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首先,進軍雲南是因為那裡有元朝梁王的二十幾萬軍隊,與王保保的西北軍,元太尉納哈出的東北軍遙相呼應,威脅著大明的統治。自然要進軍雲南剿滅餘孽。
其次,平雲南後,雲南當地的「土酋」實力很強大,威脅著明**的權威統治,並且他把自己的乾兒子沐英留下來,世代鎮守雲南,可見雲南在他心目中的重要。為了平衡人口,自然要從中原移民屯邊。而且安南還很不老實,自然要屯軍。
還有,對於朱元璋來說收復的領土怎麼肯丟失,他作為開國皇帝的性格,自然要寸土必爭!即使需要**財政大筆補貼。
片面之間,還請指教!
2樓:
梁王的蒙古精銳在那裡,不平定雲南,就好比心臟上插了把鋼刀...
朱元璋一生未能征服北元,為何清朝能使蒙古歸順?
明初朱元璋為什麼沒有徹底征服蒙古?
3樓:匿名使用者
日本著名蒙古史專家和田清對明初與北元的軍事關係,曾有過乙個積極進取的評價:「明初國勢如此強盛,其經略頗為雄偉,其中關於如何控制北鄰的勁敵元朝的殘餘勢力,卻是國初各代皇帝最苦心積慮的。太祖、太宗(成祖)的方略是:
從東、西、南三面進行包圍、壓制。即首先經略東方的滿洲女真族地區,更進而收服東蒙古地方,在這裡設定泰寧、福餘、朵顏各衛,以切斷敵方左翼,隔絕它同朝鮮、女真聯絡的通道。」但在筆者看來,洪武時期朱元璋很少有如此咄咄逼人的軍事攻勢;如果說一定要有的話,那麼在三至五年主動對北元的兩次交兵,大致可以算得上。
但要論及這兩次出兵是否有統一蒙古兼併沙漠的政治目的,還要詳細分析。論及要實現兼併的政治意圖,則必然要體現在這兩次軍事行動上,而實際上朱元璋發動這兩次戰爭與兼併蒙元統一沙漠無關。
2023年(洪武三年)的作戰,朱元璋一開始將打擊物件限於擴廓帖木兒,因為他在蘭州、定西一帶對明朝的西北防務造成很大的威脅。「上以王保保位西北邊患,命右丞相信國公徐達為徵北大將軍……往徵沙漠。上問諸將曰:
『元主遲留塞外,王保保近以孤軍犯我蘭州。其志欲僥倖尺寸之利,不滅不已。卿等出師當何先?
」諸將的意圖是集中兵力取元主,獲勝後,失國的擴廓可不戰而降。但朱元璋以急緩、遠近不宜,定下兵分兩路:主力由徐達率領,進攻兵力強勁的擴廓帖木兒,偏師由李文忠率領,攻戰鬥力較弱的元宗室。
「忘近而取遠,失緩急之宜。吾意欲分兵為二道:一令大將軍達出潼關,自安定搗定西以擒王保保;一令副將軍李文忠出居庸入沙漠,以追元主,使其彼此自救,不暇應援,取之必矣。
」戰爭程序和作戰結果史書均有詳細的記錄,但需要解釋的是朱元璋對這次獲勝後的態度。北元軍主力擴廓帖木兒部在定西沈兒峪遭到徐達部的沉重打擊。「(徐達)大破擴廓兵。
擒郯王、文濟王及國公、平章以下文武僚屬千八百六十餘人,將士八萬四千五百餘人,馬駝雜畜以鉅萬計。擴廓僅挾妻子數人奔和林。」乙個月後李文忠部也在野狐嶺之戰中取得大捷。
他在進軍途中,「時元帝已崩,太子愛猷識裡達臘新立。文忠諜知之,兼程趨應昌。元嗣君北走,獲其嫡子買的立八剌暨后妃宮人諸王將相官屬數百人,及宋、元玉璽金寶十五,玉冊二,鎮圭、大圭、玉帶、玉斧各一,出精騎窮追至北慶州而還。
道興州,擒國公江文清等,降三萬七千人。至紅羅山,又降楊思祖之眾萬六千餘人。」從殲敵和降敵的人數看,徐達要超出李文忠許多,而且徐達統兵所殲擴廓部多精兵,李文忠所殲元主部多非戰人員。
