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算應納稅所得額,應納稅所得額與應納稅額 怎麼算

2022-06-23 18:20:02 字數 6214 閱讀 9707

1樓:老姐是個大美女

應納稅所得額有兩種計算方法,一是直接法,二是間接法。

1、直接計算法:

應納稅所得額=收入總額-不徵稅收入-免稅收入-各項扣除金額-彌補虧損2、間接計算法:

應納稅所得額=會計利潤總額±納稅調整專案金額應納稅所得額是企業所得稅的計稅依據,按照企業所得稅法的規定,應納稅所得額為企業每乙個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不徵稅收入、免稅收入、各項扣除以及允許彌補的以前年度虧損後的餘額。應納稅所得額的正確計算直接關係到國家財政收入和企業的稅收負擔,並且同成本、費用核算關係密切。

2樓:漲法律知識

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計算公式

3樓:匿名使用者

1、(10000-3500)=6500

6500×20%-555=745

2、10600-3500=7100

7100×20%-555=865

3、由於增加600元,計算個人所得稅的稅率沒有發生改變,因此個稅增加600×20%=120元。

4、反推:首先確定稅後所得,然後依據稅後所得推算出個稅所適用的稅率,再依照計稅方法計算即可。

稅後所得=稅前所得-應納個稅

應納個稅額=應稅基數×稅率-速算扣除數

應稅基數=(應納稅額+速算扣除數)÷ 稅率希望能幫助你。

應納稅所得額與應納稅額 怎麼算

4樓:註冊會計師

一般納稅人應納稅額的計算,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的應納稅額等於當期銷項稅額減去當期進項稅額。

5樓:何世珍

應納稅額是應納稅所得額乘以適用稅率得到的結果,

用公式表示如下:

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

6樓:匿名使用者

1、應納稅所得額:是企業所得稅的計稅依據。它是納稅人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去准予扣除專案後的餘額,即:

應納稅所得額=收入總額-准予扣除專案金額

2、應納稅額:是納稅人按「應納稅所得稅所得額」的一定比例向國家繳納的稅額。應納稅額的計算公式為:

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所得稅率

如何將個人所得稅不含稅收入額換算成應納稅所得額

7樓:微笑的北風

雇主全額為雇員負擔稅款。應將雇員取得的不含稅收入換算成應納稅所得額後,計算單位應當代扣代繳的稅款,計算公式為:

**應納稅所得額=(不含稅收入額-費用扣除標準-速算扣除數)/(1-稅率)

*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在上式中,公式*中的稅率,是指不含稅所得額按不含稅級距對應的稅率;公式**中的稅率,是指應納稅所得額按含稅級距對應的稅率。對此,在計算過程中應特別注意,不能混淆。

雇主為其雇員負擔部分稅款,又可分為定額負擔部分稅款和定率負擔部分稅款兩種情形。雇主為其雇員定額負擔部分稅款的,應將雇員取得的工資、薪金所得換算成應納稅所得額後,計算單位應當代扣代繳的稅款。計算公式為:

應納稅所得額=雇員取得的工資+雇主代雇員負擔的稅款-費用扣除標準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雇主為其雇員定率負擔部分稅款,是指雇主為雇員負擔一定比例的工資應納的稅款或負擔一定比例的實際應納稅款。當發生這種情況時,應將公式*中雇員取得的「不含稅收入額」替換為「未含雇主負擔的稅款的收入額」,同時,將公式中的適用稅率和速算扣除數分別乘以雇主為雇員負擔稅款的比例,從而將未含雇主負擔的稅款的收入額換算成應納稅所得額,計算單位應當代扣代繳的稅款。其計算公式為:

應納稅所得額=未含雇主負擔的稅款的收入額-費用扣除標準-速算扣除數×負擔比例/(1-稅率×負擔比例)

8樓:匿名使用者

不含稅收入按照不含稅收入的稅率,計算出應交個稅,加上不含稅收入,就是應稅所得額。

請問應納稅所得額和應納稅額為多少?怎麼計算

9樓:小火柴工作室

本題屬於個人承包經營所得,交納個人所得稅。

個人所得稅稅率表二(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適用)

級數全年應納稅所得額 稅率(%) 速算扣除

1 不超過15000元的 5 0

2 超過15000元至30000元的部分 10 750

3 超過30000元至60000元的部分 20 3750

4 超過60000元至100000元的部分 30 9750

5 超過100000元的部分 35 14750

應納稅所得額=65000*30%-9750=9750(元)

