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跳繩運動起源於我國唐代,當時被稱作「跳百索」,清代開始在京滿族、蒙古族、回族中廣為流傳,這是一種受人喜愛的運動專案,近年來,北京市民族傳統體育協會把它整理成為一套較為完善的競技跳繩規則。共8項:
1、 30秒單搖跳。
2、 30秒雙搖跳。
3、 單搖帶人跳(1分鐘1人帶1人單搖跳)。
4、 3分鐘10人8字跳。
5、 30秒雙搖編花跳。
6、 1分鐘1人帶1人雙搖跳。
7、 30秒三搖跳。
8、 30秒三搖編花跳。
古代馬球運動在我國哪個朝代開始出現
古代馬球運動在我國哪個朝代開始出現?:
2樓:上白國主
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三國曹植《名都篇》中有「連翩擊鞠壤」之句。唐代長安,有寬大的球場,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馬球。
馬球盛行於唐宋元3代,至清代始湮沒 ,主要流行於軍隊和宮廷貴族中。西乾縣唐章懷太子李賢墓中發現的打馬球壁畫,充分表現了唐代馬球運動的場景。壁畫全圖高130~240釐公尺, 寬 600釐公尺;畫面人物眾多、背景寬闊,生動形象;參與擊球者二十餘人, 皆著各色窄袖袍, 足登黑靴, 頭戴襆頭,手執偃月形球杖,身騎奔馬,做出競爭擊球的不同姿態。
畫面構圖疏密有致,動中有靜,有強烈的節奏感、運動感。考古出土的這一時期的馬球俑、描繪馬球活動的銅鏡,特別是在長安城唐大明宮含光殿發現記載修建 馬球
馬球場的刻石,證實了當時開展馬球運動的盛況。馬球運動有益於參與者的身心、騎術和技藝的鍛鍊。據文獻記載,唐代的歷朝皇帝如中宗、玄宗、穆宗、敬宗、宣宗、僖宗、昭宗都是馬球運動的提倡者和參與者,天寶六年(747 年),唐玄宗專門頒詔,令將馬球作為軍隊訓練的課目之一。
3樓:匿名使用者
馬球最早源於西元前525年的波斯 (今伊朗),後傳入中國。三國時曹植的《名都篇》中有詩曰:「連騎擊鞠壤,巧捷推萬端」,說明至少在漢末馬球已經存在了。
盛行於唐宋元3代,至清代始湮沒 ,主要流行於軍隊和宮廷貴族中。
4樓:
漢末就有 那時叫擊鞠 後來繁盛再唐朝
跳繩起源於哪個國家?
5樓:瓜在丹佛
跳繩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南宋以來,每逢佳節都跳繩,稱為「跳繩跳白索」,原屬於庭院遊戲類,後發展成民間競技運動。跳繩是一種在環擺的繩索中做各種跳躍動作的體育遊戲。 清人潘榮陸《帝京歲時紀勝》記錄清代 北京 元宵節民間娛樂活動時,稱跳繩為「跳白索」。
《松風閣詩抄》有詩記載:「白光如輪舞索童,一童舞索一童唱,一童跳入光輪中。」這種加伴唱的跳繩遊戲,娛樂性很強。
跳繩有單腳跳、單腳換跳、雙腳並跳、雙腳空中前後與左右分跳等多種方法。跳時,擺繩與踏躍動作要合拍,可一搖一跳,也可一搖兩跳乃至一搖三跳。搖繩的方向可前可後。
用長繩可兩人同時搖動、集體輪流跳或同時跳。跳躍時還可按不同情況編排各種動作花樣,也可用節奏與旋律適宜的歌謠伴唱。除花樣跳繩外,也可按一定距離,邊搖繩邊跑向終點,比賽速度。
跳繩時宜前腳掌著地,不要穿皮鞋及硬底鞋,繩的長短粗細也要合適。跳繩不僅可以促進少年兒童身體正常發展,而且對發展其靈敏、速度、彈跳及耐力等身體素質也有良好作用,所以除為廣大青少年所喜愛外,還常用作各專項運動訓練的輔助練習。
6樓:匿名使用者
我國,依據如下。
------------------------------跳繩的起源,根據記載指出,遠在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朝,就己經有了這種運動。過去的人稱跳繩為跳索,宛署雜記書裡也說:「以丈許長繩,兩兒對牽,飛擺不定,難以凝視,若百索然,其實一索也。
群兒乘其動時,輪跳其上以能過者為勝,否則為繩所律,聽掌繩者以繩擊之以示罰,名曰跳百索。」此實為今日跳繩中的半迴旋跳。
跳繩標屬於我國的文化遺產,屬於民俗運動更應加以發揚光大
7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是傳說 lz也可以發明乙個運動
8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 別讓棒子知道!要不肯定是棒子的了
9樓:
chian,of course!
10樓:雪兒
肯定是中國啦。。隨便什麼起源都是中國。。
中國最早在哪個朝代有了足球這項運動?
