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帛翰音
擬人句是一種修辭手法,它是讓被描述的事物具有人的某些性格、情感,把它人格化了。擬人的手法運用是和作品中的人物遭遇相同的,絕不可以相悖。 如同樣的是「風在呼呼地吹,鳥在吱吱喳喳地叫」,因文中主人翁遭遇(性格、情感)不同,進行的擬人描寫也就不同了。
乙個小學生考試成績很好,受到老師的表揚,她聽到的是「風兒烏里哇啦地吹著得勝的號角,鳥兒在枝頭唱著讚美的曲子」。 乙個人受了委屈,他聽到的是「風兒為他抽噎,鳥兒為他鳴不平」。 一位運動員在賽場上聽到的是「風兒為他加油的吶喊,鳥兒為他唱起啦啦歌」。
一般的說,擬人描寫都是環境描寫的一部分,是為烘托人物的性格、情感服務的
2樓:匿名使用者
比擬:把人當物寫或把物當人來寫的一種修辭方法,前者稱之為擬物,後者稱之為擬人。如:
①做人既不可翹尾巴,也不可夾著尾巴。(擬物)
②蠟炬成灰淚始乾。(擬人)
3樓:劉凌左沛若
就是把你比作豬,這就是比擬
4樓:傾蓋如故
比擬就是把乙個事物當作另外乙個事物來描述、說明。 比擬的辭格是將人比作物、將物比做人,或將甲物化為乙物。運用這種辭格能收到特有的修辭效果:
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寫得神形畢現,栩栩如生,抒發愛憎分明的感情。
會思想,會勞動,會創造和富有感情的本質特點,人類對自己的這些本質特點最為熟悉,最為理解,最易接受,最易產生共鳴。為了表達的需要,將人的本質特點轉移於其他事物,讓它們具有人的某些特點,可以將事物描寫得具體、生動、形象,使人感到親切,容易受到感染。
擴充套件資料
比擬是物的人化或人的物化或把甲物擬作乙物,具有思想的跳躍性,能使讀者想象的翅膀,捕捉它的意境,體味它的深意。正確地運用比擬,可以使讀者不僅對所表達的事物產生鮮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對該事物的強烈的感情,從而引起共鳴。
運用比擬表現喜愛的事物,可以把它寫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親切;表現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寫得醜態畢露,給人以強烈的厭惡感。比擬是根據本體事物和擬作事物之間的可擬性,借助聯想和想象而形成的辭格,因此聯想是通向比擬的橋梁,想象是比擬的翅膀。
5樓:匿名使用者
把物當作人寫或把人當作物寫,或把甲物當作乙物來寫,就叫比擬。
例如:樹倒下了,發出一聲快樂的叫喊,一種犧牲自己的快樂,如夢想的孩子離開家,奔向不可知的運命時嘴裡所喊出的。(何其芳《伐木》)
什麼比擬是的修辭手法?
