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諸葛亮,姜維北伐失敗以及蜀漢滅亡的原因:
第一,按照**來看,諸葛亮前後6次北伐,姜維一共9伐中原。其中,諸葛亮沒有成功的原因:
1,第一次北伐,當時趙雲還在,諸葛亮手下文臣武將極多,南方孟獲又歸順朝廷,諸葛亮沒有內憂,就以趙雲,鄧芝作為北伐先鋒,斬了韓德父子三人,諸葛亮兩軍陣前罵死魏國司徒王郎,天水收服姜維,上圭,安定等處都望風歸降。大軍逼近長安。又有上庸孟達準備背叛魏國,可以說,諸葛亮這一仗,是北伐中成功機率最大的一次。
可是,上庸孟達反叛計謀被司馬看破,反叛失敗,諸葛亮又錯派馬謖守街廳,最後不得不自己在西城用「空城計」。諸葛亮的第一次失敗,主要就是自己錯用人,和孟達舉事不利。這兩個問題。
2,第二次失利,主要是因為糧草不濟,李嚴撒謊,籌集糧草不當,造成軍隊缺糧而導致北伐失敗。後來,李嚴被廢為庶人。
3,第三次,第四次,主要都是糧草的問題。
4,第五次北伐,此時,屬國內部開始動搖,宦官開始釀禍,第五次北伐,諸葛亮幾次用計謀都戰勝司馬懿,後來蜀國大軍,逼近渭水(今天陝西的母親河,渭河),直搗長安。可是,後主劉禪聽信讒言,詔回大軍。諸葛亮因為內政的原因,失去了第二次最好的機會。
5,第六次,火燒上方谷,計謀都已經實施的很順利,眼看就要把司馬懿父子三人活活燒死在火中,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天突然下起大雨,把火澆滅,救了司馬父子。(後人說,是老天要滅魏國,所以要留下司馬昭)。又加上,東線諸葛謹不敵曹睿,東吳兵敗,不能和蜀國夾擊魏國。
諸葛亮氣上心頭,舊病**,鬱鬱而終。病勢於五丈原,享年54歲。
姜維北伐九次,其失敗原因歸納為6點:
第一,蜀國的國力開始衰弱,看諸葛亮前期北伐,率軍都是30萬,而姜維幾乎都是率軍20萬,(可用兵力下降是兵器的生產力下降,糧食產量下降的表現)由此可見,蜀國國力的衰弱。
第二,姜維本人不及諸葛亮。不論在戰術,戰策,計略,在蜀軍心中的威信方面,姜維都大不如諸葛亮,這在後來司馬昭的話中可以得知:「蜀主劉禪,昏弱無能,諸葛孔明尚不能扶之長久,何況姜維?
」姜維自己也說自己不如諸葛亮。
第三,蜀國內部人才缺少補給,文臣武將相繼死去,蜀國又閉塞在四川盆地,與中原人才往來不能相比,後期,內廷缺少良臣監管,原來出師表中,諸葛亮所提及的「費易,董允,蔣琬,郭攸之」等人都已死去,加上沒有繼承人,導致宦官專權。外部,原來劉備,劉璋手下的舊部都已經死去,沒有好的將領可以使用,以至於最後,姜維一人獨守劍閣,鄧艾偷渡陰平,成都竟然沒有乙個像樣的武將出戰。
第四,後主劉禪無能,聽信宦官,沉溺酒色,以至於朝廷裡大臣都有「退讓之心」,聽信黃皓讒言,又疏遠了和姜維等人的關係,(在姜維北伐獲得優勢,有利形勢的時候,聽信黃皓讒言,召回姜維和大軍等)使得姜維不得不聽大夫郗正之言「屯田沓中」,導致漢中兵力空虛。蜀國整體防禦實力大幅下降。
第五,鄧艾等人,足智多謀,多次看破姜維的計謀,死守祁山。魏國人才補充較大,後期的鍾會,賈充,張騫,諸葛緒都是比較好的人才。
第六,漢朝滅亡多年,中原人對漢朝的留戀已經趨零。以至後來長安人對西蜀人的說法也不說是蜀漢,就說兩個字「蜀人」,曹氏政權在中原的統治比較成功,中原人對漢朝的留戀和嚮往已經幾乎沒有了。這也是「民心向背」的問題。
劉禪後期在西蜀的表現又是乙個「昏君」,寵信宦官,就好象東漢末年,桓帝,靈帝時的「十常侍」,好象歷史重演一樣,上天要使蜀漢(漢朝)滅亡,這是誰也無力挽回的。
2樓:匿名使用者
以下為個人意見,僅供參考。在三國鼎立後,諸葛出祁山,姜維伐中原,這兩件事情歷來都有很多爭議,這些爭議包括:1、該打還是不該打。
2、如果該打,該怎麼打?3、為什麼失敗了?4、對蜀漢究竟造成什麼影響。
以上4個問題,是蜀漢攻打曹魏,也就是諸葛出祁山與姜維伐中原著兩個行為最主要的爭議。歷來眾說紛紜,各派有各派的意見,各人有各人的見解。我僅說說我自己贊成的意見。
1、該打還是不該打。這個問題是爭論最多的。有說該打的,也有說不該的。
贊成打的有很多種意見,其中有代表性的有這樣一些:a、北伐本來就是蜀漢的國策:北伐中原的基調是隆中對就定下的。
但是這個意見有問題,應該這個意見不符合諸葛亮隆中對對於北伐的條件。諸葛對於北伐,在隆中對中,是提出了兩大條件的:第一條:
北方有變,第二條:兩路出兵。可荊州已經丟了,兩路出兵已經不現實了,另外,曹魏那邊在曹丕稱帝,並且實行了九品中正制,與士族達成了政治妥協後,曹魏那邊基本上是穩定的,也不符合北方有變的條件。
b、蜀漢偏安一隅不能持久,只能靠北伐一搏。這個說法倒是有些道理,但也有問題。有什麼問題呢?
