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涅盤經曰:『沙門名乏,那名道,斷一切乏,斷一切道(邪道),以是義故,名沙門那。』百論疏曰:
『沙門者,雲乏道,亦雲息心。乏道者,以道斷貧乏也。』【又】貧道者,乏聖道之義,是沙門自謙之稱。
世說曰:『支道林嘗養數馬曰:貧道愛其神駿。
』石林燕語曰:『晉宋間佛教初行,未有僧稱,通曰道人,自稱則曰貧道。』善見論十五曰:
『若有賣衣缽人,比丘喚來,示金錢語賣衣缽人言:貧道須此衣缽,有此金錢,居士自知。』行事鈔下三曰:
『五分還寺去時。(中略)至請門首告雲:檀越好施如法,貧道何德堪之?
』業疏三下曰:『沙門者,或雲乏道貧道以譯之,皆謙虛自收不伐德也。今譯為息惡者取其意也。
』行事鈔資持記下三之三曰:『貧道亦雲乏道,皆謙收之稱。
唐宋時期,道人是修行者的統稱,和尚也是求道者,只是後來僧道分別越來越大,僧人也不稱自己為道人而稱僧人了,所以分化出貧道與貧僧。
2樓:**
「貧僧」是由「貧道」來的。這個貧道的道,不是道教和道士的道。佛教開始傳入中國時,佛教僧人也是自稱貧道。
貧道是謙虛的意思,說自己道德和智慧型不足,又乙個意思是將生死道漸漸減弱的意思,還有乙個意思是警惕自己憂道不憂貧,不要只顧名聞利養,把解脫忘記了。後來,貧道成道士的專利,僧人只自稱貧僧了。 「貧道」是一種謙稱!
也體現了道家超凡、不同世俗的思想觀念,更有一種高人的意境在其中,真人不露相嘛! 「貧」表示「本」,「貧道」就是「本道士」的意思,有謙卑之意
為什麼和尚道士自稱「貧僧」和「貧道」
3樓:匿名使用者
涅盤經曰:『沙門名乏,那名道,斷一切乏,斷一切道(邪道),以是義故,名沙門那。』百論疏曰:
『沙門者,雲乏道,亦雲息心。乏道者,以道斷貧乏也。』【又】貧道者,乏聖道之義,是沙門自謙之稱。
世說曰:『支道林嘗養數馬曰:貧道愛其神駿。
』石林燕語曰:『晉宋間佛教初行,未有僧稱,通曰道人,自稱則曰貧道。』善見論十五曰:
『若有賣衣缽人,比丘喚來,示金錢語賣衣缽人言:貧道須此衣缽,有此金錢,居士自知。』行事鈔下三曰:
『五分還寺去時。(中略)至請門首告雲:檀越好施如法,貧道何德堪之?
』業疏三下曰:『沙門者,或雲乏道貧道以譯之,皆謙虛自收不伐德也。今譯為息惡者取其意也。
』行事鈔資持記下三之三曰:『貧道亦雲乏道,皆謙收之稱。
唐宋時期,道人是修行者的統稱,和尚也是求道者,只是後來僧道分別越來越大,僧人也不稱自己為道人而稱僧人了,所以分化出貧道與貧僧。
道士為什麼自稱「貧道」?有什麼典故嗎?
