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凝夜雪
赤潮對海洋生態平衡的破壞。
海洋是一種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複雜生態系統。系統中的物質迴圈、能量流動都是處於相對穩定,動態平衡的。當赤潮發生時這種平衡遭到干擾和破壞。
在植物性赤潮發生初期,由於植物的光合作用,水體會出現高葉綠素a、高溶解氧、高化學耗氧量。這種環境因素的改變,致使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長、發育、繁殖,導致一些生物逃避甚至死亡,破壞了原有的生態平衡。
赤潮對海洋漁業和水產資源的破壞。
赤潮破壞魚、蝦、貝類等資源的主要原因是:
1、破壞漁場的鉺料基礎,造成漁業減產。
2、赤潮生物的異常發制繁殖,可引起魚、蝦、貝等經濟生物瓣機械堵塞,造成這些生物窒息而死。
3、赤潮後期,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在細菌分解作用下,可造成環境嚴重缺氧或者產生硫化氫等有害物質,使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
4、有些赤潮的體內或代謝產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魚、蝦、貝類等生物。
2樓:譙教
大面積的赤潮是水裡的植物無法進行光合作用。從而無法為水裡的魚供養。
赤潮是如何產生的?
3樓:中地數媒
赤潮形成的原因比較複雜,但多數學者認為,赤潮生物的存在和水體的水質汙染(富營養化)是形成赤潮的主要原因。
可以說赤潮是一種複雜的生態異常現象,發生的原因也比較複雜。關於赤潮發生的機理雖然至今尚無定論,但是赤潮發生的首要條件是赤潮生物增殖要達到一定的密度,否則,儘管其他因子都適宜,也不會發生赤潮,在正常的理化環境條件下,赤潮生物在浮游生物中所佔的比重並不大,有些鞭毛蟲類(或者甲藻類)還是一些魚蝦的食物。但是由於特殊的環境條件,使某些赤潮生物過量繁殖,便形成赤潮。
1.海域水體的富營養化。
隨著沿海地區工農業發展和城市化程序加快,大量含有有機質和豐富營養鹽的工農業廢水和生活汙水排入海洋,造成進岸海域的水體富營養化,汙染物不容易被稀釋擴散,因此這些地區是赤潮多發區。海水養殖密度高的區域由於自身汙染也往往存在水體的富營養化,形成赤潮的可能性較大。
2.海域中存在赤潮生物種源。
海洋中有330多種浮游生物能形成赤潮,有毒的種類大約有80多種。
3.合適的海流作用和天氣形勢。
一般在海潮流緩慢、水體交換弱、天氣形勢穩定、風力較小、溼度大、氣壓低、陽光充足時,易發生赤潮。海流、風有時能使赤潮生物聚集在一起,沿岸的上公升流可以將含有大量營養鹽物質的下層水帶到表層,為赤潮的發生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如果風力適當,風向適宜的話,就會促進赤潮生物的聚集,從而使赤潮的產生更加容易。
4.適宜的水溫和鹽度。
不同海區的不同型別赤潮爆發對溫鹽的要求各不相同,一般在表層水溫的突然增加和鹽度降低時,會促進赤潮的發生。在水體交換弱的封閉海灣,赤潮一般發生於雨過天晴之後。
赤潮是怎樣的現象?
