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好人一生平安
不知道誰說的,但是我也說說自己看法;
乙個人盡管可以表面跟別人“行為一樣”,實際上可能行為很不一樣,因為類似的行為完全可能由不同的行為模式匯出。就像有的狗非常像豬,可以找到乙隻狗和一頭豬,從外觀某個角度看難以分辨,但它們的差異實在太大了,遠大過兩隻看起來截然不同的狗,或兩頭完全不同的豬。必須拋掉外在的行為表象,去洞察內在的行為模式,才能真正分辨乙個人在行為上是“異常”還是“正常”——假如採用“異常”“正常”的定義的話。
那麼,內在的行為模式和什麼相關聯呢?認知。誰不是一天吃三頓飯,誰到飯館吃飯不激亂爛是點菜、吃飯、買單,吃的時候談笑風生,但每乙個在飯館談笑風生的人,彼此對世界的理解是大不同的。
他們也許從事同樣的行業,操著同樣的術語,談著同樣的話題,但理解很不一樣。同樣的遭遇發生在兩個人身上,張三寧明漏願相信是上天的恩典與福賜,李四寧願相信是上天的惡意與戲弄。看起來,他們都相信上天的存在,但他們之間的認知差異,也許比信與不信的差異還要大。
一時的情緒是可以迅速改變的,一時的行為也不難改變,生理狀態的改變要慢一些,情緒模式與行為模式的改變更慢,認知系統的改變非常慢。
一時的情緒不是情緒模式,比如乙個人突然發脾氣,過一會兒又開懷大笑,一時的情緒改變了,情緒模式沒有改變。“喜怒無常”就是情緒模式。一次的喜與怒都不難改變,但喜怒無常難以改變。
滿嘴跑火車”就是行為模式,乙個人可以這次不跑火車,是一時的行為改變了,但回頭又跑火車了,是行為模式沒有改變。
行為模式的改變,是系列行為的改變陪穗。行為如果不從系列上改變,抓起乙個行為,其他相關行為會或同時或迴圈地施加力量,導致你還是沒有辦法改變它。
認知如何影響行為?
2樓:西門不見魚
認知如何影響行為,這個問題是很多心理學家都想解答的。因為,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總會遇到一些事情,而這些事情,會影響到我們的行為。那麼,這種行為,是由什麼因素所引發的呢?
其實,我們的行為,是由我們的認知所引導的。比如說,我們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些事情,這些事情的發生,會讓我們感覺到非常的不舒服,甚至是痛苦,但是,我們又不能改變這種情況的存在。這個時候,如果我們不改變這種認知,我們的行為,就很可能會受到認知的控制,從而出現一些異常的行為,比如說,我們可能會出現一些過激的行為,或者是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為,等。
那麼。如果我們想改變我們的認知,我們應該怎麼做呢?我想。
我們可以通過改變我們的行為,從而來改變我們的認知。那麼。我們如何改變我們的行為呢?
認知如何影響行為?
3樓:星座家
去市場買菜,我會首先準備環保袋,然後把能重複利用的塑膠袋帶著備用。到了售貨員稱重時,我會告訴她,別用新袋子或者盡量放到乙個袋子裡,售貨員有的特別熱情地說:“不行,兩個分開裝,別把水果蔬菜擠壞了。
有的為了結算方便,也堅持要用新袋子。
我解釋說:“回家這些袋子都沒有用了,一是浪費,二是不環保。”她們總是有些吃驚:“別人都想多拿幾個新袋子回家呢,你卻堅決少用塑膠袋?!”
