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隋朝中國就有了科舉制,為什麼古代比沒有科舉制度的歐洲各國發

2022-02-17 16:40:11 字數 3706 閱讀 9592

1樓:魔獅迪露

主要是古代封建制度控制了文人的思想,讓他們沒有朝科學的方面發展。

2樓:匿名使用者

我國隋朝有科舉制,但是歐洲各國還沒有。我國古代並不比歐洲各國發展慢,在古代的時候,我們的國家一直昂首屹立於世界的東方,萬國來賀。那個時候的歐洲遠遠不如我們。

3樓:愛貓咪的葉子

這是因為到了明清時期,中國開始實行閉關鎖國,嚴重的阻礙了中國古代的發展,使中國古代落後於世界發展潮流。

隋朝的科舉制對後世有什麼影響?

4樓:天下的大路

隋朝的科舉制對後世的影響: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任職,促進了教育事業和文學藝術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選拔官吏的權力從地方集中到朝廷。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讀書人參加國家人才選拔考試的制度。它是從隋朝以後的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

科舉制從隋代開始實行,到清光緒三十一年(2023年)清**廢除科舉制度為止。

5樓:匿名使用者

最直白的乙個就是開創了一種新的選賢與能的制度。對後世影響相當大。

從隋朝開始之後科舉制度的發展

古代歐洲沒有科舉考試,他們是怎麼選拔人才的?

6樓:朋克兒

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過程中,中國的科舉制度被介紹到了西方。科舉制用考試選拔人才的原則備受推崇,對歐洲文官制度的確立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中世紀歐洲各國**實行賜官制,文職**的錄用不進行任何考試。因此,像大哲學家培根這樣有才華的人,為了求得一管半職,只好去巴結宮廷權貴。賜官制必然導致吏治腐敗,「朝有南郭,野有遺賢」的現象相當普遍。

新航路開闢以後,來華的西方傳教士潛心研究中國的典章制度,不斷向歐洲傳遞東方的資訊。16世紀中期來華的傳教士克魯茲,發現科舉制與西方人事制度迥然不同,實行「學而優則仕」的原則,他對此很感興趣,隨後在遊記中把中國科舉制介紹到歐洲。這個世紀末,歐洲就有了關於中國科舉制度的詳細報道。

18世紀介紹中國最有影響著作是阿爾德的《中國概況》,其中介紹了中國科舉制度。至2023年,《大清律例》被譯成英文,也有關於科舉的法律條文。

歐洲人了解到中國科舉制度以後,都異口同聲地稱讚。16世紀的門多薩認為,中國是世界各國中治理得最好的乙個,他把原因歸於中國競爭性的科舉制度,說中國通過競爭開放一切官職,從而利用了所有中國人的聰明才智。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說,中國只有通過嚴格考試的人才能出任官職,「中國由那些及第的人治理著」,政治清明,經濟繁榮。

牛津大學教授紐曼說,中國行政制度是迄今為止存在於東方的無與倫比的優秀制度。即使中國在鴉片戰爭中失敗,歐洲學者仍對科學制度稱道不已。廉士在《中國總論》中說:

「中國通過卓越的考試制度錄用文官武將,這是他們制度惟一不同於古今任何乙個偉大的君主國家的地方」。

歐洲人讚賞的是中國科舉制度選拔人才的原則:機會均等,公平競爭,擇優錄用。他們認為這是一種出類拔萃的制度,值得效法。

在中國科學制的影響下,歐洲開始廢棄腐朽的賜官制,確立從競爭性考試中選拔文職**的制度。早在2023年,英國著名經濟家亞當·斯密就提議,每個人「被獲准在任何機構自由從事某一職業前,必須經過考試或試用」。他的主張是受法國百科全書派的影響,而後者又是受中國政治哲學的影響。

斯密提出選拔人才的原則為歐洲各國普遍接受。法國首先師承中國,在2023年進行了文職人員的考試,德國大約是在2023年。英國有識之士早就呼籲**效法中國科舉制度,面向全體國民,開科取士。

2023年,英國確認了通過考試擇優錄用的原則,但直到2023年,英國某一駐外機構為聘任辦事員,才進行了最早的競爭性考試。此舉受到種種非難,但英國行政改革者最終獲得勝利,應為這是一種卓越的選拔人才的制度。2023年,英國成立了第乙個文官委員會,主持普通文職人員競爭性考試。

2023年,英國頒布法令,使文官的競爭性考試正常化,英國文官考試制度最終確立。

英國文官考試面向公眾,定期舉行,對應試者進行基礎知識的筆試,低階職務的考試在地方進行,高階職務的考試才在首都倫敦。強調入選者必須具備良好的品行和確定試用期,與中國科舉制度的形式非常相似。當時的英國報刊就指出:

「生活中沒有什麼能比這與中國所實行的制度更相似的了。」《大英百科全書》對英國文官制與中國科舉制的淵源關係也有公允的結論:"在歷史上,最早的考試制度出現在中國,它用考試來選拔行政**,並對已經進入仕途的**實行定期考核。

"英國文官制度吸收了中國科舉制的精華,又影響了歐洲其他國家

7樓:匿名使用者

封建時代他們是世襲制的.但是也有學校.古代奴隸城邦制的時候是選舉.

