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孟子》名言各10句並解釋

2021-03-04 08:56:26 字數 5457 閱讀 6269

1樓:離洛

論語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

1.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溫習)它,不也高興嗎 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到這裡)來,不也快樂嗎 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

2.曾子曰:"吾日三省(xi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

2.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 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複習過呢 "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後,能有新體會,新發現,憑藉這一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有害.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5.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型."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6.孔子說:"看見賢明的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明的人要反省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孔子說:"幾個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有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

8.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 到死為止,(路)不也(走得)很遙遠嗎 "

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9.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這以後(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後落葉的."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10.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 "孔子說:"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孟子》名言20句

(1)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譯文】不用圓規和曲尺,就不能正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

(2)權,然後和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譯文】稱一稱,才曉得輕重;量一量,才曉得長短。

(3)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譯文】人要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

(4)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譯文】即使有一種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又凍它十天,沒有能夠再生長的。

(5)其進銳者,其退速。

【譯文】前進太猛的人,後退也會快。

(6)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譯文】心這個器官職在思考,思考才能獲得,不思考便不能獲得。

(7)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譯文】憂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樂足以使人死亡。

(8)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

【譯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應該處於統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處於統治地位,就會把他的罪惡傳播給群眾。

(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譯文】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國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廟;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體。

(10)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

【譯文】一國的君主如果喜愛仁德,整個天下便不會有敵手。

(11)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n^u)。

【譯文】減免刑罰,減輕賦稅,讓百姓能深耕細作,早除穢草。

(12)仁者無敵。

【譯文】仁德的人是無敵於天下的。

(13)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譯文】每家給他五畝土地的住宅,四圍種植著桑樹,那麼,五十歲以上的人都可以有絲棉襖穿了。雞狗與豬這類家畜,都有力量去飼養繁殖,那麼,七十歲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一家給他一百畝土地,並且不去妨礙他的生產,八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飽飽的了。

辦好各級學校,反覆地用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大道理來開導他們,那麼,鬚髮花白的老人便會有人代勞,不致頭頂著、揹負著東西在路上行走了。

(14)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

【譯文】搞好耕種,減輕稅收,可以使百姓富足。

(15)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

【譯文】君主仁,沒有人不仁;君主義,沒有人不義;君主正,沒有人不正。

(16)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譯文】以百姓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者,百姓也會以國君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以百姓的憂愁為自己的憂愁者,百姓也會以國君的憂愁為自己的憂愁。

(17)仁則榮,不仁則辱。

【譯文】諸侯卿相如果實行仁政,就會有榮耀;如果行不仁之政,就會遭受屈辱。

(18)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譯文】有一定的產業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沒有一定的產業收入的人便不會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假若沒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就會胡作非為,違法亂紀,什麼事都幹得出來。

(19)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於死。

【譯文】為爭奪土地而戰,殺死的人遍野;為爭奪城池而戰,殺死的人滿城,這就是帶領土地來吃人肉,死刑都不足以贖出他們的罪過。

(20)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孟子名言10句,5個源於《孟子》的成語要有解釋

2樓:liao穀雨

孟子的名言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養,養之至也。——孟子

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情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棄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慾,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孝也。——孟子

孟子》名言名句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孟子·公孫丑上》

孟子曰:「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矣。」

《孟子·公孫丑上》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孫丑下》

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孟子·公孫丑下》

孟子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曰:「不以規距,不能成方員(圓)¨¨¨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孟子·離婁上》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離婁下》

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孟子·離婁下》

成語有簞食壺漿

拼音 dān sì hú jiāng

釋義 食:食物;漿:湯。百姓用簞盛飯,用壺盛湯來歡迎他們愛戴的軍隊。形容軍隊受到群眾熱烈擁護和歡迎的情況。

出處 《孟子·梁惠王上》:「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例子 時操引得勝之兵,陳列於河上,有土人~以迎之。(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一回)

愧天怍人

拼音 kuì tiān zuò rén

釋義 怍:慚愧。對天對人,都感到慚愧。指做了虧心事無臉見人。

出處 《孟子·盡心上》:「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

緣木求魚

拼音 yuán mù qiú yú

釋義 緣木:爬樹。爬到樹上去找魚。比喻方向或辦法不對頭,不可能達到目的。

出處 《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例子 若想善出此關,大王乃~,非徒無益,而又害之也。(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三十三回)

愧天怍人

拼音 kuì tiān zuò rén

釋義 怍:慚愧。對天對人,都感到慚愧。指做了虧心事無臉見人。

出處 《孟子·盡心上》:「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

關於「《論語》和《孟子》」的成語和名言?

3樓:匿名使用者

1、不恥下問

[拼音]

bù chǐ xià wèn

[釋義]

樂於向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學習,而不覺得不好意思。

[出處]

《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例句]

你不但謙虛而且還不恥下問以及還在網上來徵求答案。

2、不亦樂乎

[拼音]

bù yì lè hū

[釋義]

乎:文言中用為疑問或反問的語氣助詞,這裡相當於「嗎」。用來表示極度、非常、淋漓盡致地意思。

[出處]

《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例句]

我們太餓了,菜一上桌,我們就立即吃得不亦樂乎。

3、惡衣惡食

[拼音]

è yī è shí

[釋義]

惡: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

[出處]

《論語·里仁》:「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4、發憤忘食

[拼音]

fā fèn wàng shí

[釋義]

努力學習或工作,連吃飯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奮。

[出處]

《論語·述而》:「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例句]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5、惠而不費

[拼音]

huì ér bù fèi

[釋義]

惠:給人好處;費:耗費。給人好處,自己卻無所損失。

[出處]

《論語·堯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

[例句]

我們在這個小飯館裡吃得很滿意,大家都說是惠而不費。

6、《論語·子貢問君子章》—— 出話誰能敢不仁,未行未足信於人。欲求內外皆無間,兌口終須後艮身。

7、《論語·孝弟章》—— 仁民愛物本親親,有子當年見亦真。第一注中明體用,洗空千載說經人。

8、《論語·三省章》—— 專心於內最為難,又主其三得大端。曾識中庸並孟子,正如江水發岷山。

9、《論語·攻乎異端章》—— 墨氏似仁楊似義,佛如美色與淫聲。刀圭烏喙甜如蜜,何況專攻欲盡精。

10、《論語·君子不器》—— 大學真儒恥小成,一源體用要流行。當知萬物備於我,真自修身至治平。

求出自《論語》和《孟子》的成語,故事,名言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怨天尤人 怨 怨恨 天 命運 尤 責怪,歸罪。指遇到挫折或出了問題,一味報怨天,責怪別人。玉毀櫝中 比喻因主管人員失職而造成重大損失。因材施教 因 根據 材 資質 施 施加 教 教育。指針對學習的人的志趣 能力等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的教育。以身作則 則 準...

出自《論語》中的孔子名言,四句,出自《論語》的名言警句

你好!子曰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意思是 孔子說 君子說話要謹慎,做事要勤快。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 孔子說 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瞭解我,我也不怨恨 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

找10句課外的論語及它的解釋!最好論語字數少點。

有教無類人為本 仁禮相成德為首 論語 中孔子教育思想對素質教育的啟示 孔子,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教育家 思想家 史學家。有人說 諸子以孔子為第一人,諸子之書以 論語 為第一部 論語 作為孔子及。原文子曰 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譯文孔子說 乙個人沒有仁德,他怎麼能實行禮呢?乙個人沒有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