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是誰制定的,二十四節氣是誰發明的

2022-01-31 20:52:48 字數 5253 閱讀 9542

1樓:匿名使用者

天文曆法知識萌芽於新石器時代中期,為了農業的需要,人們觀測天象,並用以定方位,時間和節氣。傳說,神農氏制定了最初的曆法。黃帝時羲和和與常儀分別負責觀測太陽和月亮,臾區觀測行星。

顓頊時設有火正一職,專門觀測大火星的出沒,以制定曆法,指導農事。《大戴禮》中的《夏小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夏人的天文曆法知識。夏人將一定的天象和物候糅合在一起,制定了夏曆,開始用於干支記日,有了旬的概念,以月亮圓缺週期為一月。

商代日曆已經有大小月之分,規定三百六十六天為乙個週期,並用年終置閏調整朔望月和回歸年的長度。商代甲骨文中有多次月食,日食和新星的記錄。周代用圭表測影的方法確定季節,並能提出朔日,用於支計時。

春秋時已經確立了二十八宿的概念,將天球黃赤道帶附近的恆星分為二十八組,建立了便於描述天象變化情況的參考系統。有世界上關於天琴星座流星雨和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產生了古四分歷,取回歸年長度為三百六十五有四分之一日,並採用十九年七閏為閏期的曆法,閏年為三百八十三日,比歐洲同類曆法早五百年。

當時各諸侯國使用的黃帝,顓頊,夏,殷,周,魯六種曆法,都是年首不同的四分歷,戰國時,傑出的天文學家齊人甘德著有《天文星佔》,魏人石申著有《天文》,他們發現五大行星中的熒惑和金星有逆行現象,測定金星和木星的回合週期長度,並定火星的恆星週期為一點九年,木星為十二年,與現代科學測定極為相近。石申對二十八宿距離和其它一些恆星人宿度的測量。是早期恆星定量觀測的重大成果。

戰國時,關於二十四節氣的劃分和安排大致齊備,對農業生產起了重要的指導作用。秦朝實行顓頊歷,一夏正十月為歲首,九月為歲尾。

2樓:匿名使用者

早在春秋戰國時代,我國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隨後人們根據月初、月中的日月執行位置和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利用之間的關係,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並且給每等份取了個專有名稱,這就是二十四節氣。

到戰國後期成書的《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這八個節氣,是二十四個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這八個節氣標示出季節的轉換,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

後來到了《淮南子》一書的時候,就有了和現代完全一樣的二十四節氣的名稱。

二十四節氣是誰發明的

3樓:金六福

二十四節氣是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成果和智慧型的結晶。不是單單乙個人的發明創造,是長時間人們總結歸納出來的東西。

二十四節氣,是指中國農曆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每乙個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

中國古代利用土圭實測日晷,將每年日影最長定為「日至」(又稱日長至、長至、冬至),日影最短為「日短至」(又稱短至、夏至)。

在春秋兩季各有一天的晝夜時間長短相等,便定為「春分」和「秋分」。

在商朝時只有四個節氣,到了周朝時發展到了八個,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

西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4樓:城南啊呦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從我們現在的氣候特點來看,和黃河流域的氣候也最為契合。從歷史上,最早記載呢,是西元前104年,鄧平等制定了《太初歷》。

我的手機 2018/12/23 16:18:45

不過呢,其實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就已經雛形確立,可以說,發明「二十四節氣」,也就是中國「第五大發明」的,其實是勞苦大眾啦。

尤其是農民,口耳相傳的節氣歌,在傳承過程中,節氣內容不斷得到補充和修正。

為了便於記憶,人們編出了二十四節氣歌訣: 《二十四節氣歌 》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中國古代主要利用土圭實測日晷,將每年日影最長定為「日至」(又稱日長至、長至、冬至),日影最短的就是「日短至」。

而晝夜時間長短相等的,就叫做春分和秋分。

在以後的歲月中,二十四節氣既指導著大家的生產生活,又在每個節氣中逐步演化出各種對應的習俗。

讓二十四節氣,既有科學指導的意義在,又有濃濃的歷史文化氛圍在。去年,二十四節氣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二十四節氣,即使在現在也是有著比較強的氣候指導意義的。

