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河分開的龍門石窟,為什麼河東沿岸人滿為患,河西卻沒有遊客?

2025-02-12 09:10:22 字數 2856 閱讀 3406

1樓:自報調查

隨著老百姓們生活質量越來越好,大家都開始選擇外出旅行。每逢節假日,去**旅行都成為了困擾大家的乙個問題,所以不少朋友就會在旅行之前提前搜好旅遊景點,以便假期出行。那麼中國著名的景點其實有很多,而其中有乙個景區也非常地有名就是龍門石窟。

不過有乙個奇怪的現象就是龍門石窟其實分為了兩個部分,景區被一條河從中間切開。但奇怪的是每逢假期之時,河東沿岸的景區總是人滿為患,而河西一邊則無人問津。

01龍門石窟,「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是一處聞名世界的5a級景點。龍門石窟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且規模最大的石刻藝術寶庫,這裡很早就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評選為了「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整座建築位居中國各大石窟之首。龍門石窟現在是世界文化遺產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中華民族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

龍門石窟其實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歷經了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以及宋等朝代並陸續營造達400餘年,密佈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之上,南北長達1公里左右,現存洞窟像有2345個,造像更是達到了11萬餘尊。龍門石窟與莫高窟和雲岡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窟,後面又加上了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的四大石窟。

02石窟被伊河分開,河東人滿為患,河西卻無人問津。

龍門石窟造像多為皇家貴族所建,同時也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皇家石窟。整座石窟融入了華夏民族審美的悟性,讓石窟藝術呈現出了中國化的趨勢,並且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可謂是中國石窟藝術的「里程碑」。雖然說石窟被堪稱為全世界國際化水平最高的石窟,不過石窟還是被境內的伊河給分開,這也導致了後來奇怪的現象發生。

位於伊河東岸的龍門石窟,每年可以說都人滿為患,根本不缺遊客。但是相比之下,伊河西岸香山上面的石窟碑刻題記則無人觀賞,這裡的景區基本上沒啥**量,哪怕河對岸就算遊客多到走不動路,大家還是願意留在東岸,而不會來西岸,這是為什麼呢?

03西岸多是碑刻題記,遊客不怎麼感興趣。

其實因為很多人來龍門石窟,主要還是衝著石窟的藝術來的,都想一睹龍門石窟的真容。而西岸則都是碑刻題記,雖然說這些碑刻題記同樣是我們中國文化的結晶與藝術瑰寶,但是很少有人會對這些碑刻題記感興趣。這也是導致東岸每年都擠滿了人,而西岸則沒啥人的情況。

2樓:白家

很多人去龍門石窟,主要是想一睹龍門石窟的雕像真容,而西岸都是碑刻題記,很少有人會對這些碑刻感興趣,所以東岸每年都擠滿了人,而西岸則沒啥人去參觀。

3樓:落魄書生

因為來這裡旅遊的遊客都是奔著龍門石窟來的,想一睹藝術的真容,而西岸多是碑刻題記,人們不感興趣。

4樓:年少時了了

乙個是因為河西比較遠,且**的交通也不太方便,還有就是河西的文物比較少。

龍門石窟旁邊的河是什麼河

5樓:承吉凌

龍門石窟旁邊的河是伊河姿簡。伊河,是中國黃河鬥冊衫南岸支流洛河的支流之一,源於熊耳山南麓的欒川縣陶灣鎮,流經嵩縣、伊川,蜿蜒於熊耳山南麓,伏牛山北麓,穿伊闕而入洛陽,東北至偃師注空腔入洛河,與洛水匯合成伊洛河。 <

龍門石窟旁邊的河是伊河。伊河,是中國黃河南岸支流洛河的支流之一,源於熊耳山南麓的欒川縣陶灣鎮,流經嵩縣、伊川,蜿蜒於熊耳山南麓,伏牛山北麓,穿伊闕而入洛陽,東北至偃師注入洛河,與洛水匯合成伊洛河。

