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文言文《唐太宗以人為鏡》,古文《以人為鏡》的翻譯是什麼?

2021-07-13 04:16:04 字數 5130 閱讀 9866

1樓:言南絮

“唐太宗以人為鏡”並不是文言文,它是一句話,翻譯為:“唐太宗把人當作鏡子”。

以人為鏡[yǐ rén wéi jìng]把別人的成敗得失作為自己的借鑑。出自 《墨子·非攻中》:"君子不鏡於水而鏡於人。鏡於水,見面之容;鏡於人,則知吉與凶。"。

成語典故:

《墨子·卷五》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春秋末期,一向稱為中原霸主的晉國,內部變得四分五裂,實權逐漸由六家將軍把持,他們是智氏、範氏、中行氏、趙氏、韓氏、魏氏。六家各有自己的地盤和武裝,為了壯大自己,不斷互相攻伐。

後來,智氏的智伯瑤先後滅了範氏和中行氏,又匯合三家的兵馬,進攻趙襄子。這時,韓康子和魏桓子商議說:"趙氏現在的命運,就是我們兩家將來的命運。

2樓:關景予

鄭文貞公魏徵臥病不起,太宗派人前去問訊,賜給他藥餌,送藥的人往來不絕。又派中郎將李安儼在魏徵的宅院裡留宿,一有動靜便立即報告。太宗又和太子一同到其住處,指著衡山公主,想要將她嫁給魏徵的兒子魏叔玉。

戊辰(十七日),魏徵去世,太宗命九品以上文武百官均去奔喪,賜給手持羽葆的儀仗隊和吹鼓手,陪葬在昭陵。魏徵的妻子裴氏說:“魏徵平時生活檢樸,如今用鳥羽裝飾旌旗,用一品官的禮儀安葬,這並不是死者的願望。

”全都推辭不受,僅用布罩上車子載著棺材安葬。太宗登上禁苑西樓,望著魏徵靈車痛哭,非常悲哀。太宗親自撰寫碑文,並且書寫墓碑。

太宗不停地思念魏徵,對身邊的大臣說:“人們用銅做成鏡子,可以用來整齊衣帽,將歷史做為鏡子,可以觀察到歷朝的興衰隆替,將人比做一面鏡子,可以確知自己行為的得失。魏徵死去了,朕失去了一面絕好的鏡子。”

3樓:beihai人力資源

【譯文】

鄭文貞公魏徵臥病不起,太宗派人前去問訊,賜給他藥餌,送藥的人往來不絕。又派中郎將李安儼在魏徵的宅院裡留宿,一有動靜便立即報告。太宗又和太子一同到其住處,指著衡山公主,想要將她嫁給魏徵的兒子魏叔玉。

戊辰(十七日),魏徵去世,太宗命九品以上文武百官均去奔喪,賜給手持羽葆的儀仗隊和吹鼓手,陪葬在昭陵。魏徵的妻子說:“魏徵平時生活檢樸,如今用鳥羽裝飾旌旗,用一品官的禮儀安葬,這並不是死者的願望。

”全都推辭不受,僅用布罩上車子載著棺材安葬。太宗登上禁苑西樓,望著魏徵靈車痛哭,非常悲哀。太宗親自撰寫碑文,並且書寫墓碑。

太宗不停地思念魏徵,對身邊的大臣說:“人們用銅做成鏡子,可以用來整齊衣帽;將歷史做為鏡子,可以觀察到歷朝的興衰隆替;將人比做一面鏡子,可以確知自己行為的得失。魏徵死去了,朕失去了一面絕好的鏡子。

”【出處】

《新唐書》

【原文】

鄭文貞公魏徵寢疾,上遣使者問訊,賜以藥餌,相望於道。又遣中郎將李安儼宿其第,動靜以聞。上覆與太子同至其第,動靜以聞。

上覆與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子欲以妻其子叔玉。戊辰,徵薨,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喪,給羽葆鼓吹,陪葬昭陵.其妻裴氏曰:

“徵平生儉素,今葬以一品羽儀,非亡者之志。”悉辭不受,以布車載柩而葬。上登苑西樓,望哭盡哀.

上自制碑文,併為書石.上思徵不已,謂侍臣:“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簡介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一說599年1月23日】-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隴西成紀,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官居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先後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

古文《以人為鏡》的翻譯是什麼?