6樓:娛樂大潮咖
1、比擬的辭格是將人比作物、將物比做人,或將甲物化為乙物。運用這種辭格能收到特有的修辭效果: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寫得神形畢現,栩栩如生,抒發愛憎分明的感情。
詩歌、**、散文、寓言、童話等經常使用比擬的辭格。
2、、比擬可以分為擬人、擬物兩類。
(1)擬人。擬人就是把物當做人來寫,賦予物以人的動作行為或思想感情。
(2)擬物。擬物又包括兩類:一是把人當做物來寫,使人具有物的動作或情態;二是把甲事物當做乙事物來寫。
3、比擬的特點:
作者憑藉客觀事物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因為它是把甲事物當做乙事物來寫,所以它具有思想的跳躍性,有助於讀者或聽眾想象的翅膀,獲得對事物的鮮明的印象。比擬的修辭效果主要有三點:
(1)運用比擬可以鮮明地表達愛憎之情。運用比擬表現喜愛的事物,可以使之栩栩如生,讓人倍感親切。運用比擬表現討厭的事物,可以使之生動形象,增強讀者的厭惡感。
(2)運用比擬可以使語言風趣幽默,這一種修辭效果多見於擬物的句子中。
(3)運用比擬可以使抽象的東西具體化。
7樓:提分一百
什麼是比喻和比擬修辭手法
8樓:俞玉巧疏錦
比擬就是把乙個事物當作另外乙個事物來描述、說明。
比擬的辭格是將人比作物、將物比做人,或將甲物化為乙物。運用這種辭格能收到特有的修辭效果: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寫的神形畢現,栩栩如生,抒發愛憎分明的感情。
詩歌、**、散文、寓言、童話等經常使用比擬的辭格。]
9樓:
比擬的定義
借助想像力,把物當作人,或把人當作物來寫的一種修辭手法。前者稱為「擬人」,後者稱為「擬物」。
比擬與比喻的分別
比喻有本體和喻體;比擬卻是把事物當作人來寫,人與物融合的寫法。
例句一春天花兒(本體)盛放,好像美麗的小姑娘(喻體)。
* 有本體、有喻體,所以這一句是比喻。
例句二花兒含羞答答的垂下頭來。
* 把花當作人會害羞,又有人垂頭的動作,所以這一句是比擬。
什麼是比擬?
什麼是比擬?請舉例
10樓:匿名使用者
比擬是乙個漢語詞語,拼音是bǐ nǐ,意思就是把乙個事物當作另外乙個事物來描述、說明。 比擬的辭格是將人比作物、將物比做人,或將甲物化為乙物。運用這種辭格能收到特有的修辭效果:
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寫得神形畢現,栩栩如生,抒發愛憎分明的感情。詩歌、**、散文、寓言、童話等經常使用比擬的辭格。
作用:1.增添特有的情味。
2.把事物寫得神形畢現,栩栩如生,抒發愛憎分明的感情。
3.能啟發讀者想象,使文章更生動。
分類:比擬分為擬人和擬物兩類。
型別比擬可以分為擬人、擬物兩類。
1.擬人。擬人就是把物當做人來寫,賦予物以人的動作行為或思想感情。
2.擬物。擬物又包括兩類:一是把人當做物來寫,使人具有物的動作或情態;二是把甲事物當做乙事物來寫。
擬人會思想,會勞動,會創造和富有感情的本質特點,人類對自己的這些本質特點最為熟悉,最為理解,最易接受,最易產生共鳴。為了表達的需要,將人的本質特點轉移於其他事物,讓它們具有人的某些特點,可以將事物描寫得具體、生動、形象,使人感到親切,容易受到感染。
擬人可分為以下幾種:
把動物擬人:
(1)……乙隻探險的蜜蜂正繞著佈滿的柳樹枝頭的金色的花朵嗡嗡著。看不見的雲雀在天鵝絨般的綠油油的田野和蓋滿了冰的,收割後的田地上顫巍巍地歌唱著;田鳧在那積滿了塘水的窪地和沼澤上面哀鳴;鶴和鴻雁高高地飛過天空,發出春的叫喊;脫落了的毛還沒有全長起來的家畜在牧場上吼叫起來了;彎腿的小羊在它們那掉了毛的咩咩地叫著的母親身邊跳躍;……真正的春天已經到來了。--(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簡析】列文處在失戀的苦悶中,可是,春風給他帶來了安慰,希望和信心。上述文字具體地、有層次地描寫了春天給動物帶來的變化。作者將動物人格化,賦予它們以人的品格。
蜜蜂在"探險",雲雀在"歌唱",田鳧在"哀鳴",鶴和鴻雁發出"叫喊",小羊在"母親"身邊跳躍。作者將這些動物寫得栩栩如生,畫面洋溢著春天到來的蓬勃生機。