因出兵的目的是要消彌擴廓在西北的邊患,徐達的勝利無疑是立下了汗馬功勞,那怕是在圍殲對方主力過程中自己多有損失。但是在朱元璋眼裡,「文忠功最!」
這其中的原因可以解釋為,朱元璋固然需要對北元的軍事勝利,但他更看中對北元的政治獲勝,借助這次軍事勝利通過政治招降手段,達到臣服北元的目的。他頒發平定沙漠詔於天下,並遣使詔諭故元宗室部落臣民:如果傾心來歸,他當效法古之帝王,還其舊地,從事生養,華夷無間。
數月後,朱元璋遣使遺新元主愛猷識裡達臘書,用非常委婉的口氣介紹了明朝的優待措施。「君其上順天道,遣使一來,公私通問,庶幾安心牧養於近塞,籍我之威,號令部落,尚可為一邦之主,以奉其宗祀。」至此,朱元璋的初衷依然沒有變化。
不過這次大捷,無疑增加了朱元璋、徐達等人對北元的輕敵情緒,這為洪武五年的嶺北之戰失敗埋下了伏筆。2023年(洪武五年)初,徐達主動向朱元璋提出,要求再次打擊擴廓帖木兒,得到其他重要將領的附和。朱元璋一開始並無此次征戰的計畫,只是諸將一再請戰他才答應派兵出塞。
「徐達曰:『今天下大定,廣民已安,北虜歸附者相繼。惟王保保出沒邊境,今復遁居和林,臣願鼓率將士以剿絕之。
』上曰:『彼朔漠一窮寇耳,終當絕滅。但今敗亡之眾遠處絕漠,以死自衛,困獸猶鬥,況窮寇乎!
姑置之。』諸將曰:『王保保狡猾狙詐,使其在,終必為寇。
不如取之,永清沙漠。』」 洪武五年初作戰規劃的提出,可以概況為三點:第一,由大將提出,以消滅擴廓的有生力量為作戰目標;第二,朱元璋至此還沒有計畫要徹底消滅北元在沙漠地區的軍政統治,所謂「永清沙漠」只是作戰將領的一相情願;第三,這是上次取得大捷後輕敵意識的流露。
當議論到所需統兵人數時,徐達表示只要帶十萬就足夠了,傲氣之態躍然。「五年春正月,上御武樓,與諸將臣籌邊。徐達曰:
『今天下大定,惟王保保遁居和林,出沒邊境,臣願率將剿絕之。』上曰:『卿等必欲徵之,須兵幾何?
』達曰:『得兵十萬足矣。』上曰:
『兵須十五萬,分三道以進。』」
關於這次戰役的過程,當時的史料遮遮掩掩,但後來的史家已有詳細描述,這裡不再贅言,僅以《明史》中的簡略內容作管中窺豹式的了解。《徐達傳》:「五年復大發兵徵括廓。
達以徵虜大將軍出中道,擢副將軍李文忠出東道,征西將軍馮勝出西道,各將五萬騎出塞。達遣都督藍玉擊敗擴廓於土剌河。擴廓與賀宗哲合兵力拒,達戰不利,死者數萬人。
帝以達功達,弗問也。」《擴廓帖木爾傳》:「逾年,太祖復遣大將軍徐達、左副將軍李文忠、征西將軍馮勝將十五萬眾,分道出塞取擴廓。
大將軍至嶺北,與擴廓遇,大敗,死者數萬人。劉基嘗言與太祖曰:『擴廓未可輕也。
』至是帝思其言,謂晉王曰:『吾用兵未嘗敗北。今諸將自請深入,敗於和林,輕信無謀,致多殺士卒,不可不戒。
』擴廓復攻雁門,命諸將嚴為之備,自是明軍希出塞矣。」
針對擴廓帖木兒的嶺北之戰原本不是朱元璋所極力主張的,更不會深入沙漠去打擊元宗室;但既然遭到了嚴重失敗,他除了懊悔之外,還要在戰略方針上進行大的變動。「按此和林之偏師也,我軍鮮利,高皇蓋數悔之」。所謂後悔的補救措施,在當時條件下也只能「斂兵守塞」,他長期以來對用和平手段降服北元藉以希望,最多只是憑藉武力進行威懾,希望其對明朝朝貢,但現在只能從對歷史的緬懷中感慨。
「胡人為中國患自古有之。以漢高祖之威,總三十萬眾猶困於白登。文景守成,因置而不較。
雖數被侵擾,但逐之而已。及至武帝,以雄才大略,欲雪白登之恥,發兵致討,威服邊陲,凡五出塞而後匈奴始服。雖疲勞中國而匈奴自此弱而不振,其功亦豈少哉!