龍門石窟前的一條河是什麼河

6樓:提著捕魚器

伊河,是中國黃河南岸洛河支流之一,也是洛陽市境內重要的河流之一。伊河發源於熊耳山南麓的欒川縣陶灣鎮,流經嵩縣、伊川,蜿蜒於熊耳山南麓,伏牛山北麓,穿伊闕而入洛陽,東北至偃師注入洛水,與洛水匯合成伊洛河。

伊河之源】欒川縣誌》:「伊河就是古鸞水。」

山海經》:「蔓渠之山伊水出焉。」

淮南子》:「伊水出上魏山。」

漂流長度】全程分兩段漂流:森林漂段全程3公里,漂時小時左右,目前為全國獨有。設定有機械水仗區、鼓浪區、人工水仗區、水上餐廳區、人工海濱、休閒島、情人島、田園樂、森林樂園等,大河漂段全程14公里,漂時3小時左右,設定有中原最長的游泳區、水仗區。

水量】嵩縣伊河漂流上游3公里處有前河水庫自動調節流量,無論枯水期、汛期,上午、下午,皆可隨到隨漂,且安全可靠。

7樓:網友

是伊河,龍門以前就叫伊闕的。

8樓:你的知識寶庫

是伊河,在洛陽地圖上可以查到。

龍門石窟為什麼被毀了?原因?時間?

9樓:網友

1,戰亂。2,風化。3,人為。

參閱歷史資料,龍門石窟的破壞主要是人禍所致。史料介紹,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西元493年)前後,後來,歷經東西魏、北齊,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密佈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現存窟龕2345個,題記和碑刻2680餘品,佛塔70餘座,造像10萬餘尊。

這些都體現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極高的藝術造詣。但是在這400年延續不斷開鑿過程中,也經歷了多次毀佛滅法的劫難,造成了部分雕像的殘缺破損。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有著名的「三武一宗」滅佛事件。

佛教史上稱為「法難」。這「三武一宗」就是指北魏的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後周世宗等四次滅佛事件。龍門石窟就遭受了其中的北周武帝(543—578)、後周世宗(西元921~959年)、唐武宗(814~846)、後周世宗(西元921~959年)三次滅佛事件的破壞。

第一次北周武帝滅佛時間距離龍門石窟開鑿的年代僅僅50多年,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不惜毀壞歷史遺蹟,這樣的皇帝即便在歷史上曾經有過豐功偉績,很有作為,僅就對祖宗的遺產的破壞一點,就是不可饒恕的歷史罪人。

其實,龍門石窟真正的遭到毀滅性劫難,是1907年到1935年,正是我國不斷遭到列強侵略之時,據日本人學者關野貞在他的《支那文化史蹟》中記載:「洞窟中的多數佛頭,能取下的都賣給了外國人」。這便是我們今天看到龍門石窟的佛像大都沒頭的原因所在。

龍門石窟屬於什麼景觀,龍門石窟的特色是什麼

人文景觀吧,畢竟是人公開鑿的。龍門石窟的特色是什麼 世界文化遺產 洛陽龍門石窟,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 國家5a級旅遊景區。龍門石窟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際 公元493年 歷經西魏 東魏 北齊 隋 唐 五代的營造,形成了南北長達1公里 具有2300餘座窟龕 10萬餘尊造像 2800多塊碑刻題記的石窟...

洛陽龍門石窟開鑿於什麼時期,河南龍門石窟開鑿於什麼時期

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際 公元493年 之後歷經東魏 西魏 北齊 隋 唐 五代 宋等朝代400餘年的營造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際,之後歷經東魏 西魏 北齊 隋 唐 五代的營造 河南龍門石窟開鑿於什麼時期 龍門石窟始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公元493年 前後,後來,歷經東西魏 北齊,到隋...

龍門石窟建於什麼年代,龍門石窟是哪朝代建的

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來間,源之後歷經東魏 西魏 北齊 隋 唐 五代 宋等朝代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南北長達1公里,今存有窟龕2345個,造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2800余品。其中 龍門二十品 是書法魏碑精華,褚遂良所書的 伊闕佛龕之碑 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範。龍門石窟延續時間長,跨越朝代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