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樣運用他們的智慧在沒有銀行的情況下發工資的?

2024-12-29 22:25:22 字數 1388 閱讀 3651

1樓:波平惠

每個月對於工薪族來說,最高興的事情就是發工資的那一天了。

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憑藉著網路、銀行等科技的發展,我們可以快捷的領到工資。可是生活在幾千年前的古人,他們是怎樣領取工資的呢?

中國從秦朝開始,就建立了幅員遼闊的大一統王朝,而且採用郡縣制度,各地**都由**任命。僱人幹活,就要付工錢,具體到國家上就是俸祿。

而在古代沒有完整地銀行金融系統,更沒有微信支付寶轉賬,那麼**是如何領到自己的工資呢?是全部到都城領取,或者皇帝派人下來發嗎?

其實,以前發放的俸祿並非錢幣,而主要是實物

春秋戰國時期,工資由土地和糧食組成,《孟子》提到:"君十卿祿,卿祿四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

常見的是用穀物、土地和日用品來代替。

漢朝時,根據你的官職和工作表現,決定你將得到多少食物。

主要原因是當時的朝廷沒有在各地設立屬於國家的銀行。那時,如果發生饑荒或戰爭,食物的作用往往大於金錢。

有時也會改成發放土地,來抵押食物。給予**的這部分土地可以由**自己耕種或出租。此外,這片土地上生產的穀物不需要繳稅。

除了土地和糧食朝廷還將**一些日常必需品,如衣服和其他材料來抵押工資。

唐代時,在京**的工資是由太倉署負責發放,地方**的俸祿是由各地的倉曹負責發放。

實際上在古代,工資就是糧食的觀念也深入人心,正因為如此,陶淵明才能寫下"不為五斗公尺而折腰"的詩句。

唐宋後,社會越來越富庶,以錢幣於工資的佔比逐漸增加。

在宋朝時期,就有一種叫做"券歷"的東西,類似於過去的糧票,上面寫有日期,**憑藉此到指定的糧倉或者銀庫領取工資,超過時間的話,"券歷"也就作廢了。

至於在清,貨幣因此基本變成了**、銅板,使用實打實的貨幣來進行工資的結算。

使用**就已經很有我們現在發放工資的感覺了。

畢竟貨幣的話比起糧食和絹布要方便許多,也更靠譜。

貨幣的發展,也是科技發展的一種體現。從以前的實物、銀子到現在的網路轉賬,我們已經是方便了太多太多了。

2樓:帳號已登出

很簡單啊,直接地主去錢莊領錢,然後拿回來乙個人乙個人的發,和現在工地乙個樣。

3樓:新鮮妃子笑

古人是有管家的,管家負責發工資,基本上每個月都會聚集在一起發工資。就是現在人發工資也不一定走銀行。

4樓:七寒銳

古人自有古人的智慧,在古代開工資的結算方式一般是用算盤,也有專門的會計,他們也有記賬薄用來記賬開工資。

古人讀書的故事 他們是怎樣讀書的,最後成為了什麼

是艱苦的讀書 為了報答祖國 古人刻苦讀書的故事有哪些?1 映月讀書 南朝人江泌小時家貧,白天要幫助家裡做些雜活維持生計,晚上他抓緊時間來學習,由於買不起燭火,就只有站在月光底下讀書,月亮西墜。他爬上梯子接著讀,經常因困倦從梯子上摔下,爬起來後接著讀書。2 買臣負薪 朱買臣靠砍柴賣柴維持生活,經常揹負...

古人沒有冰箱,夏天是怎樣保鮮食物的

呵呵,還是只能借助水了。一般用大點的木桶,裝滿桶水,置於陰涼處,古人建的房子都是比較陰涼的,所以陰涼處比較多,另外古人建的房子而且能避風雨,這就是古人抵抗自然災害的智慧型體現。再將食物用樹葉裹嚴實,吊浸於水中,就可保鮮食物了。放陰涼通風處 和用鹽水浸泡 古人用得最多的可能就是水井了,還有就是放在冷水...

在古代女人是怎麼對待月經的,古人是怎樣對待月經的

古代叫月事帶,是布條,包棉花或草灰。1 沒有布之前,估計使用樹葉。2 發明布之後,使用布內包裹木炭灰的方法。布可以反覆洗滌的。3 在紙張發明之後,有錢人家也有使用類似於宣紙一樣的紙張增加吸水效能的,而且使用後可以隨時丟棄。但是外層依然選用布匹包裹。布當然由丫鬟去清洗了。4 公元前1550年,在埃及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