由此,我想到人們認知對行為的影響。例如我的認知是:塑膠袋及一次性用品是白色垃圾,給地球造成極大危害。
我的行為:不用或少用塑膠袋、現在的塑膠袋盡量重複利用、儘量減少使用外賣(因為外賣是一次性用品使用最多的環節)。
那假如另乙個人認知是:塑膠袋方便,超市免費的袋子多,還可以省錢。那麼對應行為就是:盡可能多用塑膠袋,多拿塑膠袋。
可見,乙個人的認知,會決定乙個的行為,也會直接引發乙個人的情緒。
如果先生沒有支援你買鞋,說把先鞋櫃裡現有的鞋子整理一下。你可能會認為,他總是阻止肆燃你購物,是告雹行不夠愛你。你就會很委屈和生氣;如果你認為先生說的有道理,是為了你的支出更合理,你可能就會更愛先生。
事情本身沒有對錯,我們相應的行為是因為解讀的方式不同。
認知很重要,而改變乙個人認知卻是最難的。抽菸有害人人知道,卻行為上難以做到。乙個朋友說,他成功戒菸是因為,他剛剛有了個寶貝女兒,爸爸自然非常非常愛女兒。
當妻子問他:“你抽一支菸,女兒也在你對面,也相當抽了一支煙,你是什麼感覺?”他說:
我瞬間淚流滿面……”從此以後,看到煙,就想到這個畫面,就徹底戒菸了。
我另一位朋友,是到了國外,看到菸盒上的畫面而戒煙。例如馬來西亞的菸盒上,不是象我們這裡的香菸盒上,只寫了非常小的一行字“抽菸有害健康”,而是印刷有因抽菸導致的各種後果的畸形畫面。而畫面是最容易引發人類情感的。
所以,我們要改變乙個人的行為,需要從根源上改變認知,如果改變認知,講道理往往不可行,就需要情感的驅動,促進行為的改變。認知、情感、行為,是改變一襪譁個人的三駕馬車。
百天寫作第二輪,26 / 100 。
改變行為可以反過來改變認知
4樓:你即來
寧向東的清華管理學課】改變乙個人不僅要考慮怎麼改變他的觀念,也可以考慮先改變他的行為,特別是讓他跟你一起完成某個行動,說不定完成行動以後他會更族知歷容易改變自己的看法。
這句話反覆琢磨了好幾遍,“態度決定一切”一度備受推崇,應該有不少公司包括我所在公司真的是人手一冊【態度決定一切】,但是實際操作中是有“知”不一定有“行”,不然也不會有立flag之說。當這種方法對你起不到實質性作用時,可嚐試先改變行為以此兆搜反過來改變認知。
我立刻想到乙個學霸分享的學習心得是這麼描述的:對於在職的人想考個證書,很難靜下心,那就每天抽出個30分鐘1個小時,在這個期間讓自己坐到書桌前翻翻書,先不要糾結學到了什麼,可能會覺得什麼也沒學到,這些都不要緊,這樣重複乙個月後你發現自己坐功大漲,很容易安靜的坐上乙個小時,又乙個月過去了,發現有點思路了,三個月過去了,感覺學習猛茄不是很睏難的事情,四個月過去了,你對學習有了全新的認識,最後通過考試順理成章。
不少家長遇到苦口婆心給孩子說學習的重要性,但孩子聽不進去,學不進去,是不是可以轉變一下思路。不一定靠改變認知才能改變行為,其實先改變行為也可以反過來改變認知。
認知對行為的影響
5樓:情感解說家
清明節到了,春曖花開,好多人准備要出去玩。關於打車還是做地鐵的問題,引發了我的思考。之前一直特別節約,能省則省,後來思想突然發生轉變,覺得錢是用來花的,出門行為風格發生了很大轉變。
今天又重新思考起來,認識到這真是乙個認知的問題。當想節約時一切思想都是圍繞著節約而來,當不考慮錢時一切圍繞著舒服而來。
當我寫到這裡我突然理解了孩子為什麼一直叫囂著要打車,之前還想著是不是自己的理念變了,給孩子養成了壞習慣。還在絞盡腦汁的思考如何才能調整孩子的思維呢?
其實大人和孩子是一樣的,只是我們的認知不同,孩子更多的展現了人的本性,大人有了更多的認知。教育孩子也不一定是一種思維認知,在不同的場合除錯適合的認知行為。比如打車這件事情,想省錢就不打車,想舒服了就打車,沒什麼好糾結的,也沒必要上公升到人格評價的高度。
聯絡到disc四種特性,就是要調整好目標,做一件事情目標真的很重要。人的矛盾,糾結就是目標不明確,矛盾衝突導致的。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特別明顯,對孩子的不理解,衝突好多時候源於各種理念的衝突,面對各種各樣的教育理念,會不會經常有無所適從的感覺?
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就是好好思考樹立並堅定目標,有了明確的目標,潛意識會自動運轉為你完成目標。
認知,情緒,意志行為三者的關係,認知,情緒情感,意志三者有什麼關係
認識 情感與意志是人的心理的基本過程。這些過程既 相互區別,又緊密聯絡。1 情緒情感是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意志是人自覺地確立目的,並根據目的的調節和支配行動,克服困難,實現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情緒情感和意志過程與認知過程相聯絡。2 認知過程通過形象或者概念來反映客觀事物,而情...
如何改變人的認知,如何改變乙個人的認知?
改變你的做法 而在這以前,你得有這個想法 而你之所以有這個想法,是因為認識改變了,才會生成這麼乙個另外的想法,做出與之前不同的行動,給別人留下乙個不同的印象,再來別人對你的看法改變 所以,改變自己的想法以前,首先是改變自己的認識。而改變自己的認識嘛 連自己的認識是什麼都不知道,又談何改變?從怎樣?變...
談談你對認知自我及自信認知的瞭解
尼采曾經說過 聰明的人,只要能認識自己,便什麼也不會失去。只有正確的認識自己,才能使自己充滿自信,才能使自己的人生的航船不會迷失方向。只有正確的認識自己,才能確定人生的奮鬥目標,有了正確的人生奮鬥目標並充滿自信的為之奮鬥終身,才能此生無憾。即使不成功,自己也會無怨無悔。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