11樓:匿名使用者
北宋,梁山時期得高逑就是蹴鞠得鼻祖。
12樓:猶豫著憂鬱
宋朝 不過當時叫蹴鞠
《一球定江山》看過沒?
13樓:匿名使用者
北宋,也就是我的家鄉,現在的開封.一千多年前的\\\"紐約\\\"
14樓:我知道問題
看電視上是說當然"高求"那小子,玩這個東東,起先叫蹴鞠.
15樓:
北宋 高俅球踢的就很好 史料上有記載
16樓:匿名使用者
起源於春秋戰國,盛於唐宋
17樓:匿名使用者
蹴鞠 不識字啊 拼音怎麼讀
我國最早的文字出現在哪個朝代
18樓:寶寶
一、我國文字的發生遠在2023年以前。良渚原始文字是迄今為止在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原始文字。
分析:由於甲骨文本已經是相當成熟的文字型係,可以推斷漢字的發生一定遠在2023年以前。漢字的發展可以劃分成兩個大階段。
從甲骨文本到小篆是乙個階段;從秦漢時代的隸書到如今是乙個階段。
2023年7月6日,來自全國的古文本研究專家們齊聚平湖,現場對這些符號進行論證。專家們認為莊橋墳遺址出土的確為良渚原始文字,是迄今為止在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原始文字。
二、文字的屬性:
1、視覺
文字是簡單的視覺圖案再現 口語的聲音,因而更加清晰,可以反覆閱讀,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2、約定
文字是人類約定創造的視覺形式。必要的時候可以重新約定,形成文字改革。
3、系統
無論是語素文字、音節文字還是音素文字都有自己嚴密的系統,因此不能望文生義,改革也會牽一發動全身。
19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發現最早的文字,陶文約八千年左右,發現幾十個。在2023年前時開始出現文字,開始用文字形式記事,也是人們常說的伏羲氏時代。五六千年前這樣多地區出現比較多的文字,已經出土幾百個,神農氏炎帝時代。
骨刻文2023年左右,夏水族文四千多年,這兩種已經很成熟了,已經上千個。骨刻文可能就是軒轅黃帝蚩尤大戰後蒼吉融合眾多部落再創造的文字。基本上甲骨文前兩千年就有比較多的文字出現了。
20樓:匿名使用者
大禹留下天書石碑,2023年來無人能解,如今終於被破譯了!
說起大禹,想必大家最耳熟能詳的故事就是「大禹治水」的故事了吧。而據說他在平定水患之後,在現今湖南省衡山的岣嶁山峰上立下了77個字的天書石碑,4000多年來,無數文人墨客路過此處,卻都無法破譯上面所刻畫的這些文字。如今,一位叫做馬賀山的古文本研究學者經過幾十年的潛心研究,終於破譯了這塊天書石碑上的內容,那麼大禹到底寫了什麼東西呢?
現今矗立在佝僂山峰的這塊禹王碑,上面每個字的形狀特別像蝌蚪文,但是根據現在學者的一些研究,這篇長達77個字的碑文既不是甲骨文,也不是更古老的一些文字,因此辨認起來十分費勁,就是郭沫若這樣的考古大師研究了3年也只分辨出了上面的3個字。
對此,著名文字研究專家馬賀山以持之以恆的精神,幾十年如一日的對大禹石碑的77個天書文字進廢寢忘食的研究,終於翻譯出了禹王碑上的全部77個字,原文如下:「承帝冢然,翼輔雝衛。災洚矢發,沮洹往行,三河飛湧。
北過冀而奠,姒若忘鳥。宿岳麓庭,昶溢酉祈,水廬弗長,往求永定。華岳泰衡。
崇楚事裒,勞餘神禋,鬯曼吉徙。南瀆衍昌。衣則食備,萬邦皆寧,疆無漾漭。
」那麼,這些字的具體含義又是什麼呢?實際上,禹王碑的文字內容大意大概是:大禹從受到舜帝的命令開始寫起,為了治水,幾十年都沒有回到過自己的故鄉,就連故鄉的親人和鳥類都忘記了。
而由於大禹在治水的過程之中舉賢任能,從而導致了治水的巨大成功,從此南方的渠道全部暢通,百姓們也豐衣足食,從此數百年間,再也沒有洪水氾濫了。
不過,為何千百年來只有馬賀山可以破譯上面的文字呢?對此他這樣解釋道:「禹王碑所錄為何,為什麼數千年來大家都乙個個望而卻步呢?
或許它默默地等待著自己的伯樂前來破譯,應該說,只有在對的時候遇上對的人,他才可能與大禹心有靈犀,一點即通。」
我國最早的曆法出現在哪個朝代
21樓:匿名使用者
夏代的曆法是我國最早的曆法,當時已經依據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方位來確定月份。儲存在《大戴禮記》中的《夏小正》,就是現存的有關「夏曆」的重要文獻,是我國最早的天文曆法著作。
22樓:暮靜雨
最早的曆法是「夏曆」,相傳是夏代.
