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夢令是在什麼背景下寫的?
1樓:嗎告霜
創作背景:這首《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根據陳祖美編的《李清照簡明年表》,此詞作於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前後。
作者簡介: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約1155年),號易安居士,漢族,齊州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人。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
李清照出生於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裕,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打下文學基礎。出嫁後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蒐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闢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鎮卜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
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擴充套件資料:這首小令,有人物,有場景,還有對白,充分顯示了宋詞的語言表現力和詞人的才華。
小詞借宿酒醒後詢問花事的描寫,曲折委婉地表達了詞人的惜花傷春之情,語言畝核清新,詞意雋永。1、作品原文《如夢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2、譯文:
昨夜雨雖然下得稀疏,風御耐穗卻颳得急猛,沉沉的酣睡卻不能把殘存的酒力全部消盡。問那正在捲簾的侍女:庭園裡海棠花現在怎麼樣了?
她說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樣。你可知道,你可知道,這個時節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了。
如夢令的內容。
2樓:染指無流年
李清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譯 文經常記起在溪邊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陽落山的時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來的路。遊興滿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錯誤地划進了荷花深處。搶著劃呀,搶著劃呀,驚動滿灘的水鳥,都飛起來了。
如夢令的作者是誰?
3樓:印飛白
作者為宋代的李清照,這是一首憶昔詞。寥寥數語,似乎是隨意而出,卻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開頭兩句,寫沉醉興奮之情。
接著寫「興盡」歸家,又「誤入」荷塘深處,別有天地,更令**連。最後一句,純潔天真,言盡而意不盡。 這首《如夢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優美怡人。
譯文:經常回憶起以前到小溪邊的亭子游玩,一直到日暮時分,但因喝醉而忘記回去的路。
一直玩到興盡才乘舟返回,卻迷途進入荷花池的深處。
怎樣才能把船劃出去,我爭著渡河去,槳聲驚醒了棲息在水中的鷗鷺。
賞析:這是一首絕妙的大自然的讚歌。此首小令,為作者年輕時詞作。
寫她經久不忘的一次溪亭暢遊,表現其卓爾不群的情趣,豪放瀟灑的風姿,活潑開朗的性格。用白描的藝術手法,創造乙個具有平淡之美的藝術境界,清秀淡雅,靜中有動,語言淺淡自然。樸實無華,給人以強烈的美的享受。
詩詞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
盛放的荷花叢中正有一葉扁舟搖盪舟上是遊興未盡的少年才女,這樣的美景咐友,一敬穗下子躍然紙上,呼之欲出。一連兩個「爭渡 」,表達了主人亮簡卜公急於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心情。這首小令用詞簡練,只選取了幾個片斷,把移動著的風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寫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讓人不由想隨她一道荷叢盪舟,沉醉不歸。
正所謂「少年情懷自是得」,這首詩不事雕琢,富有一種自然之美。
李清照《如夢令》的解析,李清照《如夢令》賞析
如 夢 令 北宋 李清照 常記溪亭 日暮,沈醉 不知歸路。興盡 晚回舟,誤入藕花 深處。爭渡,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註釋 溪亭 臨水的亭台。沈 ch n 醉 大醉。興盡 遊興得到了滿足。藕花 蓮花。爭渡 怎麼渡 爭 同 怎 譯文 經常記起在溪邊的亭子遊玩直到太陽落山的時候,迷醉那種快樂而不知道回來的路...
誰知到如夢令這首詞的意思,如夢令這首詩是什麼意思
李清照 如夢令 常記 溪亭日暮 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 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譯 文經常記起在溪邊的亭子遊玩直到太陽落山的時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來的路。遊興滿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錯誤地划進了荷花深處。搶著劃呀,搶著劃呀,驚動滿灘的水鳥,...
李清照如夢令的配樂什麼好
是輕快的笛子聲音 是朗誦 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 時的 琵琶語 踏古 以上兩首都是百家講壇裡評說李清照用的 由古箏所演奏的樂曲!要緩慢的,讀的時候也要一樣 我有一段關於李清照的朗誦,可找不到錄音中的配樂,請懂古典 的朋友幫忙聽一下。第一首是壎曲,聽的不是很真切,似乎是壎曲 蘇武牧羊 下一首使用的是小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