把植物擬人:
(2)高粱好似一隊隊的"紅領巾",悄悄地把周圍的道路觀察;向日葵搖著頭微笑著,望不盡太陽起處的紅色天涯;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蒼綠的葉子撫摸著快熟的莊稼;密集的蘆葦,細心地護衛著腳下偷偷開放的野花。--(郭小川《團泊窪的秋天》)
擬物各類事物無不具有自己的"個性"。如鳥會飛,蟲會鳴,樹會開花,水會奔流,太陽會發出光和熱,真理會被傳播……擬物常常在一定的言語環境中進行,可以給人以形象感,新奇感,收到生動的富有情趣的表達效果。
11樓:匿名使用者
回答您好!比擬就是把乙個事物用另乙個事物去描述,說明。
分為擬人和擬物兩類
1.擬人就是把物當做人來寫。例如:蟋蟀在高聲歌唱2.擬物:人當做物來寫。例如:人像鳥一樣展翅飛翔。或者甲物當做乙物來寫。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哦,祝您生活愉快呢更多3條
12樓:馬士民
比擬是借助想像力把甲事物模擬作乙事物來寫的修辭方式。可以把物當作人,也可以把人當作物來寫。前者稱為擬人,後者稱為擬物。
(1)故人已經成為甕中之鱉,不好玫暫且圍著算了。(徐海東《奠基禮》)(2)他確乎有點像一橡樹,堅壯、沉默,而又有生氣。(老舍《駱駝祥子》)
(3)月亮一露面,滿天的星星驚散了。(楊朔《金字塔夜月》)(4)真理它卻不會彎腰。(臧克家《勝利的狂飈》)
比喻和比擬有什麼區別?
13樓:匿名使用者
一、作用不同
比喻:通過把一種事物看成另一種事物而認識了它。也就是說找到甲事物和乙事物的共同點,發現甲事物暗含在乙事物身上不為人所熟知的特徵,而對甲事物有乙個不同於往常的重新的認識。
比擬:可以使讀者不僅對所表達的事物產生鮮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對該事物的強烈的感情,從而引起共鳴。運用比擬表現喜愛的事物,可以把它寫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親切;表現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寫得醜態畢露,給人以強烈的厭惡感。
二、結構不同
比喻:1、是思想的物件,即本意;
2、是另外的事物,喻意;
3、是兩事物的類似點,(共同處和相似處)。
文辭上分為三個成份,即:本體 (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詞 (表示比喻關係的詞語)、喻體 (打比方的事物或情境)。有的辭書又將其構成增釋到四個成份,即:
本體、喻體、喻詞和喻解。基本以3部分為主。
比擬:1、感情性格的轉嫁,把人的感情性格轉用於物上。
2、動作,行為的轉嫁。
3、呼喚的轉嫁,把適應於人的呼喚轉用於物上。
4、稱謂的轉嫁,把適用於人的稱謂轉用於物上。
5、人稱的轉嫁,用指代人的代詞指物。
6、抽象轉嫁於具體,使抽象事物具體化。
三、修辭效果不同
比喻:用比喻來對某某事物的特徵進行描繪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動形象具體可感,以此引發讀者聯想和想象,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並使語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強的感染力。
使語言生動形象,還可以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淺顯、具體地表達出來。
比擬:比擬的特點是作者憑藉客觀事物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因為它是把甲事物當做乙事物來寫,所以它具有思想的跳躍性,有助於讀者或聽眾想象的翅膀,獲得對事物的鮮明的印象。
14樓:匿名使用者
比喻和比擬,都是加強語言形象性的修辭手段,但它們是兩種不同的修辭方式。初中教材中說:「比喻重在『喻』、即以甲事物晚乙事物,甲乙兩物有主有從;比擬重在"擬",即將甲事物當作乙事物,甲乙兩事物彼此相融,渾然一體.