個人所得稅計算的公式的應納稅所得額是含稅的還是不含稅的

10樓:ofweek人才網

個人所得稅計算表中含稅級距和不含稅級距的區別是:含稅級距適用於由納稅人負擔稅款的工資、薪金所得;不含稅級距適用於由他人(單位)代付稅款的工資、薪金所得。

當實行按檔次計稅的時候,把計稅收入劃分為若干等級,這些等級就是稅級距,稅級距一般分為兩種,一種為"含稅級距",另一種為"不含稅級距"。

含稅級距:老闆給你發工資的時候,相當於跟你講:"這是我這個月給你的工資,個人所得稅我是不管(負擔)的,需要從你工資裡扣除,然後由公司代你繳納"。

換句話說就是,需要交納的個人所得稅是從你的該月工資裡出的,你實際得到的工資淨額是扣除個人所得稅後的工資。因此老闆給你發的總工資是含稅的,老闆發到你手中的工資是扣完你所得稅後的淨工資。

不含稅級距:如果老闆給你發工資的時候跟你講:"這是這個月我給你的純工資,如果需要交稅的話,由公司來承擔,你就甭管了。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需要交納個人所得稅,稅款就由公司格外給你承擔,而不減少你實際得到的工資。因此,你的工資就是不含稅的工資。

由於單位為個人負擔稅款的情形不同,在實際操作中有不同的方法:

1.單位代納稅義務人負擔稅款,其收入專案的費用扣除標準一定時的計算,單位代納稅義務人負擔個人所得稅款的,應將納稅義務人取得的不含稅收入換算為應納稅所得額,計算公式是:

應納稅所得額=(不含稅收入額-費用扣除額-速算扣除數)÷(1-不含稅級距對應的稅率)

應納稅款=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含稅級距對應的稅率)-速算扣除數

上述公式適用於費用扣除標準一定的應稅專案,如工資薪金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偶然所得、其他所得和不含稅收入不超過3360元的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財產租賃所得。

2、對於費用扣除數按比例扣除的應稅專案,則用以下公式計算:

應納稅所得額=(不含稅收入額-速算扣除數)×(1-20%)÷[1-稅率(不含稅級距對應的稅率)×(1-20%)]

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率-速算扣除數

3、單位為其個人定額負擔稅款的計算

應納稅所得額=個人取得的工資+單位代個人負擔的稅款-費用扣除標準

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稅×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4、單位為個人按比例負擔稅款的計算

應納稅所得額=(不含稅的收入額-費用扣除標準-速算扣除數×負擔比例)÷(1-稅率×負擔比例)

11樓:魚與玉鈺

含稅和不含稅的情況都有,含稅是適用於由納稅人負擔稅款的工資、薪金所得;不含稅是適用於由他人(單位)代付稅款的工資、薪金所得。

單位為個人負擔稅款的情形不同,在實際操作中有不同的方法如下:

單位代納稅義務人負擔稅款,其收入專案的費用扣除標準一定時的計算,單位代納稅義務人負擔個人所得稅款的,應將納稅義務人取得的不含稅收入換算為應納稅所得額,計算公式是:

應納稅所得額=(不含稅收入額-費用扣除額-速算扣除數)÷(1-不含稅級距對應的稅率)

應納稅款=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含稅級距對應的稅率)-速算扣除數

上述公式適用於費用扣除標準一定的應稅專案,如工資薪金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偶然所得、其他所得和不含稅收入不超過3360元的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

對於費用扣除數按比例扣除的應稅專案,則用以下公式計算:

應納稅所得額=(不含稅收入額-速算扣除數)×(1-20%)÷[1-稅率(不含稅級距對應的稅率)×(1-20%)]

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率-速算扣除數

單位為個人按比例負擔稅款的計算:

應納稅所得額=(不含稅的收入額-費用扣除標準-速算扣除數×負擔比例)÷(1-稅率×負擔比例)

單位為其個人定額負擔稅款的計算:

應納稅所得額=個人取得的工資+單位代個人負擔的稅款-費用扣除標準

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稅×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個人所得稅計算的公式的應納稅所得額是含稅的還是不含稅的?

12樓:魚與玉鈺

含稅和不含稅的情況都有,含稅是適用於由納稅人負擔稅款的工資、薪金所得;不含稅是適用於由他人(單位)代付稅款的工資、薪金所得。

單位為個人負擔稅款的情形不同,在實際操作中有不同的方法如下:

單位代納稅義務人負擔稅款,其收入專案的費用扣除標準一定時的計算,單位代納稅義務人負擔個人所得稅款的,應將納稅義務人取得的不含稅收入換算為應納稅所得額,計算公式是:

應納稅所得額=(不含稅收入額-費用扣除額-速算扣除數)÷(1-不含稅級距對應的稅率)