4樓:

以人為鏡

典出《墨子·非攻中·十八》:“古者有語曰:‘君子不鏡於水,而鏡於人。鏡於水,見面之容;鏡於人,則知吉與凶。’”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一一零·列傳第二十二 魏徵》 :“以銅為鑑,可正衣寇;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朕嘗保此三鑑,內防己過。今魏徵逝,一鑑亡矣。”

唐太宗李世民喜聽與善取各種獻議,深諳“兼聽則明,偏信則闇”之理。其直諫大臣魏徵曾上疏數十,直陳其過,勸太宗宜內自省,居安思危,察納雅言,擇善而從。後魏徵逝死,太宗親臨弔唁,痛哭失聲,嘆曰:

“以銅為鏡,可使穿戴之時,端莊齊整;以史為鏡,可知歷朝以來,存亡興替;‘以人為鏡’,可觀人之舉措,以明本身得失,吾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已死,吾亡一鏡矣。”

“以人為鏡”。乃指以人為借鑑。即將其成敗得失,引以為鑑,以免重蹈覆轍。

5樓:匿名使用者

人以銅鏡為鏡子,可以調整衣冠,以歷史為鏡子,可以看到興衰交替;把人作為鏡子,可以知道得到與失去。魏徵去世了,我丟失了一面鏡子啊!

o(∩_∩)o...大概是這樣吧!

6樓:手背上的淚

[原文]鄭文貞公魏徵寢疾,上遣使者問訊,賜以藥餌,相望於道。又遣中郎將李安儼宿其第,動靜以聞。上覆與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主欲以妻其子叔玉。

戊辰,徵薨,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喪,給羽葆鼓吹,陪葬昭陵。其妻裴氏曰:“徵平生儉素,今葬以一品羽儀,非亡者之志。

”悉辭不受,以布車載柩而葬。上登苑西樓,望哭盡哀。上自制碑文,併為書石。

上思徵不已,謂侍臣曰:“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譯文]鄭文貞公魏徵臥病不起,太宗派人前去問訊,賜給他藥餌,送藥的人往來不絕。又派中郎將李安儼在魏徵的宅院裡留宿,一有動靜便立即報告。太宗又和太子一同到其住處,指著衡山公主,想要將她嫁給魏徵的兒子魏叔玉。

戊辰(十七日),魏徵去世,太宗命九品以上文武百官均去奔喪,賜給手持羽葆的儀仗隊和吹鼓手,陪葬在昭陵。魏徵的妻子說:“魏徵平時生活檢樸,如今用鳥羽裝飾旌旗,用一品官的禮儀安葬,這並不是死者的願望。

”全都推辭不受,僅用布罩上車子載著棺材安葬。太宗登上禁苑西樓,望著魏徵靈車痛哭,非常悲哀。太宗親自撰寫碑文,並且書寫墓碑。

太宗不停地思念魏徵,對身邊的大臣說:“人們用銅做成鏡子,可以用來整齊衣帽,將歷史做為鏡子,可以觀察到歷朝的興衰隆替,將人比做一面鏡子,可以確知自己行為的得失。魏徵死去了,朕失去了一面絕好的鏡子。”

文言文翻譯太宗謂樑公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7樓:夜璇宸

唐太宗評價魏徵說:”一個人用銅當鏡子,可以使衣帽穿戴得端正;用歷史當鏡子,可以知道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當鏡子,可以發現自己的對錯。“

一、原文: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一一零·列傳第二十二魏徵》

太宗謂樑公曰:“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朕嘗保此三鑑,內防己過。今魏徵逝,一鑑亡矣。”

二、譯文:

唐太宗評價魏徵說:“一個人用銅當鏡子,可以使衣帽穿戴得端正;用歷史當鏡子,可以知道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當鏡子,可以發現自己的對錯。魏徵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鏡子啊。”

擴充套件資料

一、創作背景

“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這段話出自唐太宗李世民與大臣魏徵的故事。大臣魏徵,能直率的向唐太宗提意見,經常在朝廷上直抒己見,唐太宗也因為能聽取正確意見,所以在他統治時期,政治清明、社會安定,唐朝出現了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的局面。

魏徵病死後,唐太宗痛哭失聲,非常悲傷,下令為魏徵立碑,親自撰寫碑文並親筆書寫。太宗時常想念魏徵,感嘆的對群臣說:“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他把魏徵比作是一面鏡子。

二、人物簡介

魏徵,現作“魏徵”(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唐貞觀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鉅鹿郡下曲陽縣(現晉州市)  。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建立“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

官至光祿大夫,封鄭國公,諡號“文貞”。 葬禮從簡。 同年入凌煙閣。

8樓:匿名使用者

試譯如下:

把銅當做鏡子,可以看到自己的衣冠是否整齊,把古史當做鏡子,可以看到歷史興替演變的具體過程及其規律,把人當做鏡子,可以明白自己所作所為的得失。

希望對你有幫助!