蜀漢佔有地利,歷來巴蜀之地易守難攻,諸葛為相國的時候,又把內政搞得很好,這在《三國志》有很清楚的描述,在這種情況下,蜀漢只要聯合好孫吳,割據很長一段時間也不是不可能,所以這個說法也有問題。而說不該打的,也有很多說法,有代表性的,也有以下一些:a、蜀漢以一州之地和曹魏對抗,本身就處於劣勢。
這個說法的確有道理,無論從人口基礎(這個決定了兵員數量、國家經濟、人才出產等很多方面,古代的戰爭說穿了,打的就是人口和經濟)、經濟實力(北方,尤其是中原,在那個時代是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尤其是曹操統一北方後,通過很多措施,讓曹丕建國後可以說是要錢有錢,要糧有糧)等很多方面來說,蜀漢的確是不如曹魏的,但是如果蜀漢關起門來偏安一方,終究還是不一定能抵擋天下統一的大勢。b、諸葛死後,蜀漢內部矛盾不斷。其實內部矛盾,蜀漢也好,曹魏、孫吳也好,都是有的,甚至諸葛沒死的時候也是有的,比如諸葛亮與李嚴的矛盾、魏延與楊儀的矛盾,都是在諸葛亮還活著的時候就很激烈的。
甚至廣泛點說,無論那朝那代,沒有內部矛盾的,我還真想不出來,所以這個也不能算是理由,至少這個理由有些牽強。說了那麼多爭議,我自己的看法是什麼呢?賣個關子。
最後統一來說。2、如果該打怎麼打。其實這個爭論中,最中心的一條就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
在這個時候,魏延提出了歷史上著名的「子午谷奇謀」。關於子午谷奇謀到底對還是不對,就是該怎麼打最大的爭議。另外還有一派認為,北伐既然無所收穫,就應該轉移視線,改變方法,向東面發展。
這個說法比較無聊,應該那個時候東面是孫權,而且從地形上看,東路走水路,也只能是走到孫權的地盤,而如果蜀漢和孫吳打起來,那後果……,所以這個說法我們可以無視。那麼子午谷奇謀又正確嗎?繼續賣個關子,最後統一再說。
3、為什麼失敗了?失敗的原因,也有爭議,有的說是天下大勢決定的,有的說是蜀漢人才不如曹魏,也有說是蜀漢內部的掣肘導致的,還有說是注定的,甚至是天意,因為古代只有以北統南,以南統北的事情直到朱元璋時代才出現。這些我們暫時也不討論,知道有這些爭議就行了。
4、對蜀漢究竟造成什麼影響。這個爭議倒是沒那麼大,至少對蜀漢的國力有很大的削弱是不爭的事實。但是也是有一定的爭議的。
那麼在蜀漢北伐,也就是諸葛出祁山,姜維伐中原兩個事情上面,我自己贊成的觀點是什麼呢?在這個問題上,我贊成的意見就是:諸葛出祁山是政治上需要,而姜維則是誤解了丞相的意思。
一點點的來說。首先,諸葛亮是不得不進行北伐。為什麼這麼說呢?
諸葛亮自己就說過:「伐亦亡,不伐亦亡,與其坐而待亡,不如伐之而亡。」在《出師表》中,諸葛亮開篇就說明了當時蜀漢的局勢,什麼局勢呢?
