切的關懷,同時以昂揚樂觀的態度鼓勵友人切莫消沉,要自信、達觀,要始終對仕途充滿自信。

2樓:網友

楊巨源的詩歌《寄江州白司馬》勸勉白居易不要灰心喪氣,體現對好友白居易的處境的關心,勸勉白司馬不要被眼前的困境所牽制,仍要心懷遠大的志向和抱負。

寄江州白司馬原文及翻譯賞析

3樓:阿個冰

寄江州白司馬原文及翻譯賞析如下:

寄江州白司馬 楊巨源 〔唐代〕

江州司馬平安否,惠遠東林住得無。

湓浦曾聞似衣帶,廬峰見說勝香爐。

題詩歲晏離鴻斷,望闕天遙病鶴孤。

莫謾拘牽雨花社,青雲依禪公升基舊是前途。

譯文。江州司馬啊,我的朋友,是不是平安依舊?高僧慧遠曾住的東林寺,不知你去住過否?

我曾聽說湓水縈繞似衣帶,就在此處入海; 也聽說那廬峰,比香爐峰更具神韻和風采。

歲末題詩寄託笑鬥思念,卻找不到送書的鴻雁; 遙望宮闕,那樣渺遠,身似病鶴一樣孤單。賀謹。

不要空受眼前境遇的牽制,一味求佛。

問道; 遠大的抱負和志向,仍是前方追求的目標。

註釋:江州白司馬:即白居易。

惠遠:東晉。

高僧,居廬山東林寺。

莫謾:不要。

雨花社:指佛教。

講經的集會。

楊巨源 ,唐代詩人。字景山,後改名巨濟。河中(治所今山西永濟。

人。貞元五年(789)進士。初為張弘靖從事,由秘書郎擢太常博士,遷虞部員外郎。

出為鳳翔少尹,復召授國子司業。長慶四年(824),辭官退休,執政請以為河中少尹,食其祿終身。關於楊巨源生年,據方崧卿《韓集舉正》

考訂。韓愈《送楊少尹序》

作於長慶四年(824),序中述及楊有「年滿七十」、「去歸其鄉」語。由此推斷,楊當生於755年,卒年不詳。

寄江州白司馬這首詩的背景是什麼

4樓:

摘要。元和十年(815)秋天,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詩人寄贈此篇, -則問候近況,再則敦勸鼓勵,頗見深情。

您好親!我是吳老師,很高悄槐興為您服務哦。累計笑運悄諮詢服務已超千人,下面讓我來為您解答正在整理答案,請您耐心等待碰渣一下下哦!

元和十年(815)秋天,白居易被貶為江猛頃州司馬。詩人寄贈此篇, -則問候近況,再枝逗陸則敦勸鼓勵,頗指頌見深情。

寶,能幫到您是我的榮幸!祝您生活愉快!如果您覺得對您有幫助的話,請辛苦點一下贊哦!謝謝!

寄江州白司馬是什麼詩

5樓:納

是由唐朝詩人楊巨源液哪所寫的七言律詩。

原文:寄江州白司馬。

楊巨源 〔唐代〕

江州司馬。平安否,惠遠東林住得無老山。

湓浦曾聞似衣帶,廬峰見說勝香爐。

題詩歲晏離鴻斷,望闕天遙病鶴孤。

莫謾拘牽侍埋中雨花社,青雲依舊是前途。

譯文:江州司馬啊,我的朋友,是不是平安依舊?

高僧慧遠。曾住的東林寺。

不知你去住過否?

我曾聽說湓水縈繞似衣帶,就在此處入海;

也聽說那廬峰,比香爐峰更具神韻和風采。

歲末題詩寄託思念,卻找不到送書的鴻雁;

遙望宮闕,那樣渺遠,身似病鶴一樣孤單。

不要空受眼前境遇的牽制,一味求佛。

問道; 遠大的抱負和志向,仍是前方追求的目標。

姚合的《老馬》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作者對這匹普通老馬寄予深情,是由於這匹老馬的悲慘遭遇酷似舊中國的農民。那壓得頭都抬不起來的情態,和當時農民的 負重 一樣,而苦得淚往肚裡咽的神情,就正是農民的 忍辱 老馬的形象是有高度概括力的,不僅象徵了舊中國的農民,也含有詩人的自我形象。當時詩人對黑暗的現實極為不滿,但又感到無力反抗。他哀嘆自己的...

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虞美人 聽雨 是宋詞中運用時空表現的藝術手法高度簡練而又概括著人生道路的接觸名篇之一。三幅圖畫 溫軟香豔的 歌樓夜雨圖 淒風苦雨的 江舟秋霖圖 孤獨枯寂的 僧廬聽雨圖 三幅畫卷組成了少年風流 壯年飄零 晚年孤寂的特定的人生長捲從而透現了社會從相對安定到動盪離亂 劫後荒涼的演變過程。三種境界 人生的三...

山村孩子的畫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寫的的畫面是雲,樹,泥土。明寫景,實際是寫自己的心情,是寫乙個步入中老年階段的人,對人生的思考,歷經了歲月的冷暖,經歷了風霜的洗禮,到了中年後只留下了心靈的幻想,回頭去看走過的足跡,有深也有淺,寫的是作者在經歷了生活的歷練後,看淡了人生的冷暖,濃淡,深淺,淡泊人生,心靜如止水。對兒童豐富的想象力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