"這僅是一種概括性的區別原則,如果教師照本宣科,不僅初中學生不易理解,就是高中學生也怕難於接受.我以為必須作進—步的全體闡釋。
(一)比喻與比擬的性質不同、作用不同.比喻是用與本體事物有相似點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相似點,通過相似點使本體同喻體聯絡起來,喚起人們的聯想,使人更具體地惑知事物。比擬即模擬,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稱渭、動作、行為等)寫甲事物,或者說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強加於甲事物。
乙事物—般是有生命力的,能活動,有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體實在,於是本來較抽象、不太實在的事物變得具體實在了,當然就增添了語言的生動性。由此可見,比喻強調的是甲乙兩物的相似性,而比擬卻是利用它們之間的不同特性,使兩體融為一體,這是區別比喻和比擬最重要的標誌。請看如下例句:
(1)故人已經成為甕中之鱉,不好玫暫且圍著算了。(徐海東《奠基禮》)
(2)他確乎有點像一橡樹,堅壯、沉默,而又有生氣。 (老舍《駱駝祥子》)
(3)月亮一露面,滿天的星星驚散了。(楊朔《金字塔夜月》)
(4)真理它卻不會彎腰。(臧克家《勝利的狂飈》)
例(1)取甕中之鱉待擒這一點說明敵人當時的處境,二者有相似點, 能給人具體形象的感受,這是比喻。例(2)從樹的外形特點聯想到樣子的外貌、氣質特徵,兩者有相似點,也屬比喻。例(3)「月亮」、「星星」本是無生物,並無「露面」、「驚散」這樣的特徵,現以生物的特徵描寫它們.只是為了讓其情態逼真,躍然紙上,這是比擬。
例(4)將無形的抽象物「真理」人格化、形象化,也屬比擬。
(二)比喻與比擬的句式結構不同。比喻句由本體、喻體和喻詞三部分組成。借喻雖然不出現喻詞和本體,但可以變換為有喻詞和本體的明喻、暗喻。
不管是哪一種比喻,始終都有喻體;比擬句主要是借助想象,將本體模擬為人的或物的某種行為、動作或情態,不論是擬人,還是擬物,始終都無擬體。例如「東西長安街成了喧騰的大誨」(袁鷹《十月長安街》)。這是暗喻、由本體(長安街)、喻體(大海)、喻詞(成)構成,又如「我們之聞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魯迅(故鄉))。
這是借蝓,借「厚障壁」比喻「我」與閏土之間形成的隔閡。它把本體和喻詞都隱去了,只用喻體代替本體。另如「波浪一邊歌唱一邊衝向高空去迎接那雷聲」(高爾基《海燕》)。
這卻是擬人句,將「波浪」當作人描寫,賦予它一些人的動作和思想感情。
比喻和比擬雖然是兩種黨見而又容易混淆的修辭格,但只要我們把握了區分兩者的要領,就會一目了然
求助什麼是修辭手法,求助 關於修辭手法的
比喻 比喻的特點 比喻就是 打比方 即抓住兩種不同性質的事物的相似點,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結構,一般應由三部分組成,即本體 被比喻的事物 喻體 作比方的事物 和比喻詞 比喻關係的標誌 構成比喻的關鍵 甲和乙必須是本質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間必須有相似點,否則不能成立。3 語文基礎運用 正確運用常見...
什麼是對比修辭手法,對比算修辭手法嗎
修辭手法有哪些呢。對比算修辭手法嗎 什麼叫對比修辭手法 修辭手法對比及作用。在文學理論上,對比是抒情話語的基本組合方式之一。它是把在感覺特徵或寓意上相反的詞句組合在一起,形成對照,強化抒情話語的表現力。運用對比。把兩個相反 相對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 相對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說明...
象徵是修辭手法嗎,什麼是象徵的修辭手法
象徵手法 含義 象徵就是根據事物之間的某種聯絡,借助某人某物的具體形象 象徵體 以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是一種複雜的修辭 陶鑄的 松樹的風格 茅盾的 白楊禮讚 袁鷹的 井岡翠竹 周敦頤的 愛蓮說 這些文章描寫的物件不同,語言的風格各異,而且有白話,有文言,但卻具有乙個共同的地方,即作者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