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漢亡於外戚,唐亡於藩鎮,宋亡於外敵,明亡於黨爭」

2022-01-29 11:44:26 字數 1709 閱讀 5366

1樓:匿名使用者

沒有為什麼。

你的引號裡面這幾句話本身就已經很清楚地說明了為什麼。只不過要詳細說的話就不是幾句話能概括的了。

2樓:匿名使用者

西漢是因為外戚王莽,東漢外戚輪流掌權,唐朝則是在安史之亂之後藩鎮割據,宋朝主要是外敵入侵,如遼、蒙古,明朝則就是因為宦官之間黨派爭權,加上皇帝又不頂用,

3樓:

這些只是一些現象,卻不是原因。朝代的更迭多半是由內部的腐朽導致的,就像你看到乙個人過的不如意,很少去說他身邊環境多麼多麼惡劣,而是說他自己不爭氣。

4樓:只餘空枝

漢亡於外戚,是指漢朝毀於王莽;唐亡與藩鎮,是指安史;宋,是指遼、元;明,是指朝臣自己組織黨派,為了利益爭奪。

不過這些都是客觀因素,實際上還是朝廷內部腐壞。

什麼叫人文?人文與歷史有什麼區別和聯絡?

人文和文學有什麼區別?

歷史屬於人文學科嗎? 5

5樓:用音符碰觸靈魂

屬於,歷史是文學的收藏,把他詮釋出來,是一種文化的傳承。

談談文學與歷史的關係

6樓:啄b木w鳥

文學來自生活,來自與過去未來的連線

歷史與文學的關係

7樓:匿名使用者

歷史的發展有兩條主線:一是生產力發展,一是智慧型發展,智慧型發展就是文化的發展.

8樓:誰明浪子心

歷史推動文學的發展 文學記述歷史的發展

什麼叫人文主義。。什麼是人文? 文學,歷史,哲學?/?是這些嗎

9樓:洛影含瀟

人文主義是指,重視人的地位和價值,關注對人的研究。也可以說是「人本」思想,是與「神本」對立的。

你所說的文學,歷史,哲學。這些都只是乙個範疇,要看其中是否有人的作用

歷史與文學

10樓:匿名使用者

文學和歷史關係是深遠而複雜的,文學歷史觀是文藝理論中的乙個重要環節,重主觀和傾向客觀構成了文學、歷史的重要區別。文學以審美精神文化形態言說歷史,精神文化性顯示文學在對歷史的關注中,更注重其精神文化內涵的揭示,文學的"歷史回歸"應是價值的回歸、精神的回歸和人文關懷的回歸。

從發生學的角度來看,文、史二者共同擁有「人學」內涵,即歷史是人的歷史,而文學從來都是「人學」,自古都有「文史不分」的傳統。在西方,亞里斯多德早就指出文、史的差別在於描寫可以發生的事,敘述已發生的事,我國明清時期的金聖歎也以「因文生事」和「以文運事」說明了二者的

11樓:匿名使用者

歷史與文學既有聯絡,又各有千秋。歷史注重於實際,記錄過去發生的事情;文學則更注重於素養,有更高的觀賞價值。

12樓:仍代巧侍航

文史自古不分家,本來最能體會到這一點。。。

文學以歷史為背景,歷史承載著文學的發展

求幾句歐洲的名言(文學,歷史,人文都可以)

談談學習文學、歷史、哲學與提高人文素養的認識

13樓:嗖嗖的

潛移默化的 潤物細無聲的

為什麼說「明朝不亡於崇禎之失德,而亡於萬曆之怠惰」

明史 神宗的本紀結尾言 明之亡,實亡於神宗。這個明朝享國時間最長的皇帝,廟號神宗,實為寓貶於褒,是說他神龍見首不見尾,隱居深宮數十年,不見朝臣,不理朝政,致使到萬曆末年,國家的官吏已經缺了一半。他又是個死要錢的皇帝,放出太監四處擾民搜刮 如開礦事 民間連養只雞也要繳稅。對這樣乙個皇帝,實在沒什麼好說...

為什麼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意思是 君子看重的是道義,小人看重的是利益。出自 論語 里仁 子曰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出現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的根本原因,是中心思想的存在。子曰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做什麼不做什麼君子都是 義之與比 後才為之的。君子轉物。君子 像這種君子與小人截然二分並且完全...

如何理解世界統一於物質,為什麼說世界統一於物質?如何理解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

哲學概念 按照20世紀西方存在主義哲學家的定義,是具有難以改變,但能夠改變的特性.而相對於存在的不存在 虛無 則是具有難以控制,但能夠控制的特性.而兩者的界別存在於 無限線 的正反面上.但此界別中的正反面本不存在,故分辨的方向只在乎於其外延對該物的影響.西方哲學家認為,無法被感知的事物 包括被神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