「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而為什麼是「危急存亡之秋」呢?要知道,當時曹魏並沒有主動進攻,曹魏一直的國策都是先滅孫吳後打蜀漢的,而孫吳與蜀漢又是唇齒相依,諸葛亮感覺的危急很明顯不是來自外面,不是外面又是來自**?蜀漢內部。
更何況,當時無論是蜀漢的局勢,還是天下的局勢,讓諸葛沒有選擇,必須進行北伐,至少,有以下一些因素:1、內部局勢:蜀漢其實內部並不是鐵板一塊,而是分了好幾個派系,主要有跟隨劉焉入蜀的集團,以李嚴為代表,還有跟隨劉備進川的人馬,這撥人雖然可以算是乙個集團,但是還可以再分,就是荊州集團和非荊州集團,荊州集團是劉備到荊州後開始跟隨他的,以諸葛亮為代表,包括伊籍、馬良、馬謖等,非荊州集團則是在劉備到荊州以前就一直跟隨著劉備東躲西逃的那部分人,比如關、張、趙等,不過這個時候,關、張已死,趙雲為其代表,比較重要的還有糜竺等人還在,不過,在劉備死後,由於非荊州集團的重要人物大多已經死去,再加上這兩個集團本身有都算是劉備的近臣,所以在這個時候這兩個集團基本上是乙個鼻孔出氣,可以看成乙個集團了。
除了以上派系外,還有個派系就是荊州本地人,比如譙周等。而蜀漢內部的問題,就在這幾個集團互相之間。由於劉備是外來的人,入主四川,加上本身屬於荊州集團的諸葛亮總攬國政,所以他必須要保證荊州集團處於最重要的位置。
而益州本地士人卻掌握著最多的本地資源,他們也不願意屈居人下,另外劉焉、劉璋的舊臣雖然說看上去似乎不太重要,但作為一股政治勢力,他們也必須要保證自己手上握有足夠的權利。於是蜀漢的內部必然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在困擾著國家,這種情況下,發動戰爭無疑既能轉移內部矛盾,又由於諸葛是主帥而將國家最大的權利牢牢的控制在荊州集團的手中。2、大義、名分。
劉備建國,為了得人心,他必須利用自己漢室宗親的身份,並且由於他繼承了國號漢,蜀漢就必須要和篡奪了大漢皇權的曹魏處於對立的狀態,否者人心必失。所以無論打得過也好,打不過也好,諸葛必須要擺出北伐的姿態,必須要採取一定的行動,一方面要保證人心的統一,另一方面,也是為了保證自己握有所謂的大義,同時還可以向鄰國顯示實力與決心。3、禦敵於國門之外既然曹魏與蜀漢注定了不能兩立,那麼把戰爭放在別人的地盤上總比放在自己的國土內要好得多,反正士兵也必須經常處於戰鬥狀態之中才能保持戰鬥力,那麼讓他們打打也是好的。
我們看《三國志》就能明白這一點,諸葛每次出祁山,稍有不利,立即退回,他的目的不是要打贏,而是要曹魏無法聚集力量來全力進攻,他的目的是要把戰略、戰術、甚至是戰爭的主動權控制在自己手裡,所以他不會採納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他也不會隨便的損兵折將, 不會讓自己的部隊去和曹魏的軍隊死磕。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即便諸葛亮以乙個士兵的代價換取曹魏十個士兵的代價,都是諸葛亮不能承受的。蜀漢就那點家底,根本沒有揮霍的餘地。
這樣,我們就明白了諸葛亮為什麼要北伐,也明白了他為什麼不換個路線,或者採取「子午谷奇謀」那種冒險的方式,所以地域上的得失也不是諸葛亮關心的問題,他關心的問題其實只有乙個:蜀漢的延續。那麼我們從這些角度來看,諸葛的北伐對蜀漢有什麼影響呢?
有以下至少有以下一些:1、諸葛死前,蜀漢內部矛盾得到了有效控制。這一點,從《三國志諸葛亮傳》上可以很容易的看出來,蜀漢集團內,無論是誰,在這個時期都是「人懷自勵、吏不容奸」,蜀漢內部基本能做到團結一致。
2、諸葛死前,曹魏沒有發動過一次對蜀漢的主動戰爭這一點,也很好理解,諸葛老是隔三差五的出來打上一架,曹魏只好處在被動防禦的位置。這樣,戰爭的主動權就不會在自己手上。更何況,諸葛表現出來的決心也讓曹魏不敢過於緊逼,畢竟孫吳還在,如果曹魏和蜀漢殊死一戰,只能是便宜孫吳,所以曹魏的選擇就是對蜀漢採取守勢,而對孫吳採取攻勢。
3、由於禦敵於國門之外,保證了後方的安定。我們國家是乙個農耕民族,如果國土內老是發生戰爭,農民怎麼可能安心的種地?農民不能安心的種地,那裡來的收成?