夏曆 中國傳統曆法之一,也稱為農回
歷、陰曆、殷答歷、古歷、舊曆等。屬於一種陰陽曆,平均歷月等於乙個朔望月,這一點與陰曆原則相同,所以有陰曆的成分;另一方面設定閏月以使平均歷年為乙個回歸年,並設定二十四節氣以反映季節(太陽直射點的周年運動)的變化特徵,所以又有陽曆的成分。至今幾乎全世界所有華人以及朝鮮半 島和越南等國家,仍使用夏曆來推算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節日。
雙季稻最早出現在我國的什麼朝代
23樓:匿名使用者
雙季稻的栽培最早開始於秦漢時期的嶺南地區。東漢楊孚《異物志》記載「交趾稻夏冬又熟,農者一歲再種」。這是嶺南地區雙季稻的最早記錄。長江流域雙季稻的最早記載見於西晉。
雙季稻在中國具有悠久的種植歷史,一般認為,古籍中常提到的「兩熟稻」和「再熟稻」包括再生稻、混作稻、間作稻和連作稻等,反映了中國稻作缺席制度的多樣性。
雙季稻的出現對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和勞力資源,增加糧食產量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雙季稻,就是一年中種一季早稻再種一季晚稻。五月中下旬開始插種早稻秧,到七月中下旬時收割早稻,然後緊跟著翻耕水田、插種晚稻秧苗,要趕在農曆立秋前插種完畢,到11月時收割晚稻,趕在降霜前完成收割。
24樓:穆子澈想我
最早見於西元前3世紀的《山海經》的記載。,雙季稻的栽培最早開始於秦漢時期的嶺南地區。東漢楊孚《異物志》記載「交趾稻夏冬又熟,農者一歲再種」。這是嶺南地區雙季稻的最早記錄
雙季稻在中國具有悠久的種植歷史,最早見於西元前3世紀的《山海經》的記載。一般認為,古籍中常提到的「兩熟稻」和「再熟稻」包括再生稻、混作稻、間作稻和連作稻等,反映了中國稻作缺席制度的多樣性。
雙季稻的出現對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和勞力資源,增加糧食產量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雙季稻,就是一年中種一季早稻再種一季晚稻。五月中下旬開始插種早稻秧,到七月中下旬時收割早稻,然後緊跟著翻耕水田、插種晚稻秧苗,要趕在農曆立秋前插種完畢,到11月時收割晚稻,趕在降霜前完成收割。
單季稻在每年六月中下旬到七月初插秧,十月中下旬開始收割。單季稻每畝產量要比雙季稻的一季高,但總量比雙季稻低好多。
中國雙季稻的突破
2023年11月19日中午,在廣東省梅州興寧市龍田鎮環陂村,「華南雙季超級稻年畝產3000斤全程機械化綠色高效模式攻關」專案測產驗收組測產後宣布:該專案年畝產量達到1537.78公斤,專案實驗獲得成功,並創造了水稻畝產量新的世界紀錄。
測產驗收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說,廣東氣候特點是高溫高熱多雨,水稻極易有病蟲害,要實現增產並不容易,尤其今年梅州地區晚造天氣災害明顯,颱風「海馬」帶來的風雨影響很嚴重。該專案華南雙季稻兩季產量相當於以前的三季,是重大突破。
袁隆平在現場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這是超級稻的第五代技術,此次專案成功,代表著中國水稻產量創下了乙個新的世界紀錄。而且本次不僅產量有突破,這個品種的大公尺質量可以與日本的越光公尺媲美。
這次驗收的專案是袁隆平科研團隊培育的超級稻在全國38個百畝示範片中唯一乙個雙季稻科研攻關專案。
史官最早出現在哪個朝代,屬於哪個部門
傳說倉頡是黃帝時期的造字史官。倉頡,原姓侯岡,名頡,是中國上古傳說中的人物,曾把流傳於先民中的文字加以蒐集 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績。被後人尊為 造字聖人 夏朝時,已經設定了史官,呂氏春秋 先識篇 記載 夏桀荒淫無道,太史令終古出其圖法進行勸...
古琴最早出現在哪個時期古琴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
一九七三年 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七弦琴 被斷為 漢初 一九七八年 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十絃琴 被斷為 戰國初 一九九三年 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七弦琴 被斷為 戰國中 由出土文物大致可以斷定 古琴器型穩定為七弦 實在戰國初期到戰國中期相傳古琴最初的形制為五弦 周文王加一弦為六弦 周武王加一弦為七弦...
玉雕毛筆架最早出現在哪個朝代,玉雕蓮花最早出現在哪個朝代
筆架出現的時間不太早,畢竟毛筆是秦朝才發明的。而且一直到晉代,由於書寫載體的匱乏,毛筆都不算是常用物品。三國時期,主要還是刀筆,就是用來刻竹簡的。漢代出現紙張後,毛筆逐漸成了文人喜愛的東西 所以我們才能看到王羲之的字啊 筆架也在晉代才出現。不過晉代有筆架的記錄 南朝梁的吳均寫有 筆格賦 筆格就是筆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