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的解釋,孟子原文理解?

2025-01-12 14:00:07 字數 1682 閱讀 4921

1樓:網友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有這樣乙個有趣而另人深思的實驗,把乙隻青蛙冷不防扔進滾燙的油鍋裡,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躍而出,逃離陷境。然後又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漸加熱的水鍋裡,這次它感到舒服愜意,以致意識到危險來臨時卻欲躍乏力,最終葬身鍋底。由這個實驗我們可以看出,青蛙對眼前的危險反映敏感,對還沒有到來的危險反映遲鈍。

由此我想到了人,其實人在這方面也是如此,正如孟子所說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人生旅途中,逆境催人警醒,激人奮進,而安逸優越的環境卻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耽於安樂,盡享舒適,常常一事無成。有的人甚至在安逸之時沉溺酒色,自我毀滅。這於青蛙臨難時的奮起一躍和溫水中的臥以待斃是何其相似。

生於憂患」是千古不變的名言,春秋時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是它最好的註冊。那時,勾踐屈服求和,卑身事吳,臥薪嚐膽,又經「十年生聚,十年數訓」,終於轉弱為強,起兵滅掉吳國,成為一代霸主,勾踐何能得以復國?這是亡國之辱的憂患使他發憤、催他奮起的結果。

這說明,當困難重重、欲退無路時,人們常常能顯出非凡的毅力,發揮出意想不到的潛能,拼死殺出重圍,開拓出一條生路。

但是,有了生路,有了安逸,人們卻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而「死於安樂」。這方面的例子莫過於闖王了。1644年春,闖王攻入北京,以為天下以定,大功告成。

那些農民出身的新官僚把起義時打天下的叱吒風雲的氣魄喪失殆盡,只圖在北京城中享受安樂,「日日過年」,李自成想早日稱帝、牛金星想當太平宰相,諸將想營造府第。當清兵入關,明朝武裝捲土重來時,起義軍卻一敗不可收拾。這令我想起歐陽修說的「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這句話老。

險情環生時人們能睜大眼睛去拼搏,因此化險為夷;安逸享樂中卻意志消退,銳氣全無,結果一敗塗地。

孟子原文理解?

2樓:油一勇敢的狗勾

孟子對曰:「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整事獯鬻,勾踐事吳。

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詩》雲:

畏天之威,於時保之。」

白話譯文:只有仁人能以大國的地位侍奉小國,所以商湯曾侍奉葛國,文王曾侍奉混夷。只有聰明的人能以 小國的地位侍奉大國,所以周太王曾侍奉獯鬻,勾踐曾侍奉吳國。

能以大國地位侍奉小國的,是樂於聽從天命的人;能以小國地位侍奉大國的,是畏懼天命的人。

樂於聽從天命的能安定天下,畏懼天命的能保住他的國家。《詩經》上說:『畏懼上天的威嚴,才能得到安定。

出處:出自戰國時期孟子的《孟子·梁惠王》。

古公亶父因戎狄威逼,率領族槐簡人由殲明坦豳(bīn)遷到岐山下的周原(今陝西岐山北),「復修后稷、公劉之業」,推行「務耕織、行地宜」的農業發展政策,實現了「行者有資,居者有畜積,民賴其慶」的局面,周族逐漸強盛,加之周太公「積德行義」,使得「國人皆戴之」,奠定了周人禮教文化和滅商的基礎。

沒錯,亶父時期,實力確實比戎狄弱小。

只要避其鋒芒,韜光養晦。

事實證明,由此奠定了周朝的根基。

如果氏桐當時硬剛,那麼,可能會失敗或者兩敗俱傷,就算慘勝,有可能就錯過了奠基的視窗期了。

示敵以弱,這樣的例子,很多很多,文章說的沒錯。

孟子等,這些先賢的偉大,也正在於此:總結前人的經驗教訓,給後人以啟迪。

3樓:求思衲

很抱歉鬥巖,這個問題我們無空猜御法,對於這兆衫個問題我沒有辦法解決不敢給輕易給你方法和建議,請諮詢相關人員給你正確解答,祝您生活愉快。

孟子的名言賞析,孟子名言名句及解釋

將很快就會看見就。孟子名言名句及解釋 孟子的名言名句 孟子中的名言名句 離婁之明 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生,我所欲也 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士貴立志,志不立則無成。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孟子曰 ...

孟子為何稱公孫丑為子,孟子 公孫丑上的原文

揠苗助長 發 音 y mi o zh zh ng 釋 義 揠 拔起。把苗拔起,幫助其生長,後用來比喻違反事物的發展規律,急於求成,反而壞事。寓意 客觀事物的發展自有它的規律,純靠良好的願望和熱情是不夠的,很可能效果還會與主觀願望相反。這一寓言還告知一具體道理 欲速則不達。內容 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

《孟子兩章》的原文及翻譯

原文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 s 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