4樓:愛刷亃
「貧僧」是由「貧道」來的。這個貧道的道,不是道教和道士的道。佛教開始傳入中國時,佛教僧人也是自稱貧道。
貧道是謙虛的意思,說自己道德和智慧型不足,又乙個意思是將生死道漸漸減弱的意思,還有乙個意思是警惕自己憂道不憂貧,不要只顧名聞利養,把解脫忘記了。後來,貧道成道士的專利,僧人只自稱貧僧了。
和尚為什麼都會自稱老衲,這個「老衲」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5樓:
一些電視劇集之中和尚非常多,而老和尚們都一般會自稱為老衲。不過說句實話,相信扮演老和尚的演員自己都不知道那到底是什麼意思,其實老衲不是人,而是衣服。穿的衣服叫做納衣,本身就是縫補的意思。
所以說出家人的衣服不求華麗,常常是用人們遺棄的,碎掉的衣服修補而成。
能夠做成這種衣服的不是平常的布料,而是一些道路遺棄的衣服,或者是河邊丟掉的衣服,或者是破碎的衣服,或者是火燒過的衣服,老鼠咬過的衣服,牛咬過的衣服等等。可見佛教的人是特別窮苦的。和尚戴的帽子也是細碎的布片組而成的。
大家看到吳承恩的西遊記,唐僧讓大家最熟悉的一句台詞,就是貧僧自東土大唐而來,前往西天拜佛取經。所以說貧僧的貧不是和尚專用的,道士也可以用的。
我們都知道佛教這個東西是源於印度的,但是印度並沒有貧僧這個詞語,佛教進入中國之後是乙個本土化的名詞,而這個詞源於道教,因為道教自稱貧道,而佛進入中國之後。很多東西沿襲了道教的東西,所以開始的時候和尚也稱自己為貧道。
關於和尚的詞除了貧僧,還有乙個就是老衲了,老衲也就是指貧窮的意思。在古代的時候,人們的物質生活並不是像現在這麼富有,穿的衣服都是縫縫補補又三年。那個時候女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家裡縫補衣服,自己做衣服。
6樓:匿名使用者
「老衲」中的「衲」本來的意思是指衣服的意思,所以「老衲」一詞本意就是老衣服,和尚如此自稱是為了表示自己道行高。
7樓:
「老衲」指的不是人,而是舊衣服。因為出家人沒有收入**,衣物都是靠化緣來的舊布縫補拼湊而成的。
8樓:周生閒來讀歷史
老衲」不是人,而是衣服。和尚穿的衣服,叫做「納衣」。「納」本是「縫補」或「補綴」的意思,後來引申為「綴合而成」之義,代指和尚。
9樓:南岸
僧人沒有家室,當然衲鞋衲衣都得自己動手,僧人們將化緣而來的布頭布片補綴連合,衲成僧衣稱「百衲衣」,所以,他們常自稱「老衲」或「貧衲」了。
10樓:小小的肥肥
「老衲」的衲是縫補的意思,原意是和尚的衣物都是身外之物,來自於化緣的東拼西湊。
11樓:薇薇呀嗨
因為和尚穿的衣服,叫作「納衣,納衣為人所共知,成了僧衣的代名詞。和尚戴的帽子,也是納綴細碎布片而成,因此也就稱作「納帽」。《續高僧傳·景鸞傳》就有「衣以袈裟,覆以納帽」的記載。
到後來,「納」也成了僧侶的自稱或代稱,諸如「老納」、「貧納」、「納子」等。
12樓:思谷無
「納」不是人的意思,而是衣服的意思。古時候和尚的生活很拮据,就去到處化緣,通過化緣得來的衣服,到處東縫西補,後因此引申為「納」。年老的和尚就自稱「老衲」
13樓:國王車站
衲是縫補的意思。古代的和尚都比較拮据,他們的衣服都是東拼西湊縫補起來的。
做道士和做和尚的區別,和尚與道士做法事有何區別
和尚是佛教的,於東晉時傳入中國,後慢慢形成中土佛教。而道教是東漢是祖天師張道陵創立,是中國本土宗教。道教一樣有戒律,比如道門初級戒律九戒中有不許殺生。而道教全真是完全素食,續發續須,忌婚嫁。而正一的允許結婚,不用續發,除了特定的齋日和做道場前的齋戒外允許葷食。道教和佛教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宗教,道士和尚...
為什麼和尚比較胖而道士比較瘦,為什麼和尚比較胖,道士比較清瘦?
為何和尚都很胖而道士都很瘦 為什麼和尚比較胖,道士比較清瘦?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和尚都是胖子,我們對於他們都是胖子這種觀念都是刻板印象。其實不然,和尚很多也是瘦子的,他們每天除了打坐參禪外,還是需要其他修煉的。那些鍛鍊量也足夠消耗每天攝取的能量了。更別說還有苦行僧哪類的痴人了。個人覺得胖與還是跟個人有關...
古時候的和尚為什麼喜歡自稱「老衲」?
老衲也是指的貧窮的意思。衲 即補綴之意。在古代,人們的物質生活不想現在這麼富有,穿衣服都是縫縫補補又三年,是常有的事情。在那時候,女人最重要的家務就是縫補衣服,自己做衣服,納鞋底,你看那些電視劇集,街坊鄰居閒聊的時候,為丈夫補衣服 為兒孫納鞋底兒也是常事。所謂 納鞋底 即 用結實的麻繩縫製多層碎布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