5樓: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

西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執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乙個節氣」。每年執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乙個節氣為「節氣」,即:

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為了便於記憶,人們編出了二十四節氣歌訣: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七言詩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

按照公曆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

六、甘一,下半年逢

八、甘三。

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一兩天。

二十四節有先後,下列口訣記心間: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

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穀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處暑八月間;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緊季節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

隨著中國曆法的外傳,二十四節氣已流傳到世界許多地方。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署: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

以上是複製過來的.不過關於你的問題,這個是誰發明的,應該是傳說中的"勞動者智慧型的結晶"了,鄧平他們只不過是總結

另外,其他國家有些也有曆法,但是不一定是24節氣,不過和24節氣有相似和不同之處

6樓:積水成淵

24節氣是我們中國人的老祖宗發明的,外國人是沒有這種說法的

7樓:翼飛

二十四節氣是古代勞動人民的結晶.

早在東周春秋戰國時代,我國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隨後人們根據月初、月中的日月執行位置和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利用之間的關係,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並且給每等份取了個專有名稱,這就是二十四節氣.

到戰國後期成書的《呂氏春秋》「十二月 二十四節氣和黃道十二宮

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這八個節氣,是二十四個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這八個節氣標示出季節的轉換,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

後來到了《淮南子》一書的時候,就有了和現代完全一樣的二十四節氣的名稱.

8樓:美濃重治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民獨創的文化遺產,它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

外國當然沒有了,只有中國的日曆分公曆和農曆(陰曆和陽曆)。

它沒有具體發明人,是古時的中國勞動人民根據農業和氣候創造的。

9樓:

24節氣是中國的,外國沒有

10樓:無聊的祝福

好像初中歷史上學過,古代人發明的吧

11樓:半夏丶溫柔

中國古人認為陰曆是用來指導節日和生活的,陽曆是用來指導工作和勞動的,二十四節氣直接對應的是古人耕作,所以使用陽曆。

並不是說只要是古代的節就一定按照陰曆。

要明白這背後的理路。

二十四節氣是誰制定的,又是按什麼劃分的?

12樓:滿意請採納喲

二十四節氣(the 24 solar terms)是指中國農曆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每乙個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二十四節氣又分為12個中氣和12個節氣,一一相間。

劃分: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視太陽從春分點(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度為乙個節氣;執行一週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降水現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時間和強度;白露、寒露、霜降三個節氣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結、凝華現象,但實質上反映出了氣溫逐漸下降的過程和程度:

氣溫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現凝露現象;氣溫繼續下降,不僅凝露增多,而且越來越涼;當溫度降至攝氏零度以下,水汽凝華為霜。

小滿、芒種則反映有關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況;驚蟄、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現象,尤其是驚蟄,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蟄蟲的復甦,來預示春天的回歸。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古時把節氣稱「氣」,每月有兩個氣:前乙個氣叫「節氣」,後乙個氣叫「中氣」。二十四節氣按月分布情況如下表,它又同農曆閏月的安排有著密切的關係。

在農曆中,以立春為二十四個節氣的頭乙個節氣。

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歌 全文

穀雨是二十四節氣之一 春風吹來足,雨水生百穀,莫言春光無限好,保健防病不可少。穀雨時節濕度大,通風衛生要記下。務請排除干擾,保持身心雙佳!一月小寒和大寒,二月立春雨水,三月驚蟄春分,四月清明穀雨,五月立夏小滿,六月芒種夏至,七月小暑和大暑,八月立秋處暑,九月白露秋分十月寒露霜降,十一月立冬小雪,十二...

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歌 全文

清明在古代又被稱也寒食節,據說是為了紀念一位幫助了皇帝的人 二十四節氣歌 全文 二十四節氣歌可以說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智慧型,是我們老祖宗總結出來的關於氣候的實用技巧。全文如下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

二十四節氣有哪些,二十四節氣是哪些

立春 立夏 立秋 立冬 亦合稱 四立 分別表示四季的開始。立 即開始的意思。公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 5月5日 8月7日和11月7日前後。四立 表示的是天文季節的開始,從氣候上說,一般還在上一季節,如立春黃河流域仍在隆冬。夏至 冬至 合稱 二至 表示天文上夏天 冬天的極致。至 意為極 最。夏至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