9樓:匿名使用者

燈影裡的故事

——三鏡自照

太宗謂侍臣曰:“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鏡,以防己過。

——《全唐文紀事》

釋: 唐太宗對親近的臣子們說:“以銅作鏡子,可以端正自己的衣服、帽子;以過去的歷史作鏡子,可以知道國家的興衰規律;以別人為鏡子,可以明瞭自己的得失是非。

我常儲存這三面鏡子,用來防備自己的過失。

記: 太宗之三鏡,可謂國之三寶。各以銅、古、人為鏡,其照各異。

若人皆持有此三鏡,則道可興也。銅鏡明,人必正形知禮;古鏡明,國必興富;人鏡明,人必仁良淳善。則可謂盛世之徵也。

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解釋一下吧!)

用銅做鏡子,可以整理好一個人的穿戴;用歷史作為鏡子,可以知道歷史上的興盛衰亡;用別人作自己的鏡子,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

唐太宗李世民喜聽與善取各種獻議,深諳“兼聽則明,偏信則闇”之理。其直諫大臣魏徵曾上疏數十,直陳其過,勸太宗宜內自省,居安思危,察納雅言,擇善而從。後魏徵逝死,太宗親臨弔唁,痛哭失聲,嘆曰:

“以銅為鏡,可使穿戴之時,端莊齊整;以史為鏡,可知歷朝以來,存亡興替;‘以人為鏡’,可觀人之舉措,以明本身得失,吾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已死,吾亡一鏡矣。”

“以人為鏡”。乃指以人為借鑑。即將其成敗得失,引以為鑑,以免重蹈覆轍。

10樓:匿名使用者

以銅為鏡子(在沒有玻璃鏡子的時候,古人梳妝都用銅鏡)可以看穿戴好了沒有。整理服裝;以古史為鏡子,可以知道歷史王朝得失興替的原因;以忠貞進諫的人為鏡子,可以認識到自身的正確和錯誤。主要是唐太宗表達對魏徵的肯定和對失去他後的惋惜。

把別人當作一面鏡子,從別人這面鏡子裡可以真實地**到自己在生活舞臺上的表現,可以看出自己的得失成敗。“知心者智,自知者名”。不少人往往總是把精力用在怎麼觀察別人、揣摩別人、算計別人上邊,對自己確實知之甚少,操自己的心很少,最後落得個聰明人辦傻事而一敗塗地。

看別人,想自己。在別人的身上多看看自己,多用別人的閃光點來照亮自己,演好自己以後的戲。

唐太宗誨太子文言文譯文,文言文唐太宗求諫翻譯

貞觀十八年,唐太宗對侍從的大臣們說 古時候有胎教世子的說法,我卻沒有時間考慮這事。但最近自設立太子以來,遇到事物都要對他教誨曉諭。見他對著飯菜準備吃飯時,便問他 你知道飯是怎樣來的?回答說 不知道。我說 凡是播種 收穫的農事都很艱難辛苦,全靠農民努力務農,不去佔用他們勞作的時間,才常有這樣的飯吃。看...

《看鏡》文言文現代文翻譯,文言文三鏡翻譯

譯文 有個人出外經商,其妻讓他買把梳子回來。丈夫問梳子是什麼形狀,妻子指著月牙說 和月亮形狀一樣。丈夫賣完貨物,突然想起妻子的話,便抬頭看月亮,當時月亮正圓,於是按照月亮的樣子買了一面鏡子帶回來。妻子拿起鏡子一看大罵道 梳子不買,為何反倒娶了乙個小老婆?夫妻爭吵不休,母親過來勸解,突然見到鏡子,照後...

兒女的古文和今文翻譯,文言文《與長子受之》翻譯

能給出具體的語境嗎?兒女 一詞的常義古今差別不大,都是 兒子和女兒 泛指家庭中的 孩子 只是古文中詞彙的延伸意和用法可以很靈活,要看具體語境,就像著名的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這裡 兒女 就是 像小孩子一樣 類似的古文中 小兒女 就可能含貶意也可能是愛稱。兒女 一詞在古漢語中泛指子侄輩。不僅僅是親...