4樓:中地數媒
赤潮是一種自然現象,也是人為因素引起的。人類早就有相關記載,如《舊約·出埃及記》中就有關於赤潮的描述:「河裡的水,都變作血,河也腥臭了,埃及人就不能喝這裡的水了」。
在日本,早在騰原時代和鐮時代就有赤潮方面的記載。1803年法國人馬克·萊斯卡波特記載了美洲羅亞爾灣地區的印第安人根據月黑之夜觀察海水發光現象來判別貽貝是否可以食用。1831—1836年,達爾文在《貝格爾航海記錄》中記載了在巴西和智利近海面發生的束毛藻引發的赤潮事件。
據載,中國早在2000多年前就發現赤潮現象,一些古書文獻或文藝作品裡已有一些有關赤潮方面的記載。如清代的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就形象地記載了與赤潮有關的發光現象。
赤潮」,被喻為「紅色幽靈」,國際上也稱其為「有害藻華」,赤潮又稱紅潮,是海洋生態系統中的一種異常現象。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環境條件下爆發性地增殖造成的。海藻是乙個龐大的家族,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單細胞植物。
根據引發赤潮的生物種類和數量的不同,海水有時也呈現黃、綠、褐色等不同顏色。
赤潮指的是什麼?
5樓:漫閱科技
浮游藻類是一種比較低階的自養生物,它們是海洋中的初級「生產者」。它們以陽光為能源,有機物質氮、磷等為營養物質,利用二氧化碳合成生命物質。它們構成了海洋食物鏈系統的基礎。
但是,如果海洋中這些浮游藻類大量繁殖或高度聚集,海水就會變成紅色,這就是赤潮。
赤潮的發生過程
6樓:謙慕z嫵鐁
赤潮的長消過程,大致可分為起始、發展、維持和消亡四個階段。各階段的主要理、化和生物控制因素如下表。 所謂消亡階段是指赤潮現象消失的過程。
引起消失的原因可有颳風、下雨或營養鹽消耗殆盡。也可因溫度已超過該赤潮生物的適宜範圍。還可因潮流增強,赤潮被擴散等等。
赤潮消失過程經常是赤潮對漁業危害的最嚴重階段。
表:赤潮長消過程中各階段的主要物理、化學和生物控制因素 赤潮階段 控制因素 物理因素 化學因素 生物因素 起始階段 底部湍流、上公升流底層水體溫度、水體鉛直混合 營養鹽、微量元素、赤潮生物生長促進劑 赤潮「種子」群落、動物攝食、物種間的競爭 發展階段 水溫、鹽度、光照等 營養鹽和微量元素 赤潮生物種群缺少攝食者和競爭者 維持階段 水體穩定性(風、潮汐、輻合、輻散、溫鹽躍層、淡水注入) 營養鹽或微量元素限制 遷移和擴散 消亡階段 水體水平和鉛直混合 營養鹽耗盡、產生有毒物質 沉降作用、被攝食分解、孢束形成、物種間的競爭。
赤潮的形成,赤潮是怎樣形成的?
近年來,我國沿海地區經常出現大面積的赤潮。受赤潮影響,這些海域中的魚蝦 貝類大量死亡,經濟損失十分慘重。更嚴重的是,當赤潮發生時,還有大批居民因食用海產品而出現腹痛 噁心等中毒症狀,危及生命。赤潮是生活在海洋中的某些生物,遇到合適的環境條件而出現急劇繁殖或大量地聚集在一起,使大面積的海水顏色發生改變...
赤潮對生物的影響
造紙 皮革 食品 煉油 合成洗滌劑等工業汙水和生活汙水以及施用磷肥 氮肥的農田水,含有氮 磷 鉀等營養物,如果大量的這類汙水排入水體,使營養物質增多,引起藻類及其它浮游生物暴發性繁殖。這類物質多呈紅色,稱 赤潮生物 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會覆蓋水面,附在魷類肋上,使它們呼吸困難。死亡的赤潮生物被微生物...
求一段關於介紹赤潮和赤潮危害的英文緊急!!謝謝
赤潮是指在一定條件下,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海洋浮游生物在短時間內暴發性繁殖或高密度聚集,引起海水顏色變化的一種生態異常現象。赤潮是一種嚴重的海洋災害,發生時常使海水變為紅色或褐色,不僅汙染環境,而且對海洋養殖業構成極大威脅。赤潮發生的主要危害 1 赤潮生物釋放毒素赤潮生物釋放的毒素可引起海洋魚 蝦 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