」最後,再回來看《劍橋中國明代史》對嶺北之戰重要性的評價。它從軍事和外交兩個角度給予了解釋,引文如下:
「2023年雖然不是明代歷史上最有戲劇性的轉折的一年,但是確切地說,它標誌著王朝建立時期軍事階段的結束。在北方邊境上尤其如此。在2023年的戰敗以前,朱元璋似乎要進而征服整個元帝國,其中包括長城以北的大草原和沙漠地帶。
2023年以後,明王朝對內蒙古主要是在其變化不大的邊境取守勢,而以新整修的長城為依託。中國人的優勢火器技術使得明朝永遠地利刃在手——至少在防守方面是這樣——來對付還在拘守13世紀騎兵戰術的蒙古軍隊。在長城的北面,邊境防禦體系還輔之以境外的戍衛部隊和外交活動:
這兩者都是為了防止蒙古人結成敵對的聯盟。」
明朝是否是依託長城和優勢火器技術頻繁擊敗蒙古軍隊,對此尚可爭議,但作者顯然認為朱元璋將征服之地要擴大到長城之北的草原和沙漠,實在是錯估了形勢。在筆者看來,一些中外史學家之所以在這個問題上誤下結論,一是沒有用史料進行嚴格分析和證明,而是在通史類的著作中草率結論;二是沒有求證朱元璋征戰中,政治目的和軍事手段間的差別,三是在軍事手段中,沒能看出防禦反擊和積極防禦與戰略進攻之間的差別
4樓:呂屹
缺少足夠的理論,沒有發展相當的理論思想,對北方高原東北平原情況了解不清,沒有認識到漢人同樣可以在北方高原東北平原等生活,對北方高原東北平原的地形自然條件也並沒有足夠了解,如北方高原,黃河兩岸是可以耕種的,出陰山向北兩千里,以杭愛山為界,以西是向北流入北大洋的大河發源地,向東是流入東大海的大河發源地,這些地方都水源豐富,可以耕種,單純的軍隊打擊,而不移民墾殖,效果是不明顯的,是不能實行長期有效統治的,沒有本民族的人民在那是難以維護統治的。
5樓:匿名使用者
我看了很多關於蒙古的書,我的感慨是,在冷兵器時代,在草原上,騎兵是無敵的,還有蒙古人是全民皆兵啊,明軍很容易迷路,被 圍三缺一 (狼的戰術)可能你會說漢戰勝了 匈奴 我的回答是 當時中國的農業文明還不大發達,中原人體內的游牧之血還沒有完全稀釋,戰鬥力強悍是必然的,至於唐 不考慮,他們都是混血的,不是純漢族
6樓:匿名使用者
元朝蒙古族勢力逃到漠北,建立了兩個國家韃靼還有個啥忘記了韃靼曾經俘虜過明英宗(土木堡之變)元朝末代皇帝(元順帝)也沒死逃到漠北還是皇帝。
朱元璋為什麼要恢復殉葬制度呢?原因是什麼?
明初殉葬制度多集中於安徽 浙江一帶,這都是程朱理學大規模影響的地區,朱元璋發跡於東南,受該思想影響較大。朱元璋出身貧苦家庭,思想較為封建,固守死後也要享福的思想,要將生前的財富和權力帶走,死後繼續享受生前的榮華富貴。是為了更好的體現皇帝的權威 朱元璋恢復並葬制度是為了更好地體現皇帝的權威,維持社會穩...
朱元璋封了34位開國功臣,為什麼要乾掉33位
飛鳥盡,良弓藏。每個帝王上台後都要殺掉一批功臣,以此來坐穩江山。明朝34個開國功臣,朱元璋殺了30個,剩下四人為何不殺?這個題目其實是有點誤點的,幫助朱元璋開國的開國功臣可不止34人,而是過百人。而且即便不算明朝建立起來便因為戰死等原因死亡的,早年期間去世的功臣也多是善終。至少表面上是自然死亡而且還...
陳友諒為什麼輸給了朱元璋
1 從勢力上看,陳友諒控制著長江中游,朱元璋的勢力則在蘇南皖南贛中,都是元末農民起義軍重要的兩支勢力,兵力上來說,陳友諒略微強過朱元璋 2 從軍事謀略上看,朱元璋先是 了陳友諒與張士誠聯合,陳友諒率師東下,朱元璋早有準備,陳友諒自然大敗,又因為正逢潮落,船隻被擱淺,死傷無數,喪失戰艦數百艘,陳友諒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