應納稅款=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含稅級距對應的稅率)-速算扣除數

上述公式適用於費用扣除標準一定的應稅專案,如工資薪金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偶然所得、其他所得和不含稅收入不超過3360元的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

對於費用扣除數按比例扣除的應稅專案,則用以下公式計算:

應納稅所得額=(不含稅收入額-速算扣除數)×(1-20%)÷[1-稅率(不含稅級距對應的稅率)×(1-20%)]

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率-速算扣除數

單位為個人按比例負擔稅款的計算:

應納稅所得額=(不含稅的收入額-費用扣除標準-速算扣除數×負擔比例)÷(1-稅率×負擔比例)

單位為其個人定額負擔稅款的計算:

應納稅所得額=個人取得的工資+單位代個人負擔的稅款-費用扣除標準

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稅×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13樓:駒雅逸愚水

個人所得稅計算表中含稅級距和不含稅級距的區別是:含稅級距適用於由納稅人負擔稅款的工資、薪金所得;不含稅級距適用於由他人(單位)代付稅款的工資、薪金所得。

當實行按檔次計稅的時候,把計稅收入劃分為若干等級,這些等級就是稅級距,稅級距一般分為兩種,一種為"含稅級距",另一種為"不含稅級距"。

含稅級距:老闆給你發工資的時候,相當於跟你講:"這是我這個月給你的工資,個人所得稅我是不管(負擔)的,需要從你工資裡扣除,然後由公司代你繳納"。

換句話說就是,需要交納的個人所得稅是從你的該月工資裡出的,你實際得到的工資淨額是扣除個人所得稅後的工資。因此老闆給你發的總工資是含稅的,老闆發到你手中的工資是扣完你所得稅後的淨工資。

不含稅級距:如果老闆給你發工資的時候跟你講:"這是這個月我給你的純工資,如果需要交稅的話,由公司來承擔,你就甭管了。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需要交納個人所得稅,稅款就由公司格外給你承擔,而不減少你實際得到的工資。因此,你的工資就是不含稅的工資。

由於單位為個人負擔稅款的情形不同,在實際操作中有不同的方法:

1.單位代納稅義務人負擔稅款,其收入專案的費用扣除標準一定時的計算,單位代納稅義務人負擔個人所得稅款的,應將納稅義務人取得的不含稅收入換算為應納稅所得額,計算公式是:

應納稅所得額=(不含稅收入額-費用扣除額-速算扣除數)÷(1-不含稅級距對應的稅率)

應納稅款=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含稅級距對應的稅率)-速算扣除數

上述公式適用於費用扣除標準一定的應稅專案,如工資薪金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偶然所得、其他所得和不含稅收入不超過3360元的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財產租賃所得。

2、對於費用扣除數按比例扣除的應稅專案,則用以下公式計算:

應納稅所得額=(不含稅收入額-速算扣除數)×(1-20%)÷[1-稅率(不含稅級距對應的稅率)×(1-20%)]

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率-速算扣除數

3、單位為其個人定額負擔稅款的計算

應納稅所得額=個人取得的工資+單位代個人負擔的稅款-費用扣除標準

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稅×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4、單位為個人按比例負擔稅款的計算

應納稅所得額=(不含稅的收入額-費用扣除標準-速算扣除數×負擔比例)÷(1-稅率×負擔比例)

營業外支出都要調增應納稅所得額嗎

不一定都需要。納稅人會計處理與稅收規定不一致,需要進行納稅調整增加的專案,主要包括稅法規定不允許扣除專案,企業已計入當期費用但超過稅法規定扣除標準的金額等,如超過稅法規定標準的工資支出 業務招待費支出 稅收罰款滯納金,非公益性捐贈支出等。企業應通過 營業外支出 科目,核算營業外支出的發生及結轉情況。...

個人所得稅的應納稅所得額計算問題

個稅的計稅依據是當月發放的工資及獎金,補充養老保險不能扣除,也應繳納個稅。1 三金以外的 補充養老保險 可以扣除。2 不是全年一次性獎 你說的安全獎 經營優秀獎,加班獎等應該是平時發的小額獎金吧 應作為工資外其他收入與工資合併計算工資個人所得稅。全年一次性獎這種算個稅方法僅對某一項獎金來算的,且全年...

利潤總額和應納稅所得額有什麼不同

利潤總額是會計利潤,是根據會計準則通過會計核算計算的會計利潤 應納稅所得額是稅收概念,是計算所得稅的計稅依據。應納稅所得額是怎麼計算得到的?一般來講,應納稅所得額 稅法上講,是收入總額減去成本 費用 稅金 損失後的餘額 但在實際工作中,和會計相結合,是以會計核算的利潤總額為基礎,通過納稅調增 納稅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