那裡來的食物?而諸葛讓戰火燒在敵人的國境內,保證自己的國內可以安定的進行生產與發展。如此,我們就明白了諸葛北伐的意義。
那麼下乙個問題就是姜維了。諸葛死後,留下了乙個是蔣琬、費禕等人主理內政的班底,而軍事則交給了魏延,在歷史上,也是很有爭議的。為什麼不是楊儀管內政,或者為什麼不是魏延來統軍呢?
要知道,魏延是當時蜀漢爵位最高、資歷最老的人,而楊儀呢?《三國志》上,楊儀是諸葛亮手下很重要的乙個幹才,甚至,諸葛亮死前下達的遺命都是魏延、姜維來給楊儀斷後,可為什麼諸葛亮最終交託大權的卻是姜維、蔣琬、費禕?我認為:
首先是楊儀,楊儀資歷不夠,這還是其次,更重要的是楊儀心胸狹窄,比之蔣琬、費禕,的確有很大的差距。而魏延的問題就在於魏延是堅定的北伐分子,要是將軍隊交給魏延,要不了多久就會被魏延折騰乙個精光,這不符合諸葛亮擺出北伐事態的本質思想。可問題就在於,姜維沒有理解到這個意圖。
蔣琬、費禕是理解到了的,所以姜維的北伐,蔣琬、費禕是不支援的。但姜維為什麼沒能理解這個意圖呢?我個人認為,有這樣一些原因:
1、姜維本身是和曹魏有仇的,姜維是降將,而且是全家死於曹魏後投降蜀漢的,所以姜維本身就對曹魏充滿仇恨,2、姜維求功心切,他想完成諸葛亮的理想,而且他也的確有能力,但是考慮到蜀漢與曹魏在人口、經濟上的差距,姜維其實是沒有什麼機會的,畢竟人力有時而窮,3、姜維與諸葛亮對於蜀漢的感情不一樣。他們對於蜀漢都很忠誠,這點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這種忠誠的理解是不一樣的,諸葛亮是蜀漢能建國的最大功臣,讓他首先考慮的不會是蜀漢能不能得到天下,讓他放在首位的,是蜀漢的延續。即便是他的北伐,也是為了讓蜀漢延續的一種手段。
姜維呢?他不是創業者,但是他希望成為開拓者,所以他需要北伐來證明自己,由於乙個是創業者,乙個想當開拓者(畢竟沒當成),所以他們對於蜀漢的感情是不一樣的,這種不一樣,也導致了姜維沒有讀懂諸葛亮出祁山的本意,結果姜維伐中原,反而給蜀漢帶來了極大的負擔,這是三國中蜀漢最先滅亡的重要原因。打字好累,雖然感覺還沒說透,但是樓主,我真的打字累了。
有機會再私下聊吧,關於諸葛出祁山與姜維伐中原,雖然我沒有把想說的說完說透,但大致上的想法也說了個七七八八。雖然僅是一家之言,但也請樓主參考。
幫我簡要分析一下諸葛亮 關羽 曹操
諸葛亮 聰明過人。關羽 情義英雄。曹操 老奸巨猾。諸葛聰明近似鬼神,關羽忠義但傲氣十足,曹操為人奸險不失英雄本色。諸葛 智。關羽 義。曹操 奸。一百字?太難了吧。你就根據中心自己擴吧。諸葛亮和關羽的關係如何 軍師和將軍的關係,在三國裡,關羽一開始是看不起諸葛亮的,覺得他很高傲,劉備三過草廬才請他。不...
諸葛亮的外貌,諸葛亮的外貌
諸葛亮 181年7月23日 234年8月28日 字孔明,號臥龍 也作伏龍 漢族,琅琊陽都 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 人,蜀漢丞相,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 戰略家 發明家 軍事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諡曰忠武侯 後來的東晉政權為了推崇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代表作有 前出師表 後出師表 誡子書 等...
關於諸葛亮形象分析研究,三國演義諸葛亮的形象分析
207 218年諸葛亮受劉備重用屢建奇功。218 223年諸葛亮 在劉備稱王 夷陵之戰等問題上與劉備產生分歧 被冷落。223 234年 諸葛亮 在蜀漢獨掌大權 是最活躍的時期。神機妙算。例如 空城計。三國演義諸葛亮的形象分析 不得不說諸葛亮是 三國演義 中最重要的人物,沒有諸葛亮的 三國演。義 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