隋朝時期科舉制度有哪些積極作用?

8樓:凮起雲湧

隋朝時科舉制度的積極作用分為三個方面:

1、政治方面: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擁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任職。

2、教育、社會風氣方面:科舉制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

3、文學藝術方面:科舉制也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發展,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大大有利於唐詩的繁榮

9樓:假的奪得

選拔棟樑啊,融合中原文化啊,自己想想就有了。

10樓:匿名使用者

最積極的就是打破 貴族的封鎖,給了普通百姓乙個入仕達機會

隋朝創立的科舉制度,在中國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至清朝時被廢除了,簡要說明被廢除的原因。

11樓:和你一起飛了

考試題的話就這樣回答:科舉制度禁錮了思想,國家缺少新型人才,再加上外來的西方文明對中國的充斥,科舉制度就更不適宜中國的發展,所以最終被廢除。

標誌性事件:是張之洞上書《奏定學堂章程》

12樓:含笑0的陽光

先問一句 請問你是學生嗎? 這道題是習題還是個人愛好?我是一名學生 如有回答不周處請諒解。

科舉制發展到明朝時科舉制發生了改變,只允許在四書五經的範圍內命題。科舉制就發生了一系列的問題。如:

1.考生只能根據指定的觀點答卷,不允許發表自己的見解,有些人就不願再參加科舉考試 2.參加科舉考試中舉的人一般都是一些書呆子,長期以來,禁錮了人們的思想 另外加上當時教育機構不普遍,沒有多少人有條件學習,致使國家人才少之又少。

這樣培養的人才,越來越不適應中國的需要。加之到了科舉考試的時候,京師大學堂的學生就都考試去了,國家的不到急需的人才。清**迫於形勢,擬定了《走定學堂章程》,這是標誌。

如果有問題,可翻閱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p117頁。

望採納!~

13樓:愛步槍

科舉制到清末已經嚴重束縛了讀書人的思想,使社會思想僵化,更重要的是,科舉制所考的內容,對富國強兵沒有任何作用。造槍造跑造炸彈,這理科的東西,英法俄美國在何方,風土人情這些文科的東西,科舉制一概不考。空談文學與哲學是不能強國的

14樓:匿名使用者

廢除原因我認為很簡單,西方的介入,又有維新派,洋務派的推波助瀾

15樓:匿名使用者

科舉制發展到清代,日趨沒落,弊端也越來越多。清代統治者對科場舞弊的處分雖然特別嚴厲,但由於科舉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舉制終於消亡。清**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個學程的新式教育體制的標誌性事件是清**頒布《奏定學堂章程》

16樓:匿名使用者

讀死書!!!!!!!!!!!!!書呆子

隋朝和唐朝的科舉制度有什麼不同

科舉制隋朝建立,唐朝完善 隋文帝廢九品中正制開始採用分科考試 隋煬帝始設進士科,科舉制形成 唐朝,唐玄宗時期增加考試科目,以進士和明經為主武則天時,首創武舉和殿試 唐玄宗時,任用 主持考試,提高科舉地位 如果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希望你能好評或者採納!謝謝 如果有其他問題請不要追問。另外提問,多了佔...

隋朝創立的科舉制度,在中國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至清朝時被廢除

考試題的話就這樣回答 科舉制度禁錮了思想,國家缺少新型人才,再加上外來的西方文明對中國的充斥,科舉制度就更不適宜中國的發展,所以最終被廢除。標誌性事件 是張之洞上書 奏定學堂章程 科舉制到清末已經嚴重束縛了讀書人的思想,使社會思想僵化,更重要的是,科舉制所考的內容,對富國強兵沒有任何作用。造槍造跑造...

科舉考試的壞處,古代科舉制度的弊端是什麼?

明清時期的科舉考試只許考生作八股文,不准發揮自己的見解,這為中國的封建制度培養人才 至於另外的朝代,總得來說對國家選拔人才是有幫助的 科舉考試最大的壞處,在於它越來越以乙個單一的硬性的標準來選拔人,進而束縛人。其結果導致人的思想越來越單一,整個社會缺乏不同的思想。科舉考試發展到最後形式上必然的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